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学术化与宏观化——兼评《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
1
作者 张旗 赵会可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39-43,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 ,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构学术化与宏观化的具体表现 ,也是中国当代史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学术化 宏观史观 唯物史观 历史科学 庞卓恒 《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
下载PDF
抗战时期的“平价大案”始末:以农本局改组为中心 被引量:6
2
作者 傅亮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6-232,共7页
抗战时期,物价上涨引发了大后方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危机。为了解决物价问题,国民政府以农本局、平价购销处等机关负责粮食及日用品等物的平价工作,但效果并不显著。1940年末,蒋介石以物价不平、营私舞弊为由,兴起"平价大案"。&q... 抗战时期,物价上涨引发了大后方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危机。为了解决物价问题,国民政府以农本局、平价购销处等机关负责粮食及日用品等物的平价工作,但效果并不显著。1940年末,蒋介石以物价不平、营私舞弊为由,兴起"平价大案"。"平价大案"的发生及农本局的改组,深刻反映了财政部孔祥熙、徐堪与经济部翁文灏、何廉之间的权力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平价大案” 农本局改组
下载PDF
“白银经验”探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彦文 《党史研究与教学》 CSSCI 2009年第5期51-60,共10页
中共中央曾连续转发有关白银公司"四清"运动的4个报告,其中第一个报告——"白银经验",成为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第一个夺权样板,对全国运动急速向"左"的方向发展,影响很大。这4个报告的系列转发,表明白银公司... 中共中央曾连续转发有关白银公司"四清"运动的4个报告,其中第一个报告——"白银经验",成为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第一个夺权样板,对全国运动急速向"左"的方向发展,影响很大。这4个报告的系列转发,表明白银公司"四清"运动始终契合了中央有关"阶级斗争"形势的判断和认识,因此有必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在查阅相关档案文献,并走访部分重要亲历者,取得一手口述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尽可能还原这段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银经验” “四清”运动 夺权
下载PDF
抑商:古代专制时代的结构性政治经济矛盾的反映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刚 《贵州社会科学》 2002年第2期87-91,共5页
中国古代的抑商政策,是古代专制时代结构性政治经济矛盾的反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专制时代的中国社会是一种一元性的政治经济结构,其操纵下的社会层面,需要缺失中层,而商人们却恰恰易利用这种层面的不足,从这一结构体系... 中国古代的抑商政策,是古代专制时代结构性政治经济矛盾的反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专制时代的中国社会是一种一元性的政治经济结构,其操纵下的社会层面,需要缺失中层,而商人们却恰恰易利用这种层面的不足,从这一结构体系之外挤占中层,对最高专制权威形成冲击,从而构成体制性的内在矛盾。二、专制时代的政治经济结构所要求的“均平”、“隔离”,与商业发展之间构成巨大矛盾。三、在官僚政治商品化之中,商人由富入贵的走向,与等级专制构成严重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专制时代 政治经济结构 抑商政策 结构性矛盾
下载PDF
“救己”到“救人”:工部局早期医疗服务与城市公共医疗的起源(1854-1898) 被引量:1
5
作者 罗振宇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9-247,共9页
从1870年设立兼职卫生官,到1898年专职卫生官和卫生管理机构的出现,上海工部局的医疗服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仅关注雇员健康到关注公共医疗的过程,体现出了从"救己"到"救人"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工部局的医疗... 从1870年设立兼职卫生官,到1898年专职卫生官和卫生管理机构的出现,上海工部局的医疗服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仅关注雇员健康到关注公共医疗的过程,体现出了从"救己"到"救人"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工部局的医疗服务惠及了租界内居民的健康,但其出发点和主观目的仍是"救己"。但无论如何,工部局作为城市自治管理机构,其早期医疗服务已经开始呈现近代城市公共医疗服务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工部局 医疗服务 租界
下载PDF
私塾教育的现代化转换:清末私塾教育改革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招成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年第4期5-8,共4页
清朝末年 ,为适应形势的变化 ,清政府对私塾教育进行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改革。通过劝学所调查各地私塾的情况后 ,清政府制订了改革的程序、内容和办法 ,以利改革的进行。改革虽不彻底 ,但促进了私塾教育的现代化转换。
关键词 私塾 改革 现代化
下载PDF
略论20世纪中国的经济保守主义思潮及其对当前经济现代化的启示
7
作者 何爱国 夏雪 《学习与实践》 2006年第4期155-161,共7页
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保守主义思潮,主要指的是否认、抗拒、抵制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经济思潮。这种思潮虽严重束缚和阻碍了我国经济现代化和经济健康发展,但不可否认、也不可忽视的是,这种思潮的确有其合理的内核和存在的价值,给我国... 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保守主义思潮,主要指的是否认、抗拒、抵制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经济思潮。这种思潮虽严重束缚和阻碍了我国经济现代化和经济健康发展,但不可否认、也不可忽视的是,这种思潮的确有其合理的内核和存在的价值,给我国经济现代化留下了六大启示。突破经济保守主义思维障碍,将保障我国改革开放的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正建立和经济现代化的健康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现代化 经济保守主义 中国 20世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下载PDF
清末民初英国在中国租借地威海卫的乡村管理
8
作者 刘本森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5-229,共5页
英国租借威海卫后,采取"维持旧制"的乡村管理方式,并将乡绅纳入正规行政管理序列、赋予民主法治内涵,为威海卫的乡村管理注入了近代因素。总董、村董、长老是威海卫乡村的管理者,他们在农村中沟通上下、办理基层事务、维护社... 英国租借威海卫后,采取"维持旧制"的乡村管理方式,并将乡绅纳入正规行政管理序列、赋予民主法治内涵,为威海卫的乡村管理注入了近代因素。总董、村董、长老是威海卫乡村的管理者,他们在农村中沟通上下、办理基层事务、维护社会秩序。英国人通过规范绅权、表彰楷模、劝勉惩戒对乡绅进行管理,有效地经营乡村,收到了"鸡犬无惊"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威海卫 租借地 总董 乡村管理
下载PDF
试论方豪的宗教史研究
9
作者 修彩波 《贵州文史丛刊》 2003年第1期44-47,共4页
方豪在宗教史研究方面颇具成就 ,其研究以天主教史为主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为其重要成果之一。在详考天主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原因以及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等诸多因素的同时 ,又对回教、摩尼教等其他外来宗教进行了较深的研究。并... 方豪在宗教史研究方面颇具成就 ,其研究以天主教史为主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为其重要成果之一。在详考天主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原因以及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等诸多因素的同时 ,又对回教、摩尼教等其他外来宗教进行了较深的研究。并对浙江诸外来宗教重点考察 ,开宗教区域研究之先例。他还注意展拓宗教史史料来源 ,对宗教史研究 ,有发扬光大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豪 宗教史研究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 中国 研究成果
下载PDF
学术批评的潜规则
10
作者 唐小兵 《社会学家茶座》 2009年第2期77-82,共6页
一谈到中国学术的自主性和问题,我们总是很容易习惯性地把这些弊病归咎于体制性的“终极原因”,比如学术自由、学术独立等客观社会情境。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甚至有时候并非造成低劣学术的最关键的原因。
关键词 学术批评 潜规则 中国学术 学术自由 社会情境 学术独立 自主性 体制性
下载PDF
后现代情境下的哲学与政治
11
作者 成庆 《社会学家茶座》 2008年第3期108-114,共7页
20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发生的“自由主义”与“新左派”间的论战,如今已经鲜有人提及。这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当年双方论战的某些主题经过十余年的现实淘洗,早已风吹云散,不复当年的历史情境;另一方面则是双方对于改革30年来中国政治转... 20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发生的“自由主义”与“新左派”间的论战,如今已经鲜有人提及。这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当年双方论战的某些主题经过十余年的现实淘洗,早已风吹云散,不复当年的历史情境;另一方面则是双方对于改革30年来中国政治转型的一些基本看法的分歧到今天不仅没有得到弥合,反而越发加深,难以再有对话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情境 政治转型 后现代 20世纪90年代末 哲学 “自由主义” “新左派” 论战
下载PDF
理想主义意味着什么?——反思80年代怀旧热
12
作者 成庆 《社会学家茶座》 2007年第5期4-7,共4页
时间不过20余年,但是关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故事,今天却被各种声音烘托成一个既近且远的“文化符号”。在那个年代成名的许多文化人,在这一波回忆的浪潮中纷纷走向前台,描述他们心目中的“80年代”。尽管我了解的对于80年代的回忆其... 时间不过20余年,但是关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故事,今天却被各种声音烘托成一个既近且远的“文化符号”。在那个年代成名的许多文化人,在这一波回忆的浪潮中纷纷走向前台,描述他们心目中的“80年代”。尽管我了解的对于80年代的回忆其实充满了多歧性,但是在公共空间中弥漫的更多只是惆怅与惋惜的情绪,80年代本身更值得讨论的问题反而失之阙如,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年代 理想主义 意味 怀旧 文化符号 公共空间 文化人 回忆
下载PDF
灵魂的歧途
13
作者 成庆 《社会学家茶座》 2008年第6期97-100,共4页
在如今的学院,常能碰见这么几类人文“知识分子”:~种是“学术官僚”,他们大多以官僚身份出现,但同时却占据大量学术资源,因此,可以在知识生产过程中以相当意识形态化与粗劣的内容来获取学术资本;另一种则是许多专业知识分子,... 在如今的学院,常能碰见这么几类人文“知识分子”:~种是“学术官僚”,他们大多以官僚身份出现,但同时却占据大量学术资源,因此,可以在知识生产过程中以相当意识形态化与粗劣的内容来获取学术资本;另一种则是许多专业知识分子,他们信奉学术体制的专业原则,跟随一个主流的学术传统,无论这个传统是本土的,还是由西方世界贩售回来的一些研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 知识分子 学术资源 意识形态化 学术资本 生产过程 学术体制 西方世界
下载PDF
乡镇教会及其现代困境:塘栖基督教会初探
14
作者 孟钟捷 《当代宗教研究》 2004年第3期27-30,18,共5页
在政教分离的现代社会,尤其身处中国文化背景之中,基督宗教思想及其载体教会,如何恰如其分地介入社会与个人的现代转型,业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反思。从普遍意义上而言,这种参与注定面临诸多危机,其原因在于“
关键词 乡镇教会 塘栖基督教会 中国 管理机制
下载PDF
废省与缩省:民国时期省制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杨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0-137,129,共9页
晚清以降,行省制度的流弊日渐显现,省制改革成为中国政治上的一大难题。"废省"与"缩省"作为解决困局的一种手段,构成了近代省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运动肇始于清末,极盛于民初,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忽隐忽现... 晚清以降,行省制度的流弊日渐显现,省制改革成为中国政治上的一大难题。"废省"与"缩省"作为解决困局的一种手段,构成了近代省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运动肇始于清末,极盛于民初,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忽隐忽现,若断若续",随之而来的质疑与驳斥也从未消弭。"废省"与"缩省"所折射出的国家政制建构、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厘清等问题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废省 缩省 省制
下载PDF
古代中国的自我认同--以“仁”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段炼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2-76,共5页
本文从自我认同的角度,以"仁"为中心,描绘了一幅古代中国自我认同的路线图,考察并探讨了两个关键性问题:儒家自我的道德内涵以及古代中国的自我(己)与家、国、天下的关系。文章指出,就"古代中国的自我认同"而言,前... 本文从自我认同的角度,以"仁"为中心,描绘了一幅古代中国自我认同的路线图,考察并探讨了两个关键性问题:儒家自我的道德内涵以及古代中国的自我(己)与家、国、天下的关系。文章指出,就"古代中国的自我认同"而言,前者揭示的是自我认同的价值来源,而后者则呈现出道德价值和现实世界的复杂关系。简洁地说,作为"仁"的来源,孝悌、"爱人"的观念,与自我认同的确立密切相关;作为"仁"的实施,推己及人与克己复礼开辟了自我认同的实践途径;而作为"仁"的扩展,在"己"与家、国以及天下建立关系的同时,也为自我认同的延伸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认同 天下
下载PDF
雍正反腐败的政治极限
17
作者 王志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2-65,共4页
雍正反腐败在清代最有成效,但为维护皇权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基础,雍正在反腐败时也向军事势力和官僚势力让步,在不同程度上宽免了功臣后代、满族、八旗、官僚等权贵阶层的腐败行为,此为雍正反腐败的政治极限。
关键词 雍正 反腐败 宽免 军事势力 官僚势力 政治极限
下载PDF
读《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18
作者 周利生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1年第z1期127-132,共6页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再评价 生产力 思想体系 生产方式 新民主主义理论 人民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 社会经济形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革命 道路 无产阶级政权 资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下载PDF
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启示:基于史料与俄国学者研究的认识——兼与汪亭友先生商榷
19
作者 崔海智 邰浴日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0-46,共7页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以及汪亭友先生的争鸣文章在材料的选择和解读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没有对使用的一些口述史料和回忆录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并且在材料的使用和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没有反映出俄国主...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以及汪亭友先生的争鸣文章在材料的选择和解读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没有对使用的一些口述史料和回忆录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并且在材料的使用和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没有反映出俄国主流学术界对苏联"亡党亡国"原因的"诉说"。同时其在对斯大林"大清洗"的规模及评价等问题上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将戈尔巴乔夫描述为"第五纵队"和叛徒等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共产党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 东欧剧变
原文传递
劳资利益团体合作与一战结束前后的德国社会——试论《斯廷内斯——列金协议》的起源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20
作者 孟钟捷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2-99,共8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德国的劳资利益团体走上了合作的道路,通过《斯廷内斯—列金协议》,为战后德国社会勾勒出一副和谐图景。本文关注这种合作产生的历史,从中对劳资利益团体的合作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其成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关键词 劳资利益团体 德国 《斯廷内斯-列金协议》 利益团体政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