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与预测
1
作者 唐葆君 王崇州 +2 位作者 许沛昀 吴郧 邹颖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5,共8页
国际局势风险增加,气候变化影响持续,中国能源经济发展受到多重外部因素干扰,能源安全保障形势复杂。为更好地应对能源行业转型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建立了三层次六维度能源经济指数体系,对包括15个能源子行业在内的中国能源经济发展现状... 国际局势风险增加,气候变化影响持续,中国能源经济发展受到多重外部因素干扰,能源安全保障形势复杂。为更好地应对能源行业转型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建立了三层次六维度能源经济指数体系,对包括15个能源子行业在内的中国能源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考虑地缘政治风险、“双碳”行动推进以及气候变化波动三个关键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结合情景设计和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长短时记忆模型,对中国能源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24年能源经济将成为宏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强心剂,未来发展形势积极乐观。碳减排工作对能源经济的良性发展与风险抗性具有积极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国际风险和气候风险的负面影响,应当积极推进碳减排工作的落实。高创新行业与保供行业处于优势地位,可优先投资,维持稳定性和提升自主性是能源行业发展主旋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经济 指数体系 外部因素影响 情景预测 碳减排工作 高创新行业 保供行业
下载PDF
省级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2012—2022年) 被引量:3
2
作者 唐葆君 吴郧 +1 位作者 王崇州 邹颖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3,共7页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新道路,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省级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因地制宜推动区域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为引导各省能源发展增强对标意识和赶超意识,亟需构建一套可追踪、...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新道路,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省级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因地制宜推动区域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为引导各省能源发展增强对标意识和赶超意识,亟需构建一套可追踪、可评估、可勘测的中国省级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数。从能源保供、能源消费、能源结构、能源技术四个维度展开,界定16项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内涵指标,以此对中国31个省份2012—2022年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动态演变进行测算分析,并预测2023年变动趋势。结果显示:中国整体能源高质量发展在小幅波动中稳步向高水平迈进,并呈现省际差异缩小态势。2022年,广东、江苏、北京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标杆省份;山西、内蒙古在能源稳价保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四川在应急、调峰等系统调节方面能力严重不足。预期2023年头部省份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稳定,尾部省份稳中向好,而中后部省份有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能源保供 能源消费 能源结构 能源技术
下载PDF
中国省际能源高质量协同发展测度 被引量:1
3
作者 曲申 宋怡藩 +6 位作者 张薇 谢笑梅 刘洲屹 王千姿 林瑾 刘丹诺 周琪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4,共10页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多重挑战,亟须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满足人民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围绕安全可靠、绿色清洁、高效节能、能源共享、减污降碳、技术创新六个维度构建中国省际能源高质量发展...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多重挑战,亟须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满足人民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围绕安全可靠、绿色清洁、高效节能、能源共享、减污降碳、技术创新六个维度构建中国省际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测度分析了中国30个省份2012—2022年的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特征变化,并利用基于产品空间的复杂网络量化了不同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标之间的协同关系,为推动省级能源高质量发展和确定能源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优先事项和政策一致性提供了科学支撑。结果表明,(1)2012—2022年全国整体及各区域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中南、西南地区各省份能源发展较为迅速,华东、中南地区整体能源发展水平较高,东北地区整体能源发展水平较低。(2)相比2012年,全国整体能源安全稳定性有所下降,技术创新性提升明显,省间能源共享水平差异大幅度缩小,广东、湖北、安徽等东中部省份技术创新水平明显增强,山东、四川等东部沿海及西南省份的能源结构“清洁化”程度不断提高,贵州、青海、河南、湖北减污降碳成效显著,但区域能源供需不平衡,宁夏与山西等煤炭大省“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问题依然凸显。(3)终端电气化水平、绿色能源投资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三项指标与大量能源指标存在紧密的协同关系,将在未来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高质量发展 指标体系 协同发展 产品空间 邻近度 网络分析
下载PDF
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与展望(2024) 被引量:8
4
作者 王科 吕晨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7,共12页
碳交易通过显性碳定价原则,将排放的负外部效应内部成本化,为处理经济发展与减排关系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截至2023年,全球共28个碳交易体系投入运行,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全球排放总量的17%,实施区域从发达国家逐步拓展至发展中国... 碳交易通过显性碳定价原则,将排放的负外部效应内部成本化,为处理经济发展与减排关系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截至2023年,全球共28个碳交易体系投入运行,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全球排放总量的17%,实施区域从发达国家逐步拓展至发展中国家,从欧洲、北美等地逐步拓展至拉美、东亚等地,更多的区域选择将碳市场减排目标与宏观减排目标绑定,并通过不断优化制度提高市场有效性,碳市场影响力逐步提高。2023年中国全国碳市场核算、核查、配额分配、数据管理、自愿减排等制度方法取得重要突破,全年配额成交2.12亿吨,是2022年的4.2倍,成交均价68.15元/吨,较2022年上涨23.24%,较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59.04%。经过两个履约周期的建设,全国碳市场已形成要素完整的全流程制度框架,责任主体分工明确,支撑平台安全运转,碳排放数据质量大幅提高,碳价格发现机制初步形成,碳减排激励约束效果初显,推动碳市场成为中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下一步全国碳市场将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梯次纳入水泥、民航、电解铝、钢铁等行业;优化配额分配方法,适时引入有偿分配机制;调整履约机制,明确结余配额结转规定;出台多项中国核证自愿减排方法学,完善强制减排与自愿减排市场的衔接;加快推进与国际碳市场的连接,促进技术、方法、标准、数据互认互通,协助积极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碳市场 欧盟碳市场 试点碳市场 成效与展望 碳价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