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燃波转子发动机循环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刘火星 谈玲玲 产世宁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2-357,共6页
为研究内燃波转子发动机性能变化规律,建立内燃波转子发动机的气动热力循环分析模型,开展了内燃波转子对燃气轮机总体性能的影响研究,并进行影响内燃波转子发动机总体性能的参数分析,且针对现役涡轴发动机,结合波转子技术,给出5种组合... 为研究内燃波转子发动机性能变化规律,建立内燃波转子发动机的气动热力循环分析模型,开展了内燃波转子对燃气轮机总体性能的影响研究,并进行影响内燃波转子发动机总体性能的参数分析,且针对现役涡轴发动机,结合波转子技术,给出5种组合方式。结果表明内燃波转子能够显著地提高燃气轮机的总体性能,循环功最大提高39%,耗油率最大降低28%。提高涡轮进口温度可以提高内燃波转子发动机的总体性能;存在使循环功达到最大值的最佳压气机压比,且涡轮进口温度越高,最佳压气机压比越大。在基准燃气轮机与内燃波转子的组合方式中,保证压气机部件以及涡轮进口温度不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燃机轮机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波转子 热力循环模型 总体性能 参数分析
下载PDF
双级旋流杯结构变化对点火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康尧 林宇震 +2 位作者 霍伟业 查晓晨 张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5-680,共6页
为了研究旋流杯文氏管和套筒结构的变化对燃烧室点火特性的影响,对两种结构不同的方案(方案A和B)进行了燃烧室点火性能试验,并对这两种方案燃烧室头部进行了气流速度场的粒子图像测速仪(PIV)测量及喷雾分布和粒径的测量。试验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旋流杯文氏管和套筒结构的变化对燃烧室点火特性的影响,对两种结构不同的方案(方案A和B)进行了燃烧室点火性能试验,并对这两种方案燃烧室头部进行了气流速度场的粒子图像测速仪(PIV)测量及喷雾分布和粒径的测量。试验结果表明:旋流杯文氏管和套筒结构的变化对燃烧室的头部流场、喷雾分布和粒径有很大影响,导致了两种方案燃烧室点火性能差异很大,方案A的燃烧室头部中心回流区、旋转射流扩张角和旋流杯出口喷雾锥角比方案B小,而喷雾粒径大于方案B,方案B的点火性能比方案A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室 旋流杯 点火性能 粒子图像速度仪(PIV)
下载PDF
基于显式函数和神经网络的喷气燃料混合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许全宏 刘振涛 +1 位作者 张弛 林宇震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1-397,共7页
针对喷气燃料复杂的理化性质,采取显式函数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策略,以氢碳比、黏度和蒸馏曲线等作为目标性质,发展了喷气燃料代用组分的构建方法,对混合燃料的理化性质具有很好的预测精度.并将此混合模型应用于煤基喷气燃料的代用... 针对喷气燃料复杂的理化性质,采取显式函数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策略,以氢碳比、黏度和蒸馏曲线等作为目标性质,发展了喷气燃料代用组分的构建方法,对混合燃料的理化性质具有很好的预测精度.并将此混合模型应用于煤基喷气燃料的代用组分构建,所获得的代用组分模型与真实燃料之间的理化性质差异符合模拟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气燃料 代用组分 显式函数 神经网络 混合模型
下载PDF
旋流杯一级旋流数变化对点火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桂桂 林宇震 +2 位作者 胡好生 王晓峰 张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17-1121,共5页
所有的旋流杯结构均为一级多斜孔和二级径向直叶片,喷嘴均为单油路离心喷嘴.为了研究旋流杯空气雾化喷嘴一级旋流数对小型燃烧室点火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头部矩形回流燃烧室,在进口为常温常压、燃烧室压降为0.5%~5%的条件下,对3个一级旋... 所有的旋流杯结构均为一级多斜孔和二级径向直叶片,喷嘴均为单油路离心喷嘴.为了研究旋流杯空气雾化喷嘴一级旋流数对小型燃烧室点火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头部矩形回流燃烧室,在进口为常温常压、燃烧室压降为0.5%~5%的条件下,对3个一级旋流数不同的旋流杯进行了点火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一级旋流数对点火性能影响明显,相同压降下,一定变化范围内,一级旋流数的增加影响了下游流场的分布,有利于火核沿回流区向上游传播,并在旋流杯出口形成稳焰,因此一级强旋旋流杯点火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小型燃烧室 双级旋流杯 一级旋流数 点火性能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正癸烷作为航空煤油雾化过程代理燃料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霍伟业 林宇震 +1 位作者 张弛 庄纯青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8-195,共8页
对航空煤油和单组份碳氢燃料正癸烷的雾化性能进行实验测试,研究在部件燃烧特性验证阶段,正癸烷作为航空煤油雾化过程代理燃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经过旋流器的气流压力降分别为0,500,2 000Pa,供油压力从0.1~1.0MPa间隔0.1... 对航空煤油和单组份碳氢燃料正癸烷的雾化性能进行实验测试,研究在部件燃烧特性验证阶段,正癸烷作为航空煤油雾化过程代理燃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经过旋流器的气流压力降分别为0,500,2 000Pa,供油压力从0.1~1.0MPa间隔0.1MPa均匀变化,使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量旋流器下游点火器位置处两种燃料的雾化索太尔平均直径.对于两种燃料,供油压力大于0.5MPa后,SMD变化缓慢,此时两种燃料的雾化过程基本完成,雾化索太尔平均直径均介于30~45μm之间.相同气流压力降下,正癸烷的雾化SMD比航空煤油稍大,这与其更高的黏度和表面张力有关;供油压力大于0.5MPa后,两种燃料的雾化SMD非常接近.在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航空煤油和正癸烷在旋流中的雾化SMD经验关系式,发现拟合系数的相对差异约为7%,可将正癸烷经过适当的修正之后做为航空煤油雾化的代理燃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煤油 正癸烷 旋流 雾化 物理代理燃料
原文传递
正癸烷在模型超燃燃烧室中的燃烧特性研究
6
作者 陈启典 张弛 +2 位作者 刘伟 吴显 王建臣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7-115,共9页
为探究正癸烷在双凹腔结构的模型超燃燃烧室中的燃烧特性,试验采用蓄热式加热器提供高焓纯净空气,燃烧室进口的Ma数为2.03,来流总温在800K^1100K,常温液态的正癸烷经凹腔上游的直射式燃料喷嘴进入燃烧室。通过对试验过程中燃烧室壁面压... 为探究正癸烷在双凹腔结构的模型超燃燃烧室中的燃烧特性,试验采用蓄热式加热器提供高焓纯净空气,燃烧室进口的Ma数为2.03,来流总温在800K^1100K,常温液态的正癸烷经凹腔上游的直射式燃料喷嘴进入燃烧室。通过对试验过程中燃烧室壁面压力和流场中的CH*基分布的分析,发现了正癸烷的两种稳焰模式:双凹腔稳焰模式和单凹腔稳焰模式。双凹腔稳焰模式是通过射流形成的尾迹区和凹腔中的回流区共同作用实现稳焰;单凹腔稳焰模式则是通过主流中的激波与边界层干涉形成分离区与凹腔中的回流区实现稳焰。随着试验来流总温的降低,正癸烷的稳焰模式从双凹腔稳焰转变为单凹腔稳焰,直到稳焰失败,模式转变温度和临界稳焰温度分别为876K和842K。还利用一维分析方法对两种稳焰模式的燃烧效率、Ma数分布以及总压恢复系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双凹腔稳焰模式的燃烧效率和总压恢复系数均大于单凹腔稳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癸烷 超燃燃烧室 稳焰特性 一维分析
下载PDF
驻涡燃烧室发散冷却方案试验 被引量:6
7
作者 张荣春 樊未军 +2 位作者 宋双文 邢菲 孔祥雷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667-2675,共9页
设计了两种适用于驻涡燃烧室的发散冷却结构,发散孔的倾角分别为30°和150°,并通过试验研究了两种冷却结构在不同位置处,不同温比及吹风比条件下的冷却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冷却结构均具有较高的绝热效率;两种结构的绝热效... 设计了两种适用于驻涡燃烧室的发散冷却结构,发散孔的倾角分别为30°和150°,并通过试验研究了两种冷却结构在不同位置处,不同温比及吹风比条件下的冷却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冷却结构均具有较高的绝热效率;两种结构的绝热效率随主流温度或吹风比的变化规律相同;凹腔前壁面的绝热效率最高,后壁面的绝热效率最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倾角150°冷却结构的绝热效率高于倾角30°冷却结构的绝热效率;随着冷却气量的减小,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最后,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涡燃烧室 发散冷却 主流温度 吹风比 绝热效率
原文传递
煤基喷气燃料代用组分神经网络混合构建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振涛 许全宏 +2 位作者 张弛 霍伟业 林宇震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652-2658,共7页
为了建立航空燃料的喷雾模型,用于高保真液雾燃烧数值模拟,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混合模型的煤基喷气燃料代用组分构建方法.基于这一构建方法,重点针对煤基喷气燃料的雾化特性,利用多组分混合燃料的理化性质数据库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 为了建立航空燃料的喷雾模型,用于高保真液雾燃烧数值模拟,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混合模型的煤基喷气燃料代用组分构建方法.基于这一构建方法,重点针对煤基喷气燃料的雾化特性,利用多组分混合燃料的理化性质数据库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获得了混合燃料理化性质隐式预测模型,结合随机投点优化方法,构建出能够很好地模拟煤基喷气燃料目标理化性质的代用组分.结果表明:该代用组分包含了5种碳氢化合物成分,摩尔分数为11.46%正癸烷、23.29%正十二烷、49.87%正十四烷、6.66%异辛烷和8.72%甲基环己烷.通过雾化特性实验,验证了代用组分对真实燃料雾化性能的模拟效果.该代用组分构建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混合燃料模拟过程中的非线性问题,通过改变目标理化性质可构建出相应代用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喷气燃料 代用组分 神经网络 优化 雾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