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业融合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海成 姜长云 付志远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5-95,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产业融合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涉及多个维度的复杂概念,由于理论视角和研究情境等差异,在已有研究中关于产业融合的概念、前因后果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产业融合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涉及多个维度的复杂概念,由于理论视角和研究情境等差异,在已有研究中关于产业融合的概念、前因后果等一般性问题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也未形成相对统一的产业融合系统性理论研究框架,这使得许多学者在尝试将经济学理论与中国产业发展实践相结合去研究中国具体的产业融合模式、产业融合路径、政府规制、产业政策等实际问题时,仍然存在理论和政策研究滞后于实践,很难解答系统性、机理性且符合中国实际情境的问题。文章以梳理产业融合的概念、形式为基础,对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等一般性问题进行归纳和展望。未来研究可以围绕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产业融合理论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下的产业融合问题、产业属性差异对产业融合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融合 现代化产业体系 数字经济 实体经济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负责任的中国智造:工业机器人应用、要素禀赋结构与企业ESG表现
2
作者 崔传涛 杨胤豪 +1 位作者 关慧琳 刘敬 《现代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2,共10页
本文基于2010-2022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和工业机器人数据,实证检验机器人应用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表明:机器人应用通过能耗强度降低、内部质量控制、经营效率优化和生产协同增效改善企业ESG表现。此外,机器人应用既能强化高市场... 本文基于2010-2022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和工业机器人数据,实证检验机器人应用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表明:机器人应用通过能耗强度降低、内部质量控制、经营效率优化和生产协同增效改善企业ESG表现。此外,机器人应用既能强化高市场化程度地区企业的ESG先发优势,又能弥补老龄化地区、老工业基地城市和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ESG后发劣势。扩展分析发现,机器人应用对企业ESG表现的改善不仅能提高客户稳定性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还可以有效治理ESG“漂绿”行为。研究结论为完善智能制造产业布局、更好利用智能制造变革构筑ESG优势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要素赋结构 ESG表现 绿色转型 制造业企业
下载PDF
IPO注册制改革与企业短期金融资产配置——来自创业板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3
作者 汤梓燊 林志帆 仲鑫 《金融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115,149,150,共24页
在推动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的新阶段,科学评估改革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有助于持续优化机制设计以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本文以2017~2021年在A股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为样本,构造准自然实验探讨注册制改革对企业上市后资金配置的影... 在推动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的新阶段,科学评估改革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有助于持续优化机制设计以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本文以2017~2021年在A股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为样本,构造准自然实验探讨注册制改革对企业上市后资金配置的影响。基于双重纠偏机器学习的双重差分模型回归发现:(1)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对企业上市后一年内的长期投资、资本支出、研发支出、并购支出和长期股权投资均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显著促进了上市后一年内的金融化行为;(2)区分金融资产类别显示,这种促进作用主要存在于风险性金融资产而非现金持有;(3)融资约束并非注册制改革推动公司配置风险性金融资产的主要因素,而超募导致的原自有资金闲置则可能促使企业“分心”于短期金融投资;(4)异质性检验揭示,该规律主要体现在非国有、家族持股多以及“一股独大”的企业;(5)调节效应检验表明,针对上市公司的网络搜索、投资者网络互动、分析师跟踪及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都正向调节了注册制改革对金融化的影响,启示外界关注产生了“压力”效应。基于此,本文从投资者长期价值关注引导、保护中小投资者并优化公司治理、强化市场监管与激励长期投资角度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册制改革 企业投资 金融化 股权结构
原文传递
能源电力系统转型对中国环境影响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雅娟 王铮 李双成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30-1843,共14页
【目的】构建以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中国国土面积广阔,能源资源禀赋、能源生产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能源生产地域分工区域差异巨大。要实现全国尺度的“双碳”目标,必须实施区... 【目的】构建以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中国国土面积广阔,能源资源禀赋、能源生产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能源生产地域分工区域差异巨大。要实现全国尺度的“双碳”目标,必须实施区域差异化的行动方案。【方法】从全国七大电网区域分析入手,使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和GIS-MCDA模型,结合各省未来用电需求及比例,量化能源电力系统转型对全国和七大电网区域的环境影响。【结果】研究表明:(1)2015—2020年,全国及各区域环境压力持续增大,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是主要排放区域。(2)2025—2060年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能够极大程度减少环境影响的压力,但非生物耗竭潜势除外。(3)从整体上看,煤电对环境影响程度高于其他能源电力类型(非生物耗竭潜势除外),水力发电对环境影响最小。【结论】本文研究成果可为中国通过能源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对政府更好地制定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估 双碳 环境影响 能源电力系统 能源转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