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血管外科动脉导管未闭外科结扎术后残余分流介入治疗 被引量:1
1
作者 肖家旺 朱鲜阳 +4 位作者 张端珍 韩秀敏 孟立立 王建铭 王琦光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699-702,共4页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结扎术后残余分流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9月,我科收治的PDA外科结扎术后残余分流患者,根据主动脉造影情况选择合适封堵器进行封堵治疗,术后进行长期随访。结果:共26例PDA结扎...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结扎术后残余分流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9月,我科收治的PDA外科结扎术后残余分流患者,根据主动脉造影情况选择合适封堵器进行封堵治疗,术后进行长期随访。结果:共26例PDA结扎术后残余分流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年龄(42.4±15.9)岁,介入治疗距离首次手术时间为(21.3±10.8)年,术前心导管检查测量肺动脉平均压为26.33(24,36.67)mm Hg(1 mm Hg=0.133 k Pa),主动脉造影测量残余分流最窄处直径为4(4.6)mm。术中22例应用ADO-Ⅰ封堵器,4例应用ADO-Ⅱ封堵器。除1例患者发生封堵器脱落而急诊外科手术取伞外,其余25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手术成功率为96.2%,术后即刻主动脉造影显示2例有微量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25例介入成功患者随访60.5(30.5,85.5)个月,3个月随访时复查心脏超声示残余分流均消失。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严重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主动脉狭窄、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PDA结扎术后残余分流安全、有效,中长期随访效果好,可替代再次开胸手术成为此类患者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外科结扎术 残余分流 经导管封堵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中及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忠超 王琦光 +5 位作者 张端珍 韩秀敏 张坡 崔春生 盛晓棠 朱鲜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7期386-390,共5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术中及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原因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患者4704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组1219例、房间隔缺损(ASD)组2...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术中及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原因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患者4704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组1219例、房间隔缺损(ASD)组2170例、室间隔缺损(VSD)组948例、卵圆孔未闭(PFO)组103例、肺动脉瓣狭窄(PVS)组240例、主动脉瓣狭窄(AVS)组6例、主动脉缩窄(CoA)组14例及肺动脉狭窄(PS)组4例。分析患者介入治疗术中及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共出现术中及围术期严重并发症46例,总发生率0.98%(46/4704),死亡率0.02%(1/4704),急诊手术率0.34%(16/4704)。PDA组并发症发生率0.98%(12/1219),ASD组0.55%(12/2170),VSD组2.00%(19/948),PVS组0.42%(1/240),AVS组16.67%(1/6),CoA组7.14%(1/14),PFO及PS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VSD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ASD组(P<0.001)。上述患者中,16例接受急诊手术治疗,包括介入治疗4例、外科手术10例、介入治疗合并外科手术2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预后良好。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好,但仍应严格把握介入治疗适应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VSD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疾病,应注意提高介入操作技术水平,加强术前及术中评估,术后严密观察,进一步降低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管理指南》解读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建铭 王琦光 朱鲜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0年第9期489-492,共4页
随着小儿心脏外科诊断技术和手术治疗的飞速发展,愈来愈多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的生存状态得到改善并且长大成人。1972年在第45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创建了成人先天性心脏病(adul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ACHD)新的亚专业学... 随着小儿心脏外科诊断技术和手术治疗的飞速发展,愈来愈多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的生存状态得到改善并且长大成人。1972年在第45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创建了成人先天性心脏病(adul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ACHD)新的亚专业学科[1],使小儿先心病演变至ACHD,同时也见证着医学领域的发展。新近,《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ACHD管理指南》[2](以下简称《2020 ESC ACHD指南》)颁布,对2010年版指南[3]进行了指导性的修订和有意义的更新。现结合我国ACHD管理实践对《2020 ESC ACHD指南》予以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成人 欧洲心脏病学会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房、室间隔残余分流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3
4
作者 肖家旺 王琦光 +5 位作者 张端珍 韩秀敏 孟立立 庚靖淞 赵明 朱鲜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0年第9期500-505,共6页
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后房、室间隔残余分流患者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收治的CHD术后房、室间隔残余分流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情况,选择不... 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后房、室间隔残余分流患者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收治的CHD术后房、室间隔残余分流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情况,选择不同类型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术后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随访。结果共纳入21例(男13例,女8例)患者,年龄4~53(27.1±16.8)岁,介入封堵治疗距离首次手术时间为1~40(16±12)年,3例患者为房间隔残余分流,18例患者为室间隔残余分流,其中19例患者成功进行封堵,2例患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患者因形状及走行特殊未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0.5%。房、室间隔残余分流各有1例为介入封堵术后,其余均为外科修补术后。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患者因缺损靠近下腔静脉,在3D打印技术指导下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进行封堵。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及明显瓣膜反流,仅2例室间隔残余分流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有微量分流,但3个月随访时,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残余分流消失。19例成功介入封堵患者随访39(19,56)个月,均未发现封堵器移位、瓣膜反流、残余分流、严重心律失常、血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CHD术后房、室间隔残余分流患者安全、有效,介入封堵治疗后中长期随访效果良好,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封堵治疗 外科修补术 残余分流
下载PDF
应用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成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疗效分析及中长期随访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建铭 王琦光 +3 位作者 孟立立 庚靖淞 王忠超 肖家旺 《心脏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50-155,共6页
目的分析应用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治疗成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自2013年6月~2... 目的分析应用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治疗成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自2013年6月~2021年6月成人pmVSD患者44例,应用ADOⅡ封堵器行室缺封堵术,应用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评价术后即刻、术后1日、1月、3月、6月以及每年随访的封堵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44例pmVSD患者,年龄(38±13)岁,其中膜部膨出瘤型24例,管型13例,漏斗型4例,pm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瘘3例。应用ADOⅡ封堵器行pmVSD封堵术,造影下平均缺损出口大小(3.4±1.1)mm,封堵器腰部平均直径(4.8±1.5)mm,封堵器平均长度(4.3±0.7)mm,即刻封堵成功率100%,完全封堵率为75.0%。23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8±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与术前相比较,术后6个月随访时,左室EDV从(97±23)mL下降到(86±22)mL(P<0.05),LVEDD从(51±5)mm下降到(46±5)mm(P<0.05),左室射血分数值无显著变化。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3%,随访期间无死亡、感染性心内膜炎、cAVB、封堵器栓塞、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瓣膜反流等严重并发症。心律失常总体发生率为6.8%,术后残余分流即刻发生率为25.0%,43例患者随访期间心功能均为NYHAⅠ级或Ⅱ级。结论经严格筛选的成人pmVSD或外科修补术后残余瘘患者,应用ADOⅡ封堵器行pmVSD封堵术是可行安全的,中长期随访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导管插入术 心间隔封堵装置 成人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与间接Fick法测定肺动脉高压心脏指数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肖家旺 黄帅 +5 位作者 庚靖淞 孟立立 王建铭 王忠超 赵明 王琦光 《心脏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546-551,共6页
目的比较超声心动图(Echo)与右心导管(RHC)测定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心脏指数(CI)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68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确诊PAH患者,其中特发性PAH 2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PAH 42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 目的比较超声心动图(Echo)与右心导管(RHC)测定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心脏指数(CI)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68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确诊PAH患者,其中特发性PAH 2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PAH 42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4例。所有患者均24 h内采用双平面Simpson法与间接Fick法测定心输出量并计算CI,并根据间接Fick法测定的CI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心排出量组[n=35,<2.5 L/(min×m^(2))]和正常心排出量组[n=33,≥2.5 L/(min×m^(2))],分别进行总体及各组的相关分析与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再根据两种方法测定的CI值分别进行PAH危险分层。结果CI-Echo与CI-RHC的CI分别为(2.52±0.56)L/(min×m^(2))与(2.49±0.79)L/(min×m^(2)),两组数据总体均数没有统计学差异。CI-Echo与CI-RHC呈显著正相关,总体:r=0.67,P<0.01,正常心排量:r=0.57,P<0.01,低心排量:r=0.48,P<0.01。正常心排出量组:CIEcho为(2.82±0.46)L/(min×m^(2)),CI-RHC为(3.09±0.54)L/(min×m^(2)),差值(Echo-RHC)为[(-0.27)±0.51)]L/(min×m^(2)),95%置信区间[(-0.45)~(-0.09)],两组数据总体均数没有统计学差异。低心排出量组:CI-Echo为(2.24±0.51)L/(min×m^(2)),CI-RHC为(1.92±0.37)L/(min×m^(2)),差值(Echo-RHC)为(0.33±0.43)L/(min×m^(2)),95%置信区间(0.18~0.48),两组数据总体均数没有统计学差异。总体R2线性=0.452,正常心排量R2线性=0.267,低心排量R2线性=0.365。Bland-Altman图显示两种测量方法及其在不同CI分组中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Echo与间接Fick法测定CI对PAH危险分层结果一致的比例为68%,若以RHC测定的CI为危险分层的参考标准,低危、中危、高危组的一致性比例分别为84.8%、52.9%、50%。结论PAH患者Echo双平面Simpson法与RHC间接Fick法测定的CI呈显著正相关,且一致性良好;两种方法测定的CI对PAH的危险分层结果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Fick法 超声心动图 肺动脉高压 心排出量 心脏指数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治疗偏头痛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肖家旺 王琦光 +5 位作者 庚靖松 张端珍 张坡 陈火元 孟立立 朱鲜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6期303-308,共6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PFO)在偏头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并接受经导管封堵PFO的46例偏头痛患者,术后常规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并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进行头痛发作频...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PFO)在偏头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并接受经导管封堵PFO的46例偏头痛患者,术后常规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并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进行头痛发作频率问卷、头痛影响测验-6(HIT-6)、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MID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结果46例患者中男18例(39.1%),年龄42.5(24.0,60.0)岁,偏头痛病程为10(2,40)年,先兆性偏头痛8例(17.4%),无先兆性偏头痛38例(82.6%);发作频率为(8.2±4.4)次/月,术前右心声学造影示10例(43.5%)为中量右向左分流(RLS),36例(56.5%)为大量RLS。与基线水平比较,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头痛发作频率、HIT-6评分、MIDAS评分、VAS评分均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6个月复查右心声学造影仅3例有少量RLS。术后12个月20例(43.5%)患者头痛完全缓解,17例(37.0%)显著缓解,5例(10.9%)缓解,4例(8.7%)无效,而先兆性偏头痛(87.5%)与无先兆偏头痛(92.1%)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9)。围术期及术后12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见血栓/空气栓塞、股动静脉瘘、心脏压塞、封堵器移位及脱落、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封堵PFO安全性高,能有效缓解伴大量RLS的PFO患者偏头痛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偏头痛 经导管封堵术 右心声学造影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声学造影在房间隔卵圆孔未闭中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庚靖淞 朱鲜阳 +5 位作者 王琦光 吕欣 盛晓棠 王思晨 肖家旺 李林珂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536-538,共3页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联合右心声学造影(cTTE)在观察房间隔卵圆孔未闭(PFO)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PFO伴偏头痛、并行介入治疗的1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PFO解剖分型,将患...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联合右心声学造影(cTTE)在观察房间隔卵圆孔未闭(PFO)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PFO伴偏头痛、并行介入治疗的1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PFO解剖分型,将患者分成简单型PFO组(n=49)和复杂型PFO组(n=89)。比较两组的隧道长度、原发隔活动度、欧氏瓣长度、分流角度、孔径大小、继发隔厚度及分流情况。结果复杂型PFO组隧道长度、原发隔活动度、欧氏瓣长度均大于简单型PF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型PFO组分流角度小于简单型PF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单型PFO组和复杂型PFO组的孔径大小、继发隔厚度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型PFO组Ⅲ级、Ⅳ级分流率高于简单型PF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E联合cTTE可明确PFO的解剖特征及分流程度,对于隧道长、原发隔活动度大、欧氏瓣长、分流角度小、分流等级高的PFO应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声学造影 卵圆孔未闭 偏头痛
下载PDF
不同年龄阶段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心脏腔室内径与临床症状变化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璟昊 张坡 +2 位作者 盛晓棠 庚靖松 朱鲜阳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1091-1094,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伴随年龄增长,房间隔缺损患者心脏腔室内径与其临床症状的变化特征。方法将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213例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纳入患病组,其...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伴随年龄增长,房间隔缺损患者心脏腔室内径与其临床症状的变化特征。方法将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213例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纳入患病组,其中,未成年患者(年龄<18岁)141例,成年患者72例;另将同期141例心脏超声正常的未成年人纳入正常组。再根据人体生长发育阶段,将研究对象分入年龄<1岁婴儿期组、1~3岁幼儿期组、4~6岁学龄前期组、7~12岁学龄期组、13~17岁青春期组、18~40岁青年组、41~65岁中年组、年龄>65岁老年组。比较正常组和患病组不同年龄阶段的心脏腔室内径及其临床症状、心房颤动发生情况。结果1~3岁幼儿期、4~6岁学龄前期、7~12岁学龄期、13~17岁青春期时,患病组右房舒张期最大横径、右室舒张期最大内径均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岁学龄前期、7~12岁学龄期、13~17岁青春期时,患病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左房舒张期最大内径均高于正常成年人,且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高于41~65岁中年患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青年患病组、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正常成年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青年患病组、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右房舒张期最大横径、右室舒张期最大内径均高于正常成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青年患病组、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的临床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年龄<18岁患病组,且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症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的心房颤动发病率均高于年龄<41岁患病组,且随着年龄增长,心房颤动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逐渐出现心腔内径增大并超过正常人群标准值。病变最初单纯累及右房、右室,之后进展至累及左房,导致左房、右房、右室同时增大,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增大。且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症状和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腔室内径 心房颤动
下载PDF
经颈静脉路径封堵房间隔缺损合并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一例
10
作者 王忠超 王琦光 +3 位作者 孟立立 庚靖淞 肖家旺 朱鲜阳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00-702,共3页
该文报道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畸形患者,采用经颈静脉-上腔静脉途径构建轨道,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术后1、3个月时复查结果良好。房间隔缺损合并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患者可选择介入封堵治疗,推荐经颈静脉途径进行操作,... 该文报道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畸形患者,采用经颈静脉-上腔静脉途径构建轨道,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术后1、3个月时复查结果良好。房间隔缺损合并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患者可选择介入封堵治疗,推荐经颈静脉途径进行操作,其安全性及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