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的抗炎机制在治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博 冯文韬 +5 位作者 李静祎 李天媚 曹艳璐 吕芳 戴荣继 邓玉林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90-808,共19页
肝脏是人体腹腔内最大的实体器官,对维持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肝脏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全球约有10%人口受到不同程度肝脏疾病的危害,其中肝纤维化往往成为这些疾病的晚期病理特征.由于肝纤维化的发病机... 肝脏是人体腹腔内最大的实体器官,对维持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肝脏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全球约有10%人口受到不同程度肝脏疾病的危害,其中肝纤维化往往成为这些疾病的晚期病理特征.由于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复杂,尚无有效的合成类药物能够治疗肝纤维化.中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多靶点和副作用小的优势.本文综述了肝纤维化的病理特征与诱发炎症的关系,讨论了中药治疗肝纤维化的单味中药、传统配方及其化学活性成分的抗炎症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传统中医药 抗炎治疗 作用机制
下载PDF
深度学习在药物靶点亲和力预测中的应用
2
作者 胡少飞 辛念 +1 位作者 田德振 李博 《生命科学仪器》 2023年第3期23-35,共13页
在药物研发前期阶段中,预测小分子药物和蛋白质靶点结合亲和力的计算机方法已经证明其关键作用,这类方法被称为药物靶点亲和力(Drug-Target Affinity,DTA)预测。其中基于深度学习的DTA预测方法表现出其预测模型优异的性能与巨大的潜力... 在药物研发前期阶段中,预测小分子药物和蛋白质靶点结合亲和力的计算机方法已经证明其关键作用,这类方法被称为药物靶点亲和力(Drug-Target Affinity,DTA)预测。其中基于深度学习的DTA预测方法表现出其预测模型优异的性能与巨大的潜力。这篇综述全面回顾了与基于深度学习的DTA预测相关的主题,如来源数据库、数据挖掘与特征学习方法、深度学习模型等,以及一些利用这些资源开发的代表性的预测方法。本综述首先从数据格式和编码方案的角度讨论了来自各种库的化合物和蛋白质数据。对于DTA预测模型,我们从两种角度进行分类,即预测任务类型的角度和模型采用的学习方法的角度,并且总结了每个类型代表性的DTA预测模型。最后,我们讨论了一些尚存的问题,以探索开发更强大和准确的DTA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研发 深度学习 药物-靶点亲和力预测
下载PDF
微流控芯片细胞灌流培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文甲 彭钊 +3 位作者 吕雪飞 邓玉林 李晓琼 徐建栋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6-654,共9页
细胞培养是开展细胞生物学、生物医学及药物筛选、细胞分析等研究的重要方法。与静态培养相比,细胞的灌流培养能够持续提供营养并清除废物,有利于保持相对稳定的培养条件,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具有小型化、集成性、高度自动化等特点的... 细胞培养是开展细胞生物学、生物医学及药物筛选、细胞分析等研究的重要方法。与静态培养相比,细胞的灌流培养能够持续提供营养并清除废物,有利于保持相对稳定的培养条件,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具有小型化、集成性、高度自动化等特点的微流控芯片与细胞灌流培养系统的耦合,可以大大拓展宏观尺度的灌流和微观尺度的细胞培养能力。在系统介绍微流控细胞灌流培养芯片的设计与加工、细胞操作等基础之上,综述了近年来微流控芯片细胞灌流培养技术的应用及面临的挑战,讨论了微流控芯片细胞灌流培养技术在空间生命科学及航天医学等领域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 灌流培养 微流控芯片 空间生命科学
下载PDF
中药在空间辐射防护领域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2
4
作者 韩楚 刘媛媛 +1 位作者 戴荣继 李博 《生命科学仪器》 2021年第1期12-20,共9页
鉴于我国载人航天领域的飞速发展,开发高效安全且具有普适性的空间辐射防护药物具有重要医学意义。空间辐射产生的自由基可造成生物大分子结构损伤,从而引发机体组织和功能缺陷。而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大黄、人参等中药早期就被用于治疗... 鉴于我国载人航天领域的飞速发展,开发高效安全且具有普适性的空间辐射防护药物具有重要医学意义。空间辐射产生的自由基可造成生物大分子结构损伤,从而引发机体组织和功能缺陷。而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大黄、人参等中药早期就被用于治疗自由基介导的肝炎等病症。因此,将传统中医药与载人航天相结合,已成为我国航天医学领域发展的独特优势。本文简要综述了空间辐射生物学效应,从构效关系、作用机制等方面探讨了中药作为空间辐射防护药物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辐射 辐射损伤 中药 辐射防护
下载PDF
深海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insulicola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伟博 畅文军 +2 位作者 戴好富 吕芳 曾艳波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23年第6期61-66,共6页
目的对深海沉积物来源真菌Aspergillus insulicola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A.insulicola大米发酵产物进行分离提纯;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 目的对深海沉积物来源真菌Aspergillus insulicola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A.insulicola大米发酵产物进行分离提纯;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海洋真菌A.insulicola大米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aspermicrone C(1)、aspermicrone B(2)、epicolactone(3)、F14945-C(4)、6,7-dihydroxy-5-methoxy-4-methylisobenzofuran-1(3H)-one(5)、5,6-dihydroxy-7-methoxy-4-methylisobenzofuran-1(3H)-one(6)、3-methoxyepicoccone(7)、3,4-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methyl ester(8)和glycerol-1-monooleate(9)。结论化合物5为新的天然产物,其余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和2对火龙果黑斑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菌 Aspergillus insulicola 次级代谢产物 抑菌活性
原文传递
苦绳(Dregea sinensis)中多氧化孕烷糖苷与免疫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6
作者 王智 宋娟 +2 位作者 戴荣继 邓玉林 吕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95-1801,共7页
目的基于化学结构特点研究植物苦绳(Dregea sinensis)中多氧孕烷糖苷的生物活性,以及化合物分子与靶蛋白分子间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方法,对191个多氧化孕烷糖苷类成分(>800 u)进行了免疫活性及其... 目的基于化学结构特点研究植物苦绳(Dregea sinensis)中多氧孕烷糖苷的生物活性,以及化合物分子与靶蛋白分子间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方法,对191个多氧化孕烷糖苷类成分(>800 u)进行了免疫活性及其与免疫蛋白的动力学评价。结果通过分子对接方法筛选出7个配体分子(6、18、23、30、78、79和80)和3个免疫相关蛋白(IL-2Rα、TLR4和TNF-α)。研究表明,化合物30和78在SPR实验中与靶蛋白IL-2Rα和TLR4具有显著的结合趋势,与IL-2Rα的结合常数K_(D)分别为2.41×10^(-6)和2.14×10^(-6)mol/L,与TLR4则分别为1.96×10^(-5)和5.60×10^(-6)mol/L。分子动力学研究进一步表征SPR阳性分子6、18、30、78和80与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基团。结论研究揭示多氧化孕烷糖苷类成分可以通过形成氢键和Pi-Pi相互作用与靶蛋白结合。研究内容对快速评价多氧化孕烷糖苷类成分的活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低丰度药效物质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氧化孕烷糖苷 免疫抑制剂 分子对接 表面等离子共振
下载PDF
基于SOS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相关启动子的辐射生物传感器研究
7
作者 郝晓婷 刘俊杰 +1 位作者 邓玉林 张永谦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0-40,共11页
近年来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电磁辐射的危害主要是具有神经系统毒性、诱发肿瘤和生殖系统损伤等,广域、隐蔽和累积效应是辐射的特点,除对机体进行直接损伤外,还可导致间接损伤,即通过产生活性氧(ROS)和自由基攻击生物大分子。为了迅速和... 近年来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电磁辐射的危害主要是具有神经系统毒性、诱发肿瘤和生殖系统损伤等,广域、隐蔽和累积效应是辐射的特点,除对机体进行直接损伤外,还可导致间接损伤,即通过产生活性氧(ROS)和自由基攻击生物大分子。为了迅速和简便地检测辐射毒性的大小建立了新型的辐射生物传感器,构建了携带SOS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相关的SulA、RecA、Cda和SoxR四种启动子融合经过密码子简并性优化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报告因子的工程菌传感器,并对这些生物传感器进行了γ射线辐照处理,筛选出了针对γ射线响应较好的,优选RecA工程菌传感器。利用PCR和Overlap PCR克隆获得了启动子-报告因子融合基因,并插入表达载体PUC19中,转化入宿主大肠杆菌DH5α,通过提取质粒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验证后,将构建成功的工程菌传感器首先进行化学毒性试剂刺激,一旦化学试剂刺激结果阳性便进行物理辐射刺激。结果显示,构建成功的4种工程菌传感器均对物理辐射产生应答,且随物理辐射剂量的增加(0~30Gy),绿色荧光强度逐渐增强。运用合成生物学手段,成功建立基于生物损伤修复效应和氧化应激反应的辐射生物传感器,具有制备简便、结果可视性等优点,能满足快速、广范围、在线监测的需求,在细胞毒性物、辐射环境乃至空间射线的损伤能力测定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生物传感器 SOS反应 氧化应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