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SA低剂量在神经介入手术中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阎世鑫 李锐 +1 位作者 靳松 孙永全(审校)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1年第5期657-661,共5页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已广泛应用于神经介入检查和治疗。随着DSA成像设备的改善及中国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潜在地增加神经介入手术的术者和患者的辐射损伤。如何减少患者和术者的辐射剂量的同时并获得满足诊断的图像质量是当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已广泛应用于神经介入检查和治疗。随着DSA成像设备的改善及中国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潜在地增加神经介入手术的术者和患者的辐射损伤。如何减少患者和术者的辐射剂量的同时并获得满足诊断的图像质量是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文章从目前国内外DSA低剂量在神经介入手术中应用研究现状出发,对低剂量研究图像质量的评价、数据的采集方式、不同病种剂量的区别,以及实现低剂量的不同方法进行了总结。低剂量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手术 辐射剂量 剂量优化 低剂量
下载PDF
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2
2
作者 贾建文 钟红亮 +5 位作者 彭汤明 杨洪超 刘赫 李彤 李荧 孙永全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5145-5146,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疗效。方法 100例颅内动脉瘤行栓塞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穿刺术释放脑脊液,观察组采用腰大池引流术。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红细胞数、颅内压...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疗效。方法 100例颅内动脉瘤行栓塞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穿刺术释放脑脊液,观察组采用腰大池引流术。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红细胞数、颅内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CVS)、迟发性脑积水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栓塞术后3、7、10及14 d红细胞数、颅内压水平、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栓塞术后CVS、迟发性脑积水发生率(8%、10%)显著低于对照组(28%、30%,P<0. 05)。结论颅内动脉瘤行栓塞术后的老年患者早期应用腰大池引流优于腰椎穿刺,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术后CVS及迟发性脑积水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术 腰大池引流 脑血管痉挛 迟发性脑积水
下载PDF
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被引量:34
3
作者 杨云娜 李彤 +2 位作者 孙永全 马向科 顾征 《安徽医学》 2015年第6期669-67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的1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评价其疗效和预后。结果 18例患者... 目的探讨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的1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评价其疗效和预后。结果 18例患者经支架机械取栓结合动脉溶栓后均成功获得全部或部分再通。术前与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疗效评估,17例改良Rankin评分(mRS)显示预后良好,其中0分10例,1分6例,2分1例;1例预后不良,mRS 4分。18例患者复查均无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结论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相对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SOLITAIRE AB支架 机械取栓术 动脉溶栓
下载PDF
远程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鲁慧 崔宁宁 王彬成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4期3074-3076,共3页
目的:研究远程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本院接受治疗的5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远程缺... 目的:研究远程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本院接受治疗的5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然后将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与6个月时的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进行分别检测与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与6个月时观察组的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及同时间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程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较好,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缺血预适应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脑氧代谢 脑血流指标
下载PDF
腰椎穿刺术在小型猪的应用
5
作者 王振民 钟红亮 +4 位作者 杨智君 赵赋 王博 渠沛然 刘丕楠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2-17,共6页
目的探索小型猪腰椎穿刺技术的可行性和注意事项,测定脑脊液的生理指标。方法 10只小型猪全身麻醉后行腰椎穿刺术,测量颅内压力并留取标本。术毕麻醉维持4 h,术后1周每天观察动物并记录动物的行为学(包括摄食能力、活动能力、步态),神... 目的探索小型猪腰椎穿刺技术的可行性和注意事项,测定脑脊液的生理指标。方法 10只小型猪全身麻醉后行腰椎穿刺术,测量颅内压力并留取标本。术毕麻醉维持4 h,术后1周每天观察动物并记录动物的行为学(包括摄食能力、活动能力、步态),神经损害体征,穿刺局部情况,采用改良Tarlov评分标准评价其神经功能,改良的切口愈合等级评分标准评价其穿刺局部情况。结果穿刺术后动物行为学均于当天恢复正常。小型猪颅内压均值为(130.73±38.299)mmH2O,其脑脊液外观清亮,细胞总数、白细胞、蛋白、氯化物、糖的平均水平分别为(2.73±2.314)/μL、(1.00±1.363)/μL、(27.87±9.257)mg/dL、(120.47±4.998)mmol/L、(2.60±0.629)mmol/L。观察期间,小型猪穿刺点局部愈合良好,无腰穿相关并发症。结论小型猪腰椎穿刺术操作简便,安全性好,可行性强。脑脊液的生理指标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猪 腰椎穿刺术 并发症 脑脊液
下载PDF
二氧化碳激光焊接修补小型猪硬脑膜缺损
6
作者 王振民 钟红亮 +5 位作者 杨智君 赵赋 王博 渠沛然 王兴朝 刘丕楠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CO2)激光焊接法修补硬脑膜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头巴马小型猪随机等分成两组,双额顶开颅并造成约1 cm×2 cm的硬脑膜缺损,自体颞肌筋膜修补。实验组采用CO2激光焊接法,对照组使用纤维蛋白胶黏和法。术后1...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CO2)激光焊接法修补硬脑膜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头巴马小型猪随机等分成两组,双额顶开颅并造成约1 cm×2 cm的硬脑膜缺损,自体颞肌筋膜修补。实验组采用CO2激光焊接法,对照组使用纤维蛋白胶黏和法。术后15 d检测修补硬脑膜的水密性,测爆裂压力,并对其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两组动物术后均存活,无并发症。实验组重建硬脑膜均水密性良好,对照组水密性良好5例,1只动物修补位置出现脑脊液渗漏,未完成爆裂压力测试。实验组平均爆裂压力(170.12±30.03)mmHg,对照组(103.60±13.78)mmH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微镜下两组硬脑膜标本的炎症反应无明显差异,修补硬脑膜下脑组织形态正常。结论 CO2激光焊接重建硬脑膜水密性好、组织强度高、炎症反应轻、无副损伤,是可供选择的硬脑膜重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重建 二氧化碳激光 焊接 雏型
下载PDF
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危险因素 被引量:8
7
作者 贾建文 刘赫 +3 位作者 钟红亮 李彤 李荧 孙永全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5012-5013,共2页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a)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SAHa患者193例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并分为观察组(预后不良,GOS≤3分)41例及对照组(GOS>3分)152例。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a)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SAHa患者193例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并分为观察组(预后不良,GOS≤3分)41例及对照组(GOS>3分)152例。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年SAHa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多发动脉瘤比例、出血破入脑室比例、高Hunt分级(Ⅳ~Ⅴ)及脑积水比例是影响老年SAHa预后的可能危险因素。将单因素所得阳性结果纳入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Hunt分级、多次出血、多发动脉瘤及脑积水是影响SAHa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基于危险因素有助于制定更为个体化、针对性强的SAHa患者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Hunt分级 脑积水
下载PDF
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侧别分布及其预后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赫 钟红亮 +2 位作者 贾建文 李荧 孙永全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1-464,共4页
目的 探讨脑缺血患者在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RS)与该椎动脉的优势供血侧别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治疗的52例患者,留置球囊扩张支... 目的 探讨脑缺血患者在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RS)与该椎动脉的优势供血侧别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治疗的52例患者,留置球囊扩张支架54枚.患者术后平均随访8.5月.回顾性分析了发生IRS与病变椎动脉侧别的相关性及其预后.结果 54枚支架留置术后,多数患者症状得到缓解.行支架成形术的椎动脉中,优势供血侧(19支)、均势供血动脉(5支)及非优势供血侧(30支)支架远端正常动脉直径分别为(4.78±0.86) mm、(4.05±0.67) mm及(3.27 ±0.59)mm(P <0.01).13枚支架发生IRS,皆发生在非优势供血侧.非优势供血侧的IRS发生率为43%(13/30支).13处病变的术前、术后的狭窄率分别为(72.5±8.2)%、(12.3±9.7)%,随访狭窄率为(78.7±15.5)%,其中2例支架内完全闭塞.经支架内球囊扩张后,随访的狭窄率为(25.7±6.1)%.结论 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后非优势供血侧较对侧更易发生IRS.对于发生IRS患者,经球囊再次扩张后,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椎动脉起始部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老年脑缺血患者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分布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谢湘桂 刘赫 +3 位作者 贾建文 钟红亮 李荧 孙永全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48-750,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脑缺血患者支架成形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分布及相关因素。方法158例老年脑缺血患者于我科行颅内外动脉支架治疗,留置颅内外支架172枚。在围术期利用血栓弹力图(TEG)系统评价患者血小板功能被抑制情况,并随之调整抗血... 目的探讨老年脑缺血患者支架成形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分布及相关因素。方法158例老年脑缺血患者于我科行颅内外动脉支架治疗,留置颅内外支架172枚。在围术期利用血栓弹力图(TEG)系统评价患者血小板功能被抑制情况,并随之调整抗血小板药物使用。150例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DSA)随访,8例门诊行CT血管造影(CTA)随访,随访期平均8.3个月。结果支架内再狭窄(IRS)11处(6.4%),10处为椎动脉起始部,1处为颈总动脉分叉部。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率为23.8%,皆为非优势供血侧椎动脉起始部,非优势供血侧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66.7%。结论椎动脉起始部较其他部位支架成形术后更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而且非优势供血侧比优势供血侧更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血管成形术 颈动脉狭窄 椎动脉
原文传递
缺血预适应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鲁慧 王彬成 +2 位作者 崔宁宁 邵汝升 张艳春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15期2941-2943,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在老年脑梗塞患者预防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老年脑梗塞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2例患者予以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32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缺血预适应治疗,治疗6个月,测定并记录两...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在老年脑梗塞患者预防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老年脑梗塞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2例患者予以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32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缺血预适应治疗,治疗6个月,测定并记录两组间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BI)及生活质量,同时对比患者临床疗效、疾病复发率、死亡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显著低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NIHSS积分较低,BI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对老年脑梗塞患者的预防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适应 老年脑梗塞 预防 治疗
原文传递
LVIS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彤 孙永全 +3 位作者 刘赫 钟红亮 贾建文 杨洪超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03-805,共3页
目的总结LVIS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初步应用经验。方法回顾使用LVIS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老年患者47例(动脉瘤48个)。结果47个动脉瘤栓塞成功,1例因支架中段不能打开释放失败回收。术后即刻行Raym... 目的总结LVIS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初步应用经验。方法回顾使用LVIS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老年患者47例(动脉瘤48个)。结果47个动脉瘤栓塞成功,1例因支架中段不能打开释放失败回收。术后即刻行Raymond分级评价为Ⅰ级25个(52%)、Ⅱ级18个(39.5%)、Ⅲ级4例(8.5%),栓塞有效率91.5%。3~12个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患者36例,动脉瘤36个。mRS评分0分28个、1分4个、2分3个、3分1个,良好率为97%。结论LVIS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能避免或减少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颅内动脉瘤 LVIS支架 微弹簧圈
原文传递
急性期球囊及支架辅助栓塞破裂型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赫 辛百龙 +4 位作者 李彤 钟红亮 贾建文 孙永全 郭树彬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33-1336,共4页
目的探讨在急性期球囊辅助与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急性期采用球囊或支架辅助技术栓塞的91枚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球囊辅助栓塞37例,支架辅助栓... 目的探讨在急性期球囊辅助与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急性期采用球囊或支架辅助技术栓塞的91枚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球囊辅助栓塞37例,支架辅助栓塞54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设计方法,用卡方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动脉瘤的位置分布、形态、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结果球囊辅助栓塞组的动脉瘤颈宽度明显小于支架辅助栓塞组[(3.31±1.63)mm vs(4.35±2.10)mm,P=0.01)],球囊辅助栓塞瘤体/瘤颈的值低于支架辅助栓塞组[(1.64±0.46)vs.(1.35±0.66),P=0.025)];球囊辅助栓塞组复发率高于支架辅助栓塞组(18.9%vs.0.9%,P=0.005)。球囊辅助栓塞组与支架辅助栓塞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辅助组术后有两例患者手术相关性颅内出血而死亡;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的改良Modified Rankin Score(mRS)评分(0~2分),球囊辅助栓塞组高于支架辅助栓塞组(94.6% vs.88.9%,P=0.028)。结论球囊辅助栓塞组与支架辅助栓塞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球囊辅助栓塞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但更易复发;而支架辅助栓塞适用于瘤颈更宽的动脉瘤。对于相对宽颈的急性期破裂动脉瘤,首先采用球囊辅助栓塞,再择期支架辅助栓塞,也是治疗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 破裂性动脉瘤 球囊辅助栓塞 支架辅助栓塞
原文传递
球囊辅助栓塞治疗老年人破裂型囊状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世龙 孙永全 +2 位作者 刘赫 李荧 翟仁友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86-688,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破裂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在急性期球囊辅助栓塞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选择76例老年破裂型囊状动脉瘤患者,共发现动脉瘤81枚;75枚动脉瘤的瘤体/瘤颈(body/neck,B/N)≥1,其中B/N≥2的有29枚,使用球囊辅...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破裂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在急性期球囊辅助栓塞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选择76例老年破裂型囊状动脉瘤患者,共发现动脉瘤81枚;75枚动脉瘤的瘤体/瘤颈(body/neck,B/N)≥1,其中B/N≥2的有29枚,使用球囊辅助技术1次栓塞即达到满意效果。1≤B/N〈2的有36枚,30枚动脉瘤使用球囊辅助技术1次栓塞即达到满意效果;另外6枚动脉瘤急诊I期行球囊辅助部分栓塞,动脉瘤残余部分Ⅱ期行支架辅助栓塞术。另外有4枚B/N〈1,急诊使用支架结合技术进行栓塞。2枚未能成功栓塞的动脉瘤皆为非出血责任病灶。栓塞术中球囊扩张次数平均为(2.1±1.3)次,单次扩张充盈时间平均为(33.4士14.1)s。结果球囊辅助栓塞术中发生动脉血栓患者2例(2.7%),4枚动脉瘤(5.3%)术中发生破裂。术中无支架相关性血栓形成。出院时Glasgow评分良好68例,较差8例,无死亡病例。随访无迟发血管内血栓及颅内梗死灶。结论在急性期老年破裂型动脉瘤的栓塞术使用封堵球囊安全有效,特别在预防动脉瘤破裂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球囊 支架
原文传递
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彤 孙永全 顾征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96-700,共5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在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21例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均采取血管内治疗,其中行...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在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21例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均采取血管内治疗,其中行单纯弹簧圈栓塞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0例,覆膜支架置入8例.随访时间为3 ~ 24个月.结果 21例假性动脉瘤患者中,除1例死亡外,其余20例动脉瘤瘤腔均完全闭塞,并获得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分13例,1分7例.8例采用覆膜支架治疗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提示动脉瘤均不显影,复查有1例发生支架远端狭窄,但患者无任何症状;其余7例未见复发及其他并发症.3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的患者中,2例动脉瘤完全栓塞;1例动脉瘤复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效果满意,再次复查未见复发.10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中均栓塞满意,术后1例因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其余9例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通过合理选择治疗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手术方案,血管内治疗可以取得安全有效的治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假性 血管内操作 支架
原文传递
三维旋转DSA作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急诊首选检查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0
15
作者 黄强 张世龙 +3 位作者 孙永权 李锦平 王剑锋 翟仁友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3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评价三维旋转DSA作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急诊首选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之间共63例患者接受了急诊三维旋转DSA检查,并确诊为脑动脉瘤。根据DSA检查结果对患者计划并实施了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或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目的评价三维旋转DSA作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急诊首选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之间共63例患者接受了急诊三维旋转DSA检查,并确诊为脑动脉瘤。根据DSA检查结果对患者计划并实施了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或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将三维旋转DSA结果与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治疗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记录和分析患者临床结果、随访结果。结果通过三维旋转DSA检查,在63例患者中发现脑动脉瘤66个并进行了外科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接受外科手术夹闭的外科组19例患者中,三维DSA结果与外科术中所见吻合;而接受血管内治疗的介入组44例患者(47个动脉瘤)均接受了血管内介入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10个月,随访中介入组有6例发生并发症。介入组1例患者因微导管插管未到位而致栓塞失败,转入外科组成功进行了动脉瘤夹闭术。外科组技术成功率100.0%,介入组技术成功率97.7%;随访中介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6%,外科组为0.0%。术后10例外科组和19例介入组患者有CTA或DSA复查资料。本研究随访中没有动脉瘤治疗后再出血的发生。结论三维旋转DSA提供了高质量的多方位图像,有利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基于多学科合作基础的三维旋转DSA技术用于此类患者的急诊首选检查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旋转DSA 脑动脉瘤 外科夹闭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弹簧圈支撑技术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中对分支动脉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赫 李彤 +3 位作者 钟红亮 贾建文 杨洪超 孙永全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22-1024,共3页
血管内栓塞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2].但当分支动脉与动脉瘤关系非常密切,甚至从动脉瘤的颈部或体部侧壁发出时,栓塞过程中需要保留分支动脉,是动脉瘤栓塞术中的难题[3-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血管内栓塞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2].但当分支动脉与动脉瘤关系非常密切,甚至从动脉瘤的颈部或体部侧壁发出时,栓塞过程中需要保留分支动脉,是动脉瘤栓塞术中的难题[3-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介入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弹簧圈支撑技术栓塞6例累及分支动脉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疗效满意。现将结果回顾性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栓塞术 弹簧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保护作用 破裂颅内动脉瘤 疗效满意 血管内栓塞
原文传递
Solitarie支架在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赫 钟红亮 +2 位作者 贾建文 李荧 孙永全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5年第3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求Solitaire自膨支架对颅内动脉狭窄疗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总结5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实施球囊扩张Solitaire支架成形术,共留置支架6枚。病变部位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3例,基底动脉段1例,颈内动脉前床突段1例;病变长度为(8±2.9... 目的探求Solitaire自膨支架对颅内动脉狭窄疗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总结5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实施球囊扩张Solitaire支架成形术,共留置支架6枚。病变部位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3例,基底动脉段1例,颈内动脉前床突段1例;病变长度为(8±2.9)mm,狭窄率为(73±8.5)%。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为(14±4.2)%。DSA随访平均时间10.5个月,无支架内再狭窄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患侧TIA发作两次。结论使用Solitaire自膨支架可以对颅内重度狭窄病变行支架成形术具有一定可行性,但需更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狭窄 支架
原文传递
PlGF基因转染的人间充质干细胞(PlGF-hMSCs)对于缺血心肌的血管增生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赫 许涛 孙永全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816-818,共3页
目的研究在亚急性行期移植PlGF基因转染的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对于大鼠梗塞心肌的血管新生作用。方法使用腺病毒将PlGF基因转染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测定体外hMSCs及PlGF-hMSCs的PlGF蛋白表达水平。大鼠心肌梗塞一周后随机分成三组... 目的研究在亚急性行期移植PlGF基因转染的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对于大鼠梗塞心肌的血管新生作用。方法使用腺病毒将PlGF基因转染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测定体外hMSCs及PlGF-hMSCs的PlGF蛋白表达水平。大鼠心肌梗塞一周后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DMEM)、hSMCs移植组、PlGF-hMSCs移植组。在移植后一个月观察心肌梗塞交界区的PlGF蛋白表达水平、血管新生以及心肌梗塞体积,并进行评价。结果体外实验中,PlGF-hMSCs的PlGF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MSCs及对照组。移植后一个月,hMSCs及PlGF-hMSCs两组在缺血心肌的梗塞交界处PlGF的蛋白水平、血管新生数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心肌梗塞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上述观察指标在PlGF-hMSCs移植组显著好于hMSCs移植组。结论 PlGF因子对于心肌梗塞缺血有促进血管新生,缩小心肌梗塞体积的作用,提示着PlGF-hMSCs在临床治疗心肌梗塞方面可能有着更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生长因子 心肌梗塞 血管新生 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原文传递
恒河猴听觉脑干植入急性期动物模型的建立
19
作者 王振民 钟红亮 +4 位作者 杨智君 赵赋 王博 渠沛然 刘丕楠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519-2519,共1页
听觉脑干植入(ABI)是将电极植入到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内,越过耳蜗和前庭蜗神经直接刺激脑干蜗神经核复合体的前庭蜗神经元产生听觉的方法。为配合国产汉化ABI的研发,我们设计以枕下乙状窦后人路暴露视野,建立动物模型,为ABI的临床... 听觉脑干植入(ABI)是将电极植入到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内,越过耳蜗和前庭蜗神经直接刺激脑干蜗神经核复合体的前庭蜗神经元产生听觉的方法。为配合国产汉化ABI的研发,我们设计以枕下乙状窦后人路暴露视野,建立动物模型,为ABI的临床应用作前期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脑干植入 动物模型 急性期 恒河猴 第四脑室外侧隐窝 前庭蜗神经 神经元产生 电极植入
原文传递
颈动脉分叉部支架成形术中支架直径与术后血流动力抑制的相关性分析
20
作者 刘赫 辛百龙 +5 位作者 李彤 钟红亮 贾建文 杨洪超 王彬诚 孙永全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2207-2209,共3页
目的探究在颈动脉分叉部支架成形术中,留置支架的直径与发生血流动力抑制的(Hemodynamic Depression,HD)相关性。方法总结我科10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接受支架成形术的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A组46例,依据传统方法选择支架直径;... 目的探究在颈动脉分叉部支架成形术中,留置支架的直径与发生血流动力抑制的(Hemodynamic Depression,HD)相关性。方法总结我科10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接受支架成形术的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A组46例,依据传统方法选择支架直径;B组68例选择较小直径支架。比较分析直径、球囊直径与对术后的狭窄率、HD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10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患者在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症状都得到改善。A组留置支架直径(9.1±0.3)mm,B组留置的支架直径为(8.3±0.2)mm,两组存在显著差异;A组21名(45.7%)发生HD;B组10名(14.7%)发生HD,两组存在显著差异,留置支架直径较小组HD发生率低。两组球囊直径分别为(4.9±0.2)mm及(4.8±0.1)mm,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狭窄率分别为(76±9)%及(74±8)%,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支架成形术后狭窄率分别为(15±6)%及(17±10)%,无显著差异。A组患者1例出现术后脑血症状,B组患者未出现相关脑缺血症状。Logistis回归分析显示A组(大直径)发生HD的风险是B组(小直径)的4.405倍。结论选用较大支架会更易发生术后HD。与之相比,选用较小直径的支架会减少HD发生率,并且可以使狭窄病变获得相同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分叉部 支架 直径 血流动力抑制 球囊 狭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