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镍白铜冶炼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梅建军 柯俊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89年第1期67-77,共11页
本文在查阅有关镍白铜及其冶炼技术史料的基础上,首次推断出古代冶炼镍白铜的工艺流程;根据对四川会理镍白铜矿冶遗址所做的实地考察及实验研究,论述了古代冶炼镍白铜的技术水平,并指出'云南白铜'的特点。
关键词 镍白铜 镍白铜 冶炼 冶金史
下载PDF
中条山古铜矿冶遗址初步考察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延祥 《文物世界》 1993年第2期64-67,78,共5页
中条山地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产铜基地之一。章鸿钊先生在《古矿录》中指出:“古之产铜最著者,乃在晋南豫北,西连陕西终南山一带,其范围尤为广大。”1958年,安志敏、陈存洗曾在运城附近调查一处古铜矿冶遗址,发现有东汉题记的古矿洞和“... 中条山地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产铜基地之一。章鸿钊先生在《古矿录》中指出:“古之产铜最著者,乃在晋南豫北,西连陕西终南山一带,其范围尤为广大。”1958年,安志敏、陈存洗曾在运城附近调查一处古铜矿冶遗址,发现有东汉题记的古矿洞和“凵”形炉址。汉代铜器中,有铭以“河东”、“河东所造”、“河东安邑造”字样,还有明确提及河东设有“铜官”的铭文。史籍记载唐代中条山地区产铜最盛。《新唐书·地理志》载平陆“有铜穴四十八”、解县“有铜穴十二”,又载“绛州曲沃南十三里山有铜”、“翼城有铜源”、“闻喜有铜冶”。《新唐书·食货志》亦载天宝年铸钱“天下炉九十九,绛州三十”。明代中条山地区仍然产铜。《明史·地理志》载“曲沃县南有紫金山,产铜”;“翼城县东南有浍高山,产铜”;“闻喜县东南有汤山,产铜”、“垣曲县西北有折腰山,有铜冶”。从上述考古调查和文献记载看,中条山地区至迟从东汉末年已开始产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条 汉代铜器 古矿录 铸钱 食货志 地理志 安邑 考古调查 绛州 马蹄沟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大型金属铸件
3
作者 李秀辉 《中国科技史料》 CSCD 1989年第1期70-72,共3页
本文根据大量文献史料,考察了64个现存的大型铸件,对大型铸件产生的条件、材质的变化原因以及铸造技术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社会安定、经济富足是大型铸件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矿冶业的发展、铸造技术的成熟是大型铸件产生和材质... 本文根据大量文献史料,考察了64个现存的大型铸件,对大型铸件产生的条件、材质的变化原因以及铸造技术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社会安定、经济富足是大型铸件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矿冶业的发展、铸造技术的成熟是大型铸件产生和材质变化的技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 铸件 铸造工艺 古代
下载PDF
浑仪、简仪合金成分及材质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秀辉 昊坤仪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0期76-83,94,共9页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明代浑仪和简仪,是现存中国古代测天仪器中较完好的两台,是十分宝贵的科学遗产,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浑仪、简仪是正统二年(1437年)开始铸造的中国传统的测天仪器,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明代浑仪和简仪,是现存中国古代测天仪器中较完好的两台,是十分宝贵的科学遗产,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浑仪、简仪是正统二年(1437年)开始铸造的中国传统的测天仪器,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明史·天文志》、《明实录·英宗朝》、《明实录·世宗朝》、《明会典》中都对两仪的制作年代、后期改造及修整有所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相组织 简仪 样品 浑仪 固溶体 铅含量 锡青铜 铸造组织 共析体 扫描电镜
原文传递
广西、云南、贵州古代铜鼓锈蚀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淑云 韩汝玢 《南方民族考古》 1990年第1期109-120+311-31,共12页
对广西、云南、贵州各地珍藏的66面古代铜鼓碎片的锈蚀进行了显微镜观察,发现绝大多数铜鼓表面锈层薄而致密,锈蚀产物主要是氧化物。锈蚀的程度与已观察到的我国其它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相比是较低的。在几种类型铜鼓的组织中发现有'... 对广西、云南、贵州各地珍藏的66面古代铜鼓碎片的锈蚀进行了显微镜观察,发现绝大多数铜鼓表面锈层薄而致密,锈蚀产物主要是氧化物。锈蚀的程度与已观察到的我国其它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相比是较低的。在几种类型铜鼓的组织中发现有'自由铜'的颗粒,它是青铜锈蚀过程中的一种产物。研究表明: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铜鼓锈蚀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与铜鼓的成分、显微组织、铜鼓的厚度以及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文化 锈蚀产物 江型 共析组织 石寨山 锈层 金相观察 中国青铜器 金属基体 蓝铜矿
原文传递
云南个旧石榴坝青铜时代墓葬出土的铜刻刀分析鉴定报告 被引量:9
6
作者 孙淑云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82-183,共2页
一、检验结果铜刻刀残片(M12:2)表面覆盖黑漆古,乌黑光洁,但有一些锈蚀小孔穿透表面黑漆古层深入到金属基体上。此铜刻刀残片质脆,从上面摄取两小块样品,可见到新的断口呈银白色。一块样品经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其成分为铜69.8%,锡30.1%,... 一、检验结果铜刻刀残片(M12:2)表面覆盖黑漆古,乌黑光洁,但有一些锈蚀小孔穿透表面黑漆古层深入到金属基体上。此铜刻刀残片质脆,从上面摄取两小块样品,可见到新的断口呈银白色。一块样品经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其成分为铜69.8%,锡30.1%,铁0.06%,铅无,总计99.9%。分析结果表明,此铜刻刀含有较高的锡。由于样品在分析前彻底清除了表面的黑漆古层及氧化锈蚀层,样品内部金属未有任何锈蚀产物存在,所以分析的元素总合达99.9%,分析的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漆古 刻刀 分析结果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金属基体 残片 锈蚀产物 样品 出土 扫描电子显微镜
原文传递
广东深圳大梅沙遗址出土铜器的鉴定报告 被引量:2
7
作者 孙淑云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6-79,82+103,共6页
深圳市博物馆考古队于1992年发掘的深圳大梅沙青铜时代墓葬,出土青铜器11件,对研究这一地区先秦时期青铜制作技术及肯铜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深圳市博物馆于1995~1996年两次委托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商志(香覃)教授将11件... 深圳市博物馆考古队于1992年发掘的深圳大梅沙青铜时代墓葬,出土青铜器11件,对研究这一地区先秦时期青铜制作技术及肯铜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深圳市博物馆于1995~1996年两次委托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商志(香覃)教授将11件青铜器送交我研究室进行检验(表一)。检验报告已提交深圳市博物馆。值此发表之际,应《考古》编辑部要求删去原报告的部分照片,对相应文字略作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锈蚀产物 碱式碳酸铜 扫描电镜 赤铜矿 共析组织 固溶体 博物馆 大梅沙 能谱分析 金相组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