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近期部分成果
1
作者 赖彦斌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钟敬文工作站 合作单位: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研究实验室 制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学实验室 2006年建成,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子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 钟敬文工作站 合作单位: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研究实验室 制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学实验室 2006年建成,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子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重大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师范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 民俗学 研究实验室 成果 重点研究基地 985工程 发展中心
原文传递
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2
《民间文化论坛》 2006年第6期8-8,共1页
2006年12月16日至1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中心、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召开。
关键词 民俗志 理论与实践 民族志 刘铁梁 文化人类学 标志性文化 学术会堂 人类学界 研究中心 庄孔韶
下载PDF
民俗学主义:日本民俗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以《日本民俗学》“民俗学主义专号”为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西村真志叶 《民间文化论坛》 2007年第1期58-66,共9页
有关民俗学主义(Folklorismus/Folklorism)的讨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经过鲍辛格(Hermnn Bausinger)等人的大力推广,民俗学主义在民俗学者对民俗传统和本体的再认识中逐渐成为国际民俗学界的共同话语,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 有关民俗学主义(Folklorismus/Folklorism)的讨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经过鲍辛格(Hermnn Bausinger)等人的大力推广,民俗学主义在民俗学者对民俗传统和本体的再认识中逐渐成为国际民俗学界的共同话语,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初,形成了一次讨论热潮。如今在中国学术界,民俗学主义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这方面的专题研究仍然不多。我们还可以在目前的基础上继续积累研究经验和成果,以使得民俗学主义成为研究本土现象和反思现有范式的有效工具。自1990年民俗学主义正式传入日本以来,日本学者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值得借鉴的工作。日本民俗学会于2003年刊行的《日本民俗学》“民俗学主义专号”可谓是其阶段性成果。本文以该专号为例,对日本学者有关民俗学主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做一简介,试图为中国学术界今后的民俗学主义研究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主义 日本民俗学 理论探索 实践
下载PDF
地方社会的建构与地方民俗文化的创造——北京三个区民俗调查的视角 被引量:4
4
作者 刘铁梁 《民间文化论坛》 2007年第1期42-43,共2页
作为经典研究范式的民族志与民俗志,近些年来在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对话中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国民间文化研究已成为“显学”的当代,随着田野调查的普遍展开,民族志、民俗志的书写也成为绕不开的一个核心话... 作为经典研究范式的民族志与民俗志,近些年来在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对话中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国民间文化研究已成为“显学”的当代,随着田野调查的普遍展开,民族志、民俗志的书写也成为绕不开的一个核心话题。2006年12月16日至1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中心、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了“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三十多位民俗学界、人类学界的知名学者围绕“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这一议题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由于篇幅所限,本期摘引的发言主要涉及“民族志”与“民俗志”的概念辨析和学理渊源、“民族志”与“民俗志”各自的学科定位、民族志的书写和表述、民俗志的地方性、多村落的民俗学调查、“在地化”研究的得失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志 民族志 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界 标志性文化 理论与实践 中国民间文化 地域历史文化 核心话题
下载PDF
民俗志写作的缺陷与应有的追求 被引量:12
5
作者 万建中 《民间文化论坛》 2007年第1期47-48,共2页
作为经典研究范式的民族志与民俗志,近些年来在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对话中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国民间文化研究已成为“显学”的当代,随着田野调查的普遍展开,民族志、民俗志的书写也成为绕不开的一个核心话... 作为经典研究范式的民族志与民俗志,近些年来在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对话中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国民间文化研究已成为“显学”的当代,随着田野调查的普遍展开,民族志、民俗志的书写也成为绕不开的一个核心话题。2006年12月16日至1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中心、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了“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三十多位民俗学界、人类学界的知名学者围绕“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这一议题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由于篇幅所限,本期摘引的发言主要涉及“民族志”与“民俗志”的概念辨析和学理渊源、“民族志”与“民俗志”各自的学科定位、民族志的书写和表述、民俗志的地方性、多村落的民俗学调查、“在地化”研究的得失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志 民俗学研究 民族志 人类学界 文化人类学 民俗学者 理论与实践 中国民间文化 民俗生活 核心
下载PDF
对女性禁忌民俗的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才旦曲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146-150,共5页
禁忌是关于神圣或不洁的约定俗成的一种禁制。女性禁忌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女性被认为是崇高的、神圣的,而被"神化";另一方面则被认为是邪恶的、不洁的,而被"魔化"。女性禁忌经历了从母权制时代的"尊崇女性&... 禁忌是关于神圣或不洁的约定俗成的一种禁制。女性禁忌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女性被认为是崇高的、神圣的,而被"神化";另一方面则被认为是邪恶的、不洁的,而被"魔化"。女性禁忌经历了从母权制时代的"尊崇女性"到父权制时代的"贱视女性"的历史演变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女性禁忌将逐渐退出人类的历史舞台,女性禁忌的日渐式微就是女性禁忌走向衰亡的一个生动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忌 女性禁忌 女性禁忌式微
下载PDF
“寺”“庙”之争:民俗精神符号再造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斌 《中国研究》 2005年第1期60-75,共16页
作者摒弃那种"国家与社会"或"政府与民间"的二元对立的思考模式,注意到在国家或政府内部,以及民间或社会内部也存在着并非铁板一块乃至"分裂"的现象。凭着这一理论路径,作者对湖南省W县的一寺一庙之间的"抗争"进行了研究后发现... 作者摒弃那种"国家与社会"或"政府与民间"的二元对立的思考模式,注意到在国家或政府内部,以及民间或社会内部也存在着并非铁板一块乃至"分裂"的现象。凭着这一理论路径,作者对湖南省W县的一寺一庙之间的"抗争"进行了研究后发现:庙宇重建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关键性领地,其中乡土民俗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们为了维持并张扬当地的民俗理念会积极地与相关各方"抗争","抗争"的过程就是乡土民俗精神符号意义变迁、农民自身容纳力增长、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庙 抗争 国家 地方 权力
下载PDF
北京建都以来饮食文化的时代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万建中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6-109,共4页
自辽金开始,北京成为全国政治和经济中心,城内居住着汉、女真、契丹、奚、渤海、回鹘、突厥、室韦等众多部族,饮食呈现多民族的风味特点,与其他大都市迥然有别。蒙古族将燕京定为大都以后,北京饮食文化的游牧民族特色更加鲜明。明朝时,... 自辽金开始,北京成为全国政治和经济中心,城内居住着汉、女真、契丹、奚、渤海、回鹘、突厥、室韦等众多部族,饮食呈现多民族的风味特点,与其他大都市迥然有别。蒙古族将燕京定为大都以后,北京饮食文化的游牧民族特色更加鲜明。明朝时,北京饮食已演进得相当成熟,特色风味已基本确立。有清一代,北京饮食具备了宫廷、少数民族、官府和市井四大风味特色,饮食格局完全定型。尽管民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但北京饮食仍在发展。西式饮食的引进促使北京饮食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丰富了北京人的日常饮食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饮食文化 民族风味 时代特征
下载PDF
北京饮食文化的基本状态与语汇特点 被引量:3
9
作者 万建中 《民间文化论坛》 2013年第6期73-77,共5页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北京是汉民族和北方渔猎、游牧民族交往融合的中心地之一。北京的历史文化清晰地打上"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印记。这一人口结构反映在饮食方面,同样纷杂多样。各方人士的口味不同,形成五花八门的各类饮食...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北京是汉民族和北方渔猎、游牧民族交往融合的中心地之一。北京的历史文化清晰地打上"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印记。这一人口结构反映在饮食方面,同样纷杂多样。各方人士的口味不同,形成五花八门的各类饮食。其中以宫廷风味、民族风味和山东风味为代表,融合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京味儿"。"京味儿"还表现在饮食语汇方面,释放出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饮食文化 特点 “京味儿” 少数民族 宫廷风味
下载PDF
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民俗学系的印度研究和田野调查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超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3-223,F0002,共2页
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爱沙尼亚语与比较民俗学系(简称为塔尔图大学民俗学系),自2011年起至今,在印度东北部地区,与印度民俗学者和当地大学联合举办国际民俗学学术讨论会和工作坊,并组织联合田野调查活动,研究方向有本地宗教、信仰... 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爱沙尼亚语与比较民俗学系(简称为塔尔图大学民俗学系),自2011年起至今,在印度东北部地区,与印度民俗学者和当地大学联合举办国际民俗学学术讨论会和工作坊,并组织联合田野调查活动,研究方向有本地宗教、信仰叙事与民间口头叙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者 爱沙尼亚 大学 田野调查 印度 东北部地区 学术讨论会 调查活动
原文传递
民俗学视野下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勃 《民俗研究》 CSSCI 2010年第2期151-161,共11页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民俗传统的国家,也是一个乐于并善于将民俗传统记录下来、将对民俗传统的理解表达出来因而拥有丰富历史民俗文献的国家。从学术分工上看,整理研究历史民俗文献更多是由从事历史民俗学研究的学者来担当,但对历史民俗...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民俗传统的国家,也是一个乐于并善于将民俗传统记录下来、将对民俗传统的理解表达出来因而拥有丰富历史民俗文献的国家。从学术分工上看,整理研究历史民俗文献更多是由从事历史民俗学研究的学者来担当,但对历史民俗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的意义却不局限于历史民俗学,而是惠及包括历史民俗学、记录民俗学和理论民俗学在内的整个民俗学学科。民俗学的历史民俗文献研究是为着民俗学的,也是属于民俗学的。民俗学对于历史民俗文献的界定本身是对文献的一种理解,其研究过程中对文本与生活关联取向的谋求也丰富着文献研究的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历史民俗文献 意义
原文传递
民俗学视野下的人文奥运
12
作者 岳永逸 《民俗研究》 2005年第2期29-40,共12页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日渐增强,从许海峰为中国人勇夺第一枚夏季奥运会金牌以来,"奥运会"日渐成为国人关注较多的事象,"奥运会"这个词也成为人们的口语.
关键词 人文奥运 2004年雅典奥运会 民俗学 夏季奥运会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北京 中国人 全世界 第29届
原文传递
关注田野:理论、视角与材料--2014年第四届国际青年民俗学者论坛纪要
13
作者 谢开来 董晓萍(审校)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17-218,共2页
2014年6月5日至6日,由立陶宛文学与民俗研究所和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比较民俗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国际青年民俗学者论坛在维尔纽斯举行。来自俄罗斯、印度、芬兰、瑞典、爱沙尼亚、立陶宛、匈牙利、保加利亚和中国等十多个欧亚国家... 2014年6月5日至6日,由立陶宛文学与民俗研究所和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比较民俗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国际青年民俗学者论坛在维尔纽斯举行。来自俄罗斯、印度、芬兰、瑞典、爱沙尼亚、立陶宛、匈牙利、保加利亚和中国等十多个欧亚国家的近二十名青年民俗学者与硕博研究生提交了论文,并参加了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者 青年 论坛 国际 纪要 材料 爱沙尼亚 欧亚国家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地图信息重组的土壤侵蚀背景值图编制 被引量:5
14
作者 赖彦斌 王静爱 赵金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0-486,共7页
对土地利用图进行信息的挖掘,结合岛状地的界定,提取了其中的岛状地信息;与天然性程度的信息源进行融合,得到了天然岛状地信息;再与土壤侵蚀图、地貌图信息重组,最终得到了土壤侵蚀背景值信息,生成土壤侵蚀背景值图。通过在内蒙古农牧... 对土地利用图进行信息的挖掘,结合岛状地的界定,提取了其中的岛状地信息;与天然性程度的信息源进行融合,得到了天然岛状地信息;再与土壤侵蚀图、地貌图信息重组,最终得到了土壤侵蚀背景值信息,生成土壤侵蚀背景值图。通过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内的试验研究,说明基于土地利用图、土壤侵蚀图和地貌图的多源地图信息重组,编制土壤侵蚀背景值图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信息重组 背景值 编制 地图 多源 土地利用图 农牧交错带 试验研究 地貌图 信息源 天然性 内蒙古
下载PDF
我们如何进行学术对话 被引量:5
15
作者 吕微 刘宗迪 +4 位作者 施爱东 刘晓春 彭牧 祝秀丽 西村真志叶 《民间文化论坛》 2006年第5期1-19,共19页
2006年7月,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第4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会议。这场出现在吕微和西村真志叶提交论文上的讨论,反映了正处于范式转变中的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界的一个基本问题:研究者主体如何与被研究者主体,与其他研究者主体之间进行... 2006年7月,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第4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会议。这场出现在吕微和西村真志叶提交论文上的讨论,反映了正处于范式转变中的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界的一个基本问题:研究者主体如何与被研究者主体,与其他研究者主体之间进行平等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研究 中国民俗学 民俗学者 学术对话 自身意识 民间文化 语用学研究 语言规则 地方性知识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的井盐生产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霞 李晓岑 《中国藏学》 CSSCI 2007年第3期62-66,共5页
本文实地考察了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的井盐生产,认为西藏盐井原始的井盐生产方法和盐粮交易的特点,构成了一种原生态的井盐生产民俗。这种生产方式和民俗,现在仍然对周围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产生着影响。其井盐生产民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 本文实地考察了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的井盐生产,认为西藏盐井原始的井盐生产方法和盐粮交易的特点,构成了一种原生态的井盐生产民俗。这种生产方式和民俗,现在仍然对周围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产生着影响。其井盐生产民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井盐 生产 纳西族 藏族
下载PDF
作为本土知识的仪式空间──以大理喜洲为例 被引量:17
17
作者 梁永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16,共6页
社会人类学家提出,行政、市场、仪式是三种形成空间的力量。笔者根据在大理喜洲的田野工作提出,虽然三种力量造成了三种社会空间,但只有仪式空间才是当地人的本土知识。行政和市场力量形成的空间因变动不定而脱离了本土社会分类,只能用... 社会人类学家提出,行政、市场、仪式是三种形成空间的力量。笔者根据在大理喜洲的田野工作提出,虽然三种力量造成了三种社会空间,但只有仪式空间才是当地人的本土知识。行政和市场力量形成的空间因变动不定而脱离了本土社会分类,只能用客位的视角观察到。因此,在探讨空间形成力量之前,研究者应该在主位与客位的视角之间做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空间 本土知识 主位与客位 大理
下载PDF
宗教、文化与功利主义:中国乡土庙会的学界图景 被引量:8
18
作者 岳永逸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在"庙产兴学"、强国强种的语境中,以敬拜为核心的乡土庙会基本是迷信、愚昧的等义词。除了经济和可能有的教育等外价值之外,对庙会内价值的研究位居末路。1949年后,主流意识形态强力赋予了旧庙会以社会大发展、大繁荣和人民... 在"庙产兴学"、强国强种的语境中,以敬拜为核心的乡土庙会基本是迷信、愚昧的等义词。除了经济和可能有的教育等外价值之外,对庙会内价值的研究位居末路。1949年后,主流意识形态强力赋予了旧庙会以社会大发展、大繁荣和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新内涵。延续因好奇而细读的暗流,改革开放后对庙会有了文化及遗产的重新定位和基于村落生活的文化制度的认知,但居主流的"复兴"解读基本止步于功利主义和功能论。打破家与庙的区隔、直面普通信众的实践应是中国庙会与宗教研究更可取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会 宗教 文化 复兴 主观现在
下载PDF
从《滇南盐法图》看古代云南少数民族的井盐生产 被引量:9
19
作者 朱霞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2-147,T001-T004,共20页
引证了有关地方史料对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清康熙《滇南盐法图》进行了剖析和研究 ,认为云南古代盐井主要分为自然卤泉的直接利用、陆上造井取盐和河中造井取盐三种类型 ,尤其河中造井取盐是云南井盐生产中的一大特色 ,同时阐述了云南... 引证了有关地方史料对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清康熙《滇南盐法图》进行了剖析和研究 ,认为云南古代盐井主要分为自然卤泉的直接利用、陆上造井取盐和河中造井取盐三种类型 ,尤其河中造井取盐是云南井盐生产中的一大特色 ,同时阐述了云南古代井盐生产的汲卤、输卤、煮盐和成盐的生产工艺 ,从而论证了云南古代的井盐生产方式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滇南盐法图》作为反映云南地区井盐生产的风俗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南盐法图 井盐生产 少数民族 云南
下载PDF
20世纪民间故事研究的文化人类学情结 被引量:3
20
作者 万建中 李琼 《民间文化论坛》 2009年第2期34-39,共6页
在中国民间故事学领域,文化人类学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研究范式,贯穿整个20世纪。现代故事学之所以能够兴盛于民间文艺学产生的初期,与文化人类学理论及方法的引入直接相关。中国民间故事学学者对文化人类学情有独钟,它让学者们品尝到... 在中国民间故事学领域,文化人类学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研究范式,贯穿整个20世纪。现代故事学之所以能够兴盛于民间文艺学产生的初期,与文化人类学理论及方法的引入直接相关。中国民间故事学学者对文化人类学情有独钟,它让学者们品尝到民间故事浓郁的文化滋味,催产出极为丰硕的故事学研究成果,滋养了一大批民间故事学家。其本身的局限也是整个20世纪中国故事学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民间故事 研究 文化人类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