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仑山垭口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 被引量:29
1
作者 崔之久 伍永秋 +1 位作者 葛道凯 刘耕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3-62,共10页
昆仑山垭口地区有5个在时代上可以衔接的天然剖面,即垭口剖面(包括惊仙谷组、羌塘组、平台组和望昆冰碛层)、纳赤台沟组剖面、三岔河组剖面以及小南川和热水剖面,分别分布在垭口盆地、纳赤台后沟、野牛沟口、青藏公路原59道班和... 昆仑山垭口地区有5个在时代上可以衔接的天然剖面,即垭口剖面(包括惊仙谷组、羌塘组、平台组和望昆冰碛层)、纳赤台沟组剖面、三岔河组剖面以及小南川和热水剖面,分别分布在垭口盆地、纳赤台后沟、野牛沟口、青藏公路原59道班和东大滩热水地区。通过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本区经历了以下演变阶段:3.4~2.5MaB.P.为温暖环境;2.5~1.1MaB.P.气候凉湿,高原海拔在1500m以内;1.1~0.6MaB.P.的昆仑-黄河运动将本区抬升至4500m以上,其中0.7~0.6MaB.P.期间经历了本区最大一次冰期——望昆冰期;0.6~0.3MaB.P.期间为间冰期,本区接受沉积;0.3~0.2MaB.P.发生垭口冰期;200~11kaB.P.为末次间冰期与末次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演变 第四纪 昆仑山垭口 古环境 地层
下载PDF
青藏高原何时隆升到现代的高度——以昆仑山垭口地区为例 被引量:17
2
作者 伍永秋 崔之久 +1 位作者 葛道凯 刘耕年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81-484,共4页
根据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地层与沉积相、地貌特征和构造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本区在早、中更新世之交发生了一次剧烈的构造运动,正是这次构造运动使本区强烈抬升至与现代接近的高度,而在此之前,本区的海拔不超过1500 m 。
关键词 昆仑山 垭口地区 构造运动 隆升时间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冷湿气候及其意义
3
作者 崔之久 伍永秋 +2 位作者 葛道凯 刘耕年 许清海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8年第1期15-19,T001,共6页
对昆仑山垭口地区三岔河组地层和小南川组地层的沉积相、孢粉、化学分析和软体动物化石分析等结果表明,本区在末次间冰期有过气候的快速变化,在晚更新世中期气候具有冷湿组合的特点。昆仑山垭口地区是反映高原季风强弱变化的敏感地区... 对昆仑山垭口地区三岔河组地层和小南川组地层的沉积相、孢粉、化学分析和软体动物化石分析等结果表明,本区在末次间冰期有过气候的快速变化,在晚更新世中期气候具有冷湿组合的特点。昆仑山垭口地区是反映高原季风强弱变化的敏感地区,加强对本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演变模式及气候变化不稳定性的研究,对于掌握全球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垭口地区 气候变化 冷湿气候
全文增补中
1996—2016年西藏定结地区风沙地貌格局与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马建军 潘美慧 +1 位作者 伍永秋 薛雯轩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35-1042,共8页
依据1996—2016年定结地区Landsat4-5 TM、MSS、Landsat7 ETM、Landsat8 OLI共6期遥感影像,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对西藏定结地区风沙地貌特征及近20 a来风沙地貌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定结地区风沙地貌类型主要有爬坡... 依据1996—2016年定结地区Landsat4-5 TM、MSS、Landsat7 ETM、Landsat8 OLI共6期遥感影像,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对西藏定结地区风沙地貌特征及近20 a来风沙地貌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定结地区风沙地貌类型主要有爬坡沙丘、谷坡灌丛沙堆、新月形沙丘、平沙地及谷底灌丛沙堆,主要沿朋曲河、协林藏布、叶如藏布、吉隆藏布及曲强藏布等河谷呈条带状分布并集中在宽谷段,同时在登么错、强左错、共左错及错母折林等湖泊周围呈小面积零星分布。(2) 1996—2016年定结地区风沙地貌格局变化分为两个阶段:1996—2004年呈扩张趋势,年转换率为0. 87,面积增加量为151. 2 km2; 2004—2016年呈逆转趋势,年转换率为-0. 59,面积减少量为276. 6 km2。整体而言,1996—2016年总面积转化率为-0. 27,风沙地貌面积呈先扩张后缩减趋势,转移矩阵分析流动沙地向固定、半固定沙地转移较多,这种变化特征与转移方向印证了青藏高原气候暖湿性愈发显著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地貌 地貌格局 动态变化 定结地区
下载PDF
关于夷平面 被引量:44
5
作者 崔之久 李德文 +1 位作者 伍永秋 刘耕年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7期1794-1805,共12页
夷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面和刻蚀平原 .三者成因和分布不同 ,但其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障碍 .Budel就花岗岩区提出的“双层夷平面”理论也基本上适用于我国南方灰岩区 ,他把风化壳作为夷平面上部层 ,对夷平面形成环境和各种风化矿产形成条... 夷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面和刻蚀平原 .三者成因和分布不同 ,但其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障碍 .Budel就花岗岩区提出的“双层夷平面”理论也基本上适用于我国南方灰岩区 ,他把风化壳作为夷平面上部层 ,对夷平面形成环境和各种风化矿产形成条件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近年来在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幅度和速率时 ,国外同行怀疑利用古生物化石等作为依据的可靠性 ,只承认夷平面原始高度作为陆地抬升幅度的可靠标志 .总之 ,夷平面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又永远年青的课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准平原 山麓面 刻蚀平原 地貌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