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回忆我的大学时代——读过山东、四川、中央三个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才毕业 |
徐中玉
|
《学术界》
|
2001 |
4
|
|
2
|
美学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
刘阳
|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
2024 |
0 |
|
3
|
丽江纳西族汉语方言音系及音韵特点 |
杨春艳
|
《现代语文》
|
2024 |
0 |
|
4
|
免费师范生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与拓展课程的调查与分析 |
杨光富
孔小波
|
《当代教师教育》
|
2010 |
4
|
|
5
|
论中国古代美学概念系统的整合 |
朱志荣
|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6
|
小说研究系统的新构建 |
陈大康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7
|
红学的晚清形态 |
陈大康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8
|
回归混杂性:重审柄谷行人风景论中言文一致问题 |
汤拥华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9
|
重新认识“语文教育家”叶圣陶 |
张心科
|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0
|
来华西士的汉语教科书与清末语言变革——以莫安仁的《官话汇编》为例 |
凤媛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1
|
江南社会史视野中的“农村三部曲” |
凤媛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12
|
晚近词坛多元门径中的清真法度与创作实践 |
徐燕婷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3
|
复数“他者”:东亚殖民地“看”与“被看”的辩证——梅娘作品“他者”叙事的意义 |
刘晓丽
|
《东疆学刊》
|
2024 |
0 |
|
14
|
论《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释文的训诂价值 |
曹洁
|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5
|
“教学评一体化”与“教学评一致性”的分别理解与统筹实践 |
叶丽新
|
《语文教学通讯》
|
2024 |
0 |
|
16
|
性别移动与上海流动空间的建构——从《海上花列传》中的“马车”谈开去 |
罗岗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3
|
|
17
|
汉语事件名词的界定与系统构建 |
韩蕾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3
|
|
18
|
神话意象的系统联想与论证——评闻一多先生的神话学研究 |
田兆元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8
|
|
19
|
简论隐性语法关系和语义指向分析 |
税昌锡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8
|
|
20
|
古代文类体系中“笔记”之内涵指称——兼论近现代“笔记小说”概念的起源及推演 |
王庆华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