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典型林区主要河流两岸森林资源变化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郝占庆 于德永 +2 位作者 林凡 熊在平 叶吉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1-106,i001,共7页
本文对两期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并在GIS支持下提取露水河林业局主要河流两岸各缓冲区森林资源信息,经分析得到各类地物在1985年及1999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河流沿岸对森林的采伐强度1999年较1985年明显减小,整体生态环境较1985年有... 本文对两期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并在GIS支持下提取露水河林业局主要河流两岸各缓冲区森林资源信息,经分析得到各类地物在1985年及1999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河流沿岸对森林的采伐强度1999年较1985年明显减小,整体生态环境较1985年有所改善。在缓冲区1,2,3除中龄针叶林大幅度增加外,其它地物类型面积均减少,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三个缓冲区内针叶林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在缓冲区4内,中龄针叶林、成熟针叶林、成熟阔叶林形成一个林龄梯队,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功能的发挥,十五年间缓冲区4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小。湿地数量在四个缓冲区内均有所减少,虽然在缓冲区4内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较好,但湿地面积仍有所减少,说明保护及恢复湿地资源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图5表2参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缓冲区 河岸带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长白山典型林区森林资源利用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郝占庆 于德永 +1 位作者 熊在平 叶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755-1759,共5页
天然林保护不是简单的禁伐 .东北林区作为天然林保护的限伐林区 ,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成过熟林采伐任务 ,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伐区非常重要 .鉴于传统森林资源采伐利用操作中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 ,现代科学的森林资源经营理论认为 ,森林资... 天然林保护不是简单的禁伐 .东北林区作为天然林保护的限伐林区 ,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成过熟林采伐任务 ,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伐区非常重要 .鉴于传统森林资源采伐利用操作中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 ,现代科学的森林资源经营理论认为 ,森林资源利用要坚持可持续利用原则 ,并且要更多考虑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 .遥感 (RS)数据及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 ,通过提供空间选择技术支撑 ,可以准确定位符合采伐标准的森林资源地理位置 ,并确定其面积、森林类型等信息 ,从而促进森林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本文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 ,以长白山典型林区露水河林业局为例 ,以最大程度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为原则 ,进行了森林资源利用状况评价 ,对研究区森林资源未来利用的空间选择以及采伐利用方式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将来制订科学的森林经营策略提供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空间选择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长白山典型林区森林资源变化及目前质量分析(英文) 被引量:3
3
作者 于德永 郝占庆 +2 位作者 熊在平 王殿中 杨秀英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71-176,共6页
利用研究区1985年和1999年两期遥感数据,将两期图像的矢量化图像中变动幅度较大的主要类别进行叠加,通过图像单元统计及图像叠加分析,得知各类地物在十五年间的变化情况及相应类别变化的量化归属。研究表明,十五年间采伐迹地、人工幼林... 利用研究区1985年和1999年两期遥感数据,将两期图像的矢量化图像中变动幅度较大的主要类别进行叠加,通过图像单元统计及图像叠加分析,得知各类地物在十五年间的变化情况及相应类别变化的量化归属。研究表明,十五年间采伐迹地、人工幼林变化剧烈,人类活动是造成研究区地物剧烈变化的最主要原因。选择研究区中二个干扰与经营状况不同的林场进行重点剖析,结果表明经营强度及方式的不同,对森林资源质量有较大的影响。东升林场采伐利用强度相对较小,目前仍保存有面积约占该林场1/3左右的地带性植被,过熟林面积比例较高,成熟针叶林单位面积蓄积量高达536.27m3hm-2,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阔叶红松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大体相当;西林河林场因采伐强度较大,目前林分多为原始林被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林,成过熟林比例相对较低,单位面积蓄积量也较小。二个林场森林状况以及营林措施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其森林演替具有天然、人为干预两个方面的性质,作为重点剖析对象对研究区未来森林资源经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还就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当地的营林策略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图6表4参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森林质量 长白山 遥感
下载PDF
生态资产定量遥感测量技术体系研究——生态资产定量遥感评估模型 被引量:24
4
作者 李京 陈云浩 +1 位作者 潘耀忠 赵静 《遥感信息》 CSCD 2003年第3期8-11,T001,共5页
论述了基于遥感手段的生态资产定量遥感评估的模型和方法 ,包括遥感测量参数的选取 ,遥感评估模型的建立及模型各生态参数的遥感测量方法等 ,最终借助于多尺度遥感对地观测技术 ,利用所建立的遥感评估模型对典型研究区的生态资产现状进... 论述了基于遥感手段的生态资产定量遥感评估的模型和方法 ,包括遥感测量参数的选取 ,遥感评估模型的建立及模型各生态参数的遥感测量方法等 ,最终借助于多尺度遥感对地观测技术 ,利用所建立的遥感评估模型对典型研究区的生态资产现状进行了评估和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资产测量 生态资产评估模型 遥感 技术体系 西部地区 生态系统
下载PDF
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空间分异格局及季相分布——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潘耀忠 范一大 +1 位作者 史培军 顾晓鹤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8,共8页
采用全国396个站点的沙尘暴观测资料,结合1:100万中国数字高程图和1:100万中国沙漠分布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重建了1951~2000年中国沙尘暴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对沙尘暴灾害发生时间的月相、季相的多年平均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 采用全国396个站点的沙尘暴观测资料,结合1:100万中国数字高程图和1:100万中国沙漠分布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重建了1951~2000年中国沙尘暴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对沙尘暴灾害发生时间的月相、季相的多年平均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全国沙尘暴空间格局总体呈西南—东北分异,我国沙尘暴的空间和强度变化分布呈现明显的周期变化规律。根据全国各省受影响的程度来看,重点区域在西北,并相对集中分布在新疆南部、西藏北部、青海中西部、内蒙中西部、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及河南部分地区。灾害发生的最大、最小年份和多年平均状况的影响界线分布基本一致,只是影响程度不同。从灾害发生时间的月相和季相过程看,可以分成3种类型和两个过渡带,重度区域从11月一直延续到次年6~7月,时间跨度很长,并与中国沙源地空间分布格局密切相关;其它受影响的区域主要发生在3~5月,且程度较轻。最后指出了在定性到定量的沙尘暴研究中,除了需要对沙尘暴的天气特征进行定量研究外,应该对与沙尘暴有关的下垫面的参数及其时间变化规律进行定量的研究,从而提高沙尘暴的研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发生日数 空间格局
下载PDF
吉林省露水河地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11
6
作者 于德永 王艳艳 +4 位作者 郝占庆 潘耀忠 李京 龙中华 李月臣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7-153,共7页
遥感影像记录的地物信息具有很大的时空延展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传统林业政策在吉林省露水河地区非常盛行,森林经营以采伐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当地林业经营策略渐趋科学,本文选用研究区1985年及1999年两期遥感影像从景观、类... 遥感影像记录的地物信息具有很大的时空延展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传统林业政策在吉林省露水河地区非常盛行,森林经营以采伐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当地林业经营策略渐趋科学,本文选用研究区1985年及1999年两期遥感影像从景观、类型及斑块3个尺度研究其森林景观格局和斑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景观本底由成熟林转变为中龄针叶林和成熟阔叶林,成熟针叶林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全区森林景观趋向破碎化,除中龄针叶林外,其它森林景观类型平均斑块变小。区域森林景观要素有部分趋于优化,如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37%,中龄针叶林景观类型逐渐占优势,有利于恢复区域地带性植被,大量宜林地绿化成林等。造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森林产品的采伐,森林群落自身的演替也是造成区域森林景观破碎化的重要因素,但其影响作用较人类活动小,气候变化因素对森林景观变化起促进作用。本文对研究区森林景观格局优化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 吉林省 格局变化 露水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景观类型 1999年 1985年 森林覆盖率 地带性植被 景观破碎化 针叶林 研究区 地物信息 影像记录 林业政策 森林经营 经营策略 遥感影像 变化特征 景观格局 景观要素
下载PDF
建设系统在自然灾害管理中的作用——以汶川地震为例
7
作者 漆大山 王姝力 +2 位作者 唐文哲 谢坤 李京 《项目管理技术》 2013年第6期28-32,共5页
近年自然灾害在世界各地多次发生,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但现有研究缺乏基于建设系统视角的自然灾害影响系统分析。对此,提出了自然灾害影响整体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汶川地震为例,揭示了自然灾害、建设系统和社会间的作用机理,及建... 近年自然灾害在世界各地多次发生,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但现有研究缺乏基于建设系统视角的自然灾害影响系统分析。对此,提出了自然灾害影响整体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汶川地震为例,揭示了自然灾害、建设系统和社会间的作用机理,及建设系统在自然灾害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建设系统应注重灾害链综合影响,例如对于地震灾害,建设项目选址需以合理避开灾害易发区等方式断链减灾,通过提高抗震设计等级、优化房屋结构和采用优质材料等方法增强抗震能力,并建立完善的建设监管体系(特别是农村地区)以保障工程的建设质量,以指导我国自然灾害防治、应对和灾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减灾工程 自然灾害 建设系统 社会影响 灾后重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