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内镜检查术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薇 晁霞 +1 位作者 周道颖 韩曼 《中国内镜杂志》 2023年第5期52-56,共5页
目的应用超声内镜检查术(EUS)对接受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的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2月该院接受EVL治疗,并定期来院进行胃镜或EUS复诊的乙肝肝硬化伴EGV患者64例(男42... 目的应用超声内镜检查术(EUS)对接受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的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2月该院接受EVL治疗,并定期来院进行胃镜或EUS复诊的乙肝肝硬化伴EGV患者64例(男42例,女22例),年龄54.0(41.0,70.0)岁。依据患者的EVL治疗效果,分为正常组(n=25)和不良组(n=39),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EUS表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正常组年龄为51.0(37.0,60.0)岁,小于不良组的60.0(43.0,72.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组血红蛋白(Hb)为107.0(91.0,122.0)g/L,低于正常组的116.0(102.0,141.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组胃旁静脉、胃穿支静脉和食管穿支静脉发生率分别为56.4%(22例)、59.0%(23例)和64.1%(25例),与正常组的28.0%(7例)、20.0%(5例)和36.0%(9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胃旁静脉、胃穿支静脉及食管穿支静脉为影响接受EVL的乙肝肝硬化伴EGV患者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胃旁静脉、胃穿支静脉和食管穿支静脉的存在,是接受EVL治疗的乙肝肝硬化伴EGV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的EUS特征,早期鉴别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超声内镜检查术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 多因素分析
下载PDF
一种医用多功能内窥镜固定架的研制
2
作者 芦铭 白晓东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5年第7期49-50,62,共3页
目的 :为解决内窥镜手术中软式内窥镜悬挂的问题,研制一种医用多功能内窥镜固定架。方法 :参考手术过程中医生的操作经验与习惯,根据软式内窥镜的结构特点以及消毒使用要求进行设计;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框架支撑,以聚苯乙烯材料为镜托主... 目的 :为解决内窥镜手术中软式内窥镜悬挂的问题,研制一种医用多功能内窥镜固定架。方法 :参考手术过程中医生的操作经验与习惯,根据软式内窥镜的结构特点以及消毒使用要求进行设计;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框架支撑,以聚苯乙烯材料为镜托主材料进行样品制作。结果:该装置既可安装于内窥镜吊塔上,又可安装于内窥镜台车上使用,不仅拿取方便,而且节省手术间内的空间。结论:医用多功能内窥镜固定架安装简单、方便,能够有效地保护内窥镜光纤,防止交叉感染,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内窥镜悬挂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式内窥镜 固定架 光纤
下载PDF
北京市某三甲医院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清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白晓东 路潜 刘俊凯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年第23期2752-2756,共5页
目的了解结肠镜检查患者的肠道清洁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9月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内镜中心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340例,调查患者一般资料、相关疾病清况、检查前饮食情况及肠道准备执行情况,依据... 目的了解结肠镜检查患者的肠道清洁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9月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内镜中心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340例,调查患者一般资料、相关疾病清况、检查前饮食情况及肠道准备执行情况,依据波士顿肠道准备量表(BBPS)评价患者肠道清洁状况。结果本组340例患者中,肠道准备充分者占67.9%,不充分者占32.1%。多因素LoD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514)、有腹部外科手术史(OR=2.145)、合并糖尿病(OR=2.091)、当日中午进食(OR=3.381)为肠道准备不充分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目前临床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清洁效果不理想,医务人员尤其应关注男性、有腹部外科手术史、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肠道清洁状况,以提高肠道准备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检查 肠道清洁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改进内镜清洗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焦莉莉 吕艳伟 +3 位作者 白晓东 刘俊凯 金砚萍 陆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4915-4917,共3页
目的检测冲洗后内镜不同部位的有菌率,比较清洗方法改进前后的清洗效果。方法对《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中酶处理和刷洗的方法进行改进,刷洗时调整大小螺旋的方向,并在清洗剂中初洗;刷洗手法从直刷改为螺旋式刷洗;延长冲洗时间,流... 目的检测冲洗后内镜不同部位的有菌率,比较清洗方法改进前后的清洗效果。方法对《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中酶处理和刷洗的方法进行改进,刷洗时调整大小螺旋的方向,并在清洗剂中初洗;刷洗手法从直刷改为螺旋式刷洗;延长冲洗时间,流程改进前后采集内镜不同部位的标本进行细菌学检验,改进后采集不同清洗阶段的标本进行ATP值测定,以检测清洗效果。结果内镜有菌率45°孔道最高为48.0%、90°孔道次之为44.0%、镜表最低为20.0%,不同部位有菌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清洗方法前细菌阳性率为34.5%,改进后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体后-预处理-初洗后(酶洗后)-冲洗后污染物下降明显,提高了内镜清洗的清洁度。结论流程改进后清洗内镜效果优于流程改进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清洗消毒 医院感染 多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