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酒的起源(上) 被引量:7
1
作者 包启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6-59,共4页
关键词 仰韶文化 出土 龙山文化 考古 遗址 钟鼎文 形制 中国 谷物 演进
下载PDF
仰韶文化遗存与酿酒 被引量:5
2
作者 包启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7-79,共3页
中国酒是世界三大酿酒发祥地之一,其生产技术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传统工艺并传承至今,也是世界上独特的霉文化;其发展与农业、工业、政教等人文因素攸戚相关,文中就这些问题作一扼要介绍。
关键词 文化遗存 酿酒 传统工艺 技术形成 人文因素 发祥地 世界 中国酒
下载PDF
仰韶文化遗存与酿酒 被引量:3
3
作者 包启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6-78,80,共4页
关键词 酿酒 文化遗存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文献资料 文化遗址 谷芽 甲骨文
下载PDF
史前文化时期的酿酒(一)酒的起源 被引量:10
4
作者 包启安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8-82,共5页
酒的起源和发展应在人类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时期。从仰韶文化遗址(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考证,当时已有酒的存在,并证明我国最早的酒是谷芽酒。这时期出土了不少酿酒发酵容器,最具有代表性的为小口尖底瓮。这种酒具有防止酒的酸... 酒的起源和发展应在人类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时期。从仰韶文化遗址(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考证,当时已有酒的存在,并证明我国最早的酒是谷芽酒。这时期出土了不少酿酒发酵容器,最具有代表性的为小口尖底瓮。这种酒具有防止酒的酸败、促进酒的澄清作用。小口尖底瓮在古巴比伦及古埃及均有发现,用于酿造麦酒和葡萄酒。(陶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文化 酒的起源 仰韶文化 谷芽酒 小口尖底瓮
下载PDF
长江下游文化区的遗存与我国小曲酒的诞生 被引量:2
5
作者 包启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6-78,共3页
苏、杭是我国丝绸生产的大本营,其源远流长。河姆渡文化时代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己然不少,如纺轮、木质经轴、木质经纱梳理器(齿状器)、木卷布棍(中圆、两头有方榫以同一水平方向开有V形缺口,长24.55cm)以及骨质纬刀、角质棱形... 苏、杭是我国丝绸生产的大本营,其源远流长。河姆渡文化时代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己然不少,如纺轮、木质经轴、木质经纱梳理器(齿状器)、木卷布棍(中圆、两头有方榫以同一水平方向开有V形缺口,长24.55cm)以及骨质纬刀、角质棱形器等,构成人类初期纺织。至于纺织用纤维,在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相当丰富,如苎麻、葛、芦芒及各种藤条等,麻、葛、藤等皮衣经过浸渍和棒搅等工艺,变成又软又韧的纺织原料。第一期发掘出土的纺织工具有陶制纺轮106件,石制纺轮14件,一定数量的角棱器、木梳形器、木经轴以及骨匕、骨针、管状骨针、锯形器等。从许多纺织工具的分析看,当时的织布方法有编织草鞋式的织法、进入穿插倒勾式的织法,进步到木构织布机就能手脚并用,代替了2个人的操作法。遗址还出土了几支与后来织布机上的梭子极其近似的角梭,显得相当进步了。到了良渚文化时代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细麻布残片,经纬线的密度每为16根/cm^2-28根/cm^2,有的经线己达N31根,纬线密度20根,其密度己与现代细麻布相近,称得上真正的织布。钱山漾遗址还出土了丝织残绢片以及丝带和丝线,经专家签定,皆为家蚕所产之丝残绢片,经纬线平均密度达48根/cm^2。证明丝织工具和工艺达到很高水平。怎能不令人感叹先民的聪慧。这些都说明良渚文化时期的纺织手工业脱离了初制期,而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丝带辨状结构,平纹组织,4根股丝捻合成1根丝线,3根丝线结为人字丝带,总宽4.44mm-5.35mm。另有S捻向乱丝一团。钱山漾遗址还出土了与养蚕相关的竹编篓、篮、箩、簸箕、席等用具,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距今5300-4700年。还出土纺轮57件,反山遗址23号墓是一座具有女性特征的大墓,出土机部件端饰6件,可分成3对,2头各3件,一一对应配套,似为织机卷布轴,开口刀、经轴镶插端饰,证明当时可能已有原始腰机,人们己能用丝,麻和葛等不同原料进行绩麻织丝、横经打纬,织成蔽体御寒的衣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 文化区 小曲酒 中国社会科学院 纺织原料 良渚文化 纺织用 织布机
下载PDF
长江下游文化区的遗存与我国小曲酒的诞生 被引量:2
6
作者 包启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3-94,共2页
至于觚形杯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较早,数量也多,演变关系十分清楚,早期形态多为束腰形、平底或有3个片状矮足。在崧泽等遗址有少量相同或相似的器形出土(图19-(7)-(9))。
关键词 长江下游 小曲酒 文化区 大汶口文化
下载PDF
史前文化时期的酿酒(三)——曲酒的诞生与酿酒技术进步 被引量:4
7
作者 包启安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4-97,共4页
大汶口文化晚期(约公元前2400年),先民已进入蒸食时代。曲酒的生成是经过蒸饭变成以米曲霉为主的曲,曲将淀粉变成糖,曲中酵母将糖变成酒精。这时的曲酒为自然成酒。曲酒的出现是我国酿造史上的最大转折点,从此开始了复式发酵,而发展至... 大汶口文化晚期(约公元前2400年),先民已进入蒸食时代。曲酒的生成是经过蒸饭变成以米曲霉为主的曲,曲将淀粉变成糖,曲中酵母将糖变成酒精。这时的曲酒为自然成酒。曲酒的出现是我国酿造史上的最大转折点,从此开始了复式发酵,而发展至今。曲酒的诞生推动了发酵容器和酿酒技术的进步。发酵容器由小口尖底瓮发展到大口平底陶尊,已有了滤酒器具。至今传统黄酒生产使用的就是类似的大口平底缸。(丹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文化 曲酒诞生 复式发酵 大口平底尊
下载PDF
史前文化时期的酿酒(二)——谷芽酒的酿造及演进 被引量:4
8
作者 包启安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8-93,共6页
我国的先民在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就利用小口尖底瓮保温发酵酿制谷芽酒,并在该容器内澄清、饮用。到了大汶口时期(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400年),酿酒有了较大发展,饮酒之风很盛行,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大件酿酒发酵窖器... 我国的先民在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就利用小口尖底瓮保温发酵酿制谷芽酒,并在该容器内澄清、饮用。到了大汶口时期(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400年),酿酒有了较大发展,饮酒之风很盛行,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大件酿酒发酵窖器——大口尖底陶尊及多姿多彩的酒具,表明了酒已具有礼仪功能。这时期谷芽酒的饮用方法已进步到用饮酒器饮用清酒了。酿酒技术及酒文化已由黄河下游扩展到淮河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文化 谷芽酒 酿造及发展 出土酒器
下载PDF
长江下游文化区的遗存与我国小曲酒的诞生 被引量:1
9
作者 包启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7-79,共3页
长江下游文化区包括钱塘江流域及太湖文化区。其考古文化主要包含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崧泽、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以太湖为中心的苏、沪、浙地区。向北越过长江到达江淮地区,与大汶口文化直接相邻。崧泽文化与... 长江下游文化区包括钱塘江流域及太湖文化区。其考古文化主要包含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崧泽、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以太湖为中心的苏、沪、浙地区。向北越过长江到达江淮地区,与大汶口文化直接相邻。崧泽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所谓刘林文化)大致相当,或前者稍有后错。距今6000年~5500年,中期阶段距今5500年~5000年。典型遗存有上海青浦崧泽中层墓葬,江苏省吴县草鞋山中层和张陵山下层、常州圩墩上层,武进潘家塘等。良渚文化则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相当,良渚文化最晚期遗存至多到龙山文化时代之间。年代至今5500年-4500年。典型遗存有吴县草鞋山上层和张陵山上层、苏州越城、上海马桥、青浦福泉山、余杭反山和瑶山等。两者合计延续了15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 文化区 小曲酒 大汶口文化 良渚文化 晚期阶段 钱塘江流域 考古文化
下载PDF
大汶口文化遗存与酿酒 被引量:1
10
作者 包启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0-101,共2页
大汶口文化的命名源于山东泰安市大汶口遗址的发掘,其分布现已确知,山东全省、苏皖北部和豫东地区,其界约在淮河沿岸。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大汶口遗址已有200多处。集中发现在山东泰安周围的丘陵地区和江苏淮河以北地区。在胶东半岛、... 大汶口文化的命名源于山东泰安市大汶口遗址的发掘,其分布现已确知,山东全省、苏皖北部和豫东地区,其界约在淮河沿岸。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大汶口遗址已有200多处。集中发现在山东泰安周围的丘陵地区和江苏淮河以北地区。在胶东半岛、山东西部平原东侧、安徽北部,甚至远到河南中部也有这种遗址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存 山东泰安 酿酒 大汶口文化 豫东地区 苏皖北部 丘陵地区 胶东半岛
下载PDF
啤酒的功能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包启安 《酿酒科技》 2002年第6期29-31,共3页
啤酒中含有酒精,CO2,酒花苦味成分草酮(humulon)、蛇麻酮等,酒花精油成分草萜(humulene)、香叶烯(myrcene)等,还含有绿原酸(chlorogenicacid)、生物黄酮类(bioflavonoid)及咖啡酸(caffeicacid)等药理成分,其营养丰富,素有“液体面包”... 啤酒中含有酒精,CO2,酒花苦味成分草酮(humulon)、蛇麻酮等,酒花精油成分草萜(humulene)、香叶烯(myrcene)等,还含有绿原酸(chlorogenicacid)、生物黄酮类(bioflavonoid)及咖啡酸(caffeicacid)等药理成分,其营养丰富,素有“液体面包”之称。其药理功能有防止脚气,防止动脉硬化,促进血液循环,催眠,增强胃功能,促进胆汁分泌,防止便秘,促进激素的分泌,利尿,促进女性生理机能等。(庞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 药理成分 药理功能 生理功能
下载PDF
再谈曲糵(下) 被引量:4
12
作者 包启安 《酿酒科技》 2003年第6期28-32,共5页
人类食用谷物是从粒食向粉食发展,相应地,我国的传统酒曲也就从散曲向饼曲发展。散曲和饼曲的霉菌也不同,散曲中的霉菌为米曲霉,饼曲中的霉菌则为根霉。现代传统工艺酿酒几乎全部使用根霉饼曲,但也有使用米曲霉散曲的,绍兴酒用的麦曲便... 人类食用谷物是从粒食向粉食发展,相应地,我国的传统酒曲也就从散曲向饼曲发展。散曲和饼曲的霉菌也不同,散曲中的霉菌为米曲霉,饼曲中的霉菌则为根霉。现代传统工艺酿酒几乎全部使用根霉饼曲,但也有使用米曲霉散曲的,绍兴酒用的麦曲便是一例。以生大米粉制成的饼曲发展至今,成为黄酒和小曲白酒用的小曲(酒饼),与根霉的性能分不开:其糖化率强,淀粉利用率高,具有酒化酶系,在培养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形成多种代谢产物,增强酒的风味。从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在仰韶文化时期开始了谷芽酒的生产,夏代始创曲酒。到春秋战国时代,南北制曲分道扬镳,南方生产大米根霉饼曲,用于黄酒和小曲白酒生产;北方生产小麦根霉饼曲,发展为后来的大曲,用于大曲白酒的生产。(小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蘖 酒醴 散曲 酒饼 大曲 小曲
下载PDF
再谈曲糵(上) 被引量:3
13
作者 包启安 《酿酒科技》 2003年第5期33-36,共4页
业界对曲?的认识持有不同观点,对曲的观点基本一致,而对?则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袁翰青等认为?即为谷芽,并提出谷芽酿酒及曲?并用酿酒的观点;方心芳等则提出?即发芽发霉的谷粒,即酒曲的观点;日本学者认为曲?为两种东西,?是散曲,曲是饼曲,... 业界对曲?的认识持有不同观点,对曲的观点基本一致,而对?则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袁翰青等认为?即为谷芽,并提出谷芽酿酒及曲?并用酿酒的观点;方心芳等则提出?即发芽发霉的谷粒,即酒曲的观点;日本学者认为曲?为两种东西,?是散曲,曲是饼曲,周代以后发展为大曲、酒药等。根据大量史料记载,认为?是谷芽的说法值得商榷。在春秋战国时代,?指米曲,白?即白曲。制曲霉菌有米曲霉、根霉及红曲霉;制曲原料南方为大米,北方为麦类;南方采用生料制曲,北方采用熟料制曲。曲的颜色有白、黄、红之分。白色为根霉饼曲,有小曲、大曲;黄色为米曲霉散曲或饼曲;红色为红曲霉散曲。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醴是以生大米粉制成的根霉饼曲酿成。(小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蘖 酒醴 认识
下载PDF
我国酒母培养技术的变迁 被引量:1
14
作者 包启安 《酿酒科技》 2002年第2期21-26,共6页
我国与西方的酿酒方法截然不同 ,以曲酿酒 ,其中酒母的培养技术大致分为浸曲法(汉唐时期)、浓缩酸浆酒母法(唐宋时期)、自然培养酒母法(宋代)、淋饭酒母法和速酿酒母法(现代)。(庞晓)
关键词 酒母 培养技术 酿酒 历史演变 中国
下载PDF
变形帘
15
作者 李芳云 《中小企业科技》 2005年第2期52-52,共1页
变形帘是一种疏密可调、图案可变的艺术挂帘。挂帘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分是变换盒,下部分是挂帘帘体。变换盒是挂帘形态变换的控制机构,帘体是图案转换与疏密调整的实施部位。通过帘体构件的特有设计,形状与颜色的不同搭配,实现挂帘... 变形帘是一种疏密可调、图案可变的艺术挂帘。挂帘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分是变换盒,下部分是挂帘帘体。变换盒是挂帘形态变换的控制机构,帘体是图案转换与疏密调整的实施部位。通过帘体构件的特有设计,形状与颜色的不同搭配,实现挂帘的疏密调整和图案转换。变形帘把传统挂帘的固定悬挂方式改为可调节式,克服了传统挂帘做工粗俗,形式单调,用涂简单等弊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帘 变换盒 控制机构 图案转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