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以急诊科为主导的多专业多学科团队协作的ECPR技术应用的经验探讨
1
作者 饶小明 李龙倜 +2 位作者 杨慧 马娇 夏俊琳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A02期1432-1433,共2页
目的:总结以急诊科为主导的多专业多学科团队协作的ECPR技术在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为急诊科开展ECPR技术提供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我院急诊科采用ECPR技术救治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汇... 目的:总结以急诊科为主导的多专业多学科团队协作的ECPR技术在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为急诊科开展ECPR技术提供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我院急诊科采用ECPR技术救治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汇总分析,包括患者的临床诊断、启动ECPR的时机、建立地点、插管方式、ECPR的护理及患者转轨等。结果:12例患者成功撤机10例,存活出院10例。其中脑功能评分为1~2级的7例,预后良好,生活可自理;脑功能评分为3~5级的3例,预后较差,其中2例出现脑死亡。以急诊科为主导的多专业多学科协作的ECPR团队建立,提高了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救治成功率。结论:以急诊科为主导的多专业多学科团队协作的ECPR技术在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救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多专业多学科团队协作 心脏骤停患者 危重患者 ECPR
下载PDF
急诊手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进元 刘永丽 +2 位作者 刘吉敏 吴文强 罗明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6期2004-2005,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急诊手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重症胸部创伤患者53例,分析探讨急症手术的有效治疗方法。结果:53例患者中,最终有4例因伤势过重,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死亡,病死率为7.55%... 目的研究分析急诊手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重症胸部创伤患者53例,分析探讨急症手术的有效治疗方法。结果:53例患者中,最终有4例因伤势过重,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死亡,病死率为7.55%;另外49例经过我院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后最终脱离危险,治愈出院,其治愈率为92.45%。结论: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需要在术前进行积极的抗休克治疗,行充分检查,确定相关器官损伤状况,同时要求手术操作者以及相关辅助人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做好相关的术前准备工作,积极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过重突发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手术治疗 重症胸部创伤 创伤性休克 方法
下载PDF
急诊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进元 刘永丽 +2 位作者 李龙倜 吴文强 康中山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A01期99-99,共1页
目的:研究分析急诊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7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 目的:研究分析急诊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7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介入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42例,为观察组;采用静脉溶栓方式进行治疗的有36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出血、再次休克以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发生严重心率失常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急诊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院前心脏骤停的患者给予急诊介入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介入治疗 静脉溶栓 心肌梗死 心脏骤停
下载PDF
9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分析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进元 刘永丽 +2 位作者 杨增强 曾桓超 刘吉敏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S1期40-40,共1页
目的研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措施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择取我院于2011年4月至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9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45例)和实验组(45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抢救措施,实验组患者在此... 目的研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措施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择取我院于2011年4月至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9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45例)和实验组(45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抢救措施,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运用早期康复液体复苏,对比两组患者抢救结果。结果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实验组患者死亡率为18%,参照组患者死亡率为38%,前者相较于后者具有显著优势,满足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液体复苏能够有效治疗创伤性休克,建议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 急诊抢救 效果分析
下载PDF
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在急诊手术抢救中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李进元 刘永丽 +2 位作者 李龙倜 吴文强 陈杰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A02期905-906,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在急诊手术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急诊手术抢救并在术中应用洗涤式自体血回输的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笔者的临床工作经验以及对相对... 目的:研究分析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在急诊手术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急诊手术抢救并在术中应用洗涤式自体血回输的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笔者的临床工作经验以及对相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探讨分析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在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结果:患者回输血量在500-2000ml之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相关输血不良反应,未见有过敏、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术后24h,患者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水平均得到明显的提高.结论:在急诊手术抢救中应用洗涤式自体血回输的治疗效果较为确切,且安全性高,同时还能节约血源,对降低术中术后输血并发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涤式 自体血回输 急诊手术 抢救
下载PDF
蒙脱石散致肠梗阻、腹腔高压及呼吸衰竭1例
6
作者 刘梅 汪永红 +1 位作者 张舒曼 杨贤义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838-840,共3页
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外院给予洗胃、蒙脱石散6 g胃管注入,患者出现肠梗阻、腹腔高压及呼吸衰竭等临床症状,进展迅速,治疗棘手。转入十堰市太和医院后,停用蒙脱石散吸附,继续灌肠导泻,长托宁及解磷定解毒复能,间断血流... 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外院给予洗胃、蒙脱石散6 g胃管注入,患者出现肠梗阻、腹腔高压及呼吸衰竭等临床症状,进展迅速,治疗棘手。转入十堰市太和医院后,停用蒙脱石散吸附,继续灌肠导泻,长托宁及解磷定解毒复能,间断血流灌注、抗感染、护肝、制酸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支持治疗。但患者腹痛腹胀加重,出现意识模糊,氧合进行性下降,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考虑诊断为惭状结肠合并肠梗阻、局限性腹膜炎、腹腔高压综合征、急性呼吸衰竭,请介入科会诊后积极行术前准备,急诊行结肠支架植入,术中诊断为结肠肿瘤合并闭塞。术后恢复自主排气、排便,腹胀较前缓解,恢复流质无渣饮食。呼吸功能得到快速改善,顺利撤机并拔除气管导管;出院1个月后再次就诊于胃肠外科行结肠造瘘术。本文旨在提醒临床医师应用经口中毒使用吸附剂(如蒙脱石散)治疗有机磷中毒患者应需谨慎,在治疗前应该详细询问病史,充分评估胃肠功能,加强导泻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农药中毒 蒙脱石散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肠梗阻 急性呼吸衰竭 病例报告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结局ADL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永丽 李进元 +2 位作者 龚丛芬 唐莉 王云甫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6期795-800,共6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结局ADL能力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康复和预后判断提供一些客观指标及最佳治疗方案,指导康复治疗工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治疗和康复出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8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研究对象...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结局ADL能力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康复和预后判断提供一些客观指标及最佳治疗方案,指导康复治疗工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治疗和康复出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8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研究对象的康复结局影响因素分为Ⅰ类不可干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偏瘫侧、类型、病变部位、医疗费用来源、文化程度),Ⅱ类可干预影响因素(康复治疗开始时间、疗程、患者对脑卒中认识、康复的愿望或主动性、康复治疗方法是否规范),Ⅲ类并发症影响因素(肩手综合征、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心理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和Ⅳ类基础疾病的控制质量影响因素(卒中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四个类别,使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MBI≥60,MBI<60),判断患者ADL独立程度,并逐项分类统计后,采用二分类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结局的ADL能力MBI评分与病变的类型、部位、康复治疗开展持续时间、患者对康复的愿望或主动性等有关,并受患者的年龄、医保费用来源、并发症、基础疾病控制质量等因素影响。结论早期重视缺血性脑卒中康复结局影响的关键因素,可有效预防不良因素影响,并为患者提供最佳康复治疗方案,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康复结局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改良BARTHEL指数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九味肝泰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8
作者 秦雪琴 陈悦 +1 位作者 吴文琴 雷尚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361-363,376,共4页
目的:观察九味肝泰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机制。方法:将309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恩替卡韦组、九味肝泰胶囊组和联合治疗组,3组患者分别服用恩... 目的:观察九味肝泰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机制。方法:将309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恩替卡韦组、九味肝泰胶囊组和联合治疗组,3组患者分别服用恩替卡韦、九味肝泰胶囊和恩替卡韦加九味肝泰,疗程6个月。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HBV DNA定量、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GSH和SOD明显提高,MDA明显降低,与恩替卡韦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纤维化指标均明显降低,与恩替卡韦组和九味肝泰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GF-β1和HBV DNA定量与九味肝泰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总有效率高于恩替卡韦组、九味肝泰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九味肝泰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HBV DNA定量、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较单一用药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味肝泰胶囊 恩替卡韦 乙型肝炎肝硬化 临床观察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辅助下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SOD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吴文琴 皮海菊 +4 位作者 秦雪琴 杨増强 夏俊琳 徐红菊 李小燕 《河北医药》 CAS 2017年第10期1445-1448,共4页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SO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3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所有患者采取阿替普酶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SO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3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所有患者采取阿替普酶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丹参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灶体积、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浆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观察2组患者治疗3周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7.52±4.05)分]和脑梗死体积[(11.56±4.77)cm^3]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84.85%)显著高于对照组(63.64%),观察组患者SOD活力[(101.34±12.74)n U/ml]显著高于对照组[(93.58±10.87)n U/ml],并且ET含量[(56.99±7.87)pg/ml]及NSE浓度[(20.42±5.45)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丹参注射液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SOD、ET、NSE指标,其效果良好,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丹参注射液 脑梗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应用瑞舒伐他汀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贤义 刘梅 +2 位作者 柴林 肖敏 谢华 《血栓与止血学》 2017年第4期580-583,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和急诊ICU收治的72例ACS患者,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和急诊ICU收治的72例ACS患者,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术后并基于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瑞舒伐他汀的用药。详细记录测量的各数据,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详细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组内对比,患者的治疗1、3个月后的TG、TC、HDL-C及LDL-C各项血脂指标均优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治疗后的TG、TC、HDL-C及LDL-C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相同时间后的水平(P<0.05)。组内对比,患者的治疗1、3个月后的IL-6、hs-CRP及TNF-α各项炎症因子均低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的IL-6、hs-CRP及TNF-α各项炎症因子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相同时间后的炎症因子含量(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预后情况,观察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4(11.11%)、再狭窄2(5.56%)明显低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9(25.00%)、再狭窄5(13.89%)(P<0.05)。结论 ACS患者施PCI术后增加瑞舒伐他汀药物的强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血脂指标和炎症因子含量,并减少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及再狭窄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瑞舒伐他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3D导板引导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HerbertⅠb型腕舟骨骨折 被引量:4
11
作者 罗明 易成腊 +1 位作者 冯震中 杨贤义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8年第4期280-283,共4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设计结合3D导板引导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HerbertⅠb型腕舟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93例HerbertⅠb型腕舟骨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外固定组、内固定组、微创组。外固定... 目的探讨个体化设计结合3D导板引导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HerbertⅠb型腕舟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93例HerbertⅠb型腕舟骨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外固定组、内固定组、微创组。外固定组31例行石膏管型固定治疗;内固定组29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微创组33例行个体化设计结合3D导板引导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各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恢复工作时间、骨折愈合率、关节活动度及腕关节Mayo功能评分的差异。结果微创组骨折愈合时间、恢复工作时间、末次随访关节活动度分别为(6.7±0.9)周、(7.3±0.9)周、(103.8±5.9)°,均优于其他2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内固定组、微创组骨折愈合率分别为83%、86.2%、100%,微创组骨折愈合率高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内固定组、微创组患者腕关节Mayo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1.0%、82.8%、97.0%,微创组腕关节Mayo功能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设计结合3D导板引导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HerbertⅠb型腕舟骨骨折效果好,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舟骨骨折 空心螺钉内固定 3D导板 个体化设计 外固定 切开复位
下载PDF
四肢及骨盆骨折患者DVT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冯振中 廖有乔 王维 《创伤外科杂志》 2019年第9期683-686,共4页
目的分析四肢及骨盆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1月-2017年6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266例四肢及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性164例,女性102例;年龄12~83岁,平均54.0岁。记录患者术后1年DVT的总体发生率,并对DVT形... 目的分析四肢及骨盆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1月-2017年6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266例四肢及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性164例,女性102例;年龄12~83岁,平均54.0岁。记录患者术后1年DVT的总体发生率,并对DVT形成的可能因素如基本状况、骨折类型、骨折部位、致伤原因及手术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本组DVT发生率为12.0%(32/266),合并肺栓塞2例,无死亡病例。男性、体质量指数(BMI)≥25kg/m^2、年龄≥60岁及吸烟史者DVT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女性、BMI<25kg/m^2、年龄<60岁以及无吸烟史的患者(均P<0.05);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的患者DVT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的患者(均P<0.05)。不同骨折类型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折部位患者DVT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致伤原因患者DVT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受伤至手术时间、固定类型、手术类型的患者DVT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身麻醉、手术时间≥1h及术中输血者DVT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全身麻醉、手术时间<1h及术中无输血的患者(χ^2=4.434、13.741、7.253,均P<0.05)。结论四肢及骨盆骨折患者DVT形成存在一定的发生率,并且其发生率与患者性别、BMI、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骨折部位、致伤原因、全身麻醉、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等因素均密切相关,在临床中应引起充分重视,应采取相关措施以预防或降低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骨折 骨盆骨折 深静脉血栓 预防
下载PDF
双切口双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Ⅳ、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冯振中 李勇 康中山 《创伤外科杂志》 2018年第10期740-743,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双切口双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Ⅳ、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以十堰市太和医院2011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24例Ⅳ、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21~56岁,平均34. 1岁。Ⅳ... 目的回顾性分析双切口双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Ⅳ、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以十堰市太和医院2011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24例Ⅳ、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21~56岁,平均34. 1岁。Ⅳ型6例,Ⅴ型11例,Ⅵ型7例,患者于伤后7~12d软组织和水肿反应明显消退后,置入双切口双钢板进行内固定处理,并且在置入后第1天行持续被动运动(CPM)机功能锻炼,同时嘱咐患者进行扶拐非负重行走锻炼。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并评价其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24例患者治疗后均获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9. 1个月。其中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钢板置入后发生伤口感染,1例陈旧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出现膝关节僵硬,均通过对症处理后症状明显改善,余21例患者患膝胫骨关节面均能平整生长,下肢力线恢复至正常。24例患者中,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3例,良9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1. 7%(22/24);均无与内固定材料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双切口双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Ⅳ、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其不良反应程度轻,经对症处理后可明显改善,提示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且生物相容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双切口 双钢板 内固定
下载PDF
丁咯地尔联合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栓塞病人血小板及血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文琴 皮海菊 +4 位作者 秦雪琴 杨增强 夏俊琳 徐红菊 李小燕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473-475,480,共4页
目的:探讨丁咯地尔联合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栓塞病人血小板及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急性脑栓塞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病人采用丁咯地尔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 目的:探讨丁咯地尔联合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栓塞病人血小板及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急性脑栓塞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病人采用丁咯地尔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检测并记录2组病人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指标以及血流变相关指标的变化、治疗后临床效果、治疗后运动功能FMMS分级、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酶原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等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观察组病人的运动功能FMMS分级Ⅲ、Ⅳ级率为63.00%,高于对照组的37.50%(P<0.05)。治疗后2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丁咯地尔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栓塞可有效改善病人血小板及血流变等相关指标,提高病人的治疗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栓塞 丁咯地尔 川芎嗪注射液 血小板 血流变学
下载PDF
星座链球菌感染致气管-纵隔-胸膜瘘一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曾桓超 方志成 杨贤义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0年第12期1471-1472,共2页
目的总结星座链球菌感染致气管-纵隔-胸膜瘘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例星座链球菌感染致气管-纵隔-胸膜瘘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胸水培养提示星座链球菌,经持续胸腔低位引流,胸腔镜下胸膜剥脱及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后患者痊... 目的总结星座链球菌感染致气管-纵隔-胸膜瘘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例星座链球菌感染致气管-纵隔-胸膜瘘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胸水培养提示星座链球菌,经持续胸腔低位引流,胸腔镜下胸膜剥脱及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后患者痊愈。结论星座链球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厌氧环境下培养可提高检出率,星座链球菌感染可致多部位脓肿,其对青霉素和喹诺酮类敏感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座链球菌 支气管-纵隔-胸膜瘘
下载PDF
不同Rho激酶活性ACS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情况
16
作者 杨贤义 刘梅 +3 位作者 柴林 肖敏 周明 谢华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年第11期1316-1319,共4页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同Rho激酶活性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接受治疗的ACS患者150例,根据ACS患者的Rho激酶活性(界值为2.45,<2.45为低活性组,...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同Rho激酶活性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接受治疗的ACS患者150例,根据ACS患者的Rho激酶活性(界值为2.45,<2.45为低活性组,≥2.45为高活性组)的高低分为高活性组和低活性组,给予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以及给予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治疗后3个月和12个月Rho激酶活性,并评估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情况以及与左心结构、功能,包括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脏指数(CI),对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高活性组入院时、治疗后3个月、12个月RHO激酶活性和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低活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入院时的LAD、LVEDD、LVEF和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12个月时,高活性组患者的LAD以及LVEDD明显高于低活性组,LVEF和CI低于低活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活性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3个月、12个月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低活性组患者(P<0.05)。高活性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0.77%,高于低活性组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Rho激酶活性较低的ACS患者效果优于活性较高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激酶活性 左心功能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下载PDF
精细化管理对优化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流程的效果分析
17
作者 马娇 李龙倜 +2 位作者 饶小明 杨慧 夏俊琳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S01期0324-0325,共2页
目的 分析精细化管理对优化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我院抢救的200例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100例患者,对研究组100例胸痛患者采用优化抢救流程进行急救和护理,采用精... 目的 分析精细化管理对优化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我院抢救的200例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100例患者,对研究组100例胸痛患者采用优化抢救流程进行急救和护理,采用精细化管理理念进行流程梳理和优化,将优化抢救流程实施,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持续改进。将研究组与采用传统抢救护理流程的常规组200例胸痛患者进行急诊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患者对医生护士满意度等指标的前后对比分析抢救效果,观察精细化管理对优化胸痛患者抢救流程是否起到明显效果。结果 研究组接诊用时、急诊停留时间、抢救成功率、患者对医生护士满意度比常规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 <0.0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精细化管理对胸痛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优化抢救流程的实施,能够缩短急救过程用时,提高抢救成功率,有助于规范护理工作,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值得加强推广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 急诊 胸痛患者 优化抢救流程
原文传递
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继发腹直肌鞘内巨大血肿1例
18
作者 曾桓超 全正霖 +1 位作者 方志成 杨贤义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37-540,共4页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可造成全身多脏器缺氧性损伤,神经功能损害和心脏功能障碍是重症中毒患者常见表现,但出血性并发症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继发腹直肌鞘内巨大血肿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分析急性重度一氧化碳...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可造成全身多脏器缺氧性损伤,神经功能损害和心脏功能障碍是重症中毒患者常见表现,但出血性并发症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继发腹直肌鞘内巨大血肿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分析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继发腹直肌鞘内血肿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救治策略,以提高对一氧化碳中毒出血性并发症的认识。该病例提示,对于既往已存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史及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警惕出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 腹直肌 鞘内血肿 介入栓塞
原文传递
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增强 敖金波 +1 位作者 蔡兰兰 吴松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研究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8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1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8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目的研究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8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1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8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60 m 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500 m L,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7 d。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钙调蛋白(Ca M)及其基因表达,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脏指数(CI),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和尿量(UV)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0.97%和74.3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 Tn I、Ca M、c Tn I-m RNA和Ca MKII-m RNA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p/dtmax、LVEF和CI均升高、LVEDD增大,IVST和LVESD均缩小(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PCWP和HR均降低,SBP和DBP均升高,PP增大,UV增多(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组并发症中室间隔穿孔、急性肾衰竭和心律失常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疗效显著,纠正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钙超载"现象,明显增强心脏泵血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注射液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肌肌钙蛋白I 钙调蛋白 心脏泵血功能
原文传递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酶学及心脏泵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杨增强 蔡兰兰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第7期587-591,共5页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肌酶学及心脏泵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17例A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10例和丹参酮组107例.对照组采用溶栓、扩管、降压...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肌酶学及心脏泵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17例A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10例和丹参酮组107例.对照组采用溶栓、扩管、降压及抗休克等常规急救处理;丹参酮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滴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KMB、SOD、MDA和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CTNI)水平;采用直接测压法测量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并计算脉压,监测心率;采用心腔四切面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监测左室最大上升/下降速率(±LVdp/dtmax)、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丹参酮组总有效率为98.1%(105/107)、对照组为87.2%(96/1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17,P〈0.05).治疗后,CKMB[(10.76±1.02)mmol/L比(15.17±1.21)mmol/L,t=5.035]、CTNI[(0.11±0.02)ng/mL比(1.51±0.05)ng/ml,t=3.724]、MDA[(4.54±0.23)nmoL/mL比(9.98±1.37)nmoL/ml,t=2.570]低于对照组(P〈0.05),SOD[(452.27±21.56)U/L比(209.50±15.43)U/L,t=3.935]高于对照组(P〈0.05);LVDD[(50.74±5.36)mm比(44.91±5.31)mm,t=4.925]和LVEF[(4.59±0.17)%比(3.64±0.11)%,t=4.052]高于对照组(P〈0.01),但反映心脏泵功能的+LVdp/dtmax[(3742±162)mmHg/s比(3948±193)mmHg/s,t=3.731]、-LVdp/dtmax[(3512±135)mmHg/s比(3847±181)mmHg/s,t=3.025]、脉压[(30.5±5.3)mmHg比(35.8±5.1)mmHg,t=2.902]、舒张压[(99.2±8.8)mmHg比(117.3±10.8)mmHg,t=4.079]等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可明显改善AMI患者心肌酶学指标,提高心脏泵血功能,可保护因急性心肌缺血造成的A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 心肌酶谱 心-血管功能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