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康教育及康复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3
1
作者 刘秋云 赵静 +6 位作者 王苑 崔英 夏婕 李春燕 林英翔 杨汀 王辰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5-437,共3页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结合规律锻炼是否可以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方法对38例COPD稳定期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及规律锻炼。实施教育及锻炼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呼吸困难自我感觉评定(采用改良的Brog量表...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结合规律锻炼是否可以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方法对38例COPD稳定期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及规律锻炼。实施教育及锻炼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呼吸困难自我感觉评定(采用改良的Brog量表)、静息肺功能检查、6min步行试验(6MWT)及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价教育及锻炼前后上述参数的变化。结果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后,Brog呼吸困难评分较训练前未见明显改善(P>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训练前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患者6MWT距离增加(P<0.01);CPET中最大功率增加(P<0.01),最大功率下通气量增加(P<0.05)、呼吸储备下降(P<0.05)、呼吸困难指数上升(P<0.05),最大功率下千克摄氧量、氧脉、心率、心率储备较训练前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健康教育结合规律锻炼,能提高COPD稳定期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 呼吸锻炼 康复护理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原文传递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和自然病程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敏 张黎明 王辰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3年第15期21-21,共1页
1基本概念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sis,DVT):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静脉系统血管腔内形成凝血块.DVT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常遗留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基本概念 流行病学 自然病程 纤维蛋白 血小板
原文传递
肺血栓栓塞症的病理生理学
3
作者 刘艳梅 王辰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3年第16期21-21,共1页
充分认识肺血栓栓塞症(PTE)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准确理解PTE、提高临床认知和诊治水平的基础.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症 病理生理学 静脉血栓 循环系统
原文传递
肺血栓栓塞症的介入治疗及预防
4
作者 张黎明 王辰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4年第1期22-22,共1页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介入治疗 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AMPTE)病死率高达30%,其中2/3死于发病后1小时,及时准确的治疗干预可使病死率降到8%以下.AMPTE患者一旦确诊,应立即给予抗凝治疗,随之给予溶栓治疗.有溶栓禁忌证的AMPTE过去多手...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介入治疗 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AMPTE)病死率高达30%,其中2/3死于发病后1小时,及时准确的治疗干预可使病死率降到8%以下.AMPTE患者一旦确诊,应立即给予抗凝治疗,随之给予溶栓治疗.有溶栓禁忌证的AMPTE过去多手术取栓治疗,但手术风险极大,且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也多为手术禁忌证,现已很少采用,仅用于有溶栓、介入治疗禁忌证或治疗无效的危及生命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症 介入治疗 预防措施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导管碎栓
原文传递
肺血栓栓塞症的抗凝治疗
5
作者 翟振国 王辰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3年第23期22-22,共1页
抗凝治疗是肺血栓栓塞症(PTE)最常规的治疗手段,充分抗凝治疗的PTE患者一般不会死于血栓复发.抗凝治疗只是阻断了血栓的继续形成,而不能彻底解决血栓溶解问题.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 FH)、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 抗凝治疗是肺血栓栓塞症(PTE)最常规的治疗手段,充分抗凝治疗的PTE患者一般不会死于血栓复发.抗凝治疗只是阻断了血栓的继续形成,而不能彻底解决血栓溶解问题.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 FH)、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以及华法林是PTE抗凝治疗的最常用药物,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对PTE的治疗效果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症 抗凝治疗 PTE 华法林
原文传递
肺血栓栓塞的溶栓治疗
6
作者 秦志强 王辰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3年第22期22-22,共1页
肺动脉血栓栓子机械性阻塞是导致肺血栓栓塞症(PTE)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基础。这些病理生理改变主要包括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后负荷增高致右心功能不全、肺泡死腔量增大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低氧血症,严重者可以发生体循环低... 肺动脉血栓栓子机械性阻塞是导致肺血栓栓塞症(PTE)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基础。这些病理生理改变主要包括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后负荷增高致右心功能不全、肺泡死腔量增大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低氧血症,严重者可以发生体循环低血压或休克。迅速解除PTE时的肺动脉机械性阻塞有助于恢复肺组织再灌注、改善氧合、纠正右心室功能失调,改善急性PTE患者的预后。溶栓治疗是解除PTE肺动脉机械性阻塞的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治疗 大面积 PTE 右心室功能不全
原文传递
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与恶性肿瘤的转移 被引量:2
7
作者 姜祥宁 张洪玉 庞宝森 《国际呼吸杂志》 2007年第5期370-374,共5页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淋巴管是恶性肿瘤转移的有效途径;但是,关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缺乏一致的资料,而且,恶性肿瘤内是否存在新生淋巴管也一直有争议。直到最近,发现了新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在肿瘤的动物模型以及人类...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淋巴管是恶性肿瘤转移的有效途径;但是,关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缺乏一致的资料,而且,恶性肿瘤内是否存在新生淋巴管也一直有争议。直到最近,发现了新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在肿瘤的动物模型以及人类肿瘤中均发现了新生淋巴管,对于VEGF-C、D/VEGFR-3信号途径的深入了解,因此淋巴管生成在肿瘤转移中的相关研究得以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淋巴管生成同肿瘤的转移播散、肿瘤患者的预后等直接相关。现将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以及其与肿瘤转移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生成 淋巴转移 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