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2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老子哲学的本体论 被引量:14
1
作者 朱晓鹏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5期58-64,共7页
论老子哲学的本体论朱晓鹏在哲学史上,所谓“本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本凭借和内在依据,是多样性的世界赖以存在的共同的基础,具有超越性、无限性和终极性的特点。因而,本体论也就是一种关于一切存在的凭借和依据的共同基础的学说... 论老子哲学的本体论朱晓鹏在哲学史上,所谓“本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本凭借和内在依据,是多样性的世界赖以存在的共同的基础,具有超越性、无限性和终极性的特点。因而,本体论也就是一种关于一切存在的凭借和依据的共同基础的学说,是某种哲学思想对自己所探求的终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本体论 “有”与“无” 形上学 否定性方法 老子哲学 存在本体 中国古代 中国哲学史 《老子》 发生论
下载PDF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辨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程志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78,共8页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是当前中国哲学界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在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众多争论中,许多学者往往忽视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之间的区别。作为当前争论的核心,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具有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论根源以及...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是当前中国哲学界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在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众多争论中,许多学者往往忽视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之间的区别。作为当前争论的核心,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具有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论根源以及历史根源。其中,当代中国哲学未能承担起为化解时代问题提供意义诠释基础的责任是造成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化解这一危机,应该在中国传统学术资源的基础上,在以形而上学为核心的作为共相的哲学学科规范下,通过化解中国乃至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时代问题来创制新的哲学学说,在建构中国哲学的主体性的过程中,最终实现对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合法性 主体性 形而上学 创新
下载PDF
哲学的本命:思想如何改变世界?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振纲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0-115,共6页
面对哲学自问:思想如何改变世界?人类为什么需要哲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哲学?换句话说,哲学之为哲学的内在理由和基本判准何在?我们的哲学应该以何种品格在现时代亮相或登场?哲学如何"做",才像那么回事,才算得上思想者尽了自己... 面对哲学自问:思想如何改变世界?人类为什么需要哲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哲学?换句话说,哲学之为哲学的内在理由和基本判准何在?我们的哲学应该以何种品格在现时代亮相或登场?哲学如何"做",才像那么回事,才算得上思想者尽了自己"本命"?哲学介乎科学与宗教之间,哲学的"自由"在于思,哲学的"原生态"是实践,哲学是多元性思想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科学与宗教 理性自由 实践 多元对话
下载PDF
《论语》中“直”的哲学意蕴 被引量:5
4
作者 周海春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46,共8页
《论语》中的“直”作为君子人格的一个基本特征,包含着“学”、“知”的前提。以事实解说《论语》中的“直”,以家国伦理矛盾、德法冲突解释“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直”在《论语》中具有人性论、道德论、认识论、政治论等哲学意蕴。
关键词 《论语》 “直” 哲学思想 君子人格 中国
下载PDF
庄子生命哲学的自然意蕴及当代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月霞 王素芬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9-51,共3页
庄子是一个生命哲学家。他以"道"作为解释生命的起点,"道"自然无为,人生命的轮回是"道"的具体体现,其各个阶段与环节都展示着"道"的自然本性。庄子生命哲学中所蕴涵的生存智慧,依然照亮了我们... 庄子是一个生命哲学家。他以"道"作为解释生命的起点,"道"自然无为,人生命的轮回是"道"的具体体现,其各个阶段与环节都展示着"道"的自然本性。庄子生命哲学中所蕴涵的生存智慧,依然照亮了我们今天的人生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生命 自然 价值
下载PDF
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话语的哲学重构 被引量:7
6
作者 胡军良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7-74,共8页
哈贝马斯对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生活世界"话语进行了哲学重构,将其视为一个有意义、自主以及道德选择的世界。较之于胡塞尔,哈贝马斯彰显了生活世界的语用学与主体间性维度,且将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先在性、非课题性特质改置为交... 哈贝马斯对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生活世界"话语进行了哲学重构,将其视为一个有意义、自主以及道德选择的世界。较之于胡塞尔,哈贝马斯彰显了生活世界的语用学与主体间性维度,且将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先在性、非课题性特质改置为交往行为的运行视域。较之于许茨,哈贝马斯更为注重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联,拓展了生活世界理论所端赖的社会语境。在生活世界的结构问题上,哈贝马斯对之进行了系统性重构,基于文化、社会、个性互涉的意义语境,将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相关涉,进而使之成为兼具描述功能与批判意义的哲学概念。面对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症候,哈贝马斯重塑以理解为取向的语言交往机制,旨在抗撷非语言的控制媒介,重建合理化的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胡塞尔 许茨 生活世界的结构 生活世界的合理化
下载PDF
哲学概念三解 被引量:8
7
作者 程志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共6页
人们通常将"哲学"定义为"爱智慧"或"智慧的朋友"。显而易见,这样一种界定过于宽泛而失之具体。要准确而具体地把握什么是哲学,需要先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什么"的问题,即人为什么要热爱... 人们通常将"哲学"定义为"爱智慧"或"智慧的朋友"。显而易见,这样一种界定过于宽泛而失之具体。要准确而具体地把握什么是哲学,需要先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什么"的问题,即人为什么要热爱和追寻智慧?二是"是什么"的问题,即"哲学"作为一种智慧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三是"怎么样"的问题,即"哲学原型"是什么?在这样三个问题探讨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哲学的定义:所谓哲学,是指在超越层面研究事实与价值的学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智慧 超越 哲学原型
下载PDF
伊德技术哲学:“人—技术—世界”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舒红跃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6-278,共3页
通过对已有技术理论的“悬置,”伊德直接从技术与人和世界的相关性研究技术,认为不存在纯粹的技术本身,技术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技术既改变了人对宏观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人对微观世界的感知,使用技术的知觉与不使用技术的知觉具有本质的... 通过对已有技术理论的“悬置,”伊德直接从技术与人和世界的相关性研究技术,认为不存在纯粹的技术本身,技术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技术既改变了人对宏观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人对微观世界的感知,使用技术的知觉与不使用技术的知觉具有本质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德 人-技术-世界 相关性 技术哲学
下载PDF
哲学之极——关于儒学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被引量:3
9
作者 程志华 胡素杰 《学习论坛》 2007年第8期58-62,共5页
自杀尤其是大学生自杀不断引来学术界关于死亡的话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和解说。然而,这些探讨和解说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作为意义诠释基础的哲学在其中的责任是什么?具体来讲,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学在这一... 自杀尤其是大学生自杀不断引来学术界关于死亡的话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和解说。然而,这些探讨和解说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作为意义诠释基础的哲学在其中的责任是什么?具体来讲,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学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担当是什么?从一定角度来讲,哲学应当承担起"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两种使命。然而,与西方哲学相对照地看,儒学作为一种哲学在肯定世俗生活并强调"现实关怀"的同时,却边缘化了"终极关怀"这一使命。在对现实利益过度追求的现时代,面对自杀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儒学如何完成其"终极关怀"的使命,是时代给当代儒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西方哲学的对照下,面对死亡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儒学应该增强自己的责任担当意识,建构起基于心灵净化和体悟的生死智慧之学,在为国民精神生活的超越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也为世界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现实关怀 终极关怀 儒学 使命
下载PDF
回到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的尝试 被引量:7
10
作者 宫敬才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5,共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已近百年。反思历史,有三大问题未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空间扩张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资源的运用。这种状态,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陷入研究困境,典...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已近百年。反思历史,有三大问题未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空间扩张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资源的运用。这种状态,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陷入研究困境,典型表现是被学术边缘化。走出研究困境的前提是在学科层面上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身,这里同样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轻视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知识背景,后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占据正统中心地位。诸多问题的解决,有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路径的创新。创新方式有多种,唯一正确者是回到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创新性路径有两层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的根本在于把经典著作研究置于中心位置;中心位置靠研究范式保证和体现,具体内容包括社会历史背景、知识背景、核心范畴、分析框架、价值立场、思想方法和历史衍化等七个方面。由此,使研究路径的创新具有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研究路径 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下载PDF
儒家哲学的“移植”、意义阐发及未来扩展——南乐山的儒家哲学思想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志华 许敬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0-126,共7页
作为美国"波士顿儒家"的代表人物,南乐山认为,儒家哲学可以"移植"到西方世界。不过,"移植"后的儒家哲学须"有所作为",唯有如此,儒家哲学才可获得自身发展,也才可为人类哲学作出贡献。一方面,... 作为美国"波士顿儒家"的代表人物,南乐山认为,儒家哲学可以"移植"到西方世界。不过,"移植"后的儒家哲学须"有所作为",唯有如此,儒家哲学才可获得自身发展,也才可为人类哲学作出贡献。一方面,儒家哲学可具有现代意义。在西方哲学,"创造"含义为"无中生有",它体现的是"被创造世界"的"确定性"与"创造源泉"之"非确定性"的不对称。儒家哲学的"创造"为"变化"即"萌生"之义,它忽视超越事物的"确定性",而重视具体事物的"内在确定性",二者关系即为"不对称"。因此,儒家哲学可助于理解西方哲学的"创造"观念。另一方面,儒家哲学应拓展话语范围。即,儒学作为一个"活的传统",面对西方现实生活,它应在"形而上学"、"哲学宇宙论"、"人性论"和"社会理论"四个方面,解答西方文化对这些问题的关切,从而深化儒学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士顿儒学 儒家哲学 移植 意义阐发 未来扩展
下载PDF
牟宗三哲学的问题及其解决——“道德的形上学”的义理骨干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志华 史育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20,共8页
牟宗三的哲学具有明确而具体的问题意识,即康德虽意在建构一种作为"超绝的形上学"的"道德的形上学",但实际上只建构起道德哲学即"道德底形上学",并最终"滑入""道德的神学"。针对康... 牟宗三的哲学具有明确而具体的问题意识,即康德虽意在建构一种作为"超绝的形上学"的"道德的形上学",但实际上只建构起道德哲学即"道德底形上学",并最终"滑入""道德的神学"。针对康德哲学的局限,牟宗三建构起康德欲建构而未完成的"道德的形上学",并由此而基于"哲学原型"的思考,阐发了"道德的形上学"作为"基本存有论"的作用。上述问题及其解决的理路乃牟宗三哲学的义理骨干。阐明这个义理骨干,有助于把握牟宗三庞大的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康德 道德的形上学 哲学原型
下载PDF
《论语》中关于“知”的哲学思想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海春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3-50,共8页
《论语》中的“知”是天人和人我间在一定方向上借助交流和沟通实现的“无蔽”与“澄明”。“知”作为这种根本的“澄明”,使得“知”可以透过时间的障碍成为超越的条件。“知”可以表现为“不知”和“知”两种存在的样式。因而“知”... 《论语》中的“知”是天人和人我间在一定方向上借助交流和沟通实现的“无蔽”与“澄明”。“知”作为这种根本的“澄明”,使得“知”可以透过时间的障碍成为超越的条件。“知”可以表现为“不知”和“知”两种存在的样式。因而“知”可以超越在对立面进行选择时所带来的困惑。同时“知”也就表现出一定的等级系列,这一系列又对应着相应的理想人格。“知者”表现为一种动静合一、知行合一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知
下载PDF
可贵的哲学探索——读刘怡翔先生新作《同一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再林 张希安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先生 出版社 探索 同一 关系问题 学术 核心 国内 青海 主要问题
下载PDF
哲学教育重在培养哲学思维能力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燕京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5年第1期37-40,45,共5页
哲学教育重在培养哲学思维能力,这个观点是基于哲学学科的特征和哲学本科教育的目标,以及目前哲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哲学是一门理性之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哲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质疑、反思、批判的态度和精神的主体;培... 哲学教育重在培养哲学思维能力,这个观点是基于哲学学科的特征和哲学本科教育的目标,以及目前哲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哲学是一门理性之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哲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质疑、反思、批判的态度和精神的主体;培养具有哲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哲学创新能力的主体。然而,哲学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讲授,却存在着偏离其特征和目标的问题。因此,应改革哲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并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这个中心任务开展哲学教学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本科教育 哲学学科特征 哲学思维能力
下载PDF
技术哲学的建制化及其走向--陈凡教授学术访谈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凡 成素梅 《哲学分析》 2014年第4期155-167,共13页
成素梅(以下简称“成”):陈老师,您好。据了解,国际哲学与技术学会(简称SPT)第19届会议将于2015年8月在东北大学举行。这是SPT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在欧美以外的国家举行,也是亚洲国家第一次举办国际技术哲学会议。这无疑是中国... 成素梅(以下简称“成”):陈老师,您好。据了解,国际哲学与技术学会(简称SPT)第19届会议将于2015年8月在东北大学举行。这是SPT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在欧美以外的国家举行,也是亚洲国家第一次举办国际技术哲学会议。这无疑是中国技术哲学研究走向世界并融入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您本人是第一位参加国际技术哲学会议的中国学者(2001),也是之后唯一一位连续参加了七届国际技术哲学年会①的中国学者,并且争取到了2015年的主办权。这说明,您本人和东北大学的技术哲学研究团队在中国技术哲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制化、学生培养、国际合作、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基础性的推进工作。请您简要谈一下,中国技术哲学的兴起与建制化的发展经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学 学科建制 学术研究 中国学者 国际技术 教授 东北大学 亚洲国家
下载PDF
“学”在《论语》范畴体系中的逻辑地位——论孔子的“学”之哲学伦理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海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5-418,共4页
“学”在《论语》中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除此以外,“学”还在逻辑上延展为认识论和伦理学、天道论范畴,最终服务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从而使《论语》表现出一定的文本逻辑合理性。分析“学”在《论语》中的逻辑地位有助于全面阐发《论语... “学”在《论语》中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除此以外,“学”还在逻辑上延展为认识论和伦理学、天道论范畴,最终服务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从而使《论语》表现出一定的文本逻辑合理性。分析“学”在《论语》中的逻辑地位有助于全面阐发《论语》的内在逻辑和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学” 范畴体系
下载PDF
郭象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2
18
作者 敦鹏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22,共6页
郭象的政治哲学意在融合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其内在逻辑是:以援道入儒的理论形式化解政治世界的信仰危机,希望在哲学与政治之间保持一种健康的张力性关系,进而以一种理性清醒的方式妥善处理现实政治生活的缺陷,最终达到美好的生活愿望。... 郭象的政治哲学意在融合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其内在逻辑是:以援道入儒的理论形式化解政治世界的信仰危机,希望在哲学与政治之间保持一种健康的张力性关系,进而以一种理性清醒的方式妥善处理现实政治生活的缺陷,最终达到美好的生活愿望。通过郭象的努力,才真正使得道家的无为政治有了在现实社会中具体化、实践化的可能,同时道家思想也在魏晋时期产生了某种自我发展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政治哲学 援道入儒 自然 名教
下载PDF
中国哲学术语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志华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21,共8页
中国哲学学科也是依着西方的学术规范建立的,是以相关的中国古典学术为材料、以西方哲学的范式为形式建构起来的。术语系统的建立是中国哲学学科建立的重要方面,它既与材料相关,也与形式相涉,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特有术语系统的建立... 中国哲学学科也是依着西方的学术规范建立的,是以相关的中国古典学术为材料、以西方哲学的范式为形式建构起来的。术语系统的建立是中国哲学学科建立的重要方面,它既与材料相关,也与形式相涉,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特有术语系统的建立才承载和支撑起中国哲学学科的建立。本文分别探究了中国哲学术语系统五个方面的史学来源和五个方面的语言文字学来源。对这两个方面来源的探讨,不仅意在回顾中国哲学建构的过程,更重要地在于为今后中国哲学术语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术语系统 形成 发展
下载PDF
分析哲学与现象学的相通与分歧——达米特从意义理论视角的一种理解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燕京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0-34,共5页
分析哲学起源于德语作家的德语著作,分析哲学与现象学具有共同的根源:从心灵驱逐思想。导致二者分歧的是对于涵义概念的不同取向:弗雷格是从“思想”、“真”的角度分析涵义概念的,从而走向了分析哲学;胡塞尔是从“意向性”的角度去分... 分析哲学起源于德语作家的德语著作,分析哲学与现象学具有共同的根源:从心灵驱逐思想。导致二者分歧的是对于涵义概念的不同取向:弗雷格是从“思想”、“真”的角度分析涵义概念的,从而走向了分析哲学;胡塞尔是从“意向性”的角度去分析涵义概念的,把涵义概念扩展为意向对象,从而走向了现象学。达米特的研究为分析哲学与现象学走向沟通与理解,打通不同的哲学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米特 分析哲学 现象学 根源 分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