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验血液学架起实验室与临床的桥梁--血液学的希望 被引量:5
1
作者 陈竺 陈赛娟 周光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21,共21页
本文总结了国际近数十年来的血液学发展,展示了实验血液学如何不断地从临床实践的各种难题中寻找研究方向和新靶点,更新思路,实验室成果又如何不断地反馈和渗透到临床应用,促进了现代血液学的快速形成和发展,这是一个"转换型研究&q... 本文总结了国际近数十年来的血液学发展,展示了实验血液学如何不断地从临床实践的各种难题中寻找研究方向和新靶点,更新思路,实验室成果又如何不断地反馈和渗透到临床应用,促进了现代血液学的快速形成和发展,这是一个"转换型研究"的好典型。近数十年来,实验血液学研究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深化了我们对自身受精细调控的造血生成的认识,即胚胎与成体造血都是造血干细胞在各种转录因子、细胞因子、表观遗传学调控因素、造血微环境等的协调作用下,进行自我更新与分化,对称性与不对称性分裂并存,维持造血功能的正常。实验血液学研究还揭示了包括血红蛋白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红细胞疾病、血友病等凝血障碍性疾病、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血液系恶性肿瘤的分子机理,发现了这些血液病的治疗靶点并开发了靶向治疗方法与协同靶向疗法,大大改善了这些疾病的临床预后,甚至使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等发生了从高死亡率向高治愈率的转变。现在,实验血液学的研究进入了基因组与系统生物医学的时代,该领域的进展不仅使我们在分子水平上认识自我,还使我们看到了治愈某些恶性血液病的希望。在21世纪,整合资源、团结协作、共同发展,是促使我国实验血液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力量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血液学 血红蛋白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友病 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造血 造血干细胞
下载PDF
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分析
2
作者 杜沚珊 王玥 +7 位作者 石子旸 施晴 易红梅 董磊 王黎 程澍 许彭鹏 赵维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目的·探究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6例初次诊断为甲状腺DL... 目的·探究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6例初次诊断为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 23例(34.8%),继发甲状腺DLBCL 43例(65.2%)]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其中40例甲状腺DLBCL患者进行了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以评估基因突变情况。结果·继发甲状腺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0)、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P=0.043)、结外器官受累数目≥2个(P=0.000)、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P=0.030)、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double expression,DE)(P=0.026)、国际预后指数3~5分(P=0.000)的比例高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其接受甲状腺手术切除的比例(P=0.012)低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高于继发患者(P=0.039)。55例患者(83%)接受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其中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 free survive,PFS)率95.0%,高于继发患者的49.7%(P=0.010)。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HR=4.411,95%CI 1.373~14.170)、LDH升高(HR=5.500,95%CI 1.519~19.911)、non-GCB(HR=5.291,95%CI 1.667~16.788)、DE(HR=6.178,95%CI 1.813~21.058)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Ann ArborⅢ~Ⅳ期(HR=7.088,95%CI 0.827~60.717)、LDH升高(HR=6.982,95%CI 0.809~60.266)、DE(HR=18.079,95%CI 1.837~177.923)是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HR=4.693,95%CI 1.218~18.081)和LDH升高(HR=5.058,95%CI 1.166~21.941)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靶向测序结果显示,TET2(n=14,35%)、KMT2D(n=13,32%)、TP53(n=11,28%)、GNA13(n=10,25%)、KMT2C(n=9,22%)突变频率>20%,且TP53突变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P=0.000)。结论·原发甲状腺DLBCL生存情况优于继发甲状腺DLBCL。Ann ArborⅢ~Ⅳ期、LDH升高、non-GCB、DE(MYC和BCL2)是影响甲状腺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TET2、KMT2D、TP53、GNA13、KMT2C是甲状腺DLBCL中常见的高突变基因,TP53突变的患者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征 基因突变谱 预后分析
下载PDF
Toll样受体和树突状细胞:免疫激活传感器——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被引量:9
3
作者 陈赛娟 王一煌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15-321,377,共7页
Toll最早由德国科学家克里斯汀·纽斯兰芙哈(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等于1985年发现,其功能为调控果蝇体节发育。1996年法国斯特拉斯堡国立研究中心的朱尔斯.霍夫曼(Jules Hoffmann)发现Toll基因产物与果蝇感受病原微生... Toll最早由德国科学家克里斯汀·纽斯兰芙哈(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等于1985年发现,其功能为调控果蝇体节发育。1996年法国斯特拉斯堡国立研究中心的朱尔斯.霍夫曼(Jules Hoffmann)发现Toll基因产物与果蝇感受病原微生物入侵相关,其激活为进行有效防御所必需;1998年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Beutler)发现对细菌致病产物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耐受的小鼠存在一个与果蝇Toll基因非常类似的突变受体基因,并证实这一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就是识别LPS的受体。这些发现表明哺乳动物与果蝇的先天性免疫激活采用类似的分子。他们两位也因发现了激活先天性免疫应答反应的传感器而分享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半奖金由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拉尔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独享。斯坦曼于1973年发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并证实其可激活T细胞,引发获得性免疫应答。进一步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可感受由先天性免疫应答产生的信号并控制T细胞的激活,使免疫系统只对致病微生物产生应答从而避免对自身内源分子进行攻击。这些发现使我们对免疫系统的激活和调控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开发全新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树突状细胞 免疫应答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下载PDF
提升转化医学理念 促进系统整合血液病学研究
4
作者 陈赛娟 赵维莅 +3 位作者 张小伟 颜晓菁 张济 陈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34-1240,共7页
白血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疾病机制研究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角度,而是试图整合不同层次信息,着重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期多元化地理解生物系统发生功能异常的过程... 白血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疾病机制研究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角度,而是试图整合不同层次信息,着重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期多元化地理解生物系统发生功能异常的过程。通过系统整合生物学方法,深入研究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转化医学的方法探索白血病的靶向治疗,对于最终攻克这一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通过"211工程"的建设,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分化和凋亡的靶向治疗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方面获得重大突破,使APL成为第一种可治愈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也是白血病基因产物靶向治疗的成功典范,这一思路正在进一步拓展至其他类型白血病。对白血病的系统整合生物学研究也获得重大发展,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白血病基因组解剖学计划,应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发现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基因存在高频率突变及表观遗传性改变,并与白血病临床诊断和预后密切相关;还在全基因组水平研究了APL发病机制和PML-RARα转录抑制的靶基因等。这些成果不仅深化了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为全国血液领域白血病分子分型以及规范化临床路径提供指导作用,更进一步深化了"转化医学研究"的理论内涵,以靶向治疗的方法挽救了国际范围内成千上万的白血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系统生物学 靶向治疗
下载PDF
用于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靶序列捕获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5
作者 陈丹 张雯 +6 位作者 朱智东 黄银 王平 周贝贝 杨晓楠 肖华胜 张庆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96-1303,共8页
文章旨在建立一种基因组目标靶序列捕捉文库的方法,并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以实现候选基因区段的深度测序。利用Agilent公司的eArray在线平台,对1250个基因的11824个外显子共2414977bp的基因组序列进行120个碱基长度的捕捉探针(钓饵)设计... 文章旨在建立一种基因组目标靶序列捕捉文库的方法,并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以实现候选基因区段的深度测序。利用Agilent公司的eArray在线平台,对1250个基因的11824个外显子共2414977bp的基因组序列进行120个碱基长度的捕捉探针(钓饵)设计,并制备成SureSelect液相靶序列捕获试剂。选用2例人基因组DNA,超声打断后末端补平并磷酸化,连接SOLiD接头,回收150bp~200bp的DNA片段,与靶序列探针杂交捕获目标序列,油包水微乳滴PCR扩增后,磁珠分离富集,上SOLiD测序系统通过工作流程分析(WFA)进行文库质量的评价,或正式测序反应。结果显示对所包含的11147个基因外显子片段设计出并合成了46509个捕捉探针,制备成SureSelect试剂盒。探针可有效地捕捉并富集基因组DNA的目标靶片段,定量PCR显示富集效率可达29倍。WFA分析表明文库可以在SOLiD仪器进行正式测序。测序结果显示靶序列区域的测序数占有效总测序数的比例达到70%,覆盖率均在200×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SureSelect基因组靶序列捕捉、富集建立测序文库的技术路线可行,可直接用于SOLiD测序仪的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序列捕获 第二代测序 液相杂交 油包水PCR
下载PDF
白血病AML1-ETO融合蛋白转录结合位点在基因组水平的分布规律 被引量:1
6
作者 何苗苗 石建涛 +4 位作者 朱雪华 金雯 王萍 张济 王侃侃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553-558,共6页
本研究探讨白血病t(8;21)染色体易位形成的融合癌蛋白AML1-ETO在2、9、19号3条染色体上基因组水平的结合位点分布,从而探索其在白血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异常的转录调控模式,为靶向治疗药物研发以及临床治疗方案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应用染色... 本研究探讨白血病t(8;21)染色体易位形成的融合癌蛋白AML1-ETO在2、9、19号3条染色体上基因组水平的结合位点分布,从而探索其在白血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异常的转录调控模式,为靶向治疗药物研发以及临床治疗方案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应用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与高通量的基因芯片相结合的ChIP-on-chip技术,使用覆盖上述3条染色体上所有基因组信息的瓦式基因芯片,在具有t(8;21)染色体易位的Kasumi细胞株上展开研究。实验分为抗ETO特异抗体组和随机打断基因组DNA对照组。通过MAT方法分析ETO抗体组相对于对照组的富集片段;应用CEAS分析工具分析富集片段在基因组上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通过功能富集分析方法挖掘其中潜藏的生物学意义。结果表明:ETO抗体组在2、9、19号染色体上共得到富集片段588条,这些片段在基因组的定位分布特征如下:5.96%位于基因启动子区域,5.49%位于基因外显子区域,48.86%位于增强子区域,37.35%位于基因内含子区域,1.27%位于即时下游区域,0.87%位于3'UTR,0.2%位于5'UTR。进一步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参与代谢调节、细胞增殖、信号传导等功能的模块在AML1-ETO的潜在靶基因中富集。结论:AML1-ETO融合蛋白在基因组上的结合位点过半分布在经典转录因子结合区域(启动子、5'UTR和增强子),其余近半分布在非经典的区域,其下游调控的分子网络广泛涉及多种重要功能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基因组分布特征 ChIP—on—chip AML1-ETO
下载PDF
医学的导师,人生的楷模——王振义及其血液学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闻朝君 陈赛娟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68-370,共3页
2011年1月14日是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全体成员难以忘怀的一个日子。这一天,我们敬爱的王振义老师喜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看到王老师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证书的一刹那,我们难抑心中的激动。
关键词 王振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下载PDF
基于知识库的基因组数据整合分析
8
作者 杨文涛 石建涛 +3 位作者 陈明杰 徐海峰 王侃侃 张济 《生物信息学》 2011年第4期318-321,共4页
数据整合逐渐成为生物数据分析的重要方向。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广泛应用,基因组序列数据大量产生,而如何充分、高效地整合这些序列数据成为了一个难题。本文从序列角度出发设计了一套新的数据整合方法:序列群富集分析(SequenceSet Enrichm... 数据整合逐渐成为生物数据分析的重要方向。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广泛应用,基因组序列数据大量产生,而如何充分、高效地整合这些序列数据成为了一个难题。本文从序列角度出发设计了一套新的数据整合方法:序列群富集分析(Sequence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EA),并用实验数据探讨了其潜在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SSEA能更好的挖掘出序列数据中的复杂生物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整合 生物序列 生物信息学 SSEA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方案诱导治疗初治边缘区淋巴瘤的疗效
9
作者 陆海洋 张莉 +2 位作者 郑重 许彭鹏 赵维莅 《上海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477-482,共6页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方案治疗初治边缘区淋巴瘤(MZL)的疗效,为优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6月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的具有化疗指征的初治MZL患者共45例,分...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方案治疗初治边缘区淋巴瘤(MZL)的疗效,为优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6月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的具有化疗指征的初治MZL患者共45例,分别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BR组,25例)或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R2组,20例)进行诱导治疗。参照非霍奇金淋巴瘤Lugano标准进行疗效的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采用Wilcoxon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间患者一般情况,中期和末期评估时两组间总反应率(ORR)、完全缓解率(CRR),以及不同病理亚型、不同危险度间两组间ORR、CRR。结果R2组女性占比显著高于BR组(P=0.045)。中期、末期评估时,两组间ORR、CR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按不同病理亚型区分,中期、末期评估时结外边缘区淋巴瘤(EMZL)与非EMZL患者两组间ORR、CR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按不同危险度区分,中期评估时,中危患者两组间ORR、CR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危患者两组间OR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2组的CRR显著高于BR组(P=0.026);末期评估时,中危、高危患者两组间ORR、CR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期评估为未缓解/疾病稳定的7例患者中,R2组3例更换为BR方案,1例更换为R-CHOP方案治疗,R2组余1例和BR组2例继续原方案治疗,末期评估BR组ORR为1/2,R2组为5/5。结论R2方案与BR方案疗效相当,R2方案对高危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区淋巴瘤 诱导治疗 免疫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
下载PDF
2004年SARS-CoV毒株S基因分子进化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黄平 宋怀东 +2 位作者 邹丽容 李晖 俞守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57-960,共4页
目的通过对2004年SARS-CoV毒株S基因序列的变异分析,揭示SARS-CoV毒株S基因进化与SARS流行的关系。方法对广东地区2004年2株SARS-CoV毒株S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其余15株毒株S基因序列从GenBank检索,采用DNAStar5.0软件,对检索的SARS-CoV的... 目的通过对2004年SARS-CoV毒株S基因序列的变异分析,揭示SARS-CoV毒株S基因进化与SARS流行的关系。方法对广东地区2004年2株SARS-CoV毒株S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其余15株毒株S基因序列从GenBank检索,采用DNAStar5.0软件,对检索的SARS-CoV的S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并结合临床资料对变异毒株进行进化速度分析。结果17株毒株中,S基因7个氨基酸位点全部置换,35个氨基酸位点在不同毒株中置换;所有SARS-CoV均通过氨基酸227位点的置换,增加一个糖基化位点。同义进化中,S基因置换速度为1.46×10-6个核苷酸,进化线性回归方程为Y=1.46×10-6X+0.000736,同时通过Ka计算显示S基因进化明显存在选择性压力。2004年17株SARS-CoV毒株可以分为两条进化途径,其中广东地区的人类的GZ0401毒株与果子狸的PC4-115毒株核苷酸同源性达到99.97%,氨基酸同源性为100%。结论冠状病毒S基因的1个糖蛋白位点增加,可能导致人类SARS-CoV毒株出现并SARS流行;2004年果子狸冠状病毒与人类SARS-CoV毒株分子结构类似,可能存在交叉宿主。S基因同义进化速度较流感HA1基因慢4.2倍,但基因进化明显存在选择性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冠状病毒 S基因 进化
下载PDF
一例Ⅰ型成骨不全家系的基因定位及突变检测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吴晓林 顾鸣敏 +5 位作者 崔斌 李西华 袁文涛 陆振虞 宋怀东 王铸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9-702,共4页
目的对国内1例成骨不全(OI)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及突变效应分析,为研究中国人群的成骨不全基因突变特点提供线索。方法对成骨不全Ⅰ型胶原基因COL1A1和COL1A2所在的17号染色体和7号染色体分别进行连锁分析,对致病基因做初步判断,然后用聚... 目的对国内1例成骨不全(OI)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及突变效应分析,为研究中国人群的成骨不全基因突变特点提供线索。方法对成骨不全Ⅰ型胶原基因COL1A1和COL1A2所在的17号染色体和7号染色体分别进行连锁分析,对致病基因做初步判断,然后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致病基因外显子,并测序检出基因突变。结果该家系为COL1A1基因突变,所有患者在该基因的第8个内含子剪切受体位点处为AG→GG(IVS8-2A>G)突变。结论对比COL1A1基因突变数据库,该突变为一新发现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1A1基因 突变分析 成骨不全
下载PDF
Adiponectin基因剔除LacZ基因敲入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2
作者 任维华 李西华 +10 位作者 王芳 乔建瓯 党素英 孔辉 王龙 陆顺元 孙霞 徐国江 傅继梁 费俭 王铸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46-853,共8页
adiponectin是脂肪细胞特异分泌的一种活性蛋白质,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抗炎及抗动脉硬化等活性.建立adiponectin基因剔除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敲入小鼠模型,可为整体动物水平研究adiponectin基因功能及其表达调控机制等提供理想工... adiponectin是脂肪细胞特异分泌的一种活性蛋白质,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抗炎及抗动脉硬化等活性.建立adiponectin基因剔除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敲入小鼠模型,可为整体动物水平研究adiponectin基因功能及其表达调控机制等提供理想工具.根据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adiponectin基因组序列,设计基因剔除及敲入策略,在adiponectin基因第2和第3号外显子剔除的同时,在其ATG和信号肽序列后顺接LacZ基因完整编码序列,构建完成了Adipo-LacZ-XpPNT基因剔除质粒.通过电穿孔将打靶质粒转入ES细胞,以G418和ganciclovir进行药物筛选,获得药物抗性的ES细胞克隆,PCR和DNA印迹鉴定出正确同源重组克隆.将同源重组的ES细胞克隆注入小鼠囊胚得到嵌合体小鼠,嵌合体小鼠与C57BL/6J小鼠交配产生杂合子小鼠,杂合子间交配获得adiponectin基因剔除LacZ基因敲入纯合子小鼠.经RT-PCR、RNA印迹和ELISA检测证实纯合子小鼠脂肪和血清中adiponectin基因表达呈阴性.RT-PCR、RNA印迹及蛋白质印迹检测发现,LacZ基因在突变小鼠脂肪组织中有特异性表达,其表达谱与内源性adiponectin基因的表达谱一致.但在脂肪组织及外周血中未能检测到LacZ活性,且血清中LacZ蛋白亦呈阴性.由此成功建立了adiponectin基因完全灭活及LacZ基因以内源性adiponectin基因表达谱表达的小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功能及其表达调控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IPONECTIN 基因剔除 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 基因敲入
下载PDF
PLZF-RARα/RARα-PLZF双阳性转基因小鼠发生白血病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丽娟 董颖 +6 位作者 陈思宇 张龙 周光飚 陈冰 王龙 陈竺 陈赛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924-931,共8页
本研究目的是从生物整体水平上研究PLZFRARα/RARαPLZF双融合基因的表达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病中的作用及发病机制。通过交配建立PLZFRARα/RARαPLZF双阳性转基因小鼠(TM)模型;采用PCR、RTPCR方法检测融合基因的整合和表达... 本研究目的是从生物整体水平上研究PLZFRARα/RARαPLZF双融合基因的表达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病中的作用及发病机制。通过交配建立PLZFRARα/RARαPLZF双阳性转基因小鼠(TM)模型;采用PCR、RTPCR方法检测融合基因的整合和表达;应用血象、骨髓象、病理和流式细胞术等对疾病表型进行检测分析;并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或ATRA与tricostatinA(TSA)联合用药对PLZFRARα/RARαPLZF双阳性转基因小鼠骨髓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在近18个月的时间观察到51只PLZFRARα/RARαPLZF双阳性转基因小鼠中有5只小鼠发病,发病率约10%,与我所同期的仅PLZFRARα转基因阳性小鼠11.3%的发病率相似。发病时间均在6月龄以后,与PLZFRARα转基因阳性发病小鼠相比示提前,但疾病表型不同,2只(40%)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改变,3只(60%)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改变。ATRA处理组的骨髓细胞形态无改变,而ATRA+TSA组骨髓原始细胞核浆比例降低,染色质固缩,呈现粒细胞分化趋势。结论PLZFRARα/RARαPLZFTM小鼠发病存在异质性,其骨髓细胞对ATRA无反应,而ATRA与TSA联合用药可诱导骨髓原始早幼粒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ZF-RARα/RARα-PLZ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转基因小鼠
下载PDF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低肾素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怡 初少莉 +1 位作者 高平进 朱鼎良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229-232,共4页
目的研究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REN基因C-5312T、AGT基因A-20C和M235T、AGTR1基因A1166C、CYP11B2基因T-344C5种多态性与低肾素性高血压(LRH)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ALDI-TOF质谱检测技术对137例LRH患者和245例正常肾素高血压(NRH)患者进... 目的研究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REN基因C-5312T、AGT基因A-20C和M235T、AGTR1基因A1166C、CYP11B2基因T-344C5种多态性与低肾素性高血压(LRH)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ALDI-TOF质谱检测技术对137例LRH患者和245例正常肾素高血压(NRH)患者进行5个基因多态性分型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LRH组较NRH组收缩压、血钠、24小时尿钠明显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下降、左室重量指数明显增高。CYP11B2基因-344C等位基因频率在LRH组显著高于NRH(0.36vs0.26,P=0.003)。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后,-344C等位基因携带者LRH易感性增加(显性模式:OR=1.93,95%CI1.23-3.01,P=0.004),而其他基因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CYP11B2基因C等位基因携带者与TT基因型相比,有更低的血浆肾素活性和尿醛固酮水平(P均<0.05)。结论 CYP11B2基因T-344C多态与LRH的易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基因 多态性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血尿醛固酮水平相关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怡 初少莉 +4 位作者 施静艺 王谷亮 茅守玉 高平进 朱鼎良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12-218,共7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冈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及其构成的单倍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及各SNP与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冈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及其构成的单倍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及各SNP与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浆和尿醛固酮(Ald)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MassARRAYTM系统质谱检测技术,在5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500名正常对照者中,对AGT基因启动子区域的C-532T、A-20C、G-6A及编码区的T174M和M235T进行基因分型。用放免法检测高血压患者PRA、AngⅡ、血尿Ald水平。结果5种SNP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单倍型分布在原发性高血压组和对照组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男性高血压患者中C-532T多态CT+TT基因型个体尿Ald水平显著高于CC型个体(6.52 vs 5.19μg/d,P=0.03);女性高血压患者G-6A多态GG+ GA基因型个体血Ald水平显著高于AA型个体(78.63 vs 58.86 pg/ml,P=0.015);女性高血压患者M235T多态MM+MT基因型个体血Ald水平显著高于TT型个体(78.73 vs 58.81 pg/ml,P=0.03); A-20C多态AC+CC基因型与G-6A多态GG+GA基因型联合者尿Ald水平(P<0.05)、体重指数(P <0.01)显著高于其他联合基因型。结论AGT基因5个SNP及单倍型分布在高血压患者和正常血压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AGT基因的SNP分布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醛固酮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 原发性高血压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倍型
下载PDF
重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肾脏caspase信号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振洲 徐冉 +5 位作者 常青 徐颖乐 金海燕 陈来江 宋蓓 钟久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15-1120,共6页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敲除(KO)小鼠肾脏caspase信号和凋亡水平的改变以及重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干预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11~12周龄的ApoEKO小鼠,每日经微泵输入1.5 mg/kg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敲除(KO)小鼠肾脏caspase信号和凋亡水平的改变以及重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干预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11~12周龄的ApoEKO小鼠,每日经微泵输入1.5 mg/kg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和/或2 mg/kg重组人ACE2(rhACE2)治疗,为期2周。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TUNEL法检测小鼠肾脏组织中细胞凋亡及相关信号改变。结果·与野生型对照组相比,ApoEKO小鼠肾脏细胞凋亡水平升高。Ang Ⅱ输入后促使ApoEKO小鼠收缩压水平升高,肾脏细胞凋亡水平、活化型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以及血浆尿素氮与肌酐水平均明显升高,上述作用可被重组ACE2干预所逆转。结论·重组ACE2治疗在降低Ang Ⅱ输入的ApoEKO小鼠血压水平的同时,可明显改善肾脏细胞凋亡和肾功能,提示ACE2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脏损伤具有一定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载脂蛋白E 高血压 细胞凋亡 肾脏保护
下载PDF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大家系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3基因突变筛查 被引量:3
17
作者 冯建忠 潘齐川 +7 位作者 王兵 徐潮 马修云 孙逊 潘春明 赵双霞 苏斌 宋怀东 《中国医药》 2012年第6期657-659,共3页
目的 研究一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FHCM)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关系.方法 收集到一规模较大的FHCM家系,共5代89位成员,采集到67份血样.用primerexperss 2.0软件设计引物扩增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3( MyBPC3)... 目的 研究一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FHCM)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关系.方法 收集到一规模较大的FHCM家系,共5代89位成员,采集到67份血样.用primerexperss 2.0软件设计引物扩增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3( MyBPC3)基因的各外显子及相邻内含子区,产物纯化后应用美国ABI PRISM 3700 DNA自动测序仪进行测序,用Autoassembler 2.0软件将测序结果与MyBPC3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该家系共14例患者(4例已去世,其中2例是年轻时猝死),在世的10例患者左心室壁厚度均超过13 mm.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经突变筛查,发现2处碱基改变,经检索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这些碱基改变均为多态性.结论 MyBPC3基因不是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反映了肥厚型心肌病的遗传异质性,需对其他可能的候选致病基因进行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型 家族性 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 突变
下载PDF
一先天性秃发家系HR和CDSN基因突变的筛查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晨帆 宋亚丽 +4 位作者 宋怀东 陈漪 盛燕 潘春明 张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8期591-594,共4页
目的:对山东省一5代30人的先天性秃发家系进行HR、CDSN基因的突变筛查,以期寻找致病基因。方法:收集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血液样本,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采用虾碱性磷酸酶及核酸外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纯化,然后用ABIPRISM370... 目的:对山东省一5代30人的先天性秃发家系进行HR、CDSN基因的突变筛查,以期寻找致病基因。方法:收集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血液样本,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采用虾碱性磷酸酶及核酸外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纯化,然后用ABIPRISM3700自动测序仪进行测序,最后用Autoassembler软件与基因组序列对比,查找有无突变。结果:未发现突变,但找到12个多态位点,其中11个是首次发现。结论:HR、CDSN基因可能与本先天性秃发家系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秃发 HR基因 CDSN基因 突变 基因突变 家系成员 HR 筛查 基因组DNA 自动测序
下载PDF
同位素标签技术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永熙 李娅 +5 位作者 张文 陈晓农 王伟铭 张群业 黄秋花 陈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3-516,共4页
目的建立并优化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所需的相对和绝对定量的同位素标签试剂(iTRAQ)标记技术,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通过细胞裂解、丙酮沉淀、蛋白变性、还原及酶解,最后进行iTRAQ标记和质谱鉴... 目的建立并优化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所需的相对和绝对定量的同位素标签试剂(iTRAQ)标记技术,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通过细胞裂解、丙酮沉淀、蛋白变性、还原及酶解,最后进行iTRAQ标记和质谱鉴定,研究iTRAQ在HK-2细胞的标记情况和蛋白质组学。结果通过质谱检测,检测到带有iTRAQ标记肽段。随机选取20个前体离子,通过3次重复试验,鉴定出iTRAQ标记多肽肽段分别为17、15和18个,标记效率在75.5%~90.0%,且组间标记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RAQ可以在HK-2细胞中标记效果满意,且重复性较好,为进一步研究肾脏疾病的蛋白质组学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和绝对定量的同位素标签试剂 定量蛋白质组学 人肾小管上皮细胞
下载PDF
脂联素基因3224C/T多态性与男性高血压患者发生糖代谢异常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怡 周晓鸥 +2 位作者 初少莉 高平进 朱鼎良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3期160-163,共4页
目的:探讨脂联素基因3’非编码区(UTR)3224C/T多态性与中国上海地区男性高血压患者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共729例,其中男性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IGT)患者359例,男性高血压伴糖耐量正常(NGT)患者370例。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 目的:探讨脂联素基因3’非编码区(UTR)3224C/T多态性与中国上海地区男性高血压患者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共729例,其中男性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IGT)患者359例,男性高血压伴糖耐量正常(NGT)患者370例。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检测技术鉴定脂联素基因3224C/T多态性。同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实验。结果:脂联素基因3224C/T多态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在IGT和NGT2组间分布有显著差异(均P<0.05);T等位基因携带者IGT患病率显著高于C等位基因携带者(OR=1.35,95%CI:1.06~1.71);TT基因型个体OGTT30min血糖、β细胞分泌功能1相和2相均明显高于CC和CT基因型个体(均P<0.05)。结论:脂联素基因3’UTR区3224C/T多态性可能与男性高血压患者发生糖代谢异常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基因多态性 高血压 糖耐量异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