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游戏与民间传统的跨媒介转化——以FGO及其玩家实践为个案
1
作者 张淇源 《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1期122-129,共8页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民间传统在电子游戏中不断地被重构,本文以FGO这一二次元抽卡游戏及其玩家实践为研究对象,着力探究了游戏剧情对民间传统的吸纳以及游戏玩家对相关转化的接受。游戏玩家与创编者之间的互动,共同界定了改编的限度,即尊...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民间传统在电子游戏中不断地被重构,本文以FGO这一二次元抽卡游戏及其玩家实践为研究对象,着力探究了游戏剧情对民间传统的吸纳以及游戏玩家对相关转化的接受。游戏玩家与创编者之间的互动,共同界定了改编的限度,即尊重文化主体对传统的审美期待。最后,文本内部/文本外部,形式/内核是研究者考察民间传统如何创编的重要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游戏 FGO 民间传统 跨媒介 玩家
下载PDF
当代北京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邓苗 《民间文化论坛》 2016年第2期82-89,共8页
当代北京饮食文化的发展是同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联系在一起的。以"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和改革开放为节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构成了当时北京饮食文化的外在环境。北京一直是一个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这... 当代北京饮食文化的发展是同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联系在一起的。以"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和改革开放为节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构成了当时北京饮食文化的外在环境。北京一直是一个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这种人口的流动也对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纵观当代社会北京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其发展的特点可以归结为时代性、多元性和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北京饮食文化 发展历程 人口流动
下载PDF
民俗化视角下的非遗纪录片:从纪录到表达接触地带的对话
3
作者 李欣然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4年第4期150-160,共11页
非遗纪录片是非遗媒介化过程中的常见形式,也是非遗保护的一种重要宣传方式。从“民俗化”的概念出发,以Bilibili网站(以下简称“B站”)非遗纪录片《海派百工》为例,可以看出非遗在纪录片生产的媒介化环节被转化为一系列视听符号,被高... 非遗纪录片是非遗媒介化过程中的常见形式,也是非遗保护的一种重要宣传方式。从“民俗化”的概念出发,以Bilibili网站(以下简称“B站”)非遗纪录片《海派百工》为例,可以看出非遗在纪录片生产的媒介化环节被转化为一系列视听符号,被高密度“凝结”,以在有限的时长内制造出更丰富的印象效果;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为传承人提供了与外界对话的机会,非遗的镜头呈现依赖于拍摄者与传承人之间的接触性事件,是在双方互惠关系下对话的结果;而在消费与传播过程中,非遗纪录片为线上言语社区的多声性表达提供了契机,网络平台的异质语对话成为非遗不断再语境化、向外传播并回流的动力。因此,非遗纪录片的表达可能性应充分发挥表达接触地带的作用,为非遗提供与外界异质性话语接触的更大空间,进而激发非遗的生命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化 非遗 纪录片 多声性
下载PDF
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学科传统与日常转向——以北京生育礼俗变迁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岳永逸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6-87,共12页
因为科技工具的全方位莅临,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在发生着日常的革命。都市的乡土性日渐淡化,乡野的日常生活也有着或浓或淡的都市色彩。这就要求作为现代学的民俗学要发生从守旧、回望的乡土民俗学向直面现代的都市民俗学转型。在关注都市... 因为科技工具的全方位莅临,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在发生着日常的革命。都市的乡土性日渐淡化,乡野的日常生活也有着或浓或淡的都市色彩。这就要求作为现代学的民俗学要发生从守旧、回望的乡土民俗学向直面现代的都市民俗学转型。在关注都市传说、谣言等口头文学的同时,中国民俗学也陆续出现了历时性地对街头艺人、人力车夫等地位群体的日常生活研究。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以杨堃为代表的师生就开创了研究都市子民日常生活的优良传统,对当时北平的生育等人生礼俗进行了全方位调研。接续这一学科传统,本文浅描了当代北京人生育礼俗的动态图景:盛行的生殖医学等专门化知识、国家对生育的制度性监管和依托于超自然力的传统生养观的并存与博弈。这些日常生活层面渐进的革命,在呼召中国民俗学回归日常的同时,也挑战着中国民俗学的记述、表达与阐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都市民俗学 日常生活 生育 新北京人
下载PDF
作为神话虚拟景观“互文”的实体景观研究——以厦门方特东方神画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朱乐妍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3年第5期55-65,共11页
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神话的虚拟景观(景观电影、虚拟展演等)与实体景观(壁画、雕塑、建筑等)往往被学者们分而论之,关于二者内在关系的探讨尚有进一步拓展之处。神话的实体景观以存在于三维立体空间中的物质形式展现神话内容,与虚拟... 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神话的虚拟景观(景观电影、虚拟展演等)与实体景观(壁画、雕塑、建筑等)往往被学者们分而论之,关于二者内在关系的探讨尚有进一步拓展之处。神话的实体景观以存在于三维立体空间中的物质形式展现神话内容,与虚拟景观形成互文关系,相互联系、彼此依赖,共同构筑叙事系统,达成神话景观叙事。在厦门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虚拟景观与实体景观的互文叙事形式可以归纳为由“实”入“虚”、“虚”“实”同步、“虚”“实”背离三种。二者的互文叙事网络承继神话叙事传统,跨越语词、图像、景观等不同的叙事媒介,并经由游客的加工创造延伸到现实世界的互联网空间。乐园中神话虚拟景观与实体景观的互文脉络串联虚实古今,且具有流动、延伸的可能性,为神话主义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为虚拟景观叙事的“互文”,乐园中的神话主义实体景观叙事具有动态场景定格化、氛围营造主题化、平面与立体并置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叙事 神话主义 互文 跨媒介
下载PDF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列入机制的挑战与治理选择——以全球专家线上调查问卷为考察对象
6
作者 唐璐璐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3年第6期153-160,共8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中的名录列入机制是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的重要工具。随着遗产实践的发展,列入机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8年启动了针对名录列入机制的全球反思行动。其中,2021年进行的专家线上...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中的名录列入机制是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的重要工具。随着遗产实践的发展,列入机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8年启动了针对名录列入机制的全球反思行动。其中,2021年进行的专家线上调查是这一系列反思行动的重要环节。调查问卷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列入机制在“总体方法”“列入标准相关问题”“已列入项目后续相关问题”和“申报项目的审查方法”四个方面存在的挑战,也为后续讨论和完善政策工具奠定了基础。探讨调查问卷所呈现的问题,有利于深入认识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及《公约》履约状况;从反思行动的成果反观,也有助于认识《公约》的治理路径选择并帮助我们在未来的遗产实践中探寻有效机制解决留存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列入机制 代表作名录 名录申报
下载PDF
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 被引量:9
7
作者 杨利慧 《民间文化论坛》 2016年第2期17-20,共4页
从学术观察和反思的视角出发,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就以及目前面临的挑战为立足点,我们可以对韩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未来非遗保护工作提出建议和希望。新文化等级化的出现以及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是目前中国非遗保护领... 从学术观察和反思的视角出发,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就以及目前面临的挑战为立足点,我们可以对韩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未来非遗保护工作提出建议和希望。新文化等级化的出现以及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是目前中国非遗保护领域面临的两个重要挑战;怎样有效地实现"价值平等"的思考范式转换,消解目前更普遍发生的非遗价值评判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等级化,如何界定非遗项目的核心本质以化解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都需要各个国家积极贡献有效的方法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文化等级化 传承 创新 挑战
下载PDF
在国际民俗学领域发出中国声音——《亚洲民族学》杂志推出“中国民俗研究”特刊
8
作者 沈燕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206-208,共3页
2015年11月,名为“中国民俗研究”(Chinese Folklore Studies)的《亚洲民族学》(Asian Ethnology)特刊(第74卷第2期)在日本名古屋出版。经过五年的努力,在国内外学者的精诚合作下,由李靖、彭牧和杜博思(Thomas David DuBois... 2015年11月,名为“中国民俗研究”(Chinese Folklore Studies)的《亚洲民族学》(Asian Ethnology)特刊(第74卷第2期)在日本名古屋出版。经过五年的努力,在国内外学者的精诚合作下,由李靖、彭牧和杜博思(Thomas David DuBois)担任特约编辑的特刊终于付梓发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研究 民族学 特刊 中国 亚洲 民俗学 杂志 声音
下载PDF
神话学史的索引式研究——《中日学者中国神话研究论著目录总汇》阐微与勘误
9
作者 张多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70-178,共9页
由贺学君、蔡大成、樱井龙彦主编的《中日学者中国神话研究论著目录总汇》以百余年间中日两国学者在中国神话研究领域的著述成果为基础,通过总体盘点、分类爬梳和编次互裁,对上万条论著目录进行汇编辑引,为此还设计了一套分类体系对巨... 由贺学君、蔡大成、樱井龙彦主编的《中日学者中国神话研究论著目录总汇》以百余年间中日两国学者在中国神话研究领域的著述成果为基础,通过总体盘点、分类爬梳和编次互裁,对上万条论著目录进行汇编辑引,为此还设计了一套分类体系对巨量文献资料加以组织、甄别和裁辨。这部大型神话学工具书具有资料的完整性、编目的科学性及指导研究工作的实用性,其面世不仅有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意义,也是对百余年中国神话学进行索引式研究的重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学者 中国神话研究 目录总汇 索引式研究
下载PDF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韩国 被引量:12
10
作者 爱川纪子 沈燕 《民间文化论坛》 2016年第2期5-11,共7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和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前期的准备工作到后来确保其通过的各种努力,其间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概念的界定与演变、相关重要会议的召开等。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起草《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和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前期的准备工作到后来确保其通过的各种努力,其间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概念的界定与演变、相关重要会议的召开等。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起草《公约》文本的过程中,韩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其"人间国宝"项目的提出与实践。除韩国外,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积极进行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理论创新,这导致了"亚洲转向"的出现。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项目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仍有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国 “亚洲转向”
下载PDF
“人间国宝”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挑战 被引量:7
11
作者 任敦姬 沈燕 《民间文化论坛》 2016年第2期12-16,共5页
过去五十年,韩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为了保护和延续这类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连同那些最好地持有该项目的知识渊博和技艺高超的人一起被认定。后者被认定为"人间国宝",并在政... 过去五十年,韩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为了保护和延续这类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连同那些最好地持有该项目的知识渊博和技艺高超的人一起被认定。后者被认定为"人间国宝",并在政府相关支持的鼓励下,将他们的技艺传授给他人。这个支持体系的基本结构在近期面临一定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国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挑战
下载PDF
性别与民俗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康丽 《民间文化论坛》 2018年第4期123-126,共4页
作为研究概念,性别最早被用于解释人类社会的性别结构现状。在这种解释过程中,性别被框定为兼具自然与文化基础的二元结构:既包括指向解剖学意义上两性区别的生理性别(Sex),又包括强调社会、历史与政治对两性认同具有建构作用的社会... 作为研究概念,性别最早被用于解释人类社会的性别结构现状。在这种解释过程中,性别被框定为兼具自然与文化基础的二元结构:既包括指向解剖学意义上两性区别的生理性别(Sex),又包括强调社会、历史与政治对两性认同具有建构作用的社会性别(Gender)。在性和性别研究领域,从20世纪中期开始,便有了关于生理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论争。随着女性主义研究与实践的推进,社会建构论逐渐占据了论争的上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别 民俗学研究 社会建构论 20世纪中期 女性主义研究 人类社会 结构现状 二元结构
下载PDF
狼人杀——交流性实践的再生产 被引量:2
13
作者 鲁越 《民间文化论坛》 2022年第1期93-99,共7页
狼人杀作为当代口头交流类策略游戏的典型代表,在线下风靡已久,拥有比较固定的文化圈层和受众群体,并在一套既定的游戏规则之外,形成了玩家之间相互碰撞而生产隐性规则的另一套体系。笔者将通过还原狼人杀这一都市民俗文化规则再生产的... 狼人杀作为当代口头交流类策略游戏的典型代表,在线下风靡已久,拥有比较固定的文化圈层和受众群体,并在一套既定的游戏规则之外,形成了玩家之间相互碰撞而生产隐性规则的另一套体系。笔者将通过还原狼人杀这一都市民俗文化规则再生产的过程,剖析其群体内部各个分层的角色定位与文化行为逻辑,透视民俗文化再生产中体现出的文化调适。从狼人杀群体形成和内部分层入手,尝试找到狼人杀群体是如何完成一次交流实践的再生产过程,并讨论在游戏的固定显性规则之外,狼人杀群体又如何生产出他们的隐性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人杀 都市民俗 口头 再生产 文化元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性别 被引量:1
14
作者 康丽(译) 《民间文化论坛》 2021年第3期121-128,共8页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话语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被视为性别化的主体认知概念。这一概念不仅涵括了对性别平等的期待,还包括对以社区为基础的性别认知与实践多样性的尊重。文章逐一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清单编制、保护计划...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话语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被视为性别化的主体认知概念。这一概念不仅涵括了对性别平等的期待,还包括对以社区为基础的性别认知与实践多样性的尊重。文章逐一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清单编制、保护计划、政策制定、列入名录等过程性保护环节中的性别问题和重要意义,着重强调了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性别作用之间的紧密联系,既是寻求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也是基于伦理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性别 多样性 性别平等 主流化
下载PDF
异域认同:舞蹈、差异与自我塑造 被引量:1
15
作者 凯瑟琳·博兰德 +2 位作者 方云(译) 王心怡(译) 康丽(审校) 《民间文化论坛》 2020年第6期94-115,共22页
通过两则独立的民族志个案——俄亥俄州中部白人女性肚皮舞的研究与在新泽西州北部对多元文化城市中萨尔萨舞场景的考察,使我们对人们如何以及为何要在他们的表达行为中借鉴文化他者的传统的理解更为复杂化。我们认为,舞者对其舞蹈经历... 通过两则独立的民族志个案——俄亥俄州中部白人女性肚皮舞的研究与在新泽西州北部对多元文化城市中萨尔萨舞场景的考察,使我们对人们如何以及为何要在他们的表达行为中借鉴文化他者的传统的理解更为复杂化。我们认为,舞者对其舞蹈经历的描述表明,这些实践是一种自我塑造的形式,部分目的是将舞蹈主体从限定性与规训的身份类别中解放出来。通过民族志的比较,我们探索了那些与异域他者的表征实践截然不同的具体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实践 文化传播 身份认同 舞蹈 自我塑造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专题
16
作者 杨利慧 《文化遗产》 CSSCI 2019年第3期1-1,共1页
主持人语:2018年12月8-9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组织召开了“‘一带一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11个国家的13位外国专家和27位国内学者,以大量来自田野的第一手案例为基础,深入交流... 主持人语:2018年12月8-9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组织召开了“‘一带一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11个国家的13位外国专家和27位国内学者,以大量来自田野的第一手案例为基础,深入交流了“一带一路”各国在实现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方面的举措、经验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乡村振兴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专题 北京师范大学 一带一路 文学研究所 外国专家
下载PDF
文本还是实践?——对《“礼俗互动”概念的学术价值及献疑》的回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牧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37,157,共9页
礼俗互动是跨学科的学术论题。回应潘斌教授对礼的历史性与中国特殊性的强调,期望有助于在社会科学本土化的今天,探讨礼俗作为一对理论范畴所具有的跨越时空的理论潜力与价值。礼的历史性并不是固定化礼,相反,承认礼的历史性不仅意味着... 礼俗互动是跨学科的学术论题。回应潘斌教授对礼的历史性与中国特殊性的强调,期望有助于在社会科学本土化的今天,探讨礼俗作为一对理论范畴所具有的跨越时空的理论潜力与价值。礼的历史性并不是固定化礼,相反,承认礼的历史性不仅意味着承认它与过去的联系,更要承认它在历史过程中的变化。礼俗互动不是礼和俗作为两个独立的、具有固定边界的领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互动,而是始终处于彼此对照依存、转化相生而循环往复的社会实践过程之中。礼俗的互动相生构成了一个动态性转化的机制,在从俗到礼、从礼到俗的循环实践中,既实现了礼的教化作用,又充分地包容了多元差异的文化实践,实现了多元性与一致性的动态转化与辩证统一。与礼俗相关的讨论,可以启发我们思考人类文化包容多元性与统一性的更多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俗互动 礼俗 仪式 社会科学本土化
原文传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体系研究”项目简介
18
作者 唐璐璐(摄)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该项目为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23BZW168,研究周期为2023年1 1月至2026年12月。项目负责人:唐璐璐副教授。项目责任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项目组主要成员:张计云、徐玉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联合国教科文... 该项目为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23BZW168,研究周期为2023年1 1月至2026年12月。项目负责人:唐璐璐副教授。项目责任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项目组主要成员:张计云、徐玉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非遗公约》)中确立的重要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社科基金 项目批准号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项目简介 项目负责人 北京师范大学
原文传递
类民俗的时空感重塑与记忆再生产——基于FGO玩家的“圣地巡礼”分析
19
作者 张淇源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61,共10页
作为类民俗的形式,玩家通过“圣地巡礼”体认神圣。游戏经营商与地方旅游局相互磋商,通过游戏世界标志物,全方位调动玩家的感官,令虚拟和现实两个空间彼此叠合;在该空间中,玩家从游戏的客位视角走向主位视角,成为具身体验游戏叙事的第... 作为类民俗的形式,玩家通过“圣地巡礼”体认神圣。游戏经营商与地方旅游局相互磋商,通过游戏世界标志物,全方位调动玩家的感官,令虚拟和现实两个空间彼此叠合;在该空间中,玩家从游戏的客位视角走向主位视角,成为具身体验游戏叙事的第一人称,召唤着特定的时间、情感与际遇。走出圣地,玩家在自反中重新定义自我,理解虚拟与现实、神圣与世俗的关系,也通过“疲惫”“牺牲”等话语层累圣地的圣性。最后,传承时间的长度、群体的扩布与承认、内部稳固的惯习系统,决定新兴现象能否成为“民俗”的子集,成为一种“类民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地巡礼 类民俗 游戏叙事 记忆再生产 网络游戏
原文传递
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杨利慧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2,156,共9页
在近现代以来的政治和文化话语中,"乡村"常被视为现代性的"他者",是被动的、有待自上而下的努力去拯救的地方,其自身的主体性以及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一般简称为"非遗")在内的文化传统往往被无视或... 在近现代以来的政治和文化话语中,"乡村"常被视为现代性的"他者",是被动的、有待自上而下的努力去拯救的地方,其自身的主体性以及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一般简称为"非遗")在内的文化传统往往被无视或低估。上述观念应该予以修正。北京近郊高碑店村的个案展现了一个失去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积极利用非遗来谋求自身发展的主动实践历程。对驱动其开发非遗以实现振兴的动机、方法和行动主体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是更根本性的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社区为主体来驱动非遗开发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并注重如下原则的重要性:(1)由社区驱动的内在发展动机;(2)以社区自身文化传统为基础;(3)开发过程中的社区参与;(4)社区受益。这一模式对于当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启示意义:只有充分尊重并发挥乡村具有的主体性,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乡村的振兴及其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驱动 主体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 高碑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