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以壳聚糖(CS)材料为佐剂制备的德国小蠊变应原Bla g 7多肽纳米疫苗对小鼠过敏性气道炎症的疗效,探讨其免疫机制。方法用CS包裹Bla g 7多肽制成纳米疫苗;25只BALB/c小鼠用蟑螂粗提液致敏、激发,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A组)、模型组(...目的观察以壳聚糖(CS)材料为佐剂制备的德国小蠊变应原Bla g 7多肽纳米疫苗对小鼠过敏性气道炎症的疗效,探讨其免疫机制。方法用CS包裹Bla g 7多肽制成纳米疫苗;25只BALB/c小鼠用蟑螂粗提液致敏、激发,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Bla g 7多肽治疗组(C组)、Bla g 7多肽+CS治疗组(D组)、CS对照(E组)。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肺部炎症;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和细胞分类;气道高反应仪监测治疗前后小鼠气道高反应性的变化。结果成功制备Bla g 7多肽纳米疫苗;D组与A组相比肺部病理改变不明显,BALF中的细胞总数、EOS计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C组和E组对致敏小鼠无明显疗效。气道高反应数值治疗前后变化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la g 7多肽壳聚糖纳米疫苗对致敏小鼠具有免疫治疗作用,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蟑螂过敏性气道炎症的缓释制剂,为脱敏疫苗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展开更多
目的:克隆粉尘螨过敏原Der f 11基因,表达、纯化该蛋白,并鉴定其免疫活性。方法:人工合成粉尘螨第11组过敏原Der f 11基因,将其连接至pET-32a表达载体,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通过Ni+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过敏原Der f...目的:克隆粉尘螨过敏原Der f 11基因,表达、纯化该蛋白,并鉴定其免疫活性。方法:人工合成粉尘螨第11组过敏原Der f 11基因,将其连接至pET-32a表达载体,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通过Ni+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过敏原Der f 11。以粉尘螨过敏患者血清作为一抗,经Western blot方法分析Der f 11的免疫学特性。结果:获得高纯度的重组Der f 11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产物pET-32a(+)-Der f 11分子质量约为118 ku。重组过敏原Der f 11检测15份尘螨过敏性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E,阳性率为20%。结论:获得的Der f 11重组蛋白具有与天然蛋白相似的免疫学活性,为标准化抗原的临床特异性诊断和治疗及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展开更多
目的克隆和表达粉尘螨第7类变应原基因,并鉴定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方法提取粉尘螨总RNA,根据GenBank提供的Der f 7编码区(CDS)(登录号为AY 283292)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逆转录PCR(RTPCR)克隆Der f 7基因。将测序正确的目的片段克隆至pET...目的克隆和表达粉尘螨第7类变应原基因,并鉴定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方法提取粉尘螨总RNA,根据GenBank提供的Der f 7编码区(CDS)(登录号为AY 283292)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逆转录PCR(RTPCR)克隆Der f 7基因。将测序正确的目的片段克隆至pET-32a表达载体,得到的重组质粒pET-32a-Der f 7在大肠埃希菌(E.coli)BL21(DE3)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通过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表达和纯化结果,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RT-PCR结果显示,Der f 7基因片段大小约为650 bp。测序结果表明,Der f 7基因片段与已发表的粉尘螨Der f 7基因(登录号为FJ436108)同源性为99%。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ET32a-Der f 7在BL21(DE3)中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 r)约为23 000。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Der f 7重组蛋白可被尘螨过敏患者血清识别。结论成功构建了粉尘螨第7类变应原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具有免疫原性的Der f 7重组蛋白。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Ca2+离子对非CaBPs蛋白类过敏原二级结构和抗原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重组榛子主要过敏原Cor h 1为研究对象,用圆二色谱(CD)研究了系列浓度的Ca2+和EDTA各自存在情况下,不同蛋白浓度溶液中rCor h 1二级结构的变化及规律,并以榛...目的:研究Ca2+离子对非CaBPs蛋白类过敏原二级结构和抗原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重组榛子主要过敏原Cor h 1为研究对象,用圆二色谱(CD)研究了系列浓度的Ca2+和EDTA各自存在情况下,不同蛋白浓度溶液中rCor h 1二级结构的变化及规律,并以榛子过敏患者血清为一抗,用ELISA实验分析了Ca2+和EDTA对rCor h 1抗原活性的影响。结果:在高浓度rCor h 1溶液中Ca2+的加入可以引起椭圆率的增加,而在低浓度的rCor h 1溶液中则引起椭圆率的降低;EDTA在高浓度和低浓度的rCor h 1溶液中均能引起rCor h 1二级结构相对含量的降低;椭圆率增加(或降低)的幅度与Ca2+、EDTA终浓度成正比。ELISA实验表明Ca2+和EDTA都能显著降低rCor h 1的抗原活性。结论:Ca2+离子可以显著影响rCor h 1的二级结构,降低其抗原活性,为非CaBPs蛋白类低致敏原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以壳聚糖(CS)材料为佐剂制备的德国小蠊变应原Bla g 7多肽纳米疫苗对小鼠过敏性气道炎症的疗效,探讨其免疫机制。方法用CS包裹Bla g 7多肽制成纳米疫苗;25只BALB/c小鼠用蟑螂粗提液致敏、激发,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Bla g 7多肽治疗组(C组)、Bla g 7多肽+CS治疗组(D组)、CS对照(E组)。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肺部炎症;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和细胞分类;气道高反应仪监测治疗前后小鼠气道高反应性的变化。结果成功制备Bla g 7多肽纳米疫苗;D组与A组相比肺部病理改变不明显,BALF中的细胞总数、EOS计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C组和E组对致敏小鼠无明显疗效。气道高反应数值治疗前后变化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la g 7多肽壳聚糖纳米疫苗对致敏小鼠具有免疫治疗作用,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蟑螂过敏性气道炎症的缓释制剂,为脱敏疫苗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摘目的:克隆粉尘螨过敏原Der f 11基因,表达、纯化该蛋白,并鉴定其免疫活性。方法:人工合成粉尘螨第11组过敏原Der f 11基因,将其连接至pET-32a表达载体,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通过Ni+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过敏原Der f 11。以粉尘螨过敏患者血清作为一抗,经Western blot方法分析Der f 11的免疫学特性。结果:获得高纯度的重组Der f 11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产物pET-32a(+)-Der f 11分子质量约为118 ku。重组过敏原Der f 11检测15份尘螨过敏性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E,阳性率为20%。结论:获得的Der f 11重组蛋白具有与天然蛋白相似的免疫学活性,为标准化抗原的临床特异性诊断和治疗及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文摘目的克隆和表达粉尘螨第7类变应原基因,并鉴定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方法提取粉尘螨总RNA,根据GenBank提供的Der f 7编码区(CDS)(登录号为AY 283292)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逆转录PCR(RTPCR)克隆Der f 7基因。将测序正确的目的片段克隆至pET-32a表达载体,得到的重组质粒pET-32a-Der f 7在大肠埃希菌(E.coli)BL21(DE3)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通过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表达和纯化结果,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RT-PCR结果显示,Der f 7基因片段大小约为650 bp。测序结果表明,Der f 7基因片段与已发表的粉尘螨Der f 7基因(登录号为FJ436108)同源性为99%。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ET32a-Der f 7在BL21(DE3)中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 r)约为23 000。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Der f 7重组蛋白可被尘螨过敏患者血清识别。结论成功构建了粉尘螨第7类变应原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具有免疫原性的Der f 7重组蛋白。
文摘目的:研究Ca2+离子对非CaBPs蛋白类过敏原二级结构和抗原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重组榛子主要过敏原Cor h 1为研究对象,用圆二色谱(CD)研究了系列浓度的Ca2+和EDTA各自存在情况下,不同蛋白浓度溶液中rCor h 1二级结构的变化及规律,并以榛子过敏患者血清为一抗,用ELISA实验分析了Ca2+和EDTA对rCor h 1抗原活性的影响。结果:在高浓度rCor h 1溶液中Ca2+的加入可以引起椭圆率的增加,而在低浓度的rCor h 1溶液中则引起椭圆率的降低;EDTA在高浓度和低浓度的rCor h 1溶液中均能引起rCor h 1二级结构相对含量的降低;椭圆率增加(或降低)的幅度与Ca2+、EDTA终浓度成正比。ELISA实验表明Ca2+和EDTA都能显著降低rCor h 1的抗原活性。结论:Ca2+离子可以显著影响rCor h 1的二级结构,降低其抗原活性,为非CaBPs蛋白类低致敏原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