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1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忆我的大学时代——读过山东、四川、中央三个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才毕业 被引量:4
1
作者 徐中玉 《学术界》 2001年第3期235-247,共13页
关键词 国立大学 毕业生 教导主任 小学教师 学费 语文课 师范 服务 四川 中央
下载PDF
美学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2
作者 刘阳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期38-51,125,126,共16页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质和精髓。这一伟大而艰巨的时代使命,历史性地落在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身上,鞭策我们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语境,发现、分析和解决真问题,形成富于中国特色的新智慧和新影响。美...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质和精髓。这一伟大而艰巨的时代使命,历史性地落在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身上,鞭策我们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语境,发现、分析和解决真问题,形成富于中国特色的新智慧和新影响。美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具有知识性、人文性与教育性的学科,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进程方面,发挥着立人育心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即助力提升全民艺术素养、展示中华优秀审美传统、讲好审美文化中国故事、通过美育深化人生境界。其具体构建的实践路径,包括深入发掘中国美学的宝贵遗产、认真探讨中国美学的世界贡献、着力展开美学研究的交叉视野、积极投身美学教学的创新改革等。值世界范围内美学正在被视为第一哲学之际,中国的美学学科有理由抓住机遇,发出自己的引领性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故事 美育 艺术
下载PDF
丽江纳西族汉语方言音系及音韵特点
3
作者 杨春艳 《现代语文》 2024年第4期29-34,共6页
丽江纳西族汉语方言,既受到民族语的影响,又受到周边汉语方言、普通话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这在语音方面尤为突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出丽江纳西族汉语方言的音系及其音韵特点。丽江纳西族汉语方言有24个声母,它的主... 丽江纳西族汉语方言,既受到民族语的影响,又受到周边汉语方言、普通话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这在语音方面尤为突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出丽江纳西族汉语方言的音系及其音韵特点。丽江纳西族汉语方言有24个声母,它的主要特点是:古全浊声母清化,尖团不分,具有[ts、tsʰ、s、z]和[tʂ、tʂʰ、ʂ、ʐ]两套声母等。有31个韵母,它的主要特点是:韵尾简化,韵头简化,以及具体韵摄的分合等。有阴平、阳平、去声、入声4个声调,它的主要特点是:古平声字按照声母的清浊今演变为阴平和阳平,清声母、次浊声母上声字与阴平合流,全浊声母上声字今读去声,古入声字今自成一个调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纳西族 汉语方言 音系 声母 韵母 声调
下载PDF
免费师范生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与拓展课程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光富 孔小波 《当代教师教育》 2010年第3期66-71,共6页
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实施以来,各部属师范大学在积极构建培养优秀职前教师的教师教育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作为选修课程的形式,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师专业化、基础教育改革等维度出发,对教育研究... 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实施以来,各部属师范大学在积极构建培养优秀职前教师的教师教育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作为选修课程的形式,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师专业化、基础教育改革等维度出发,对教育研究与拓展课程展开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在总结我校教育研究与拓展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优质师范生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费师范教育 教育研究与拓展课程 教师专业化 基础教育改革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代美学概念系统的整合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志荣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1-188,204,共9页
中国古代的美学概念包括术语、范畴、命题三个方面。美学术语大都是在哲学术语的基础上,结合文学艺术实践向前延伸的,也有的则是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表达,具有开放性特征。其中有不少运用形象性的语言,是本义的一种引申和拓展。美学范... 中国古代的美学概念包括术语、范畴、命题三个方面。美学术语大都是在哲学术语的基础上,结合文学艺术实践向前延伸的,也有的则是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表达,具有开放性特征。其中有不少运用形象性的语言,是本义的一种引申和拓展。美学范畴依托于中国哲学中潜在的逻辑系统,又从艺术实践中提炼范畴,或在整合中体现两者的统一,起到一种纽带作用。美学命题表达一种判断,陈述美学家的见解,多为美学术语和范畴的展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以范畴和命题为筋骨,其中的潜在体系是经,而各类文艺思想中的术语、范畴和命题则是纬,包含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美学 概念 术语 范畴 命题 系统
下载PDF
小说研究系统的新构建
6
作者 陈大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102,204,共15页
研究都有相应的系统为支撑,其性质取决于研究者的设想与思路,反之,该系统包含的元素及其间相互关系,决定了研究进展与最后成果形态。古代小说研究论文数以万计,绝大多数为作家作品分析类,或由其组合而成的宏观研究,它们都由同一类研究... 研究都有相应的系统为支撑,其性质取决于研究者的设想与思路,反之,该系统包含的元素及其间相互关系,决定了研究进展与最后成果形态。古代小说研究论文数以万计,绝大多数为作家作品分析类,或由其组合而成的宏观研究,它们都由同一类研究系统所支撑。其实,古代小说可研究的内容相当丰富,相应的研究系统也应多样化。以已有研究系统的调整与重组、情节主线外信息的系统构建,以及跨越作品的零散信息的系统构建等为例,可以对小说研究系统的新构建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系统构建 小说元素
下载PDF
红学的晚清形态
7
作者 陈大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7,176,共15页
晚清列强入侵使国家面临沦亡深渊,社会诸矛盾趋于白炽化,西方文化传入也引起激烈碰撞与交融,红学形态在晚清时出现了新变化。传统的红学著述不多,而考察近代新出现的报刊可以发现,其中蕴含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播甚广的红学形态,包... 晚清列强入侵使国家面临沦亡深渊,社会诸矛盾趋于白炽化,西方文化传入也引起激烈碰撞与交融,红学形态在晚清时出现了新变化。传统的红学著述不多,而考察近代新出现的报刊可以发现,其中蕴含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播甚广的红学形态,包括:围绕《红楼梦》的价值评估出现了激烈的争论,新形势下各小说流派则多以《红楼梦》为创作楷模,各种续红之作则显示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红学形态 《红楼梦》 续红之作 近现代报刊 小说传播
下载PDF
回归混杂性:重审柄谷行人风景论中言文一致问题
8
作者 汤拥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8,179,共14页
柄谷行人以言文一致问题为枢纽展开有关“风景的发现”的论说,为风景批评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可以在以下几个层面接着柄谷行人讲:首先,借助柄谷行人有关透明性的论说,打开风景批评的语言论向度,同时评估这一论说所承载的现代性叙事的... 柄谷行人以言文一致问题为枢纽展开有关“风景的发现”的论说,为风景批评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可以在以下几个层面接着柄谷行人讲:首先,借助柄谷行人有关透明性的论说,打开风景批评的语言论向度,同时评估这一论说所承载的现代性叙事的多重困境;其次,依循柄谷行人对“外部性”的建构,探讨从内部语言学向“他者语言学”转换的可能性及其对于风景批评的价值;最后,以语言之偶然性和混杂性为立足点,审视柄谷行人风景论的伦理诉求,重新描述风景书写的文体特征和风景美学的话语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 柄谷行人 言文一致 透明性 混杂性
下载PDF
重新认识“语文教育家”叶圣陶
9
作者 张心科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6,共9页
近年来一些论著在评述叶圣陶时,常常出现静态、片面、绝对、主观等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看待事物、评价人物的方式,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和辩证的、客观的态度看待叶圣陶有关语文教育的观点、实践,可以获得新的认识:他对语文教科书由最... 近年来一些论著在评述叶圣陶时,常常出现静态、片面、绝对、主观等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看待事物、评价人物的方式,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和辩证的、客观的态度看待叶圣陶有关语文教育的观点、实践,可以获得新的认识:他对语文教科书由最初全盘否定到身体力行编写大量经典的语文教科书;对语文课程目的由最初强调学科的专责到主张全面育人;认为选文不仅是例子,还兼有凭借、引子等教学功能。他不赞同汉语、文学分科;不轻视语文知识,但反对系统、孤立地教,主张有选择地、随机地教;反对以文学教育为主,又并不轻视,且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他的强调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培养基本能力的实用主义语文教育思想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圣陶 语文教育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来华西士的汉语教科书与清末语言变革——以莫安仁的《官话汇编》为例
10
作者 凤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92,177,共11页
英国传教士莫安仁的汉语教科书《官话汇编》是重新理解和思考近代来华西士的汉语实践和晚清切音字运动之间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代表。莫安仁在《官话汇编》中表现出对戴侗《六书故》及其汉字观的高度欣赏,并充分吸纳了其“因声求义”的... 英国传教士莫安仁的汉语教科书《官话汇编》是重新理解和思考近代来华西士的汉语实践和晚清切音字运动之间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代表。莫安仁在《官话汇编》中表现出对戴侗《六书故》及其汉字观的高度欣赏,并充分吸纳了其“因声求义”的语言研究方法。《官话汇编》中提出的“现代官话”概念,提升了其适用人群的社会等级,强调了其之于中国社会现实变革的意义,从概念建构、价值提升和教学实践层面为一种统一的民族标准语的形成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劳乃宣等主导的切音字运动的转向及相关主张,在《官话汇编》中也得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回响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音字运动 汉语教科书 现代官话 《官话汇编》 莫安仁
下载PDF
江南社会史视野中的“农村三部曲”
11
作者 凤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6-56,共11页
“农村三部曲”是茅盾将他的江南地域经验和社会政治意识、社会科学理论,以及社会史兴趣进行有机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三部曲”集中体现了茅盾对经济生活的高度关注,“眼光向下”的分析路径,以及书写“整体的历史”的追求,纵横捭阖地... “农村三部曲”是茅盾将他的江南地域经验和社会政治意识、社会科学理论,以及社会史兴趣进行有机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三部曲”集中体现了茅盾对经济生活的高度关注,“眼光向下”的分析路径,以及书写“整体的历史”的追求,纵横捭阖地勾勒出1930年代江南农村和乡镇社会政治、经济、农事、风俗、祭祀、礼仪等多重图景,涉及社会阶层变动、地方权力博弈、底层对统治阶层的反抗等多重政经脉络的演进。作品在贡献出一幅1930年代江南农村和乡镇社会“整体的历史”的缩微图的同时,也打开了现实江南世界的历史纹理和日常褶皱,为现代江南文学的书写和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了创作手法上的借鉴和研究路径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江南社会史 “农村三部曲”
下载PDF
晚近词坛多元门径中的清真法度与创作实践
12
作者 徐燕婷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4,共8页
晚近词坛在浙常交融的背景下,辅以新旧文化之争,词坛呈现多元门径。周济的“宋四家说”奠定多元门径的根基,王鹏运、朱祖谋等清季四大家、龙榆生、唐圭璋等现代词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修正与拓展。作为学词门径之一的清真词,其精工博... 晚近词坛在浙常交融的背景下,辅以新旧文化之争,词坛呈现多元门径。周济的“宋四家说”奠定多元门径的根基,王鹏运、朱祖谋等清季四大家、龙榆生、唐圭璋等现代词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修正与拓展。作为学词门径之一的清真词,其精工博大、格调天成的清真法度被奉为学词之至境,陈洵、夏敬观、朱师辙、邵瑞彭、汪东等人在创作实践中积极效法。词人对清真词的追和实践可视为师法清真最直接的体现。晚近词人师法清真也往往存在着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分化、男性词人与女性词人创作冷热不均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近 清真法度 创作 词学
下载PDF
复数“他者”:东亚殖民地“看”与“被看”的辩证——梅娘作品“他者”叙事的意义
13
作者 刘晓丽 《东疆学刊》 2024年第1期10-17,131,共9页
东亚殖民地文学中“他者”问题具有复杂性而且理论意义重大。通过对日本殖民东亚时期的作家梅娘作品中“他者”叙事的分析可以发现,东亚殖民地文学中“他者”叙事的理论意义在于打破了西欧殖民主义“西方与东方”“自我与他者”的二元结... 东亚殖民地文学中“他者”问题具有复杂性而且理论意义重大。通过对日本殖民东亚时期的作家梅娘作品中“他者”叙事的分析可以发现,东亚殖民地文学中“他者”叙事的理论意义在于打破了西欧殖民主义“西方与东方”“自我与他者”的二元结构,它不同于后殖民理论的“逆写帝国”,杰姆逊的“民族寓言”,以及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等理论,打开了思考殖民地“他者”议题新的理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东亚殖民主义 伪满洲国 梅娘
下载PDF
论《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释文的训诂价值
14
作者 曹洁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18,共5页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在“增修”的指导思想下,再次将韵书释文繁化,增注之繁盛甚至超过了《广韵》与《集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训释材料保存了诸多珍贵资料,包括大量的前代典籍和旧注,合众家之说;扩大了义项与书证的收录,可以视为...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在“增修”的指导思想下,再次将韵书释文繁化,增注之繁盛甚至超过了《广韵》与《集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训释材料保存了诸多珍贵资料,包括大量的前代典籍和旧注,合众家之说;扩大了义项与书证的收录,可以视为唐宋时期新词新义的总汇;加入了诸多按语,并有所发挥。《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训释材料反映了汉语词汇形式与意义上的变化,有助于引《说文》研究,也可从中窥见中古至近代辞书的发展与演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 释文 训诂
下载PDF
“教学评一体化”与“教学评一致性”的分别理解与统筹实践
15
作者 叶丽新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25期4-9,共6页
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存在两个相近、相关的话题——“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评一致性”。从既有研究与实践状况来看,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明晰两者各自的内涵、追求,另一方面需要关联两者构筑起更加立体和科学的教学评实践体系。“教... 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存在两个相近、相关的话题——“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评一致性”。从既有研究与实践状况来看,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明晰两者各自的内涵、追求,另一方面需要关联两者构筑起更加立体和科学的教学评实践体系。“教学评一体化”侧重从实施时机角度统整考虑教、学、评相关元素,其间需要重点考虑教、学、评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教学评一致性”应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如内容类型的一致性、内容广度与分布的一致性、水平要求的一致性、教学评方式的内在一致性。“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评一致性”的统筹实践有多个层次的运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一致性 理解 实践
下载PDF
性别移动与上海流动空间的建构——从《海上花列传》中的“马车”谈开去 被引量:23
16
作者 罗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9-97,共9页
本雅明关于城市“游荡者”的理论把“人的移动”与现代性问题紧密结合了起来。通过一个与本雅明取向不同的问题意识,经由对具体个案的讨论和分析,也可看到在开埠以来上海“城市化”进程的语境中,“性别移动”和城市流动空间形成之间的... 本雅明关于城市“游荡者”的理论把“人的移动”与现代性问题紧密结合了起来。通过一个与本雅明取向不同的问题意识,经由对具体个案的讨论和分析,也可看到在开埠以来上海“城市化”进程的语境中,“性别移动”和城市流动空间形成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车 妓女 性别差异 流动空间 地方空间
下载PDF
汉语事件名词的界定与系统构建 被引量:13
17
作者 韩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1-175,196,共15页
事件范畴是由事物与动作两个基本范畴融合而成的复合范畴。从跨语言角度看,事件范畴在语言层面编码为词而非句子,是一种有标记映射。可即使在形态语言里,仍然存在无标记事件名词,同时存在事件名词多义兼类这样一种普遍的语言共性。因此... 事件范畴是由事物与动作两个基本范畴融合而成的复合范畴。从跨语言角度看,事件范畴在语言层面编码为词而非句子,是一种有标记映射。可即使在形态语言里,仍然存在无标记事件名词,同时存在事件名词多义兼类这样一种普遍的语言共性。因此目前形态语言中事件名词的主要界定方法,仍然是利用分布这一功能标准。将汉语现有的框架与之比对后可发现,它们的核心分布都是名词事件结构的实现,因此汉语事件名词的界定方法总的来说是一种事件结构测试法。在具体操作时可根据各框架优先度的差异,赋予不同的权值,再以这些不同权值的框架为标准,按义项辨析事件名词备选成员,从而初步构建起现代汉语事件名词逐级分类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范畴 有标记映射 形态语言 事件名词多义兼类 语言共性 事件结构测试法 框架权值
下载PDF
神话意象的系统联想与论证——评闻一多先生的神话学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田兆元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43,共6页
闻一多先生在民族的根本神话和神话诗学两个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更大的成就还在于在理论和方法上的独特探索。闻一多先生抓住意象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这个关键 ,展开系统联想 ,然后运用丰富的本土文化知识和外来资源 ,进行深入论证 。
关键词 闻一多 神话意象 诗学 独特 神话学 展示 展开 论证 丰富 本土文化
下载PDF
简论隐性语法关系和语义指向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税昌锡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39-43,共5页
词语线形组合的一维性和语义表达的多维性致使一个句法结构内部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语法关系 :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这两种语法关系所反映出来的实质就是句法语义的双向选择性。因此 ,一个句法结构也同时并存着两种语义关系 :句... 词语线形组合的一维性和语义表达的多维性致使一个句法结构内部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语法关系 :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这两种语法关系所反映出来的实质就是句法语义的双向选择性。因此 ,一个句法结构也同时并存着两种语义关系 :句法意义和搭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性语法关系 隐性语法关系 句法意义 搭配意义 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结构 动态分析
下载PDF
古代文类体系中“笔记”之内涵指称——兼论近现代“笔记小说”概念的起源及推演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庆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9-104,共6页
"笔记"一词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宋代以降,被广泛借用作书名,命名以议论杂说、考据辨证为主而兼记述见闻、叙述杂事的随笔札记,并逐步发展成为指称此类杂著的文类概念。清代,进一步明确用作述怪记异、载录历史琐闻等"小... "笔记"一词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宋代以降,被广泛借用作书名,命名以议论杂说、考据辨证为主而兼记述见闻、叙述杂事的随笔札记,并逐步发展成为指称此类杂著的文类概念。清代,进一步明确用作述怪记异、载录历史琐闻等"小说"类作品的文类概念。"笔记小说"最早作为文体概念则起源于20世纪初,是近代学者从文体角度对古代小说分类时提出的,后被明确界定为与"传奇小说"相对的文言小说文体类型概念。同时,还被界定为庞杂的文类概念:以子部"小说"为主体而兼含部分"杂史"、"杂传"、"杂家"著作。"笔记小说"概念使用存在着新旧内涵和指称相互纠葛、古代文类体系本然状态与现代研究理论视域之间的认知、价值判断错位等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记 笔记小说 内涵指称 起源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