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2035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需求预测及风险预警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骏 孙志军 +1 位作者 王佩琪 李汉东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4-186,共13页
合理预测学龄人口变动和教育资源需求,建立教育资源配置风险预警体系,对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在对2021—2035年我国普通高中学龄人口数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以“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为标准,测算... 合理预测学龄人口变动和教育资源需求,建立教育资源配置风险预警体系,对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在对2021—2035年我国普通高中学龄人口数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以“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为标准,测算了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缺口,进而对教育资源配置风险警级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各类教育资源较高程度预警年份集中出现在2028—2034年,特别是2031—2033年;部分教育资源供给缺口较大,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学历教师、信息化资源和人员经费支出。研究建议持续关注和准确把握职普比等参数变化对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未雨绸缪,科学精准配置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特别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信息化建设,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高中 教育资源配置 风险预警
下载PDF
教师性别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基于师生性别匹配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泽云 郭睿 田梦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74,共11页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以女性教师为主以及女生学习成绩优于男生的背景下,师生性别匹配会对学生的学业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其影响机制是什么,都是有价值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两期调查数据,在保证同一学校内随机分...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以女性教师为主以及女生学习成绩优于男生的背景下,师生性别匹配会对学生的学业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其影响机制是什么,都是有价值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两期调查数据,在保证同一学校内随机分配教师的情况下,分析了师生性别匹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首先,师生性别匹配对男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影响,但对女生有积极影响。其次,只有在英语学科上,女性教师对女生成绩的影响显著大于对男生成绩的影响。再次,在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学生群体中,师生性别匹配对女生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最后,相较于男生,女性教师会向女生提供更多的学业支持和情感支持,可能是导致女性教师任课有利于女生的一个原因。因此,基础教育阶段以女性教师为主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学生学习成绩的性别差异,但不会对男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应在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中更关注弱势学生群体,并注重培育支持性的师生关系以发挥教师支持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性别匹配 学习成绩 教育生产函数
下载PDF
青少年体重影响学业成绩吗--来自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4
3
作者 成刚 杜思慧 +1 位作者 陈瑾 孙志军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4-74,共11页
超重、肥胖、低体重已成为青少年群体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国内学界有关体质健康与学业成绩的探讨方兴未艾,而聚焦体重状态、使用全国性样本的经验分析较为缺乏。研究基于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数据分... 超重、肥胖、低体重已成为青少年群体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国内学界有关体质健康与学业成绩的探讨方兴未艾,而聚焦体重状态、使用全国性样本的经验分析较为缺乏。研究基于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初中生体重水平存在性别与城乡差异,男生较女生更易处于异常体重状态,城镇学生更易超重及肥胖,农村学生更易低体重;OLS和倾向值匹配估计(PSM)结果表明,超重及肥胖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到体重状态的显著负向影响,低体重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不显著;分性别对比结果显示,体重状态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群体学业成绩受到超重及肥胖的消极冲击程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 肥胖 低体重 学业成绩 倾向值匹配估计
下载PDF
教育在代际收入流动中的作用——基于中介效应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袁青青 刘泽云 《教育经济评论》 CSSCI 2022年第1期3-22,共20页
教育是促进社会代际流动和个人阶层跃升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1995年、2002年、2013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在考虑了收入测量偏误和同住样本选择偏差的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研究了教育在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中... 教育是促进社会代际流动和个人阶层跃升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1995年、2002年、2013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在考虑了收入测量偏误和同住样本选择偏差的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研究了教育在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教育在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中的作用约为13%,低于发达国家的这一数值。(2)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女性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远大于男性,对农业户口群体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略大于非农业户口群体。(3)在我国1970-1991年出生的群体中,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持续减小。同时,教育的作用与代际收入流动性呈正向变动关系,即教育的作用越大,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越高。(4)教育发挥着减缓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下降的作用。(5)基于Heckman两步法的估计表明,不考虑同住样本选择偏差会导致教育作用的高估。研究表明,应提高教育质量及其均等化水平,并积极干预影响代际收入流动的非教育因素,以更好地实现教育促进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代际收入流动 中介效应分析
原文传递
2025—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经费需求预测 被引量:10
5
作者 郭睿 刘泽云 《教育经济评论》 CSSCI 2023年第1期23-42,共20页
本文使用时间趋势外推法和国际比较法,对2025—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经费进行了预测。基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变动趋势和经济增长趋势并结合国际经验,本文认为使用国际比较法的保守预测结果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经费的适宜目标,... 本文使用时间趋势外推法和国际比较法,对2025—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经费进行了预测。基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变动趋势和经济增长趋势并结合国际经验,本文认为使用国际比较法的保守预测结果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经费的适宜目标,即: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分别达到63.4%、70.4%、77.4%,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将分别达到4885万人、6292万人、6897万人,高等教育经费将分别达到约2.0万亿元、3.1万亿元、3.8万亿元(按2020年价格计算),高等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48%、1.75%和1.77%。根据这些预测结果,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发达国家目前的平均水平,高等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比发达国家目前的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左右。由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应合理规划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保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变动趋势相协调;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努力降低办学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规模 毛入学率 经费 预测
原文传递
迈向普及化进程中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差异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方芳 刘泽云 《教育经济评论》 CSSCI 2021年第5期23-41,共19页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在迈向普及化的进程中(2002—2018年),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变化情况及其省际差异和地区差异。主要发现是:第一,在此期间,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总经费增速缓慢,且几乎完全源于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增长。第二,生均预算...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在迈向普及化的进程中(2002—2018年),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变化情况及其省际差异和地区差异。主要发现是:第一,在此期间,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总经费增速缓慢,且几乎完全源于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增长。第二,生均预算内经费是导致省际间生均总经费不平等的主要原因。第三,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体现为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以及南方高于北方。但生均经费的差异主要原因不是区域之间的差异,而是同一区域内各省份之间的差异。第四,生均经费的省际差异、东中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在2012年之前都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但在2012年以后都呈现扩大趋势。第五,近三年,中部地区所有省份、东部地区的北方省份以及西部地区的南方省份的生均经费相对而言处于较低水平。政府应该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努力增加学费、民办高校投入、捐赠、高校创收等非财政性渠道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加大对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北方省份以及西部地区南方省份的财政扶持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普及化 地方普通高校 生均经费 省际差异 地区差异
原文传递
本科录取批次合并对高校录取质量的影响——基于2010—2018年全国高校录取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娟 劳林捷 《教育经济评论》 CSSCI 2021年第6期64-83,共20页
目前各地本科录取批次合并的改革措施与录取方案已逐渐成熟,但批次合并对高校录取结果的实际影响尚不明晰。本文基于2010—2018年全国高校录取情况的面板数据,采用倍差法对本科二、三批次合并招生的效应进行分析发现:(1)从整体来看,二... 目前各地本科录取批次合并的改革措施与录取方案已逐渐成熟,但批次合并对高校录取结果的实际影响尚不明晰。本文基于2010—2018年全国高校录取情况的面板数据,采用倍差法对本科二、三批次合并招生的效应进行分析发现:(1)从整体来看,二、三批次合并后,高校录取文理科考生的平均质量提高;从百分制来看,文科考生的标准化分数平均上升0.968分,理科考生的标准化分数平均上升0.294分。(2)分样本回归发现,批次合并后高校录取的非本地考生质量上升、本地理科考生质量显著下降,优质生源省际间流动增加。(3)进一步使用分位数倍差法发现,低水平高校录取考生质量下降、中等水平高校录取考生质量上升、高水平院校录取质量无显著变化,以往三批招生院校中高水平院校录取质量上升。(4)相对于公办院校,独立学院录取考生质量上升,民办高校录取考生质量下降。本科录取批次合并后,院校标签对高校发展和考生志愿填报的限制逐渐消除,高考匹配结果在实现偏好公平的同时保证了考生质量与院校实力的匹配,高校间错位竞争加剧。高校需明确办学定位,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发展优势专业、特色专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录取批次 合并 匹配 质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