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作物生产及成本收益分析
1
作者 刘宏久 公维香 +3 位作者 冯羿方 郝晓东 代微 刘继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6期171-173,181,共4页
通过分析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0—2022年调查报告,研究玉米、大豆、小麦和粳稻4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及成本收益。结果表明,2020—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的平均产量最高,大豆的平均产量最低;大豆的平均价格最高,... 通过分析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0—2022年调查报告,研究玉米、大豆、小麦和粳稻4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及成本收益。结果表明,2020—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的平均产量最高,大豆的平均产量最低;大豆的平均价格最高,玉米的平均价格最低;粳稻的平均总成本最高,大豆的平均总成本最低;玉米的平均净利润最高,小麦的平均净利润变化最小。综上所述,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最优,小麦种植的经营风险最低,粳稻种植的经营风险最高,大豆种植前景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平均产量 平均价格 平均总成本 平均净利润 内蒙古自治区
下载PDF
DNA甲基化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代微 刘继强 《生物化工》 2018年第2期126-128,共3页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因转录中发挥调控作用,与遗传印记、胚胎发育及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因此甲基化检测技术在研究中就尤为重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开发了多种甲基化检测技术用以满足不同的研究目的,本文对国内外...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因转录中发挥调控作用,与遗传印记、胚胎发育及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因此甲基化检测技术在研究中就尤为重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开发了多种甲基化检测技术用以满足不同的研究目的,本文对国内外近期研究进行探讨,期望加深对其认识,把握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检测技术 高通量测序 基因芯片
下载PDF
分子倒置探针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3
作者 罗志梅 张永彪 +3 位作者 鄢纯 韩圆圆 呼锐 刘继强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9-57,共9页
分子倒置探针技术是一项新发展起来的用于目标序列捕获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该技术通过设计特异的探针对已知的特定目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捕获,将目标序列DNA富集后再利用芯片杂交或测序进行检测。此技术有助于研究人员对大样本中的基因组重... 分子倒置探针技术是一项新发展起来的用于目标序列捕获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该技术通过设计特异的探针对已知的特定目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捕获,将目标序列DNA富集后再利用芯片杂交或测序进行检测。此技术有助于研究人员对大样本中的基因组重要区域进行研究,避免了全基因组研究费用高、分析困难等问题。并且,分子倒置探针技术弥补了杂交捕获技术、PCR捕获技术等分子捕获手段的不足,为动植物及病原菌重要DNA片段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分子倒置探针技术广泛应用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外显子测序、拷贝数变异、杂合性丢失、体细胞突变、DNA甲基化和可变剪接等方面的研究。由于其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并对DNA完整度要求不高,适用于福尔马林石蜡包埋样本分析等特点,分子倒置探针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分子倒置探针技术在探针设计及数据分析软件研发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完善。为促进相关领域学者全面了解该技术,综述了分子倒置探针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及在疾病研究领域的应用,讨论了分子倒置探针技术的价值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倒置探针技术 目标序列捕获 疾病研究
下载PDF
肉鸡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桂苹 文杰 +6 位作者 刘冉冉 李庆贺 郑麦青 崔焕先 贾亚雄 刘继强 王巧 《中国科技成果》 2022年第24期5-5,共1页
项目组历经十余年的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发明了国内首款肉鸡育种SNP芯片一一京芯一号,建立了快捷、精准、高效的肉鸡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培育出性能优异的白羽肉鸡和黄羽肉鸡新品种2个,产业化应用效益显著。1关键技术发明内容(1)针对中... 项目组历经十余年的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发明了国内首款肉鸡育种SNP芯片一一京芯一号,建立了快捷、精准、高效的肉鸡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培育出性能优异的白羽肉鸡和黄羽肉鸡新品种2个,产业化应用效益显著。1关键技术发明内容(1)针对中外鸡种群体,进行了生长、饲料报酬、肉品质、抗病性和外貌五类性状的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选择 饲料报酬 白羽肉鸡 黄羽肉鸡 肉品质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产业化应用 建立与应用
原文传递
十年磨一剑,第三代杂交稻
5
作者 邝翡婷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36-37,共2页
袁隆平老师在科研上的特点是会在一个目标实现之后,马上给自己安排下一个奋斗目标。当年“两系杂交水稻”刚拿到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时,袁老师就宣布了“老骥伏枥,再攀高峰”的新目标——“种三产四”“每公顷产16吨”“亩产3 000斤”等... 袁隆平老师在科研上的特点是会在一个目标实现之后,马上给自己安排下一个奋斗目标。当年“两系杂交水稻”刚拿到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时,袁老师就宣布了“老骥伏枥,再攀高峰”的新目标——“种三产四”“每公顷产16吨”“亩产3 000斤”等。哪怕在海南摔伤后,他还在挂念着如何用“第三代”杂交稻去实现“亩产3 000斤”的目标,并安排部署如何推动“第三代”杂交稻产业化。能参与到“第三代”项目组,是我职业生涯中最荣幸的事情。2011年初,还在读研一的我突然被导师李新奇老师叫去讨论“第三代”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安排我向袁老师汇报。虽然当时已经在湖南省农科院待了小半年,在院子里也时常遇到袁老师,但独立向袁老师作学术讨论报告,还是第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农科院 两系杂交水稻 袁隆平 杂交稻 种三产四 第三代 攀高峰 产业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