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实践美学的价值及其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朱志荣教授访谈 |
朱志荣
刘阳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2
|
高校古典文学教育的进路与突围——专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方笑一教授 |
方笑一
罗欣
郭伟
|
《大学(研究与管理)》
|
2023 |
1
|
|
3
|
论继承传统建构中国美学体系——2011年12月13日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 |
朱志荣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2 |
2
|
|
4
|
中文系能否培养作家?——创意写作的传统、现状与未来 |
黄平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6
|
|
5
|
审美的镜头伸向哪里?——华东师大中文系影视专业研究生议评张艺谋 |
王晓玉
李友平
何平华
廖增湖
|
《现代中文学刊》
|
1995 |
1
|
|
6
|
回忆我的大学时代——读过山东、四川、中央三个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才毕业 |
徐中玉
|
《学术界》
|
2001 |
4
|
|
7
|
高校基层网络党建的常态化建设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论坛为例 |
江乃兵
章晶晶
|
《上海党史与党建》
|
2012 |
2
|
|
8
|
中文师范与大学精神——徐中玉文论的独特内涵和启示 |
陆晓光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9
|
论继承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建构——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 |
朱志荣
|
《中外文论》
|
2011 |
0 |
|
10
|
免费师范生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与拓展课程的调查与分析 |
杨光富
孔小波
|
《当代教师教育》
|
2010 |
4
|
|
11
|
新文学如何成为一种知识?——对1920-1930年代燕京大学英文系文学教育考察的另一种视角 |
凤媛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12
|
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系的定位与构建——杜克大学文学系主任肯尼斯·苏林教授访谈录 |
何卫华
朱国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3
|
交际与口才:回应未来的挑战——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之一的《交际与口才》 |
刘大为
|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14
|
论气质之美——在华东交通大学的讲演 |
朱志荣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07 |
0 |
|
15
|
美学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
刘阳
|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
2024 |
0 |
|
16
|
“构成·诗学·意识——文学视野中的现代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成功召开 |
王海晗
|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7
|
卬、印、卯、斤字际关系考论 |
周阳
|
《中国文字研究》
|
2024 |
0 |
|
18
|
东西文明交汇与鲁迅科学知识谱系的建立 |
孙尧天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9
|
丽江纳西族汉语方言音系及音韵特点 |
杨春艳
|
《现代语文》
|
2024 |
0 |
|
20
|
整本书阅读表现性评价的优化之策——IBDP中文A课程提供的经验与启示 |
施张怡
|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