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特征与实践 被引量:3
1
作者 胡逢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24,148,共7页
文化保守主义是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中最重要的文化建构论之一。理论上,它始终坚持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应在继承和改造传统的基础上展开,以不失民族自身的主体特征为目标,由此与文化激进主义以"西化"为目标的思路形成了鲜明对... 文化保守主义是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中最重要的文化建构论之一。理论上,它始终坚持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应在继承和改造传统的基础上展开,以不失民族自身的主体特征为目标,由此与文化激进主义以"西化"为目标的思路形成了鲜明对立。作为一种现代文化思潮,它与一般顽固保守思想的根本区别,乃在对传统的继承是建立在具有现代自觉意识的反思基础上的。从该思潮的代表性流派国粹主义、东方文化派、"学衡派"和现代新儒家等主要活动看,其贡献大多集中在思想理论和现代文化哲学的体系建构领域,在社会实践层面则殊少成就。这应是该派在现代社会长期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保守主义 理论特征 思潮与流派
下载PDF
当代台湾民族学研究的兴起 被引量:1
2
作者 胡逢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83,221,共15页
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是当代台湾学术中相当活跃和有生气的一个研究领域,近年来,已广泛受到大陆学术界的关注。该学在当地的兴起,既赖其区域文化资源的深厚凭藉,也有种种现实的动因。就其1950年代到1960年代的耕耘实践看,研究重心显然集... 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是当代台湾学术中相当活跃和有生气的一个研究领域,近年来,已广泛受到大陆学术界的关注。该学在当地的兴起,既赖其区域文化资源的深厚凭藉,也有种种现实的动因。就其1950年代到1960年代的耕耘实践看,研究重心显然集中在高山族和台湾文化特质及其与周边其他地区的关系方面。从理论和方法的角度审视,它不但继承了史语所的科学实证风气,且能时时关注国际前沿的学术发展趋势,并努力结合现实社会的某些需求,对此作出适当的回应,从而在自身的不断反思中加以改进和创新,这也许正是其得以接地气而在当地获得持久发展的重要原因。认真考察其兴起过程中的成果和方法得失,对当代中国学术尤其是人类学的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民族学研究 高山族 环太平洋文化
下载PDF
论抗战时期的民族本位文化史学 被引量:2
3
作者 胡逢祥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4-42,共19页
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现代史学建设走上了一条以"西化"为主导的道路,无论在价值判断和研究视野,还是在史学理论、方法和专业术语的使用方面,莫不以取法西学为准。抗战时期影响巨大的民族本位文化史学却提出了另一种史学建设进... 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现代史学建设走上了一条以"西化"为主导的道路,无论在价值判断和研究视野,还是在史学理论、方法和专业术语的使用方面,莫不以取法西学为准。抗战时期影响巨大的民族本位文化史学却提出了另一种史学建设进路,其主旨包括:一、中国现代史学建设当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形成本土特色,而不应简单以移植西学代替自己的创造;二、应继承发扬中国史学关注和参与现实的经世传统;三、强调治史当具通识,既要重视史料考证,也不能放弃史义探究。其史学理论与实践,尽管因时代和认识上的局限,存在着不完善乃至粗糙处,但对当时唯"西化"是从的学术建构路线显然具有一定的纠偏作用,特别是其中有关传统文化与现代史学关系的考量和处置方式,无论得失,对于今日倡导融通中外的文化创新,都具有可贵的启示或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民族本位文化 现代史学建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