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子游戏与民间传统的跨媒介转化——以FGO及其玩家实践为个案 |
张淇源
|
《文化遗产》
CSSCI
|
2024 |
0 |
|
2
|
当代北京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邓苗
|
《民间文化论坛》
|
2016 |
2
|
|
3
|
民俗化视角下的非遗纪录片:从纪录到表达接触地带的对话 |
李欣然
|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
2024 |
0 |
|
4
|
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学科传统与日常转向——以北京生育礼俗变迁为例 |
岳永逸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2
|
|
5
|
作为神话虚拟景观“互文”的实体景观研究——以厦门方特东方神画为例 |
朱乐妍
|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
2023 |
1
|
|
6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列入机制的挑战与治理选择——以全球专家线上调查问卷为考察对象 |
唐璐璐
|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
2023 |
0 |
|
7
|
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 |
杨利慧
|
《民间文化论坛》
|
2016 |
9
|
|
8
|
在国际民俗学领域发出中国声音——《亚洲民族学》杂志推出“中国民俗研究”特刊 |
沈燕
|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9
|
神话学史的索引式研究——《中日学者中国神话研究论著目录总汇》阐微与勘误 |
张多
|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10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韩国 |
爱川纪子
沈燕
|
《民间文化论坛》
|
2016 |
12
|
|
11
|
“人间国宝”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挑战 |
任敦姬
沈燕
|
《民间文化论坛》
|
2016 |
7
|
|
12
|
性别与民俗学研究 |
康丽
|
《民间文化论坛》
|
2018 |
2
|
|
13
|
狼人杀——交流性实践的再生产 |
鲁越
|
《民间文化论坛》
|
2022 |
2
|
|
14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性别 |
无
康丽(译)
|
《民间文化论坛》
|
2021 |
1
|
|
15
|
异域认同:舞蹈、差异与自我塑造 |
凯瑟琳·博兰德
方云(译)
王心怡(译)
康丽(审校)
|
《民间文化论坛》
|
2020 |
1
|
|
16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专题 |
杨利慧
|
《文化遗产》
CSSCI
|
2019 |
0 |
|
17
|
文本还是实践?——对《“礼俗互动”概念的学术价值及献疑》的回应 |
彭牧
|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1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体系研究”项目简介 |
唐璐璐(摄)
|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9
|
类民俗的时空感重塑与记忆再生产——基于FGO玩家的“圣地巡礼”分析 |
张淇源
|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0
|
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
杨利慧
|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