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1WI增强的影像组学预测脑膜瘤Ki-67指数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欧阳治强 鲁毅 +5 位作者 文亮 郑茜 王聪 王娅 刘晗 孙学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80-986,988,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T1WI增强图像的影像组学方法在预测脑膜瘤Ki-67指数中的可行性及价值。资料与方法纳入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脑膜瘤240例,其中Ki-67指数≤4%120例,Ki-67指数>4%120例,均行MRI检查,将T1WI增强图像导入IBEX影像组学软... 目的探讨基于T1WI增强图像的影像组学方法在预测脑膜瘤Ki-67指数中的可行性及价值。资料与方法纳入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脑膜瘤240例,其中Ki-67指数≤4%120例,Ki-67指数>4%120例,均行MRI检查,将T1WI增强图像导入IBEX影像组学软件,勾画肿瘤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对特征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后,分别采用逻辑回归、决策树、支持向量机以及自适应增强4种分类学习器构建预测模型(进行3次不同的随机分组试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最后,选择上述4种分类学习器中表现最佳的1种,依次构建影像特征模型、联合模型,并建立Ki-67指数高表达的Nomogram预测模型。结果3次试验分别提取到12、14、12个具有非零系数的影像组学特征,LR模型在4种分类学习器中的预测效能最佳,其训练组与验证组的平均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1(95%CI 0.736~0.866)和0.713(95%CI 0.593~0.832);进一步纳入肿瘤强化均匀度特征参数后获得的联合模型预测效能得到提升,训练组与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817(95%CI 0.753~0.881)和0.822(95%CI 0.727~0.916);Nomogram预测模型显示:各危险因素赋分后,总分0~120分,对应的脑膜瘤Ki-67指数高表达风险为0.1~0.9。结论基于T1WI增强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结合常规影像特征建立的联合模型对脑膜瘤Ki-67指数表达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而最终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能够量化各危险因素,为患者的个体化评估提供直观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KI-67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列线图
下载PDF
基于MRI-T_(1)增强影像组学特征分析预测脑膜瘤p53基因表型 被引量:3
2
作者 欧阳治强 李倩 +1 位作者 孙学进 鲁毅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3-699,共7页
目的:探究基于MRI-T_(1)增强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分析在预测脑膜瘤p53基因表型中可行性及存在的价值。方法:搜集本院2016年6月-2020年6月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脑膜瘤患者80例(p53基因野生型与突变型各40例)。将所有患者T_(1)增强图像... 目的:探究基于MRI-T_(1)增强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分析在预测脑膜瘤p53基因表型中可行性及存在的价值。方法:搜集本院2016年6月-2020年6月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脑膜瘤患者80例(p53基因野生型与突变型各40例)。将所有患者T_(1)增强图像导入基于MATLAB R2014a平台开发IBEX图像处理软件,由两位影像科硕士研究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勾画肿瘤感兴趣区(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对特征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再分别采用逻辑回归、决策树、支持向量机以及自适应增强4种分类学习器构建脑膜瘤p53基因表型预测模型,同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种模型预测效能。选取上述4种分类学习器中表现最佳的一种,依次构建影像特征模型、联合模型并建立脑膜瘤p53基因突变风险量化评估模型(Nomogram模型)。结果:组间存在5个具有非零系数影像组学特征,4种分类学习器中SVM模型预测效能最佳,其训练集与验证集AUC(area under curve)分别为0.894和0.729;进一步纳入肿瘤强化均匀度、扩散是否受限这两个影像特征后得到联合模型AUC为0.954。Nomogram模型显示脑膜瘤出现扩散受限、强化不均匀表现且Radiomics值越高时患者为p53基因突变型可能性越大。结论:基于MRI-T_(1)增强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分析结合影像特征建立联合模型对脑膜瘤p53基因表型具有较好预测价值,而最终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能对脑膜瘤p53基因突变风险进行量化评分的同时也为个体化评估脑膜瘤内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有用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基因 P53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Nomogram模型
下载PDF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并MRS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欧阳治强 李倩 +3 位作者 王聪 郑茜 鲁毅 孙学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83-2387,共5页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CT、MRI及磁共振波谱成像(MRS)表现,探讨其影像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0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20例均行MR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扫描,其中8例行MRS分...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CT、MRI及磁共振波谱成像(MRS)表现,探讨其影像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0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20例均行MR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扫描,其中8例行MRS分析。结果20例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首发症状以头痛、一侧肢体活动障碍为主。20例中,单发14例(70%),多发6例(30%),男女比例1∶1;CT平扫多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MR扫描共检出病灶35个,其中25个位于幕上,8个位于幕下,1个位于右侧大脑脚,1个位于左侧顶骨;MR平扫信号多与脑皮质相似,所有病灶在DWI序列上均呈扩散受限表现,增强扫描以明显均匀强化为主;8例行MRS分析,其中6例(75%)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轻度降低,4例(50%)出现自由脂(Lip)峰。结论MR平扫、DWI及增强扫描结合MRS分析能够诊断绝大多数典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