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油松与大叶黄杨叶际表生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
1
作者 崔玉进 李婉莹 +3 位作者 周青青 赵恒 吴芳 员瑗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109,共19页
叶际真菌在影响植物健康和促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还缺乏北京城市绿化树木叶际表生真菌多样性与群落组成的研究。本研究以北京常见的绿化树木油松(Pinustabuliformis)与大叶黄杨(Euonymusjaponicus)为研... 叶际真菌在影响植物健康和促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还缺乏北京城市绿化树木叶际表生真菌多样性与群落组成的研究。本研究以北京常见的绿化树木油松(Pinustabuliformis)与大叶黄杨(Euonymus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对市中心向北的4个采样点(安定门地区、和平街地区、亚运村地区和北七家地区),及4个月份(一月、四月、七月和十一月)的树木叶际表生真菌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与大叶黄杨分别得到2,051和1,970个扩增子变异特征序列(ASVs),其中座囊菌纲、锤舌菌纲和银耳纲是优势菌纲。不同地点间,叶际表生真菌的α多样性指数由市中心向北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4个月份间,油松的α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大叶黄杨则均为十一月最高。NMDS分析表明两种常绿树木间叶际表生真菌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ANOSIM,P=0.001)。线性判别分析表明,油松的差异指示属为短柄霉属(Aureobasidium)、拟盾壳霉属(Paraconiothyrium)、圆盘菌属(Orbilia)等7属,大叶黄杨为白粉菌属(Erysiphe)、链格孢属(Alternaria)、黑孢霉属(Nigrospora)等7属。回归分析表明,平均降水与油松叶际表生真菌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大叶黄杨叶际表生真菌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通过网络分析将油松中的空泡茎点霉属(Vacuiphoma)和大叶黄杨中的空泡茎点霉属(Vacuiphoma)、木拉克属(Mrakia)、弯孢属(Curvularia)、白粉菌属(Erysiphe)确定为核心节点菌属。真菌群落功能预测得出腐生功能类群和病理功能类群分别是油松和大叶黄杨叶际表生真菌的主要类群。深入研究绿化树木的叶际表生真菌多样性及其作用有助于在未来城市绿化管理中更科学地发挥叶际表生真菌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际表生真菌 城市绿化树木 Illumina MiSeq测序 真菌多样性 核心菌群 网络分析
原文传递
五种野生血芝的驯化栽培及其抗氧化活性
2
作者 肖自添 何焕清 +5 位作者 彭洋洋 刘明 徐江 邱远辉 孙一翡 崔宝凯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6-167,共12页
血芝属是灵芝科真菌的重要类群,研究发现该属真菌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并且部分活性优于多种已被熟知的食药用菌。本研究以5种野生血芝Sanguinoderma spp.为研究对象进行驯化栽培,以期了解其栽培特性和抗氧化活性、探究其开发利用价值。结... 血芝属是灵芝科真菌的重要类群,研究发现该属真菌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并且部分活性优于多种已被熟知的食药用菌。本研究以5种野生血芝Sanguinoderma spp.为研究对象进行驯化栽培,以期了解其栽培特性和抗氧化活性、探究其开发利用价值。结果显示,5种血芝菌株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在25–30℃之间,子实体从原基发生到采收需要25–38 d不等,乌血芝生长快,孢子粉弹射早,血芝生长最慢,栽培期内未见孢子粉弹射。不同菌株的栽培子实体性状差异显著,菌盖长4.96–12.56 cm,宽3.84–10.76 cm,菌盖颜色灰褐色、灰黑色、黑色和米红色;菌柄长0–10.1 cm不等,菌盖扇形、肾形至近圆形。各菌株一茬生物转化率为6.59%–18.34%,子实体粗多糖含量为1.89%–2.95%,总三萜为0.78%–1.68%。与赤灵芝、紫灵芝、白肉灵芝相比,血芝属菌株抗氧化效果更好,其中血芝、小孔血芝粗多糖溶液、总三萜溶液浓度分别在3 mg/mL、1 mg/mL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80%以上,总抗氧化自由基清除率达28%以上。血芝属真菌生长快,子实体多糖、三萜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血芝 子实体 多糖 抗氧化 三萜
原文传递
松杉灵芝发酵菌丝体中的三萜化合物
3
作者 郭晓宇 程池露 +6 位作者 滕李铭 员瑗 张劲松 潘新华 潘峰 戴玉成 冯娜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134,共11页
通过中高压层析、薄层色谱层析、凝胶色谱层析等多种分离纯化技术,从松杉灵芝发酵菌丝体中制备得到15个羊毛甾烷型四环三萜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质谱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解析,分别鉴定为(22S,24E)-3-oxo-15α,22β-dihydroxylanosta-7,9(1... 通过中高压层析、薄层色谱层析、凝胶色谱层析等多种分离纯化技术,从松杉灵芝发酵菌丝体中制备得到15个羊毛甾烷型四环三萜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质谱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解析,分别鉴定为(22S,24E)-3-oxo-15α,22β-dihydroxylanosta-7,9(11),24-trien-26-oicacid(1)、(22S,24E)-3-oxo-15α-hydroxy-22β-acetoxylanosta-7,9(11),24-trien-26-oicacid(2)、(22S,24E)-3-oxo-15α,22β-diacetoxylanosta-7,9(11),24-trien-26-oicacid(3)、15-hydroxy-ganodericacidS(4)、ganodermicacidJb(5)、ganoderic acid P(6)、ganodermic acid Ja(7)、ganoderic acid X(8)、ganodermic acid TQ(9)、ganoderic acid Me(10)、ganodericacidMf(11)、ganodericacidY(12)、ganodericacidZ(13)、lanosta-7,9,(11),24-trien-3α-hydroxy-26-oic acid(14)和ganoderic acid S1(15)。以上1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松杉灵芝发酵菌丝体中分离获得。该结果丰富了灵芝属真菌发酵产物的研究,为后续的活性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杉灵芝 液体发酵 次生代谢产物 结构鉴定
原文传递
集毛孔菌属(担子菌门锈革孔菌科)一新种和该属中国种类鉴定检索表
4
作者 张婧仪 罗凯月 +1 位作者 员瑗 边禄森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中国华东地区集毛孔菌一新种——武义集毛孔菌Coltriciawuyiensis。该新种在ITS和nLSU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中处于锈革孔菌目的集毛孔菌属中。武义集毛孔菌主要特征是担子果具中生菌柄;菌盖边缘全缘,表面...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中国华东地区集毛孔菌一新种——武义集毛孔菌Coltriciawuyiensis。该新种在ITS和nLSU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中处于锈革孔菌目的集毛孔菌属中。武义集毛孔菌主要特征是担子果具中生菌柄;菌盖边缘全缘,表面新鲜时橘黄褐色至红褐色,具同心环区;孔口表面新鲜时土黄色至浅黄褐色;菌管菌丝疏松交织排列至近平行排列;拟担子偶尔具分隔;担孢子广椭圆形,大小为4.3–5.5×3.7–4.4μm。武义集毛孔菌在系统发育树上与小集毛孔菌C.minima具有亲缘关系,但后者的拟担子不分隔,且担孢子较大(6–7×4–5μmvs.4.3–5.5×3.7–4.4μm)。本研究提供了一个鉴定中国已知集毛孔菌种类的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锈革孔菌目 系统发育 多孔菌 分类学 新种
原文传递
中国东北地区火烧迹地木生真菌多样性和区系组成
5
作者 武英达 杨知融 员瑗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7-228,共12页
分解和火干扰是森林凋落物养分循环的重要生态过程,木生真菌作为分解者在营养物质循环、土壤形成和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火烧迹地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又为木生真菌提供了独特的生长环境。本研究比较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 分解和火干扰是森林凋落物养分循环的重要生态过程,木生真菌作为分解者在营养物质循环、土壤形成和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火烧迹地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又为木生真菌提供了独特的生长环境。本研究比较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的3个火烧迹地木生真菌物种多样性、分布特征和生态习性。调查发现3个火烧迹地木生真菌共15目68科154属248种,其中大兴安岭火烧迹地103种、小兴安岭126种、长白山148种,优势科均为多孔菌科和锈革孔菌科。3个火烧迹地的共有属和共有种分别为34个和33个。在寄主偏好性、区系地理成分方面,3个火烧迹地木生真菌均表现出相似比例和特征,具有明显的寒温带区系特征。物种出现频次方面,3个火烧迹地木生真菌的常见种、偶见种和稀有种虽然数量不同,但其比例相似,其中大兴安岭火烧迹地和小兴安岭火烧迹地的常见种、偶见种和稀有种组成的比例更相近。通过比较分析3个不同过火时间和气候特征的火烧迹地木生真菌物种多样性、寄主偏好性和区系地理成分,发现火干扰和不同恢复时期对木生真菌物种多样性具有一定影响,而植被类型和气候是影响木生真菌区系组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生真菌 物种多样性 真菌区系 生态习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