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新护理流程联合认知行为重建在ICU病房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
作者 郭秀辰 裴芳玉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年第8期1230-1233,共4页
目的 探究创新护理流程联合认知行为重建对ICU护士认知行为能力、护士综合能力以及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22名ICU在职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创新... 目的 探究创新护理流程联合认知行为重建对ICU护士认知行为能力、护士综合能力以及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22名ICU在职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创新护理流程联合认知行为重建前后ICU护士认知行为能力及护士综合能力水平等指标,选择同期120例ICU患者,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两组患者ICU结局情况。结果 创新护理流程联合认知行为重建实施后,ICU护士认知评分、行为评分、ICU护士综合能力各项目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新护理流程联合认知行为重建可有效提高ICU护士的认知行为能力及综合能力,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降低VAP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护理流程 认知行为重建 护士 认知行为能力 综合能力 机械通气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ICU结局
下载PDF
缩短ICU护理人员常备药点班时长之工作改善
2
作者 石晨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18年第12期48-48,共1页
医院内各病区为便于患者及时用药,已基本配备常用和急救药品(统称为常备药),药品的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患者用药安全,因此常备药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1]。各病区的常备药管理工作一般由该病区内的护理人员完成,主要包括清点、保管、... 医院内各病区为便于患者及时用药,已基本配备常用和急救药品(统称为常备药),药品的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患者用药安全,因此常备药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1]。各病区的常备药管理工作一般由该病区内的护理人员完成,主要包括清点、保管、使用以及不良反应监测等内容,因此护理人员的自身专业知识以及工作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临床药品的管理和使用[2]。药品的有序摆放、合理存放、清晰标示以及取用便捷,可以提升患者的用药安全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工作风险[3]。ICU作为三级医院评审的必备单位,主要收治该院区内的所有急、危重症患者,我院区内ICU单位也同样为配合全院急、危重患者的及时用药,科室备用的常用和急救药品种类繁多,但由于空间限制,常备药存放现在风险较高。笔者欲通过工作改善的方式对单位常备药的管理进行完善、修改,以降低护理人员临床用药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常备药点班时长
下载PDF
超声胃动力测定指导鼻空肠营养管置管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丹 何伟 许媛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利用床旁B超改良胃窦单切面法测定胃动力指标,分析各指标与鼻肠螺旋管盲插成功之间的相关性,评价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ICU收治的拟行幽门后喂养的危重症病人22例。先用改良B超胃窦单切面法分别测量病人的胃窦收缩频率(ACF... 目的:利用床旁B超改良胃窦单切面法测定胃动力指标,分析各指标与鼻肠螺旋管盲插成功之间的相关性,评价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ICU收治的拟行幽门后喂养的危重症病人22例。先用改良B超胃窦单切面法分别测量病人的胃窦收缩频率(ACF)、胃窦收缩幅度(ACA)及胃窦运动指数(MI),随后经鼻盲插复尔凯(CH10-145)鼻空肠螺旋营养管。24 h后行床旁X片检测确定营养管的尖端位置,以尖端达到幽门下小肠为置管成功。分析比较置管成功组与失败组之间的ACA,ACF及MI差异。结果:124 h内导管尖端通过幽门(成功组)14例(63.60%),未通过(失败组)8例(36.40%)。2成功组[ACA 0.49±0.16,ACF(3.70±2.00)次/2 min]明显高于失败组[ACA 0.31±0.15,ACF(2.50±2.10)次/2 min],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间MI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ACA和ACF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和0.71(P<0.05),M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P>0.05)。结论:床旁超声测量ACA和ACF均可作为盲插鼻空肠营养管成功的预测指标,尤其是ACA的意义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肠内营养 B超 胃肠动力 胃窦运动指数 鼻肠营养管
下载PDF
针刺在改善重症病人经胃喂养耐受性及喂养效果的前期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丹 周华 +2 位作者 何伟 王虹 许媛 《肠外与肠内营养》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比较针刺与药物治疗改善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的效果。方法:两年间收住于我院ICU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病人随机分针刺组(ATG)和药物组(DTG),每组各20例。ATG每日上午行针刺治疗,DTG予甲氧氯普胺10 mg Q8h静脉注射。床旁超声测喂... 目的:比较针刺与药物治疗改善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的效果。方法:两年间收住于我院ICU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病人随机分针刺组(ATG)和药物组(DTG),每组各20例。ATG每日上午行针刺治疗,DTG予甲氧氯普胺10 mg Q8h静脉注射。床旁超声测喂养开始前、针刺前及30 min后胃窦收缩频率(ACF),收缩幅度(ACA),计算胃窦运动指数(MI),记录胃残余量(GRV),实际喂养量,计算喂养达标百分比,监测前白蛋白水平(PAB)。结果:ATG第1天针刺30 min后MI及ACF较针刺前显著增加(P<0.05);组内比较第3天MI、ACF较第1天显著增长。DTG组内比较第3天与第1天MI及ACF无统计学差异,第3天ACF较第2天下降(P<0.05)。ATG第3天GRV的减少比DTG多(P<0.05)。ATG平均喂养增长率优于DT(P<0.05)。ATG喂养量与DTG无统计差异,PAB回升较DTG组更快。结论:针刺治疗能较迅速改善胃排空能力,与甲氧氯普胺相比作用更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肠内营养 胃残余量 喂养不耐受 重症病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