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简介
1
作者 《高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为贯彻落实中央“教育援青”“科技援青”战略决策,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的人才和科技优势,推进青海教育、科技事业优先发展,2018年5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北京师范大学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互惠双赢”的原则,在队伍建设... 为贯彻落实中央“教育援青”“科技援青”战略决策,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的人才和科技优势,推进青海教育、科技事业优先发展,2018年5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北京师范大学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互惠双赢”的原则,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师范大学 科研合作 协同发展 可持续发展研究 战略决策 人才培养 资源共享 学科建设
下载PDF
青海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展望——基于BICOMB、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2
作者 李晓华 陈超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40-151,共12页
为把握青海省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基本现状与最新进展,以中国知网(CNKI)1981—2022年收录的272篇涉及青海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期刊文献为样本,利用BICOMB、CiteSpace对样本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结果显示,青海高等教... 为把握青海省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基本现状与最新进展,以中国知网(CNKI)1981—2022年收录的272篇涉及青海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期刊文献为样本,利用BICOMB、CiteSpace对样本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结果显示,青海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成果不断丰富,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以西北地区高校为主,高等教育发展现状、高等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高校对口支援构成了青海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四大热点领域。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不断更新研究方法、持续强化科研合作意识并深化拓展研究内容,以期补充与完善青海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高等教育发展 知识图谱 研究热点 趋势展望
下载PDF
青藏高原寒区水文过程研究进展及模型述评
3
作者 王奕钧 于德永 周祉蕴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4期1312-1328,共17页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冻圈发生了剧烈变化,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积雪消融、冻土退化等,加速了固态水资源向液态水资源的转化,打破了青藏高原寒区水资源分配的长期稳定机制。本文基于寒区冰冻圈变化水文效应角度,梳理了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冻圈发生了剧烈变化,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积雪消融、冻土退化等,加速了固态水资源向液态水资源的转化,打破了青藏高原寒区水资源分配的长期稳定机制。本文基于寒区冰冻圈变化水文效应角度,梳理了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寒区水文过程研究进展,剖析了当前青藏高原寒区水文过程研究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由于水文模型为研究水文循环过程的重要工具,模型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水文过程研究的准确度和发展方向。因此,本文总结了10个典型水文模型在模拟高原寒区冰川、融雪径流算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及模型冰川、积雪、冻土模块特点,凝练总结了影响高原寒区水文过程模型模拟精度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寒区气象观测站点资料的匮乏加大了数据输入、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对冰冻圈水文内在物理过程认识不足导致了模型结构的不完备性,进而影响水文过程模拟精度。最后,本文从多元数据联合使用、机器学习应用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水文模型精度,为寒区水文模型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寒区 水文模型 积雪-冰川-冻土 径流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基于“活教育”理论开展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机制研究
4
作者 郭辉 谷帆 刘晓年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22-127,共6页
在解构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运用“活教育”理论中的生态文明观的基础上,从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文化环境的创设、幼儿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资源的研发、幼儿“自主—协同”学习形态的构建、家园共育模式对生态文明教育有效实践的... 在解构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运用“活教育”理论中的生态文明观的基础上,从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文化环境的创设、幼儿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资源的研发、幼儿“自主—协同”学习形态的构建、家园共育模式对生态文明教育有效实践的赋能四个维度,研究了基于“活教育”理论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机制,以期为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供理念和实践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 幼儿园 活教育理论
下载PDF
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的可视化计量分析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
5
作者 李晓华 孔祥丹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108,共9页
运用经验总结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近30年收录在CNKI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的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文献分析发现:研究时序上,可分为萌芽、高速发展、深入研究三个阶段;研究空间上,核心研究者以个别代表性学者为主,机构以师范院... 运用经验总结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近30年收录在CNKI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的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文献分析发现:研究时序上,可分为萌芽、高速发展、深入研究三个阶段;研究空间上,核心研究者以个别代表性学者为主,机构以师范院校为领军,密切的研究合作网络与群体尚未形成;研究视角与方法上,主观性单一视角研究为主,定量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多学科融合研究不足;研究内容上,由宏观概括的梳理渐转到微观深入的探究,集中于中国近代教科书编审出版、文本合理性、中国化历程三个方面,所涉科目类属逐渐增多但仍不均衡。今后,需强化教材专业研究机构的核心地位,搭建专业力量协作的研究群体;丰富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视角,建立有针对性的方法论体系;细化中国近代教科书的研究范围,深化教科书研究内容;强化教科书编审研究,拓展中国近代教科书审定制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研究 中国近代 CiteSpace知识图谱
下载PDF
新时代提升对口支援藏南地区质量与成效研究
6
作者 孙志国 高丽 +3 位作者 曹广超 孙元鹏 周新郢 李小强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35-143,共9页
中央第三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要求做好新时代新阶段援藏工作。基于藏南地区的实际与实例,新时代提升对口援藏的质效,需要填补藏南重要地名与边境乡镇界线的空白区,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建设错那市与米林市等边境县域,加强... 中央第三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要求做好新时代新阶段援藏工作。基于藏南地区的实际与实例,新时代提升对口援藏的质效,需要填补藏南重要地名与边境乡镇界线的空白区,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建设错那市与米林市等边境县域,加强对门巴与珞巴民族乡的支援,坚持新时代宗教中国化方向,传承创新发展藏医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兴旺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聚焦农林牧副渔产业,同步建设农业强国与谱写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口援藏 总体国家安全观 农业强国 藏南地区 山南市 林芝市
下载PDF
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慧 朱文泉 +5 位作者 史培军 赵涔良 刘若杨 唐海萍 王静爱 何邦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55-2970,共16页
青藏高原高海拔引起的地形、气候和土壤空间差异造就了其独特的植被类型及其空间变化,当前研究缺乏针对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植被类型特征和环境差异的定量与系统性分析。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植被类型,选用植被、地形、土壤、... 青藏高原高海拔引起的地形、气候和土壤空间差异造就了其独特的植被类型及其空间变化,当前研究缺乏针对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植被类型特征和环境差异的定量与系统性分析。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植被类型,选用植被、地形、土壤、气候4个维度共计58个空间化指标,采用频数分布统计方法对这些指标开展了定量分析,系统揭示了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大部分的环境及植被特征指标对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高,其中,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裸地覆盖度、海拔、土壤温度、年最低温度、年总蒸散发7个指标对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高。揭示的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可提高灌丛和草地之间、各草地类型之间、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与其他植被类型之间的可区分性,有助于解决青藏高原植被精细分类中广泛存在的灌丛和草地区分、草地类型细分、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识别和山地垂直地带植被识别四个难点问题。研究结果一方面可服务于青藏高原的植被精细分类,另一方面也可服务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带划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评估、地表物质循环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类型 环境特征 植被特征 频数分布统计
下载PDF
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梁宸曦 王振斌 +2 位作者 张明锦 马存花 梁宁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824,共37页
氢能有望成为脱碳时代的“理想燃料”。高性能储氢材料的发现、开发和改性是未来发展固态储氢和氢能源利用的关键。而氢化镁(MgH2)具有储氢能力强、自然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固态储氢材料领域备受关注。但是氢化镁较高的热力学... 氢能有望成为脱碳时代的“理想燃料”。高性能储氢材料的发现、开发和改性是未来发展固态储氢和氢能源利用的关键。而氢化镁(MgH2)具有储氢能力强、自然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固态储氢材料领域备受关注。但是氢化镁较高的热力学稳定性、缓慢的动力学性能,以及循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团聚和粗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大规模投产和实际应用。近年来,大量研究工作聚焦于镁基储氢材料的热/动力学改性,目前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改善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储氢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合金化、纳米化、引入催化剂等改性策略,阐述了不同策略具体的改性机理。最后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高性能镁基储氢材料的研发提供借鉴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储氢材料 氢化镁 合金化 纳米化 催化剂
下载PDF
基于物质流的青海高原城镇社区家庭能源消费研究——以西宁市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姜璐 刘艳娟 +2 位作者 史晓楠 丁博文鹏 陈虹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4-304,共11页
在后工业化时代和后疫情时代的叠加背景下,随着城镇家庭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家庭已成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高原城市西宁市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守卫地,分析其家庭能源消费的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2021... 在后工业化时代和后疫情时代的叠加背景下,随着城镇家庭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家庭已成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高原城市西宁市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守卫地,分析其家庭能源消费的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2021年实地调研数据结合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模型,通过构建家庭能源流探索了其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影响因素并对不同收入情况下家庭能源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可视化。结果表明:(1)西宁市城镇家庭年人均能源消费量为461.57 kgce·a^(-1)。(2)在能源用途方面,西宁市城镇家庭人均取暖能源消费量为307.52 kgce·a^(-1),是家庭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而大型家用电器中的洗衣机耗能量最低。(3)家庭年末总收入是影响西宁市家庭人均年能源消费的核心因素。(4)高收入家庭人均能源消费量大,但随着家庭收入水平增加,取暖能源消费量随之减少。基于此,研究建议增加居民的清洁能源供给,增强所有居民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增加对中高收入人群的节能宣传和自主节能意识。通过因地制宜制定能源政策,推动我国可持续能源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能源消费 高原城镇 影响因素 OLS模型 西宁市
下载PDF
黑河源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研究
10
作者 刁二龙 曹广超 +5 位作者 刘英 赵青林 曹生奎 袁杰 汉光昭 张富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9-1470,共12页
本研究以黑河源区为研究区,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该区域3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并分析了土壤粒径分形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砂粒含量最大(38.83%),灌木林地次之(26.11%),乔木林地砂粒含量最低(22.76%),土壤单重分形维... 本研究以黑河源区为研究区,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该区域3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并分析了土壤粒径分形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砂粒含量最大(38.83%),灌木林地次之(26.11%),乔木林地砂粒含量最低(22.76%),土壤单重分形维数(Single fractal dimension,D)大小表现为草地(2.60)<灌木林地(2.64)<乔木林地(2.65);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的土壤粒径均呈非均匀性分布,与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相比,草地的土壤粒径分布非均匀性最高;D与土壤粘粒、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容量维(D 0),信息维(D 1),关联维(D 2)与土壤各粒级含量的关系与D相反。此外,地形、植被盖度和土壤理化因子对3种植被类型土壤分形维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综上,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差异明显,分形维数主要受土壤粒径影响,其它因子通过影响土壤颗粒组成从而对分形维数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黑河源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源区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植被类型
下载PDF
青海高原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史晓楠 李瑾柔 +1 位作者 赵晶文 姜璐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97-106,共10页
本文以青海高原城镇家庭为研究对象,利用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青海高原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现状及基本特征,通过计算碳排放相关指标,对青海高原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研究发现:1)青海高原城镇家... 本文以青海高原城镇家庭为研究对象,利用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青海高原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现状及基本特征,通过计算碳排放相关指标,对青海高原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研究发现:1)青海高原城镇家庭日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存在区域差异,该差异在不同类别家用设备上均有体现;青海省全省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0.5962 tCO_(2)·(10^(4)元)^(-1),除家庭人均收入高于青海省平均水平的3个州市,即海东市、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之外的余下调研区均有不同程度的能源浪费.2)青海省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指数为0.5369,通过对比发现州市层面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指数最高为黄南藏族自治州,最低为海北藏族自治州;区县层面最高的为黄南州尖扎县,最低的为玉树州曲麻莱县.本文基于以上计算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青海高原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结构,有效降低碳排放量的系列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家庭 能源消费 碳排放 青海高原
下载PDF
距今2000年青藏高原湖泊水位下降的区域特征及机理
12
作者 王郁晗 安福元 刘向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8,共14页
基于亚洲夏季风与西风的影响范围将青藏高原划分为3个研究区,通过对比湖泊沉积物中多代用指标与晚全新世火山活动、北半球温度和亚洲季风指数,探讨了2 kaBP前后高原湖泊水位下降的原因,并分析了不同区域湖泊对气候波动响应的空间差异。... 基于亚洲夏季风与西风的影响范围将青藏高原划分为3个研究区,通过对比湖泊沉积物中多代用指标与晚全新世火山活动、北半球温度和亚洲季风指数,探讨了2 kaBP前后高原湖泊水位下降的原因,并分析了不同区域湖泊对气候波动响应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西南部湖面水位下降幅度大于西北部,更甚于高原东北部。这可能是因印度夏季风(Indian Summer Monsoon,简称ISM)强度减弱,高原西南部的湖泊更依赖于ISM降水的补给,因此对该季风所带来的水汽通量的减少更加敏感。而且,该时期的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简称NAO)的位相由负转正,使得青藏高原北部水汽辐合增强、降水偏多而南部降水偏少,进而导致高原南部湖面水位下降幅度普遍大于北部湖泊。导致青藏高原气候趋于冷干的主要原因,本文归因于该阶段厄尔尼诺(EI Niño)的加强。除此之外,该时期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 Annular Mode,简称SAM)冬夏季的不同位相也通过复杂的海气耦合过程,跨越赤道对青藏高原气候起到了降温减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湖泊 印度夏季风 厄尔尼诺 北大西洋涛动
下载PDF
我国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保障研究——以教育部直属大学为例
13
作者 包万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32-140,共9页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大学开始探索学生参与内部治理活动,整体上看大学内部治理中的学生参与权实现,不管是理论准备抑或是具体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研究以教育部直属大学为对象,采用问卷和访谈,就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保障进行了实证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大学开始探索学生参与内部治理活动,整体上看大学内部治理中的学生参与权实现,不管是理论准备抑或是具体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研究以教育部直属大学为对象,采用问卷和访谈,就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保障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层次还很初级,造成学生参与不足的包括便捷性条件保障不够、构建参与机制不完善等多个方面。为提升我国大学内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建议大学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健全学生参与治理的途径、营造学生参与的民主氛围、加强信息公开保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内部治理 学生参与 参与权 学生为本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研究
14
作者 唐建亭 袁杰 +2 位作者 陈宗颜 李晓燕 孙子婷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53-1361,共9页
祁连山区域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过渡带,其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固碳能力。了解土地利用和碳储量变化并预测其时空演变格局,可为生态固碳提供参考,对优化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措施和维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祁连山南坡为... 祁连山区域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过渡带,其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固碳能力。了解土地利用和碳储量变化并预测其时空演变格局,可为生态固碳提供参考,对优化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措施和维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祁连山南坡为例,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技术分析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CA-Markov模型和InVEST模型,通过实地调查与当地政策相结合,选取高程、坡度、坡向、距道路距离、适宜开发性等作为影响性因子,预测203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碳储量格局。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并逐年减少,其次为裸地和林地,建设用地面积最小。同时各用地类型均在发生相互转化,在空间上具有可逆性。在土地利用变化上,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快,表明该地区研究时段内城建面积扩张迅速。2)利用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模拟,预测精度Kappa值88.9%,表明该预测模拟在复杂的祁连山区可行。预测显示,2030年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以草地、裸地和林地为主。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湿地和裸地均呈增加趋势,草地呈现减少趋势。3)估算研究区2000、2010和2020年的碳储量分别为4.03×10^(8)、4.13×10^(8)、4.22×10^(8)t。2030年碳储量将达到4.49×10^(8)t,较2020年增长6.40%,碳储量呈稳步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林地及湿地的扩张,使碳储量的净固持量大于了净释放量,有利于碳的固存。该研究可为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和土地利用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坡 土地利用 碳储量 CA-Markov模型 InVEST模型
下载PDF
家庭的社会结构性要素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影响研究——基于西部47个市县的调查分析
15
作者 桂还官尚 孙瑜敏 《教育科学论坛》 2024年第5期50-57,共8页
劳动教育是核心素养时代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劳动技能、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等关键能力的合格公民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教育事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基要。而家庭是儿童进行教育启蒙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场域,在赋能儿童劳动... 劳动教育是核心素养时代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劳动技能、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等关键能力的合格公民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教育事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基要。而家庭是儿童进行教育启蒙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场域,在赋能儿童劳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家长年龄、家长本人及配偶的学历水平和地区类型对家庭劳动教育有显著影响,而家庭收入水平、本人的职业、配偶的职业、家庭结构、家庭类型并未对家庭劳动教育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劳动教育 社会结构性要素 家校社协同育人
下载PDF
我国小学专任教师性别结构研究——基于河南省33所小学的调查
16
作者 甘玉冰 包万平 《教育参考》 2024年第3期83-90,共8页
性别结构作为教师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和教师的成长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河南省部分城市33所小学为样本,辅之以20名小学教师的访谈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近20年来,小学专任教师结构女性化、年轻化趋势明显,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 性别结构作为教师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和教师的成长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河南省部分城市33所小学为样本,辅之以20名小学教师的访谈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近20年来,小学专任教师结构女性化、年轻化趋势明显,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教师性别数量之间存在关联,而这与师范生源比例、教师薪资待遇、社会性别文化观念以及就业政策之间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教师 教师队伍性别结构 性别失衡
下载PDF
采煤塌陷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濉溪县刘桥镇的案例分析
17
作者 杨显明 张鸽 《地理科学研究》 2024年第5期863-882,共20页
采煤塌陷区乡村聚落与非矿区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演化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本文运用Arcgis技术平台,从聚落的数量、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破碎化指数及核密度方法,定量化分析了两淮矿区刘桥镇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特征,... 采煤塌陷区乡村聚落与非矿区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演化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本文运用Arcgis技术平台,从聚落的数量、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破碎化指数及核密度方法,定量化分析了两淮矿区刘桥镇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特征,定性与定量化相结合分析了刘桥镇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研究期内刘桥镇乡村聚落数量减少了21个,用地面积减少了33.13 hm2;最大聚落面积增长了4.39 hm2、最小聚落面积变化不大。(2) 刘桥镇乡村聚落北、中、南3个空间分布格局有差异,中西部塌陷区乡村聚落减少最多,主要向中东部搬迁安置;北部乡村聚落减少次之而南部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比较稳定。(3) 刘桥镇乡村聚落破碎化指数和斑块形状指数有小幅降低,总体以集聚发展为主,聚落形态整体向规整化方向发展;平均斑块形状指数略有增长但平均斑块分维数变化不大,单个聚落斑块稳定性较强,形状有向复杂化发展态势。(4) 地势、坡度、交通道路和集镇发展等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对塌陷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化产生影响,但坡向、河流等因素影响作用不显著;采煤塌陷是促使矿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化的主因,搬迁安置政策对聚落的空间结构具有刚性制约。The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coal-mining subsidence areas and non-mining rural settlements has both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This paper uses Arcgis technology platform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Liuqiao Township of Lianghuai Mining Area, from the number of settlements, patch shape index, average patch sub-dimension, fragmentation index and kernel density method,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Liuqiao Town by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The consequence shows that: (1) the number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Liuqiao Town decreased by 21 and the land area decreased by 33.13 hm2 during the study period;the largest settlement area increased by 4.39 hm2 and the smallest settlement area did not change much. (2)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northern, middle and southern villages in Liuqiao Town, with the rural villag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ollapse areas decreasing the most, mainly wanting to relocate and resettle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s;the rural villages in the north decreasing the second most, whil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rural villages in the south is relatively stable. (3) The fragmentation index and the patch shape index of Liuqiao Town have slightly decreased,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is mainly in the direction of agglomeration,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settlement form is in the direction of regularization;the average patch shape index has slightly increased but the average patch sub-dimension has not changed much, and the stability of individual settlement patches is strong, and the shape has developed towards complexity. (4) Natural socio-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terrain, slope, traffic roads and town development have influenced the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collapse area, but the influence of slope direction and rivers is not significant;coal mining collapse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mining area, and the relocation and resettlement policy has rigid constraints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settl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结构 特征 采煤塌陷区 刘桥镇
下载PDF
“迎难而上”还是“消极逃避”:乡村教师的工作负担及其重塑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琼 林怡文 +1 位作者 王清 王松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55,共18页
本研究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视角,通过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16名乡村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探讨了乡村教师的工作时间分配、工作负担及其重塑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教师的工作时间长、边界模糊,表现出教学任务多、职能复杂、学生家庭... 本研究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视角,通过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16名乡村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探讨了乡村教师的工作时间分配、工作负担及其重塑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教师的工作时间长、边界模糊,表现出教学任务多、职能复杂、学生家庭背景复杂、事务性工作多、专业发展资源有限等特点。但是,乡村教师能够在工作资源和要求的不同平衡下,自我发起获取取向或回避取向的工作重塑策略,从而对其工作的意义和内容进行再设计,最终达成“迎难而上”“消极怠工”与“离开乡村”三种不同的发展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工作时间 工作负担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 工作重塑
下载PDF
我国中小学教师负担生成机制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宋萑 吴健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37,共22页
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教师负担研究中,对教师如何感知和应对工作负担的讨论有限,也缺乏对教师负担生成过程或机制的揭示。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范式,基于对49名中小学教师、校长和基层行政部... 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教师负担研究中,对教师如何感知和应对工作负担的讨论有限,也缺乏对教师负担生成过程或机制的揭示。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范式,基于对49名中小学教师、校长和基层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访谈数据,以扎根理论方法论,探索我国中小学教师对工作负担的感知和应对方式,以及教师负担的生成过程。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负担有三类:让教师“累也心甘情愿,殚精竭虑以为之”的学科教学负担、让教师感到“辛劳难分份内外,责任与良心使然”的特定角色负担和让教师“耗时再少也心烦,想方设法来糊弄”的增量负担。我国中小学教师负担来源复杂,纵横交错,层层加码,教师负担过重的根源在于基层治理现代化和现代学校制度的缺失,同时也受到数字技术全面渗透、社会教育化等共同形塑,而学校作为组织中介可能为教师负担“做加法”或“做减法”。研究讨论了教师身份对教师感知和应对工作负担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教师负担的生成机制,以及在教师负担生成过程中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师负担 教育治理
下载PDF
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实践的麦当劳化倾向及超越路径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萑 袁培丽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109,共11页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我国全面开展了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并出台了相关政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了政策目标偏离的问题,造成了一定的政策风险,麦当劳化理论为相关风险的廓清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适切的分析...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我国全面开展了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并出台了相关政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了政策目标偏离的问题,造成了一定的政策风险,麦当劳化理论为相关风险的廓清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适切的分析视角和框架。具体而言,当前我国参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部分行动者在认证筹备过程中存在工具性和功利性倾向,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迷恋可量化的指标,过分追求人才培养和认证结果的可预测性。剖析行动者在认证实践中呈现的效率至上、数字崇拜、追求可控性倾向有利于我们省思其给职前教师培养带来的“理性的非理性”风险:对绩效的追捧及历史惯性易引发对认证政策的认同障碍;对可量化数据的依赖易导致专业建设的碎片化和师范生培养目标的约化;对确定性的过分追求易引发师范生培养的同质化风险。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探寻在师范类专业认证实践中打破麦当劳化牢笼的可能路径:警惕对科学主义的迷信,基于育人逻辑参与和开展认证实践;深化对认证理念的理解,突破对前置评价政策的路径依赖;优化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设计,提升师范类专业认证政策的专业性;调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积极性,加强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过程的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类专业认证 教师教育 麦当劳化 评价政策 专业建设 师范生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