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自体血清体外扩增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媛 陈立梅 +1 位作者 张雷 倪红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8期5523-5526,共4页
目的:为避免种子细胞培养过程中应用异体或异种血清的排斥及伦理问题,制备成人自体血清体外扩增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增殖及生长特征。方法:实验于2005-01/2006-01在北华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①细胞来源:选取北华大学... 目的:为避免种子细胞培养过程中应用异体或异种血清的排斥及伦理问题,制备成人自体血清体外扩增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增殖及生长特征。方法:实验于2005-01/2006-01在北华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①细胞来源:选取北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行骨髓干细胞保健治疗的成年志愿者3名,25~30岁,对本实验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空腹无菌采集志愿者外周静脉血40mL,4℃静置4h,37℃静置4h,500g离心30min,吸取上清,即自体血清。从骨髓血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利用DMEM/F12培养基添加自体血清进行黏附培养和扩增。原代记为P1,按1∶3进行传代接种,第2代记为P2,以此类推。每次传代培养的细胞接种密度严格控制与原代培养接种密度相同的水平。③实验评估: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和形态变化,计数和MTT法观察原代和传代培养的增殖及生长特征,免疫组化法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结果:①原代及传代培养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光镜观察:原代培养24h后可见贴壁细胞,部分细胞有伪足伸展,第3天换液时有散在克隆生长,第5天呈克隆式增殖,10~12d可达90%细胞融合,基本铺满孔底面,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征性的旋涡状生长,排列有方向性,旋涡中心细胞呈多层分布,细胞界限不清,细胞形态多呈梭形。传代细胞的生长较原代快,4h内即发现有贴壁细胞,24h内完全贴壁并伸展,第6~8天即可达到80%以上融合。②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分析:原代接种后2~6d为生长潜伏期,第7天开始形成大小不一的多个细胞克隆,至第9天细胞克隆进一步扩大,细胞数目呈指数级递增,为对数增殖期;第10~12天细胞生长进入平台期,原代培养结束。传至5代内的细胞生长旺盛,生长特性基本与第1代一致。③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组化鉴定结果:P0、P1、P3、P5代细胞CD34染色呈阴性,而CD105染色阳性细胞在95%以上。结论:以自体血清体外扩增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高、增殖活性强,且至少在5代内生长旺盛并维持其生物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培养
下载PDF
葛根素影响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雷 陈立梅 +1 位作者 倪红霞 于春荣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9期135-138,共4页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的影响及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12在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完成。选择8~10周龄雄性Wistar大...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的影响及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12在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完成。选择8~10周龄雄性Wistar大鼠20只,采用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链脲佐菌素(60.0mg/kg)一次性静脉注射,当血糖浓度大于20.0mmol/L并伴有多尿等其他糖尿病症状定为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成功。然后将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糖尿病模型组,葛根素治疗组,胰岛素治疗组,葛根素+胰岛素治疗组,每组5只。葛根素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葛根素10.0mg/(kg·d);胰岛素治疗组给予正规胰岛素治疗,皮下注射胰岛素30U/(kg·d);葛根素+胰岛素治疗组混合治疗,大鼠腹腔注射葛根素10.0mg/(kg·d);然后皮下注射胰岛素30U/(kg·d)k治疗4周后断髓法处死大鼠,解剖取出大鼠肾周脂肪组织。经处理后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并用Sigmagel软件对X射线胶片上阳性条带实施扫描。加样量误差由β-actin矫正。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将糖尿病模型组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吸光度设定为1,葛根素治疗组、胰岛素治疗组、葛根素+胰岛素治疗组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吸光度分别为2.70±0.23,2.14±0.28,3.49±0.47,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0.05)。葛根素治疗组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含量比糖尿病模型组显著增加,大约增加2~3倍。胰岛素治疗组也比糖尿病模型组增加,大约增加1~2倍,不如葛根素治疗组明显。葛根素+胰岛素治疗组比糖尿病模型组显著增加,大约增加2~3.5倍。②Westernblot条带结果显示,以β-actin作为对照,葛根素治疗组和葛根素+胰岛素治疗组大鼠脂肪细胞中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含量明显增加。结论:葛根素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能够增加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单糖转运蛋白质类 糖尿病 大鼠
下载PDF
黄芩甙体外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3
3
作者 张雷 张媛 +1 位作者 倪红霞 陈立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7期5054-5057,共4页
背景:已有实验表明,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分化为骨骼、神经干细胞及造血干细胞的巨大潜能,而黄芩甙具有诱导细胞分化的作用。目的:探讨黄芩甙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分离培养Wistar纯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背景:已有实验表明,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分化为骨骼、神经干细胞及造血干细胞的巨大潜能,而黄芩甙具有诱导细胞分化的作用。目的:探讨黄芩甙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分离培养Wistar纯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并将分离的骨髓基质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干预,实验组用黄芩甙(350-400μmol/L)诱导,2组的培养环境相同。持续诱导6d后选取生长良好的细胞进行蛋白质印迹和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结果与结论:黄芩甙诱导7d后,骨髓基质细胞形成较典型的神经细胞形态。诱导前骨髓基质细胞不表达神经细胞标记蛋白mRNA和蛋白;诱导6d表达神经细胞标记蛋白和mRNA;对照组不表达神经细胞标记蛋白和mRNA。证实黄芩甙在体外可诱导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甙 骨髓基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 巢蛋白 诱导
下载PDF
汉防己甲素影响糖尿病大鼠各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4蛋白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立梅 王尔孚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86-88,共3页
目的:观察汉防己甲素是否能够提高链脲菌素-糖尿病大鼠各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蛋白表达,并与治疗糖尿病有已知疗效的药物二甲双胍作为对比,分析汉防己甲素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3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人类基... 目的:观察汉防己甲素是否能够提高链脲菌素-糖尿病大鼠各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蛋白表达,并与治疗糖尿病有已知疗效的药物二甲双胍作为对比,分析汉防己甲素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3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人类基因组计划北方中心诺赛基因完成。①选用8~10周龄雄性(SPF级)Wistar大鼠28只。于大鼠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60.0mg/kg,当大鼠血浆葡萄糖浓度≥20mmol/L并且有多尿等其他糖尿病特征时,为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n=28)。②将其造模成功大鼠按随机抽签法分为4组(每组7只):模型组,汉防己甲素组,二甲双胍组,二甲双胍+汉防己甲素组。汉防己甲素组:每8小时尾静脉注射1.0mg/kg汉防己甲素(浙江金华制药厂产品,2mL/支),3次/d;二甲双胍组:灌胃100mg/穴kg·d雪二甲双胍(丹东医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mL/支)混悬液;二甲双胍+汉防己甲素组:每8小时尾静脉注射1.0mg/kg汉防己甲素,3次/d,同时灌胃100mg/穴kg·d雪二甲双胍混悬液。模型组:饲以普通饲料喂养。每组干预1周。③在用药1周后将4组大鼠处死,立即解剖大鼠分别取出肝脏、骨骼肌及肾周脂肪组织放入-80℃保存,用电泳及Westernblot检测肝脏、骨骼肌及肾周脂肪组织和膜表面/细胞质的葡萄糖转运蛋白4蛋白表达。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大鼠2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汉防己甲素组肝脏、骨骼肌及肾周脂肪组织和膜表面/细胞质的葡萄糖转运蛋白4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是模型组的两三倍(P<0.05~0.01),尤其在肝脏和脂肪细胞中表达更高。二甲双胍组肝脏、骨骼肌及肾周脂肪组织和膜表面/细胞质的葡萄糖转运蛋白4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模型组,是模型组的一两倍(P<0.05),不如前者明显。二甲双胍+汉防己甲素组肝脏、骨骼肌及肾周脂肪组织和膜表面/细胞质的葡萄糖转运蛋白4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模型组,是模型组的2~3.5倍(P<0.05~0.01),尤其在脂肪细胞中最高。结论:汉防己甲素可以提高糖尿病大鼠外周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4蛋白表达,提高对葡萄糖的利用率。该作用与二甲双胍基本相当,两者合用的效果并不特别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防己碱/药理学 二甲双胍 单糖转运蛋白质类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在糖尿病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雷 董志恒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3229-3232,共4页
目的探讨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血栓调节蛋白(TM)的表达及意义,为糖尿病心肌病(DCM)的防治提供新的靶向。方法从50只SD大鼠中随机选取32只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剩余18只作为正常对照。每日观... 目的探讨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血栓调节蛋白(TM)的表达及意义,为糖尿病心肌病(DCM)的防治提供新的靶向。方法从50只SD大鼠中随机选取32只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剩余18只作为正常对照。每日观察大鼠进食、饮水等一般状况,每周固定时间测量体重、血糖及尿糖。分别在2、8、12 w末分批处死一定数量两组大鼠。分别检测各批大鼠的心脏指数(HW/BW)、血糖、血脂;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心肌组织中TM的蛋白表达;通过RT-PCR检测TM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 w末模型组心脏指数无明显差异;8、12 w末心脏指数均显著增加,且12 w高于8 w(P<0.01)。模型组各时间段各项生化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各项指标变化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2、8、12 w末。2 w末模型组大鼠未见明显病理变化;8、12 w末模型组大鼠出现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细胞外间质增多,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等病理变化;12 w末模型组大鼠上述病理变化较8 w末模型组更加明显。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TM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组间比较阳性表达由低到高顺序依次是2、8、12 w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TM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P<0.01),其中,12 w末表达最强,其次是8,2 w末表达最弱。结论 TM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呈时间依赖性高表达,并与病程呈正相关,显示其可能在DCM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心肌 血栓调节蛋白
下载PDF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肿瘤治疗研究中的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立梅 杜瑞红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年第5期307-309,共3页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 是构成端粒酶的组分之一,是端粒酶活性的必需和限速成分,其水平决定细胞端粒酶的活性。抑制 hTERT可降低端粒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瘤细胞生长。目前对hTERT 的研究已成为端粒酶研究的热点问题,已发现hTERT蛋白表达...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 是构成端粒酶的组分之一,是端粒酶活性的必需和限速成分,其水平决定细胞端粒酶的活性。抑制 hTERT可降低端粒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瘤细胞生长。目前对hTERT 的研究已成为端粒酶研究的热点问题,已发现hTERT蛋白表达在肿瘤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并制备了hTERT 抗体及应用核酶技术等来抑制hTERT蛋白的表达,抑制端粒酶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关于hTERT在肿瘤治疗方面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 端粒酶逆转录酶 核酶 抗体
下载PDF
14-3-3蛋白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立梅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年第6期376-379,382,共5页
14-3-3蛋白发现于1967年,在脑组织中大量表达,已经在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脑脊液中检测到这种蛋白。最初认为14-3-3蛋白与促癌基因蛋白和信号蛋白有关,神经递质合成的一种介质,25年后发现14-3-3蛋白在细胞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4-3-3... 14-3-3蛋白发现于1967年,在脑组织中大量表达,已经在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脑脊液中检测到这种蛋白。最初认为14-3-3蛋白与促癌基因蛋白和信号蛋白有关,神经递质合成的一种介质,25年后发现14-3-3蛋白在细胞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4-3-3蛋白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生物细胞中,由于14-3-3蛋白能和100多种分子相互作用,因此,14-3-3蛋白参与调节许多蛋白的活动,如细胞周期蛋白、转录调控蛋白、信号转导蛋白、细胞内交通蛋白和离子通道蛋白的调节。这些相互作用的研究在某些过程如凋亡和神经变性疾病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3—3蛋白 凋亡 神经系统疾病
下载PDF
线粒体动力学改变对APP/PS1小鼠移植黑色素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林久涵 田琳 +8 位作者 张娜娜 董营 吕航 王丹 曲萌 张勇 孙连坤 于春艳 刘希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6-481,共6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动力学的变化对APP/PS1转基因小鼠移植黑色素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C57BL/6J(C57)和APP/PS1雄性小鼠分为C57移植瘤组(n=7)和APP/PS1移植瘤组(n=7)。观察2组小鼠肿瘤出现时间并计算肿瘤体积,绘制移植瘤生长... 目的:探讨线粒体动力学的变化对APP/PS1转基因小鼠移植黑色素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C57BL/6J(C57)和APP/PS1雄性小鼠分为C57移植瘤组(n=7)和APP/PS1移植瘤组(n=7)。观察2组小鼠肿瘤出现时间并计算肿瘤体积,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光学显微镜观察2组小鼠肿瘤组织形态表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2组小鼠肿瘤组织中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动力相关蛋白1(Drp1)、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泛素化及多泛素化蛋白、LC3、PINK1及Park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57移植瘤组和APP/PS1移植瘤组小鼠皮肤下均见肿瘤组织,肿瘤细胞内呈现黑色素颗粒。与C57移植瘤组比较,APP/PS1移植瘤组小鼠出瘤时间晚,肿瘤组织体积小(P<0.05)。小鼠肿瘤组织中Mfn2表达水平降低(P<0.05),Fis1和Drp1表达水平升高(P<0.05),泛素化及多聚泛素化蛋白、LC3-Ⅱ、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APP/PS1小鼠移植瘤模型肿瘤生长缓慢,其机制可能与PINK1/Parkin通路参与线粒体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PS1小鼠 移植黑色素瘤 线粒体动力学 线粒体分裂融合 线粒体自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