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国家和前国家时代的纪念与忘却——近年华语电影对抗日战争的描绘
1
作者 钱坤 《文化研究》 CSSCI 2013年第4期139-155,共17页
本文通过分析三部华语战争影片——《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和《赛德克·巴莱》,来探讨全球化时代战争、创伤和民族国家叙事之间的复杂关系。虽然集体创伤是这三部电影不可忽略的表层主题,但由于对战争暴力的理性再现反映了当... 本文通过分析三部华语战争影片——《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和《赛德克·巴莱》,来探讨全球化时代战争、创伤和民族国家叙事之间的复杂关系。虽然集体创伤是这三部电影不可忽略的表层主题,但由于对战争暴力的理性再现反映了当代战争电影对民族国家叙事的反思与重构,于是记忆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忘记。具体来说,大陆导演对南京大屠杀的描绘彰显了后国家时代(post-national)超越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救赎,而魏德圣的电影则体现前国家时代(pre-national)台湾人身份认同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国家 前国家 战争电影 创伤 纪念与忘却
下载PDF
从悲剧英雄到黑帮罪犯:香港黑帮电影及其城市寓言
2
作者 钱坤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7年第6期11-19,共9页
本文试图盘点香港黑帮电影的前世今生,以吴宇森、刘伟强、杜琪峰的黑帮电影为例,探讨香港黑帮片所揭示的社会关系与情感结构。通过其与好莱坞黑帮片的比较,本文拟说明,黑帮电影的发展与香港这个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英属殖民地到中国... 本文试图盘点香港黑帮电影的前世今生,以吴宇森、刘伟强、杜琪峰的黑帮电影为例,探讨香港黑帮片所揭示的社会关系与情感结构。通过其与好莱坞黑帮片的比较,本文拟说明,黑帮电影的发展与香港这个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英属殖民地到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的转型反映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印记。从吴宇森的英雄叙事,刘伟强的身份危机,到杜琪峰的权力游戏,黑帮电影重构了香港的异托邦空间,成为香港命运的城市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黑帮电影 异托邦 城市寓言 身份危机
下载PDF
语境支持下的词义猜测及动补式的认知与习得 被引量:3
3
作者 许怡 张洁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46-560,共15页
本文考察了第二语言学习者通过语境内词义猜测的方式学习动补复合式、归纳补语引申义的情况。19名母语为英语的被试完成了无语境条件下的前测、语境内词义猜测以及延时后测三项任务。通过定量分析和对被试在语境内词义猜测任务中出声思... 本文考察了第二语言学习者通过语境内词义猜测的方式学习动补复合式、归纳补语引申义的情况。19名母语为英语的被试完成了无语境条件下的前测、语境内词义猜测以及延时后测三项任务。通过定量分析和对被试在语境内词义猜测任务中出声思考的转录分析,我们先确认语境对词义猜测的支持作用,然后探讨被试利用语境的方式。我们提出,语境、词内成分及结构并不是完全分开的线索源。学习者在阅读中常常通过语境来运用词汇、语素和构词法知识。在学习动补式的效果方面,研究考察了被试对补语新语义的归纳及对新动补组合的长时记忆。我们指出,学习者的二语语言知识、母语语言知识和元语言意识对认知新补语起一定作用。同时,仅通过语境内词义猜测学习新动补式有其局限性。在教学中,可把针对性的教学干预与阅读结合起来,以取得更好的词汇习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声思考 词汇学习 词义猜测 动补式 语境
原文传递
重读/观《巴尔扎克和中国小裁缝》——兼论人地亲和与人文生态批评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辛民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0-124,共5页
当下人类所面对的全球变暖和生态危机,警示了现代化发展对"人地亲和"的忽略及偏废,其恶果是:脱缰狂奔的工业化、城市化导致人地分离;废农济工竟奉为发展的捷径,粗暴的"环境行为"却成了开放的时尚。何以重建人地的... 当下人类所面对的全球变暖和生态危机,警示了现代化发展对"人地亲和"的忽略及偏废,其恶果是:脱缰狂奔的工业化、城市化导致人地分离;废农济工竟奉为发展的捷径,粗暴的"环境行为"却成了开放的时尚。何以重建人地的和谐关系?新近问世的知青文学给了我们不少启迪,其中戴思杰借改文为影之举,巧用人为的生态灾变,一反"再教育"主题中常见的怀旧心态,为青春期的亲仇爱恨之情注入了厚重的栖息伦理,以此讴歌人地亲和的回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亲和 知青文学 地隅体验 居住生态 发展观 欧美现代文明
原文传递
表演帝国: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剧
5
作者 钱坤 《新文学评论》 2013年第2期160-168,共9页
引言20世纪的历史剧,一直被评论家们视为现代文学的边缘而忽略;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剧,更易被看作政治寓言而沦为研究那个时代作家和历史的原始资料。本文旨在还原历史剧、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剧的文学功能,并试图从这些历史剧... 引言20世纪的历史剧,一直被评论家们视为现代文学的边缘而忽略;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剧,更易被看作政治寓言而沦为研究那个时代作家和历史的原始资料。本文旨在还原历史剧、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剧的文学功能,并试图从这些历史剧中探讨中国帝国想象的深层结构,阐释即使在五六十年代,这种深层结构依然影响人们的思维,挑战现代民族国家的定义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作家 寓言 历史剧 现代文学 世纪 历史 评论家 时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