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低剂量宽探测器CT扫描模式在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申太忠 李宝 +1 位作者 谢灵争 王淑荔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探究超低剂量宽探测器CT扫描模式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患者辐射剂量、图像优良率的影响及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85例作为... 目的探究超低剂量宽探测器CT扫描模式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患者辐射剂量、图像优良率的影响及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东芝320排螺旋CT检查,常规组采取100 kV管电压检查,超低剂量组采取70 kV管电压检查。比较两组检查过程中平均心率、辐射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图像客观评价参数[最佳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噪声对比度(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图像质量评分、图像优良率,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评价超低剂量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DSA的一致性,分析其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中度及以上)的诊断价值。结果超低剂量组CTDIvol、DLP、ED低于常规组,SNR、CNR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2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以双盲法对图像质量的评估,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优良率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估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72)。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超低剂量宽探测器CT扫描模式与DS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943)。以DSA为金标准,超低剂量宽探测器CT扫描模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中度及以上)的AUC为0.939,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8.89%、98.87%、98.16%。结论超低剂量宽探测器CT扫描模式具有图像客观评价较高、对图像优良率影响小等优势,有助于减少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辐射剂量,指导临床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实施个性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超低剂量宽探测器CT扫描模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CT与上消化道造影在胃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
作者 张顺 《医药前沿》 2022年第6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CT与上消化道造影在胃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2月经本院收治高度疑似胃部肿瘤患者150例,均实施CT与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效果。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12... 目的:探讨CT与上消化道造影在胃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2月经本院收治高度疑似胃部肿瘤患者150例,均实施CT与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效果。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124例患有胃部肿瘤,26例非胃部肿瘤,经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123例检出患有胃部肿瘤,27例非胃部肿瘤,检出准确率为88.67%(115+18/150),可检出因胃壁轻微增厚且黏膜下层持续生长的微小病灶,且浆膜层、胃黏膜层及固有肌层分界清晰;经CT扫描检查发现,123例检出患有胃部肿瘤,27例非胃部肿瘤,检查准确率为91.33%(117+20/150),针对较大病灶因强化程度不一,更易分辨检查,浆膜层、胃黏膜层及固有肌层分界较为清晰;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依次为92.74%、69.23%及88.67%,相比于CT扫描检查的94.35%、76.92%及91.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部肿瘤应用CT与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均可取得良好诊断效能,但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更易检出侵犯肌层及黏膜下层病灶,CT扫描易于分辨较大体积病灶,故推荐两者联合检查用以提升诊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部肿瘤 CT 上消化道造影 诊断效能
下载PDF
MRI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3
作者 张顺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10期51-53,共3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北京航空总医院进行检查的36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MRI检查,...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北京航空总医院进行检查的36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MRI检查,分析病理学检查结果、MRI检查病灶部位及大小情况、MRI表现及特点。结果:36例患者中,24例行手术切除病灶,8例行立体定下穿刺活检术,4例行开颅活检术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发病灶22例(共50个病灶),单发病灶14例,64个病灶呈局灶性生长,散布于颅内各叶处;MRI检查T1WI呈低信号或等、低信号表现;T2WI呈高信号或等、高信号表现;DWI均表现为高信号。结论:MRI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结合病理学结果进行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MRI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