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结扎术后残余分流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9月,我科收治的PDA外科结扎术后残余分流患者,根据主动脉造影情况选择合适封堵器进行封堵治疗,术后进行长期随访。结果:共26例PDA结扎...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结扎术后残余分流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9月,我科收治的PDA外科结扎术后残余分流患者,根据主动脉造影情况选择合适封堵器进行封堵治疗,术后进行长期随访。结果:共26例PDA结扎术后残余分流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年龄(42.4±15.9)岁,介入治疗距离首次手术时间为(21.3±10.8)年,术前心导管检查测量肺动脉平均压为26.33(24,36.67)mm Hg(1 mm Hg=0.133 k Pa),主动脉造影测量残余分流最窄处直径为4(4.6)mm。术中22例应用ADO-Ⅰ封堵器,4例应用ADO-Ⅱ封堵器。除1例患者发生封堵器脱落而急诊外科手术取伞外,其余25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手术成功率为96.2%,术后即刻主动脉造影显示2例有微量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25例介入成功患者随访60.5(30.5,85.5)个月,3个月随访时复查心脏超声示残余分流均消失。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严重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主动脉狭窄、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PDA结扎术后残余分流安全、有效,中长期随访效果好,可替代再次开胸手术成为此类患者首选治疗方法。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连续收治行PCI的CTO患者1951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4岁)117例、中年组(45~59岁)773例和老年组(≥60岁)1061例。患者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相关资料及住院结果均来源于我院心内科冠心病PCI数据库。结果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在男性比例(100.0%比91.2%比66.4%,P<0.001)、体重指数[(26.9±3.6)kg/m2比(26.3±5.0)kg/m2比(25.2±3.7)kg/m2,P<0.001]、吸烟者比例(73.5%比68.6%比47.2%,P<0.001)、饮酒者比例(45.3%比43.9%比27.0%,P<0.001)、肌酐清除率[(129.6±34.5)ml/min比(110.2±32.7)ml/min比(83.7±28.6)ml/min,P<0.001]、血三酰甘油[(2.75±2.88)mmol/L比(2.52±2.27)mmol/L比(1.96±1.32)mmol/L,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1±1.19)mmol/L比(2.36±0.95)mmol/L比(2.32±0.89)mmol/L,P=0.011]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青年组均为最高值;而不稳定型心绞痛者比例(61.5%比78.8%比75.1%,P<0.001)、高血压病者比例(52.1%比54.5%比66.1%,P<0.001)及卒中病史者比例(0.0比6.3%比10.0%,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青年组均为最低值;病变血管支数[(2.19±0.76)支比(2.19±0.77)支比(2.30±0.73)支,P=0.005]及CTO闭塞时间[(11.7±2.8)个月比(26.3±8.6)个月比(26.7±8.4)个月,P=0.0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青年组均为最低值;靶血管成功率(86.8%比89.0%比84.1%,P=0.009)、完全血运重建率(40.2%比36.6%比31.5%,P=0.026)和平均支架直径[(2.90±0.28)mm比(2.84±0.28)mm比(2.82±0.28)mm,P=0.01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CTO血管分布、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值、CTO病变长度、CTO病变直径和CTO病变特征(刀切状CTO、CTO存在桥侧支和CTO病变近端有分支)、对比剂剂量、CTO手术时间、平均支架数和平均支架长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青年CTO患者具有典型的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且可能由于病史时间较短,使其具有较高的靶血管成功率和完全血运重建率。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应贯彻于疾病预防的始终。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结扎术后残余分流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9月,我科收治的PDA外科结扎术后残余分流患者,根据主动脉造影情况选择合适封堵器进行封堵治疗,术后进行长期随访。结果:共26例PDA结扎术后残余分流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年龄(42.4±15.9)岁,介入治疗距离首次手术时间为(21.3±10.8)年,术前心导管检查测量肺动脉平均压为26.33(24,36.67)mm Hg(1 mm Hg=0.133 k Pa),主动脉造影测量残余分流最窄处直径为4(4.6)mm。术中22例应用ADO-Ⅰ封堵器,4例应用ADO-Ⅱ封堵器。除1例患者发生封堵器脱落而急诊外科手术取伞外,其余25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手术成功率为96.2%,术后即刻主动脉造影显示2例有微量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25例介入成功患者随访60.5(30.5,85.5)个月,3个月随访时复查心脏超声示残余分流均消失。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严重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主动脉狭窄、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PDA结扎术后残余分流安全、有效,中长期随访效果好,可替代再次开胸手术成为此类患者首选治疗方法。
文摘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连续收治行PCI的CTO患者1951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4岁)117例、中年组(45~59岁)773例和老年组(≥60岁)1061例。患者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相关资料及住院结果均来源于我院心内科冠心病PCI数据库。结果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在男性比例(100.0%比91.2%比66.4%,P<0.001)、体重指数[(26.9±3.6)kg/m2比(26.3±5.0)kg/m2比(25.2±3.7)kg/m2,P<0.001]、吸烟者比例(73.5%比68.6%比47.2%,P<0.001)、饮酒者比例(45.3%比43.9%比27.0%,P<0.001)、肌酐清除率[(129.6±34.5)ml/min比(110.2±32.7)ml/min比(83.7±28.6)ml/min,P<0.001]、血三酰甘油[(2.75±2.88)mmol/L比(2.52±2.27)mmol/L比(1.96±1.32)mmol/L,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1±1.19)mmol/L比(2.36±0.95)mmol/L比(2.32±0.89)mmol/L,P=0.011]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青年组均为最高值;而不稳定型心绞痛者比例(61.5%比78.8%比75.1%,P<0.001)、高血压病者比例(52.1%比54.5%比66.1%,P<0.001)及卒中病史者比例(0.0比6.3%比10.0%,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青年组均为最低值;病变血管支数[(2.19±0.76)支比(2.19±0.77)支比(2.30±0.73)支,P=0.005]及CTO闭塞时间[(11.7±2.8)个月比(26.3±8.6)个月比(26.7±8.4)个月,P=0.0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青年组均为最低值;靶血管成功率(86.8%比89.0%比84.1%,P=0.009)、完全血运重建率(40.2%比36.6%比31.5%,P=0.026)和平均支架直径[(2.90±0.28)mm比(2.84±0.28)mm比(2.82±0.28)mm,P=0.01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CTO血管分布、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值、CTO病变长度、CTO病变直径和CTO病变特征(刀切状CTO、CTO存在桥侧支和CTO病变近端有分支)、对比剂剂量、CTO手术时间、平均支架数和平均支架长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青年CTO患者具有典型的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且可能由于病史时间较短,使其具有较高的靶血管成功率和完全血运重建率。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应贯彻于疾病预防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