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准护理在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孙翠 李丽 +1 位作者 王栋梅 杨文娇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6年第36期57-58,共2页
目的:探讨精准护理在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方法2014年3月~2015年2月在神经外科住院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有124例,为对照组,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神经外科住院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192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方... 目的:探讨精准护理在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方法2014年3月~2015年2月在神经外科住院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有124例,为对照组,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神经外科住院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192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方法,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精准护理措施,包括加强MDRO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采取正确的隔离防范措施等。然后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肿瘤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率分别为74.50%(143/192)和45.2%(56/124),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病人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尿路感染等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病人住院时间为(39.43±6.39)d,而对照组分别为(53.04±16.45)d,组间对比(P<0.05)。结论相对传统护理方法,精准护理能更好控制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护理 神经外科 多重耐药菌
下载PDF
标准化沟通方式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转出交接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马吉芬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34期151-152,共2页
目的: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方式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转出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转出交接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交接;选择转出交接患者100例为试验组,采用SBAR标准化沟通方式交接。结果:... 目的: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方式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转出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转出交接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交接;选择转出交接患者100例为试验组,采用SBAR标准化沟通方式交接。结果:试验组问题发生率、交接耗时和患者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SBAR标准化沟通方式,可规范患者转出流程,提高护士沟通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缩短交接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沟通方式 神经外科 转出交接
下载PDF
健康教育路径在神经外科术后焦虑情绪患者中的应用
3
作者 闫翠鸣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31期145-145,147,共2页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神经外科术后焦虑情绪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神经外科术后患者2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神经外科术后焦虑情绪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神经外科术后患者2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健康教育效果、住院满意度和术后焦虑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焦虑情绪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路径 神经外科术后 焦虑情绪
下载PDF
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手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4
作者 王栋梅 方敏 王琴 《中国数字医学》 2016年第12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手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与机制。方法:2012年7月到2015年2月选择在医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手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与机制。方法:2012年7月到2015年2月选择在医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手术治疗,观察两组预后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4.9%和82.1%,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分别为(6.34±1.34)分和(9.19±1.84)分,都明显低于术前的(14.24±1.56)分和(14.29±1.87)分(P<0.05),观察组术后NIHSS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d的再出血、颅内感染、迟发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分别为(82.34±12.84)ng/ml和(182.34±11.45)ng/ml,都明显低于术前的(534.24±16.11)ng/m1和(531.29±21.24)ng/ml(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手术治疗急性脑梗死能促进神经功能障碍的缓解,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治疗疗效,其作用的发挥可能与有效促进血清MMP-9含量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航系统 急性脑梗死 手术治疗 并发症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全文增补中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汤朝阳 王辉 汪超甲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857-858,共2页
目的总结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PTN)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MVD治疗的90例PTN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现,65例为单纯动脉压迫(动脉组),17例动静脉共同压迫(混合组),8例单纯静脉压迫(静脉组)。术后1 ... 目的总结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PTN)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MVD治疗的90例PTN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现,65例为单纯动脉压迫(动脉组),17例动静脉共同压迫(混合组),8例单纯静脉压迫(静脉组)。术后1 d、6个月、1年、2年,治愈率分别为82.2%、87.8%、90.0%、87.8%;其中动脉组治愈率分别87.7%、92.3%、93.9%、93.9%、85.3%;混合组分别为70.6%、76.5%、82.4%、76.5%;静脉组分别为62.5%、75%、75%、62.5%。三组治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VD治疗PTN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下载PDF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联合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周平 邓燕 +5 位作者 王辉 汪超甲 刘开军 李安荣 周一 陈劲草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灌注成像在烟雾病联合血管重建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颞肌贴附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的MR灌注成像资料。将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的MR灌注成像数据,相对脑血容积(r CBV... 目的探讨磁共振(MR)灌注成像在烟雾病联合血管重建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颞肌贴附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的MR灌注成像资料。将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的MR灌注成像数据,相对脑血容积(r CBV)、相对脑血流量(r CBF)和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 MTT)值进行收集、整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前MR灌注成像表现为额叶、颞叶不同程度低灌注,术后1周发现术侧额颞部灌注较术前有所好转,术后3个月改善更为明显。将各参数均值分别行方差分析,将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进行LSD-t检验,发现术前与术后1周额叶r CBF、M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与术前枕叶r CBV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灌注成像技术能够有效评估联合血管重建术前后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因此能有效评估其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血管重建 磁共振灌注成像
下载PDF
CRISPR/Cas9敲除pyk2基因对人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汪超甲 王辉 +4 位作者 胡钧涛 胡胜利 张宇强 成于思 雷尚国 《生物技术进展》 2017年第4期338-344,J0003,共8页
为了探讨富含脯氨酸的酪氨酸激酶(proline rich tyrosine kinase2,Pyk2)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设计了2对以pyk2为靶基因的sgRNA片段,以px335质粒为载体,构建CRISPR/Cas9重组质粒,转染至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中,同时... 为了探讨富含脯氨酸的酪氨酸激酶(proline rich tyrosine kinase2,Pyk2)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设计了2对以pyk2为靶基因的sgRNA片段,以px335质粒为载体,构建CRISPR/Cas9重组质粒,转染至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中,同时设置野生型U251细胞作为对照组。通过酶切鉴定及Western blot分析筛选阳性单克隆细胞,并测序揭示突变位点。筛选出的阳性单克隆细胞作为实验组,经RTCA法比较后,发现实验组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小室法及划痕实验的结果均证实,较对照组,实验组细胞的体外侵袭及迁移能力受到明显的抑制,差异显著(P<0.05)。作为验证侵袭能力的代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 9,MMP9)在Western blot实验中表达量较对照组也明显下降。通过上述方法成功得到目的基因敲除的稳定细胞株,并证实敲除pyk2基因能明显的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pyk2基因 人脑胶质瘤细胞 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下载PDF
回顾性分析40例创伤后脑梗塞 被引量:4
8
作者 周平 张玉定 +6 位作者 邓燕 胡钧涛 张涛 胡胜利 刘开军 张宇强 王辉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研究创伤后脑梗塞的影像学特点以及临床特点,评估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创伤后脑梗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3年8月40例创伤后脑梗塞病例,分析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创伤后脑梗塞患者总体死亡率为80%,入院时GCS评... 目的研究创伤后脑梗塞的影像学特点以及临床特点,评估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创伤后脑梗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3年8月40例创伤后脑梗塞病例,分析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创伤后脑梗塞患者总体死亡率为80%,入院时GCS评分是判断预后的最有价值指标,结果显示GCS评分小于5分和高死亡率有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没有发展成为恶性创伤后脑梗塞的患者以及GCS高于5分患者,应该考虑早期去骨瓣减压以避免不可逆的脑梗塞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去骨瓣减压 脑梗塞
下载PDF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切除岩尖斜坡区肿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鲁军体 王娜 +3 位作者 程龙海 武高 黄宽明 张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6年第3期266-267,共2页
目的: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切除岩尖斜坡区肿瘤的手术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尖斜坡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全切除32例(62.7%),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 目的: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切除岩尖斜坡区肿瘤的手术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尖斜坡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全切除32例(62.7%),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6例,部分切除4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22例,动眼神经损伤2例,滑车神经麻痹1例,尿崩症1例。4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鼻饲1-2周后逐渐恢复。无手术死亡。对症治疗后均在随访的24个月内基本痊愈。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尖斜坡区肿瘤具有路径短、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与病残率,提高患者术后及远期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 肿瘤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显微手术治疗侵袭型垂体腺瘤对于患者远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栋梅 王琴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2期766-769,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侵袭型垂体腺瘤对于患者远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2年4月到2015年2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侵袭型垂体腺瘤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经鼻蝶手术治疗,治疗组给予神...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侵袭型垂体腺瘤对于患者远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2年4月到2015年2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侵袭型垂体腺瘤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经鼻蝶手术治疗,治疗组给予神经内镜下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手术顺利,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肿瘤全切除率分别为72.0%(28/39)和48.7%(19/39),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垂体功能下降、鼻腔黏膜黏连、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82.93±4.14分和65.28±5.33分,都明显高于术前的50.66±4.29分和50.18±4.87分,同时组间对比(P<0.05)。随访到2015年8月,治疗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与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24.98±4.13个月和21.76±3.19个月,而对照组分别为19.34±3.98个月和17.33±4.11个月,组间对比(P<0.05)。结论相对传统手术治疗,神经内镜下显微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能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同时改善患者的远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延长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手术 神经内镜 侵袭型垂体腺瘤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并发症
下载PDF
额骨海绵状血管瘤1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安荣 朱瑞娟 +2 位作者 王铁延 张涛 王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7期528-528,共1页
1临床资料病人,男,40岁,因发现右额部包块3年余入院。病人诉右额部包块起初黄豆粒大小,逐渐增大。入院时体格检查:右侧额部眶上缘可触及大小约3.2 cm×2 cm圆形包块,质硬,边界清晰,无活动,无压痛,局部无皮肤红肿及破溃。颅脑CT及... 1临床资料病人,男,40岁,因发现右额部包块3年余入院。病人诉右额部包块起初黄豆粒大小,逐渐增大。入院时体格检查:右侧额部眶上缘可触及大小约3.2 cm×2 cm圆形包块,质硬,边界清晰,无活动,无压痛,局部无皮肤红肿及破溃。颅脑CT及三维重建示:右侧额骨局限性骨质破坏,范围约3.2 cm×2cm,累及板障及内外板,边缘清晰,有膨胀,向颅板内外突出,其内见粗大的小梁及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额骨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脊髓脊膜膨出合并脑积水分流手术时机的选择
12
作者 周平 邓燕 +5 位作者 王辉 罗杰 胡钧涛 刘开军 李安荣 李新建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11期692-694,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脊膜膨出合并脑积水分流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4年收治的60例脊髓脊膜膨出合并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囊袋已经穿孔的患者,先行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然后择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A组,27例);对于脊髓脊... 目的探讨脊髓脊膜膨出合并脑积水分流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4年收治的60例脊髓脊膜膨出合并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囊袋已经穿孔的患者,先行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然后择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A组,27例);对于脊髓脊膜膨出囊袋未穿孔的患者,先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待囊袋压力降低后择期行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B组,15例);脊髓脊膜膨出硬脊膜修补术与脑室-腹腔分流术同期进行(C组18例)。术后随访:A组为6~25月,B组为10~25月,C组为6~25月。结果 A组分流与修补术间隔时间为9~6个月,B组分流手术与修补术间隔时间为2 d^1周。3组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率、颅内感染率、脑脊液漏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除2例因颅内感染死亡外,其余均临床治愈。结论脊髓脊膜膨出合并脑积水患者的分流手术应以分期手术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脊膜膨出 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术 手术时机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武高 桂卉 张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观察大脑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的形态、数目、走行和分布区域。方法选择10%福尔马林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尸头标本12具(24侧),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经翼点入路或经纵裂入路对大脑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大脑前动脉的远侧端进行显微... 目的观察大脑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的形态、数目、走行和分布区域。方法选择10%福尔马林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尸头标本12具(24侧),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经翼点入路或经纵裂入路对大脑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大脑前动脉的远侧端进行显微解剖并观测。结果大脑前动脉A_1段起始部左侧管径为(2.71±0.32)mm,右侧(2.29±0.46)mm;左侧A_1段长度为(13.75±1.88)mm,右侧(13.16±1.34)mm;左右A_1段变异率达16.67%。大脑前动脉A_2段直径左侧为(2.56±0.56)mm,右侧为(2.56±0.64)mm。24支A_2段未见缺如及不成对。12具标本双侧均有Heubner回返动脉,无缺如及明显发育不良,长度为20.62~38.04 mm,平均为26.82 mm。结论了解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解剖有助于指导该部位病变的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 大脑前动脉 显微解剖 成人尸头
下载PDF
胶质瘤CMTM 1、CMTM 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晓东 严立冬 +5 位作者 杨明环 李丹 杨博文 张力 黄宽明 鲁军体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12期938-940,共3页
目的探讨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CMTM)1、CMTM6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6月手术切除的胶质瘤组织96例和颅脑损伤内减压术中切除的非肿瘤脑组织4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MTM1、CMTM6的表达... 目的探讨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CMTM)1、CMTM6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6月手术切除的胶质瘤组织96例和颅脑损伤内减压术中切除的非肿瘤脑组织4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MTM1、CMTM6的表达水平。随访24个月,记录胶质瘤病人生存情况。结果胶质瘤组CMTM1和CMTM6高表达率[分别为64.58%(62/96)、67.71%(65/96)]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5%(10/40)、20.00%(8/40);P<0.01]。胶质瘤组织CMTM1与CMTM6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37,P<0.001)。本文96例随访2年,死亡37例,生存59例。多因素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显示,CMTM1过表达、CMTM6高表达是胶质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MTM1、CMTM6高表达组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0.15%、52.05%)明显低于表达组(分别为79.85%、84.95%;P<0.05)。结论胶质瘤组织CMTM 1、CMTM 6呈高表达,与病人的不良生存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 CMTM1 CMTM6 预后
下载PDF
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手术治疗颅中窝底肿瘤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侠 魏德胜 +1 位作者 雷军荣 秦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手术切除颅中底肿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1月采用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7例颅中底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脑膜瘤4例,神经鞘瘤1例,胆脂瘤1例,脊索瘤1例。术后3 d复... 目的探讨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手术切除颅中底肿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1月采用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7例颅中底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脑膜瘤4例,神经鞘瘤1例,胆脂瘤1例,脊索瘤1例。术后3 d复查颅脑MRI增强检查显示,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无干眼、眼球运动障碍、面瘫、面部疼痛等并发症,围手术期无手术死亡、颈内动脉损伤、脑梗死、偏瘫、失语、脑脊液漏及再出血。术后随访半年,肿瘤全切除6例无复发,次全切除1例无进展。结论采用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手术切除中颅底肿瘤,肿瘤切除彻底,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中窝底肿瘤 扩大中颅窝硬膜外入路 显微手术
下载PDF
3D打印成型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聚己内酯三元复合支架材料的构建及表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余和东 张丽 +4 位作者 夏凌云 毛敏 倪小兵 冷卫东 罗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96-1501,共6页
背景:目前常用的骨缺损修复支架材料种类较多,但单一类型材料难以满足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要求,通过合适的方法将几种单一材料组合形成复合型材料,综合考虑各种材料优缺点,是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重点。目的:构建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 背景:目前常用的骨缺损修复支架材料种类较多,但单一类型材料难以满足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要求,通过合适的方法将几种单一材料组合形成复合型材料,综合考虑各种材料优缺点,是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重点。目的:构建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聚己内酯三元复合支架材料,并作表征分析研究。方法:采用3D打印成型技术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聚己内酯多孔三元复合支架材料,从X射线衍射分析、吸水率、抗压强度、体外降解性能、孔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多个维度对支架材料进行表征研究。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聚己内酯多孔三元复合支架的晶型峰图与羟基磷灰石粉末衍射标准卡片类似,表明该三元复合支架是通过物理作用相互结合的,不影响羟基磷灰石的生物学功能;②三元复合支架的吸水率为18.28%,亲水性好,支架可承受的最大压力为1415 N,其体外降解速率与成骨速率相当;③显微镜下可见三元复合支架的内孔为方形,孔径250 m,孔径大小均匀、分布有致;④扫描电镜下三元复合支架可见,壳聚糖和聚己内酯组成的纤维排列整齐有序,成网格状,羟基磷灰石呈颗粒状在纤维表面均匀分布,三元复合材料呈现均匀、疏松的微孔结构;⑤结果表明,通过3D打印成型技术可成功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聚己内酯三元复合支架材料,其具有适度的抗压强度、一定的孔隙率、适宜的降解速度和吸水率,能为修复骨缺损的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壳聚糖 聚己内酯 3D打印 支架材料 表征分析 骨缺损 复合材料
下载PDF
经Dolenc入路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
17
作者 李侠 秦军 +4 位作者 魏德胜 雷军荣 冯驰 杨泽浩 付锐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12期921-923,共3页
目的探讨经Dolenc入路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的手术疗效、操作要点、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月经Dolenc入路夹闭术治疗的20例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CTA或DSA复查颈眼动脉瘤均夹闭完全... 目的探讨经Dolenc入路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的手术疗效、操作要点、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月经Dolenc入路夹闭术治疗的20例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CTA或DSA复查颈眼动脉瘤均夹闭完全,无瘤颈残留,无明显载瘤动脉狭窄。出院时,GOS评分5分16例,4分4例。结论经Dolenc入路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是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眼段 夹闭术 Dolenc入路 疗效
下载PDF
聚醚醚酮/双相生物陶瓷复合材料包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修复下颌骨缺损 被引量:3
18
作者 余和东 陈永吉 +4 位作者 毛敏 陈绍娟 倪小兵 冷卫东 罗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4-189,共6页
背景:前期研究证实,聚醚醚酮/双相生物陶瓷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理想孔隙率和力学性能,可满足非承重区骨缺损的修复要求。目的:进一步观察包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聚醚醚酮/双相生物陶瓷复合材料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背景:前期研究证实,聚醚醚酮/双相生物陶瓷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理想孔隙率和力学性能,可满足非承重区骨缺损的修复要求。目的:进一步观察包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聚醚醚酮/双相生物陶瓷复合材料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9只,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模型组制作下颌骨缺损模型;假手术组只复制模型组手术过程,不制作骨缺损;支架组将包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聚醚醚酮/双相生物陶瓷复合材料植入下颌骨缺损部位。术后4,8,16周取下颌骨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与Van Gieson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1)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骨结构完整,模型组术后16周内的骨缺损部位无明显变化;术后8,16周,支架组支架边缘出现成骨细胞;(2)Van Gieson染色显示,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骨结构完整,造模组术后16周内的骨缺损部位无明显变化;术后8,16周,支架组支架边缘出现成骨细胞,未见明显的胶原纤维;(3)术后4周,3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无差异;术后8,16周,模型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低于对照组(P <0.05),支架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高于对照组(P <0.05);(4)结果表明,聚醚醚酮/双相生物陶瓷复合材料包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修复下颌骨缺损,可提高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骨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聚醚醚酮 生物陶瓷 骨缺损 生物材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陶瓷制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组织工程
下载PDF
成年人病毒性脑炎血清及脑脊液中NSE、S-100B蛋白及IL-6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程艳丽 汪超甲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357-361,共5页
目的 探讨成年人病毒性脑炎血清及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与临床疗效和近期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1日期间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9例成年病毒性脑炎患者(... 目的 探讨成年人病毒性脑炎血清及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与临床疗效和近期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1日期间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9例成年病毒性脑炎患者(脑炎组)和63例门诊体检健康者志愿者(对照组)。脑炎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后24h内(治疗前)、治疗后采集脑脊液和外周静脉血,对照组仅于体检当日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NSE、S-100B蛋白、IL-6水平。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出院后定期复查和随访3个月统计复发情况,比较不同疗效、是否复发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NSE、S-100B蛋白、IL-6水平差异。结果 脑炎组脑脊液、血清中NSE、S-100B蛋白、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脑炎组治疗后脑脊液、血清中NSE、S-100B蛋白、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无效组治疗后上述指标高于有效组(P<0.05),复发组高于无复发组(P<0.05)。结论 成年人病毒性脑炎血清及脑脊液中NSE、S-100B蛋白、IL-6水平均升高,三者与临床疗效和近期复发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S-100B蛋白 白细胞介素-6 复发
下载PDF
Lvis支架在后循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牟磊 秦军 +2 位作者 胡胜利 雷军荣 杨青平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460-462,共3页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后循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5例后循环分叉部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Hunt-Hess分级: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1例。结果术后栓...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后循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5例后循环分叉部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Hunt-Hess分级: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1例。结果术后栓塞程度Raymond分级:Ⅰ级11例,Ⅱ级4例。术后死亡1例。随访14例,时间3~18个月,平均(7.5±1.3)个月,mRS评分:0~1分10例,2分3例,4分1例。动脉瘤造影复查显示:Ⅰ级栓塞的11例复查动脉瘤不显影;Ⅱ级栓塞3例中,改善1例,复发2例,需要再次治疗。结论Lvis支架在颅内后循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应用短期疗效好,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宽颈 后循环 分叉部 支架 Lvis 血管内栓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