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老年人颈动脉内径超声研究1202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师绿江 吕敏 +9 位作者 武留信 任福秀 石英玲 李莹 宋蕾 史平 孙雪蕾 李瑶 刘广莉 武阳丰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 通过观测自然人群颈动脉内径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表现特征 ,为深入研究动脉硬化和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ARIC研究方案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技术和相关测量软件 ,对 12 0 2例中老年自然人群进行双侧颈动脉近端、... 目的 通过观测自然人群颈动脉内径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表现特征 ,为深入研究动脉硬化和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ARIC研究方案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技术和相关测量软件 ,对 12 0 2例中老年自然人群进行双侧颈动脉近端、远端和窦部各 1cm血管段内径测量 ,包括收缩及舒张内径值 (分别简写为Ds和Dd) ,并计算出每个部位的血管内径差值 (Ds Dd ,简称ΔD)。通过统计学分析 ,比较不同年龄段和性别间的血管内径变化特征。 结果  1、男女性别间比较 :各年龄段 ,男性Ds和Dd均明显大于女性 (P <0 0 1) ,仅≥ 6 0岁年龄段右侧近端和左侧远端的ΔD ,男性显著大于女性 (P <0 0 5 )。 2、年龄段之间比较 :不论男女各部位Ds和Dd在≥ 6 0岁年龄段均明显大于 <6 0岁年龄段 (P <0 0 1) ,而仅在男性左侧窦部和女性右侧近端的ΔD值在≥ 6 0岁年龄段明显小于 <6 0岁年龄段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内径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其内径波动的绝对值 (ΔD)仅在部分血管测量时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径 β-型超声测量 中老年人群
下载PDF
中老年自然人群脉压和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吕敏 师绿江 +3 位作者 史平 康晟 武留信 武阳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139-1142,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中老年自然人群脉压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方法 2002年9月对北京石景山区43~73岁农村居民1198人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该人群脉压三分位数水平将其分为三组,脉压<45.3 mm Hg(1 mm Hg=0.1... 目的研究中国中老年自然人群脉压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方法 2002年9月对北京石景山区43~73岁农村居民1198人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该人群脉压三分位数水平将其分为三组,脉压<45.3 mm Hg(1 mm Hg=0.133 k Pa), 45.3~59.3 mm Hg, >59.3 mm Hg.结果 (1)随着脉压水平的升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调整年龄、体重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和是否吸烟,脉压与IMT的回归系数是0.001, P <0.01.进一步调整收缩压(SBP),脉压与IMT不再相关.同样调整舒张压(DBP),脉压仍与IMT显著相关.(2)斑块检出率随着脉压水平升高而增加.调整年龄、TC、HDL-C、血糖和是否吸烟,与脉压<45.3 mm Hg组相比,脉压>59.3 mm Hg组女性检出斑块的比值比( OR )达2.5(95%CI:1.6,4.1);继续调整DBP,脉压最高三分位组女性 OR 为2.7(95% CI :1.6~4.5);同样调整SBP之后, OR 失去统计学显著性.在上述分析过程中,各组男性检出斑块的危险亦随脉压升高呈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脉压在自然人群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压水平 自然人群 IMT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中老年 升高 亚临床 膜厚度 斑块 HDL-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