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形势下短期来华“深接触”汉语项目的模式化构建--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暑期AP项目为例 |
李先银
魏耕耘
|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
2016 |
8
|
|
2
|
对外汉语教学虚拟化转型的任务和要求——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中级汉语综合课”为例 |
管延增
|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
2022 |
0 |
|
3
|
是语言的更是文化的——从语言的双重功能看孔子学院的定位 |
张文联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6
|
|
4
|
海外孔子学院跨文化意识培养模式研究——以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为例 |
任丽丽
|
《海外华文教育》
|
2020 |
3
|
|
5
|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
马存燕
邹泓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08 |
22
|
|
6
|
来华留学生语言实践课研究 |
郭修敏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1
|
|
7
|
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视野下汉语口语成绩测试的改进研究 |
郭修敏
|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
2017 |
5
|
|
8
|
第二语言教学的新模式(实验设计) |
杨惠元
|
《汉语学习》
|
2000 |
23
|
|
9
|
大学生的择业观初探 |
马存燕
牟玉荣
|
《北京农学院学报》
|
2009 |
1
|
|
10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口语流利性量化测评 |
郭修敏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14
|
|
11
|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其归因风格的关系研究 |
马存燕
|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
2008 |
7
|
|
12
|
MBA项目在华短期汉语速成培训的教学模式探索 |
常娜
|
《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
|
2020 |
1
|
|
13
|
短期速成汉语学习的预分班测试模式分析 |
马存燕
|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
2013 |
1
|
|
14
|
跨语言交际中“因为”的使用分布及其功能变异——以母语为韩国语和英语者为例 |
刘丽艳
|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5
|
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的哲学冲突 |
韩玉国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7
|
|
16
|
留学生汉语速成学习效果评估与分析 |
丁帅
管延增
|
《中国考试》
|
2016 |
1
|
|
17
|
北京高校学生的招呼语使用情况再调查 |
管延增
丁帅
|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2009 |
3
|
|
18
|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非语言交际折射出的中美价值观对比 |
张旭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1
|
|
19
|
关于中德大学生表达不满言语行为的比较研究——以面对噪音情景为例 |
万晓
|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
2015 |
0 |
|
20
|
元语言式和重述式纠正性反馈方式对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 |
梁燕
|
《文教资料》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