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COPD患者血清学和肾功能指标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孟志刚 王蔚华 李茂蓉 《医学综述》 2016年第16期3286-3288,3292,共4页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学和肾功能指标。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北京海淀医院收治的7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COPD组),另选取同期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5例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测定研究对象血清中中性粒细胞、...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学和肾功能指标。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北京海淀医院收治的7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COPD组),另选取同期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5例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测定研究对象血清中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肌酐、白细胞、血尿素氮、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以及β_2微球蛋白(β_2-MG)水平,比较病程〉10年组(26例)、病程≤10年组(44例),总胆固醇≥3.5 mmol/L组(43例)、总胆固醇〈3.5 mmol/L组(27例),贫血组(23例)、非贫血组(47例),白蛋白≥35 g/L组(48例)、白蛋白〈35 g/L组(22例)COPD患者肌酐、e GFR、β_2-MG与胱抑素C水平,分析COPD患者的病程、总胆固醇、血红蛋白、白蛋白、β_2-MG及胱抑素C与e GFR的相关性。结果 COPD组患者的总胆固醇、血红蛋白、白蛋白及e GF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β_2-MG与胱抑素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白细胞计数、血尿素氮及肌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10年组COPD患者β_2-MG与胱抑素C水平显著高于病程≤10年者[(3.0±0.4)mg/L比(2.1±0.5)mg/L、(150.1±28.1)μg/L比(115.8±27.6)μg/L];而e GFR显著低于病程≤10年组[(82.4±1.5)m L/(min·1.73 m2)比(97.1±1.5)m L/(min·1.73 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3.5 mmol/L组β_2-MG及胱抑素C水平均低于总胆固醇〈3.5 mmol/L组[(3.0±0.9)mg/L比(2.1±0.5)mg/L,(142.9±34.7)μg/L比(118.9±28.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贫血组患者β_2-MG与胱抑素C水平高于非贫血组[(3.1±0.7)mg/L比(2.3±0.6)mg/L,(137.9±34.5)μg/L比(112.9±34.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35 g/L组β_2-MG与胱抑素C水平低于白蛋白〈35 g/L组[(2.4±0.5)mg/L比(3.2±0.4)mg/L,(111.7±18.8)μg/L比(139.1±30.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患者的病程、β_2-MG及胱抑素C与e GFR至负相关(r=-0.709,r=-0.491,r=-0.497,P=0.000);血红蛋白及白蛋白与e GFR具有正相关(r=0.798,r=0.701,P=0.000);与总胆固醇无明显相关性(r=0.210,P=0.081)。结论 对于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低,病程长,β_2-MG及胱抑素C水平高的COPD患者要密切注意,并给予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肾损伤 老年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血红蛋白 白蛋白
下载PDF
老年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脂水平与左室结构及功能 被引量:1
2
作者 于立成 闻静 +1 位作者 刘俊琪 周俊阁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2143-2145,共3页
关键词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血脂 左室舒张功能
下载PDF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脂代谢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卫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13期155-158,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脂代谢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市海淀医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脂代谢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市海淀医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低剂量瑞舒伐他汀片10 mg/次,1次/d,观察组口服高剂量瑞舒伐他汀片20 mg/次,1次/d,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6个月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G、TC、LDL-C、HDL-C、Hcy、F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个月两组TG、TC、LDL-C、Hcy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TG、TC、LDL-C、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6个月两组患者HDL-C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6个月Fg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能更有效控制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Fg和Hcy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冠心病 糖尿病 血脂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阿仑膦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临床效果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卫平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0年第5期61-66,共6页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至我院就诊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共149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75)与观察组(n=7...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至我院就诊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共149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75)与观察组(n=74),对照组患者接受阿仑膦酸钠与阿法骨化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周期为24周。比较两组患者骨质疏松治疗效果、VAS疼痛评分、各部位骨密度、血清学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骨质疏松治疗有效率为91.89%,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4.67%(P<0.05)。观察组VAS评分的有效率为81.08%,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的有效率62.67%(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侧股骨、左侧股骨颈、L 2~4、Ward三角区及股骨粗隆的骨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骨钙素(BGP)较治疗前升高(P<0.05),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甲状旁腺素(PTH)、血清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NTx、CTx、PTH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降低患者的VAS评分,有效增加骨密度,能降低血清NTx与CTx水平,降低血清PTH水平,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阿仑膦酸钠 老年性骨质疏松 VAS评分 骨密度 血清学指标
下载PDF
替米沙坦联用氢氯噻嗪对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弹性、左室肥厚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闻静 华琦 谭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36-2039,共4页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片(Telmisartan,T)40mg联用氢氯噻嗪片(Hydrochlorothiazide,H)12.5mg(T+H)对高血压病患者24h脉压(24hPP)、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的影响,探讨血压平稳后继续降压治疗能否继续改善24hPP、PWV、L...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片(Telmisartan,T)40mg联用氢氯噻嗪片(Hydrochlorothiazide,H)12.5mg(T+H)对高血压病患者24h脉压(24hPP)、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的影响,探讨血压平稳后继续降压治疗能否继续改善24hPP、PWV、LVMI。方法:经2周安慰剂洗脱后(0周),152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进入4周的T单剂筛选期,评定无效的72例患者,进入8周"T+H"试验期并继续用药12周。结果:(1)12周末与4周末比较24hPP、PWV、LVMI均显著降低(P<0.001);(2)24周末与12周末比较,只有PWV、LVMI进一步显著降低(P<0.001)。结论:替米沙坦联用氢氯噻嗪片能继续改善血压平稳后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及左室肥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米沙坦 氢氯噻嗪 动脉弹性 脉搏波传导速度 左室肥厚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诊断和分类方法 被引量:24
6
作者 王蔚华 方向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49-1451,共3页
腔隙性脑梗死(LAC)是脑梗死的常见亚型之一,由于临床表现较轻,近期预后较好,因此不太被关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远期复发率和死亡率与非LAC几乎相同.由于脑卒中各个亚型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各不相同[1-4],开展LAC的流... 腔隙性脑梗死(LAC)是脑梗死的常见亚型之一,由于临床表现较轻,近期预后较好,因此不太被关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远期复发率和死亡率与非LAC几乎相同.由于脑卒中各个亚型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各不相同[1-4],开展LAC的流行病学研究,无论对于脑卒中的预防及发病机制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LAC流行病学研究的关键就是其诊断和分型标准的确定,这不仅影响各个LAC的发病率及在各类卒中的比例,更直接影响各项研究资料的可比性.在临床研究中,国外研究偏好于TOAST分型,国内除采用TOAST分型外,也常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确定的脑血管疾病分型方法[5,6].而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中的LAC诊断和分类则较为繁多.本文将介绍国内外常用的LAC诊断和分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腔隙性 脑梗死亚型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