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子的义利观与商业交换思想探悉
1
作者 高书文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9期144-145,共2页
孔子经济思想的实质是对义利关系问题的思考,而其商业交换方面的思想是其义利观的生动体现。孔子义利观的根本原则是义主利从,要求以义制利、先义后利,他提出了"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观点。孔子义利观的另一个... 孔子经济思想的实质是对义利关系问题的思考,而其商业交换方面的思想是其义利观的生动体现。孔子义利观的根本原则是义主利从,要求以义制利、先义后利,他提出了"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观点。孔子义利观的另一个方面是"义以生利",他肯定个人利益存在的合理性,对个体在不违背道义的条件下追求利益的活动持肯定态度。基于其义利观,孔子提出了商业交换思想:充分肯定商业交换行为的价值;主张"驰关市之税";提出了"谨权量,审法度"的措施;要求"器不雕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义利观 商业交换思想
下载PDF
由“艺”而“仁”而“德”而“道”——孔子成德思想逻辑进路之推定 被引量:6
2
作者 高书文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44,共11页
成德成圣是孔门教学的核心内容。孔子成德思想的内容和逻辑进路以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最为概括而精要。在孔子思想中,成德成圣的逻辑进路,是"道"→"德"→"仁"→"艺&qu... 成德成圣是孔门教学的核心内容。孔子成德思想的内容和逻辑进路以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最为概括而精要。在孔子思想中,成德成圣的逻辑进路,是"道"→"德"→"仁"→"艺"还是"艺"→"仁"→"德"→"道"?宋儒朱熹与近人钱穆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与可比性。在孔子的成德思想体系之中,"志道"居于最高层次,"据德"是"志道"的基础和根据,"依仁"则是"据德"的主要途径,"游艺"则是居于最底层,是实现前三者的入手处。孔子之学为"下学上达"之学,他自述的进学、成德之历程正是这一学宗的生动体现。"道"、"德"、"仁"、"艺"四目在层次上是有高低的,是按照"道"→"德"→"仁"→"艺"之高低次序而列。与其"下学上达"之学宗相符,其成德进路应为"艺"→"仁"→"德"→"道"。这是一个从"实"走向"虚",从"现实"走向"理想境界"(达道)的"下学上达"的成德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成德思想 逻辑进路
原文传递
“性与天道”的自觉:孔子成德思想的立足点 被引量:1
3
作者 高书文 《前沿》 2012年第22期51-53,共3页
孔子其学宗旨在于对成德成圣的追求,而其成德思想则来源于其对"性与天道"的自觉。"性与天道"是孔子思考的重要哲学问题。孔子通过明鬼神之异,肯定人客观存在的现实性。进而辨人禽之别,明人伦责任,将人的本质属性界... 孔子其学宗旨在于对成德成圣的追求,而其成德思想则来源于其对"性与天道"的自觉。"性与天道"是孔子思考的重要哲学问题。孔子通过明鬼神之异,肯定人客观存在的现实性。进而辨人禽之别,明人伦责任,将人的本质属性界定为道德本性。在孔子看来,人的道德本性来源于天道,天是的人的道德本性的形上依据。从"仁者,人也"对人的道德本性的界定,到"知天命""畏天命"的表述,再到"天生德于予"的自信,孔子从来没有离开对"性与天道"的理性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性与天道 自觉 立足点
原文传递
实现“真我”:孔子成德思想的哲学阐释
4
作者 高书文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7-63,共7页
“作为一个人,就是去成为一个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做过如是判断。西学与孔学对于人的本质属性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如何“成人”这一重大问题的看法迥然相异。
关键词 哲学阐释 成德 孔子 属性问题 人的本质 “成人” 哲学家 个人
原文传递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与孔子学说的本质属性
5
作者 高书文 《前沿》 2012年第23期65-67,共3页
与西方哲学"理智的形而上学"不同,中国哲学在追求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孔子之学是中国这一哲学传统的集中体现者。孔子之学的基本属性则可以界定为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以道德伦理观念为核心的人文主义哲学... 与西方哲学"理智的形而上学"不同,中国哲学在追求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孔子之学是中国这一哲学传统的集中体现者。孔子之学的基本属性则可以界定为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以道德伦理观念为核心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一种"成德"的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的思想具有"集大成"的意义。这一"成德"的哲学具有浓郁的"实践理性",其成德思想的内容和逻辑进路以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最为概括而精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 孔子学说 “成德”的哲学
原文传递
马克思是如何批判历史唯心主义自由观的——析《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施蒂纳的集中批判
6
作者 张建宝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7-100,共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书中对施蒂纳"独自性"的批判集中展现了马克思对思辨唯心主义自由的揭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 历史唯心主义 施蒂纳 自由观 批判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