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处于成长期的高校异地办学的难题与治理——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芒 葛楠 《教学研究》 2022年第5期1-7,共7页
现有高校异地办学的当务之急是解决高水平发展问题,从而突出异地办学不可替代的意义和存在价值。一般而言,异地办学需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自立期和发展期4个阶段。在创办卓越大学奋斗愿景的激励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通过长期理论... 现有高校异地办学的当务之急是解决高水平发展问题,从而突出异地办学不可替代的意义和存在价值。一般而言,异地办学需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自立期和发展期4个阶段。在创办卓越大学奋斗愿景的激励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通过长期理论和实践探索,克服艰难困苦,已经进入成长期。为成功实现从珠海分校到珠海校区的转型升级,需要在妥善解决因高水平师资不足、校园文化底蕴浅薄、教学资源不足而产生的课程教学、科学研究、校区自信等系列问题方面提出治理之策。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经验,整体性、竞和性、适度性发展观对于完成成长期任务具有理论指导价值:其一,整体性发展有助于增强发展要素与发展阶段的关联性,激活发展主体的自觉性,从而形成整体上升的合力发展态势;其二,竞和性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异地校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在与主校区良性竞争中创造新的发展条件,实现差异化正向提升;其三,适度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异地校区在空间发展等方面的节制性,从而维持人才引进和科学研究等核心工作的祛熵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异地办学 成长期 整体性发展 竞和性发展 适度性发展
下载PDF
必须加强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李芒 余露瑶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13,共9页
基础理论作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重要根基与源泉,至今没有充分发挥应发挥的学术作用,也没有取得应取得的学术成就,并且还没有引起教育技术学界应有的重视。而偏向工具应用、忽视基础理论研究所产生的不良表现却大面积地存在并严重影响... 基础理论作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重要根基与源泉,至今没有充分发挥应发挥的学术作用,也没有取得应取得的学术成就,并且还没有引起教育技术学界应有的重视。而偏向工具应用、忽视基础理论研究所产生的不良表现却大面积地存在并严重影响了教育技术学科健康发展,更严重的后果是误导了整个教育领域对教学媒体的认知。缺乏基础理论研究使教育技术学科失去了根本定力,致使教育技术学界乱象丛生。为走出学科危境、战胜学科困阻,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目的是给教育技术工作者以人性的陶冶、价值的体悟和视野的拓展,唤醒他们对教育技术意义、价值、理想、伦理、行为等的理性审思,提升他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高度。文章聚焦探讨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初步提出了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研究范畴,旨在为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 基础理论 基本原则 研究范畴
下载PDF
教育技术走向何方:从异化的预测到可选择的未来 被引量:22
3
作者 李芒 段冬新 张华阳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30,共10页
对未来的憧憬与预判是人类的天性。教育技术工作者科学、前瞻地分析未来的可能性与现实桎梏,对教育技术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当前教育技术学界对未来的预测言论,主要由秉持技术是变革未来教育的最重要驱动力的开发者和推广... 对未来的憧憬与预判是人类的天性。教育技术工作者科学、前瞻地分析未来的可能性与现实桎梏,对教育技术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当前教育技术学界对未来的预测言论,主要由秉持技术是变革未来教育的最重要驱动力的开发者和推广者发布,技术的使用者不但缺少话语权,还承受着预测失败的风险。当前教育技术的未来预测存在缺乏教育教学经验、缺少行动验证、单一技术视角解读未来情景,以及忽视教育教学主体等不足。对技术的轻信或迷信,使得部分未来预测呈现出有悖教育教学规律的倾向,是以物的逻辑压制人类言行。这类缺乏科学根据与方法的未来预测,内隐工具主义、空想主义、乐观主义、形式主义、效率主义、利益主义等价值导向,导致其走向庸俗化、娱乐化、随性化、浅表化,极大地限制了未来教育进步和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教育技术的未来是实现了教师解放的"可选择的未来"。"可选择"意味着要打破被技术左右的工具性认识,追求事物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将更多的教育技术利益相关者纳入未来预测的过程之中,实现从现实技术压迫走向未来技术解放。"可选择的"教育技术未来预测,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随着技术、实践以及人类理念的变化,从人和现实出发,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洞察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 未来预测 预测主体 价值导向 发展方向
下载PDF
为何必须禁止手机进课堂?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芒 黄琳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11,共7页
手机能否进课堂是一个经年累月的焦点话题,直到教育部再次出手明令禁止手机进课堂。基于多源流理论并根植于中国的教育政策环境,通过系统考察禁止手机进课堂政策的内在逻辑,展现出以问题源流为基础、政策源流为依据、政治源流为环境的... 手机能否进课堂是一个经年累月的焦点话题,直到教育部再次出手明令禁止手机进课堂。基于多源流理论并根植于中国的教育政策环境,通过系统考察禁止手机进课堂政策的内在逻辑,展现出以问题源流为基础、政策源流为依据、政治源流为环境的动态嵌套,阐释了手机进课堂何以成为焦点议题、政策共同体如何发挥作用以及政治层面如何体现国家意志,从而共同促成了禁止手机进课堂政策的出台。此外,对新政的认识还需从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多角色立场考察其利弊。新禁令的出台,有利于学校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使教师课堂管理至少不再受手机干扰,降低家长对学生手机成瘾的担心,有助于学生更加专注课堂学习。因此,禁止手机进课堂大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 课堂教学 政策过程 多源流分析 教育技术
下载PDF
“双减”的本质与责任主体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芒 葛楠 石君齐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31,共8页
虽然“双减”取得了可喜成效,但也出现了诸如等量减负、齐步减负、片面减负、强制减负等不利于学习的极端现象。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没有抓住“减负”的本质和精髓,忽视了合理负担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使得“双减”简单停留于形式、表... 虽然“双减”取得了可喜成效,但也出现了诸如等量减负、齐步减负、片面减负、强制减负等不利于学习的极端现象。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没有抓住“减负”的本质和精髓,忽视了合理负担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使得“双减”简单停留于形式、表面与数量层面。减负的本质是解放学生,表现为系统地、整体地、动态地化解学生学习负担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用新的矛盾统一体去代替旧的矛盾统一体,促使近端负担、低级负担、不良负担向远端负担、高级负担以及良性负担不断转化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减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性工作,“双减”的前提和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这关乎四类主体的努力:行政管理者需认清“双减”的战略意义,从整体、长远布局,把减轻负担与提高质量结合起来,兼顾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多重发展需求。学生要在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扎实基本功,有意义地下苦功。教师需在获得必要的自由时间基础上,发挥教学主体性,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家长需获得学校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重建对学校教育的信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 责任主体 学习负担 全面发展 教育质量
下载PDF
STEM教育的困境与审思 被引量:9
6
作者 李芒 易长秋 《中国远程教育》 CSSCI 2022年第9期27-33,79,共8页
当前,STEM教育作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高思维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STEM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出现形式化、过度技术化和价值取向单一化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导致STEM教育发展偏离初衷。其逻辑成因在... 当前,STEM教育作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高思维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STEM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出现形式化、过度技术化和价值取向单一化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导致STEM教育发展偏离初衷。其逻辑成因在于STEM教育建立在薄弱的理论基础之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技术决定论的倾向,受唯科学主义思想的渗透,忽视人文因素的重要作用。若要突破当前困境,在STEM框架中理工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应重视哲学在STEM教育中的作用,使STEM教育回归人本,关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反思性、整体性、本质性和抽象性思维能力,涵养人文性价值精神,达到对热爱真理、批判创新、不断进步的理性精神的追求,提升STEM教育的育人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M教育 STEAM教育 哲学 人文性 教育性 形式化 过度技术化 唯科学主义
原文传递
大型语言模型会催生学校结构性变革吗?--基于ChatGPT的前瞻性分析 被引量:50
7
作者 张志祯 张玲玲 +1 位作者 米天伊 丘诗萍 《中国远程教育》 CSSCI 2023年第4期32-41,共10页
自2022年底以来,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以爆炸式用户增长与网络传播的方式向公众宣告其诞生,并因其流畅的多轮次对话、对需求的准确理解、实用性高的文本(含程序代码)生成,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对于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型语言模型及... 自2022年底以来,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以爆炸式用户增长与网络传播的方式向公众宣告其诞生,并因其流畅的多轮次对话、对需求的准确理解、实用性高的文本(含程序代码)生成,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对于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型语言模型及其衍生应用的教育技术学思考,不能停留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使用建议的层面,还需更深入。其中的一个方向是探讨源自教学机器的适应性教学系统及其所支持的个性化学习对学校教学系统结构的可能影响。对ChatGPT教学行为的分析表明:在教学行为(活动、任务)层面,它能够进行对话辅导、技能训练、讲授演示、协同创作、交互评价等活动,但是缺少课时、单元、课程等上层结构,而作为其行为基础的“动作”,也面临可信性与准确性不高的挑战。尽管如此,ChatGPT表现出来的跨领域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仍为智能教学系统提供了新型“能力基座”,有望大范围改变智能教学系统的开发模式,提升其教学表现,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支撑。学校的教学系统是否会因此产生结构性变革?本文将“会不会”问题,分为“能不能”与“应该不应该”两个问题,分别从事实逻辑层面、实践价值层面进行探讨。分析表明,学校现有的分科课程、班级授课、教师主导等系统结构仍保持稳定,并未受已有的智能教学系统与慕课等资源太大的冲击;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教学自动化还需要补足“上层结构”,夯实“基础动作”;对于基础教育,学校教学系统的要素(如教师)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但系统结构很可能会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大型语言模型 智能教学系统 个性化学习 学校教育 系统变革 教学自动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