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口海岸沉积和动力过程主要研究方向
1
作者 陈吉余 陆健健 《国际学术动态》 2000年第5期70-71,共2页
"河口海岸沉积和动力过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综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会议于1999年11月10~15日在中国上海召开,有近百名中外学者参加。
关键词 河口海岸沉积 动力过程 学术研讨会 水动力过程
下载PDF
长江口潮沼植物对动力沉积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57
2
作者 杨世伦 时钟 赵庆英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5-80,共6页
为探讨潮沼植物对动力沉积过程的影响 ,在长江口南汇东滩沼泽和邻近的光滩上进行了近底层流速、波浪、悬沙浓度、沉积物粒径和滩面淤积速率等对比实验 ,并在九段沙潮沼中做了两种先锋植物黏附悬沙的实验 .结果表明 ,沼泽和同高程的邻近... 为探讨潮沼植物对动力沉积过程的影响 ,在长江口南汇东滩沼泽和邻近的光滩上进行了近底层流速、波浪、悬沙浓度、沉积物粒径和滩面淤积速率等对比实验 ,并在九段沙潮沼中做了两种先锋植物黏附悬沙的实验 .结果表明 ,沼泽和同高程的邻近光滩近底层平均流速的比值为 0 .1 6~ 0 .84;两种环境平均波周期、平均波高和平均悬沙浓度的比值分别为 1 .4,0 .43,和 0 .71 .波浪传入沼泽后 ,一方面波高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变得规则有序 .海三棱草和草两种先锋植物群落黏附的悬沙分别达到 2 98和40 g/m2 .由于水动力降低和植物的捕沙功能 ,细颗粒泥沙易于在沼泽中沉积下来 ,导致沼泽环境沉积物明显较相邻光滩细 ;沼泽中沉积速率加快 ,侵蚀受到抑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沼 水动力 沉积作用 长江口 沉积速率 悬沙浓度
下载PDF
开敞大河口滩槽冲淤对台风的响应及其动力泥沙机制探讨——以长江口南汇边滩-南槽-九段沙系统为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杨世伦 丁平兴 赵庆英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9-75,共7页
台风期间 ,潮间带和潮下带岸坡总体上遭受侵蚀 ,而向岸一侧的沼泽和向海一侧的深槽则趋于淤积。台风期间的冲淤强度比正常天气的高 1- 2个数量级。台风期间裸滩的侵蚀机制是风将高能传递给水体使水体挟沙能力剧增 ,沼泽迅速淤积的机制... 台风期间 ,潮间带和潮下带岸坡总体上遭受侵蚀 ,而向岸一侧的沼泽和向海一侧的深槽则趋于淤积。台风期间的冲淤强度比正常天气的高 1- 2个数量级。台风期间裸滩的侵蚀机制是风将高能传递给水体使水体挟沙能力剧增 ,沼泽迅速淤积的机制与植被的消能捕沙功能、涨潮水体的高含沙量和明显的增水有关 ,而深槽的骤淤则是由于深水区底层相对较弱的动力条件与浅滩侵蚀所致的高含沙量不相适应。受径流和潮流对泥沙扩散作用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动力泥沙机制 台风 风暴 岸滩剖面 潮间带 沉积作用 淤积
下载PDF
黄河夺淮期间淮河入海河口动力、地貌与演变机制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庆 李道季 +1 位作者 孟庆海 陈吉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51-757,共7页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对黄河在淮期间淮河入海河口的动力条件、地貌特征及其演变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时期因大量多泥沙黄河径流汇入,淮河河口径流量、输沙量增大,但不同时期输沙量又受黄河下游反复进行的沿程淤积的影响而有...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对黄河在淮期间淮河入海河口的动力条件、地貌特征及其演变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时期因大量多泥沙黄河径流汇入,淮河河口径流量、输沙量增大,但不同时期输沙量又受黄河下游反复进行的沿程淤积的影响而有变化。淮河口是中等强度的潮汐河口,其往复潮流和沿岸流系统非常有利于入海泥沙扩散。淮河口呈上窄下宽的喇叭口形,口门内、外侧分别发育有大规模拦门沙及水下三角洲,河口段河道具有典型的弯曲河型,自18世纪以后口门宽度有增大的趋势。淮河口演变的机制是潮流界不断向下游迁移、河口不断向海延伸,而且潮流界下移距离远大于同期河口外延距离,河口段长度急剧缩短。为了适应径流、潮流消能的需要,河口段河型向曲流化发展、口门展宽。古淮河人海河口和现代黄河河口具有不同的动力地貌特性和演变机制,其间不能作简单类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 潮流界 黄河 入海河口地貌 动力条件
下载PDF
楚科奇海与白令海表层沉积中的钙质和硅质微体化石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陈荣华 孟翊 +1 位作者 华棣 王汝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30,共6页
通过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和白令海 41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有孔虫、介形类等钙质微体化石和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定量分析 ,发现表层沉积中浮游有孔虫几乎缺失 ,这可能与该区表层生产力相对低、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有关 ,... 通过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和白令海 41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有孔虫、介形类等钙质微体化石和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定量分析 ,发现表层沉积中浮游有孔虫几乎缺失 ,这可能与该区表层生产力相对低、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有关 ,而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分布则明显受表层沉积物类型、表层初级生物生产力和碳酸盐溶解作用所控制。其中 ,北冰洋楚科奇海陆架区有孔虫丰度和分异度低 ,含少量浅水介形类 ,放射虫在陆架浅水区缺失 ,但含有较多硅藻和海绵骨针等其它硅质微体化石 ,反映该区由于海冰、表层海水温度较冷而导致表层初级生产力相对低。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丰度比楚科奇海高一个数量级 ,底栖有孔虫分异度也相对高 ,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与钙质化石一样 ,其丰度比楚科奇海明显高 ,反映表层初级生产力相对高。根据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丰度、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比值的水深变化 ,推测该区碳酸盐溶跃层和补偿深度 (CCD)相对浅 ,分别位于水深 2 0 0 0 m和 38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化石 碳酸盐溶解作用 表层沉积 北极 楚科奇海 白令海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长江河口浮泥形成机理及变化过程 被引量:31
6
作者 李九发 何青 徐海根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2-310,共9页
1976年以来 ,在长江河口盐水楔和最大浑浊带活动的河道进行了 2 0余次现场观测。本文在现场观测资料基础上 ,确认长江河口浮泥由细颗粒泥沙组成 ,中值粒径在8— 1 1 5μm ,小于 2 μm的粘土占 2 8 1 8%— 36 39%。长江河口浮泥是悬沙... 1976年以来 ,在长江河口盐水楔和最大浑浊带活动的河道进行了 2 0余次现场观测。本文在现场观测资料基础上 ,确认长江河口浮泥由细颗粒泥沙组成 ,中值粒径在8— 1 1 5μm ,小于 2 μm的粘土占 2 8 1 8%— 36 39%。长江河口浮泥是悬沙在盐淡水混合环境中絮凝沉降于近底和风暴潮再悬浮泥沙形成的高浓度浑水层。在成因类型上分为憩流浮泥、盐水楔浮泥和风暴潮浮泥 ,第 1种在涨或落潮转流期低流时形成 ,规模大 ,厚度薄 ;第 2种在盐水楔发育时形成 ,规模较小 ,厚度较大 ;第 3种在大风后形成 ,规模大 ,范围广 ;若三者相遇 ,则浮泥厚度和范围最大。浮泥具有洪枯季、大小潮和风暴周期变化规律。长江河口河道宽浅 ,但河槽中动力作用较强 ,自然状态下浮泥层比较薄 ,在人工疏浚河槽中可以出现 1 0m多厚的浮泥层。浮泥层的变化与河口拦门沙的冲淤有良好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浮泥 盐水楔 絮凝沉降 形成机理 风暴潮
下载PDF
潮滩沉积物重金属累积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7
作者 王永红 张经 沈焕庭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9-77,共9页
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潮滩重金属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基础上 ,指出潮滩重金属来源的定量分析尚很不完整 ;沉积物的物质组成、粒径、水动力作用、潮滩生物、河流输入量、人类活动等都对重金属在潮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在垂岸方向 ,重金属从高... 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潮滩重金属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基础上 ,指出潮滩重金属来源的定量分析尚很不完整 ;沉积物的物质组成、粒径、水动力作用、潮滩生物、河流输入量、人类活动等都对重金属在潮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在垂岸方向 ,重金属从高潮滩到低潮滩含量逐渐降低 ,反应了水动力以及粒径对潮滩重金属的分布的控制 ;沿岸方向 ,淤涨岸段 ,重金属含量低 ,排污口严重影响着重金属的沿程分布 ,重金属含量随离排污口的距离增大而呈指数减少 ;垂向方向 ,在许多地方重金属分布与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状况相吻合。生物活动使潮滩重金属的累计特征变得复杂 ,改变了潮滩局部的微环境。与国内外河口重金属研究相比 ,潮滩重金属的研究远远不足。沉积物中重金属常用研究方法 ,如Tessier地球化学相连续提取法、Mesocosm模型 ,以及数值和现场模拟的方法的应用 ,对潮滩重金属的研究将有很大帮助。在潮滩重金属的污染评价中 ,生物标准较其它标准更为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 重金属 累积特征 沉积物 运移作用
下载PDF
遥感在海岸岸滩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何青 恽才兴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87-94,共8页
利用多时相航卫片图像信息和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三门湾自然环境、水动力条件、泥沙运动等因素分析,研究海岸岸滩形态及演变过程,指出该地区的岸滩稳定性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利用航卫片技术有空间分布和环境动态分... 利用多时相航卫片图像信息和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三门湾自然环境、水动力条件、泥沙运动等因素分析,研究海岸岸滩形态及演变过程,指出该地区的岸滩稳定性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利用航卫片技术有空间分布和环境动态分析方面的优势,结合常规水文地形资料进行海岸岸滩稳定性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岸滩稳定性 三门湾 海岸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附近企鹅栖息地粪土沉积地层放射性核素^(210)Pb定年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自磐 刘广山 +2 位作者 卢冰 张卫国 韩晓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82,共7页
用γ谱方法测定了南极长城站附近特有生物群落栖息地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地表沉积物中40K,137Cs,210Pb,226Ra,228Ra,228Th.和238U平均比活度,分别为143,7.56,24.1,3.65,5.36,4.15和6.5 Bq/kg.同时测试了阿德雷岛企鹅栖息地粪土沉积... 用γ谱方法测定了南极长城站附近特有生物群落栖息地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地表沉积物中40K,137Cs,210Pb,226Ra,228Ra,228Th.和238U平均比活度,分别为143,7.56,24.1,3.65,5.36,4.15和6.5 Bq/kg.同时测试了阿德雷岛企鹅栖息地粪土沉积地层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利用其中的210Pb比活度,210Pbex垂向变化特征,推演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和地质历史年代:其中AD1-a柱样时间跨度约为74 a(1928~2002年),据此计算了沉积速率为0.063 mm/a(r=0.794),并讨论了在南极特定条件下,放射性核素示踪对定年影响以及与区域现代气候环境变化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放射性核素 企鹅栖息地 沉积地层 ^210Pb定年
下载PDF
西南极企鹅栖息地粪土沉积层中生物标志物记录及其环境气候意义
10
作者 张海娜 潘建明 +1 位作者 于培松 张卫国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2期58-64,共7页
对2001年采集的西南极阿德雷岛(Ardley Island)企鹅栖息地粪土沉积层的柱状样品进行了210Pb精确定年,同时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其柱状样品以及采自2001年和2006年微表层样品中的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甲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建立了西南极阿德雷岛... 对2001年采集的西南极阿德雷岛(Ardley Island)企鹅栖息地粪土沉积层的柱状样品进行了210Pb精确定年,同时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其柱状样品以及采自2001年和2006年微表层样品中的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甲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建立了西南极阿德雷岛企鹅粪土沉积层的类脂生物标志物时间序列(1926—2006年),并应用粪土沉积层记录的脂肪酸分子nC18∶2/nC18∶0值,探讨了80 a以来南极地区2次短期气候冷暖变化事件在年代和形式上与ENSO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企鹅粪土沉积层记录的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主峰碳(C23)、轻烃/重烃(∑C21-/∑C)值、正构烷烃碳优势指数(CPI)等的变化不仅反映了菌藻微生物与陆地植被的相对变化,而且也与气候变化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细菌脂肪酸iC15∶0/aC15∶0值敏锐地反映出这一地区2个时段(2~3 cm和4~5 cm均对应于ENSO结束之年)微生物作用的明显增强,与此同时脂肪酸碳优势指数(CPIA)值的降低,表明微生物为粪土沉积层贡献了低碳数的脂肪酸组分,反映出微生物及细菌在南极这个相对简单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说明微生物的活动与气候冷暖条件存在着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企鹅粪土沉积层 ^210Pb定年 生物标志物 环境变化
下载PDF
沙质海岸沿岸输沙率的数值模型
11
作者 陈沈良 《海洋工程》 CSCD 1999年第4期79-84,共6页
为了较为准确地计算沙质海岸沿岸输沙率,基于网格模型建立沙质海岸波浪的传播变化模型,根据求得的波高和波向分布特征,并考虑辐射应力等,计算波生流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波浪最大底部轨道速度和沿岸流的分布特点,建立估算破波... 为了较为准确地计算沙质海岸沿岸输沙率,基于网格模型建立沙质海岸波浪的传播变化模型,根据求得的波高和波向分布特征,并考虑辐射应力等,计算波生流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波浪最大底部轨道速度和沿岸流的分布特点,建立估算破波带内各网格单元上沿岸输沙率的分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模型 波生流模型 沿岸输沙率 沙质海岸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古土壤发育与晚更新世末海平面变化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38
12
作者 邓兵 李从先 +1 位作者 张经 吴国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2-230,共9页
文章运用沉积学、元素地球化学和稳定碳同位素等方法 ,研究长江三角洲古土壤记录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特征。古土壤与下伏漫滩沉积在粒度组成和化学风化程度等方面有继承性和延续性。不同剖面母质粒度组成受局部地形起伏控制 ,具有泛滥平原... 文章运用沉积学、元素地球化学和稳定碳同位素等方法 ,研究长江三角洲古土壤记录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特征。古土壤与下伏漫滩沉积在粒度组成和化学风化程度等方面有继承性和延续性。不同剖面母质粒度组成受局部地形起伏控制 ,具有泛滥平原沉积特征。结合沉积学特征及古生物研究分析表明 ,古土壤成土母质应为洪泛平原沉积物。有机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显示 ,古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有逐渐变干的趋势。各剖面粒度向上变细可能反映母质沉积时泛滥平原淹没能力降低、河流水位不断下降。古土壤底部化学风化程度最低 ,反映早期以母质堆积为主间或有成土作用 ;向上化学风化程度增强 ,指示暴露成土作用加强 ,而沉积作用减弱 ;顶部风化程度又逐渐减弱 ,可能是降雨量持续减少以及气候的变干变冷造成的。古土壤母质堆积过程中河流水位下降及化学风化程度的变化 ,是晚更新世末海平面降低过程中古河谷下切、气候变干变冷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古土壤 沉积学 元素地球化学 稳定碳同位素 古环境 古气候
下载PDF
长江口拦门沙河槽季节性冲淤的主控因子探讨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杨世伦 赵庆英 +1 位作者 丁平兴 谢文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8-265,共8页
根据长江口南槽 3a中的 2 3次地形实测资料 ,揭示拦门沙航道的季节性冲淤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并利用所获得的经验关系对入海水沙特征年份及洪水、风暴迭加情况下河床的冲淤幅度进行了预报。结果表明 :拦门沙航槽的季节性冲淤变化主... 根据长江口南槽 3a中的 2 3次地形实测资料 ,揭示拦门沙航道的季节性冲淤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并利用所获得的经验关系对入海水沙特征年份及洪水、风暴迭加情况下河床的冲淤幅度进行了预报。结果表明 :拦门沙航槽的季节性冲淤变化主要受洪水和风暴控制。在不受风暴干扰的前提下 ,河槽纵向上各点的水深同大通站径流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关性以径流同落后 1~ 2月的地形之间的关系为最好 ;随着向海距离增大 ,这种“滞后”时间有延长趋势。正常年份径流引起的洪枯季最大冲淤幅度约为 0 .6~ 0 .7m量级 ,特枯水 (沙 )年和特丰水 (沙 )年引起的洪枯季最大冲淤幅度估计分别为 0 .4~ 0 .5m和 0 .9~ 1.0m量级。十年一遇的风暴引起约 0 .4m的淤积。若特丰水 (沙 )年洪水和百年一遇的强台风碰头 ,拦门沙河床的洪枯季冲淤幅度可能达 1.5m左右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冲淤 拦门沙 径流 台风 长江口 季节性冲淤
下载PDF
长江口冲积岛岸滩剖面形态和冲淤规律 被引量:38
14
作者 杨世伦 姚炎明 贺松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64-769,共6页
根据海岸带和海岛两次调查的实测资料和水下地形图,用动力地貌学方法对长江口三岛岸滩剖面的形态和冲淤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汊河口冲积岛岸滩有“江岸型”、“洲头型”和“潮滩(tidalbeach)型”三种基本类型;河槽变迁导致“... 根据海岸带和海岛两次调查的实测资料和水下地形图,用动力地貌学方法对长江口三岛岸滩剖面的形态和冲淤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汊河口冲积岛岸滩有“江岸型”、“洲头型”和“潮滩(tidalbeach)型”三种基本类型;河槽变迁导致“江岸型”岸滩发生数年周期的变化,岸滩的季节性变化受风、海面、潮差和含沙量等多种因子影响,台风和寒潮则引起周期更短的“风暴旋回”,受植被保护的沼泽滩面的冲淤过程与光滩截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岛 岸滩冲面 冲淤变化 长江口 冲淤规律
下载PDF
长江口南港航道沙波群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杨世伦 张正惕 +1 位作者 谢文辉 贺松林 《海洋工程》 CSCD 1999年第2期80-89,共10页
本文利用Innerspace449热敏式双频测深仪和GPS(全球定位系统)在长江口南港和南北槽主航道走航观测结果,确认南港(吴淞口以下)上段航道在洪季正常风况下存在尺度较大的沙波群,并对沙波的几何特征、形成条件、迁移... 本文利用Innerspace449热敏式双频测深仪和GPS(全球定位系统)在长江口南港和南北槽主航道走航观测结果,确认南港(吴淞口以下)上段航道在洪季正常风况下存在尺度较大的沙波群,并对沙波的几何特征、形成条件、迁移速率以及台风后的变化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在统计的652个沙波中,平均和最大波长分别为21m和105m。平均和最大波高分别为0.8m和2.7m,波高和波长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沙波中72%为单一沙波,复合沙波的波长和沙波指数较大;单一沙波最大、最小和平均沙波指数分别为36.5、11.2和21.8(复合沙波最大可达69.3);随着沙波度的增大,沙波指数呈增大趋势;绝大多数沙波(波高<1m)是对称或近于对称的,但波高>1m的沙波通常向海倾斜。(2)沙波沉积物为分选好的细沙,Φ50为2.70。(3)沙波现场水流费劳德数Fr小于0.2,与某些理论相符而与某些水槽实验结果相冲突。(4)大潮和寻常潮一个涨(落)潮过程沙波来回迁移的距离约为1~5m;小潮期间沙波的迁移距离接近0;落潮迁移距离总是大于涨潮。(5)台风后沙波有被掩埋的迹象。结果包括:①沙质床底是形成沙波的重要基础。南北槽虽具有沙波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波群 推移质 航道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口浑浊带的形成机理与特点 被引量:24
16
作者 潘定安 沈焕庭 茅志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2-69,共8页
泥沙积聚再悬浮是长江口浑浊地带形成的主要机理.促使泥沙积聚有径流潮流相互作用和盐淡水交汇混合两种机制,前者形成潮汐浑浊带,后者形成盐水浑浊带长江口浑浊带是具有两种不同机制的盐潮复合浑浊带.长江口浑浊带在不同时间、不同... 泥沙积聚再悬浮是长江口浑浊地带形成的主要机理.促使泥沙积聚有径流潮流相互作用和盐淡水交汇混合两种机制,前者形成潮汐浑浊带,后者形成盐水浑浊带长江口浑浊带是具有两种不同机制的盐潮复合浑浊带.长江口浑浊带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浑浊带 泥沙积聚 泥沙再悬浮 形成机理
下载PDF
潮滩生态系统中生源要素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17
作者 侯立军 刘敏 +4 位作者 许世远 欧冬妮 刘巧梅 刘华林 蒋海燕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74-781,共8页
海岸带潮滩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海岸带陆海交互作用(LOICZ)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10~20年之间,潮滩生源要素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得到了长足... 海岸带潮滩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海岸带陆海交互作用(LOICZ)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10~20年之间,潮滩生源要素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于此,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有关潮滩氮营养盐的来源、潮滩氮素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迁移转化过程及氮素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底栖生物效应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今后潮滩生源要素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 生态系统 生源要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硝化-反硝化耦合作用
下载PDF
贵州平坝白云岩风化壳稀土超常富集层中稀土赋存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艳丽 孙承兴 +1 位作者 王世杰 刘秀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7-633,共7页
以平坝白云岩风化壳剖面为例,主要利用化学连续提取的方法,结合透射电镜的分析,对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附近的稀土超常富集层中REE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获得了REE在水溶态及可交换态(相态Ⅰ)、碳酸盐结合态及专性吸附态(相态Ⅱ)、... 以平坝白云岩风化壳剖面为例,主要利用化学连续提取的方法,结合透射电镜的分析,对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附近的稀土超常富集层中REE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获得了REE在水溶态及可交换态(相态Ⅰ)、碳酸盐结合态及专性吸附态(相态Ⅱ)、非晶质氧化铁锰结合态(相态Ⅲ)、晶质氧化铁锰结合态(相态Ⅳ)、有机质及硫化物结合态(相态Ⅴ)和残渣态(相态Ⅵ)等6种相态的含量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REE在富集层中主要以专性吸附态、残渣态和有机态为主。风化前缘可溶态稀土所占比例较高,为稀土在风化壳中的迁移、转化提供可能;基岩中原生含磷稀土矿物的风化产生的稀土磷酸盐矿物的聚集导致了残渣态稀土大量存在于风化前缘;此外,由于风化淋溶的不断进行,可溶态的REE在高的pH值条件与剖面中的有机质、铁锰氧化物和粘土矿物共同作用下沉淀、富集,也导致了风化前缘稀土的超常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壳 稀土赋存状态 富集层 化学连续提取 贵州省
下载PDF
长江口九段沙的形成演变及其与南北槽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23
19
作者 杨世伦 贺松林 谢文辉 《海洋工程》 CSCD 1998年第4期56-66,共11页
根据1842~1995年的地形图和1996、1997年的野外观测,探讨了九段沙和南北槽的形成历史及形成后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九段沙是原铜沙浅滩南沿经涨、落潮槽对切贯通后形成的,北槽和北港一样最初原形是涨潮槽;南槽的... 根据1842~1995年的地形图和1996、1997年的野外观测,探讨了九段沙和南北槽的形成历史及形成后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九段沙是原铜沙浅滩南沿经涨、落潮槽对切贯通后形成的,北槽和北港一样最初原形是涨潮槽;南槽的前身是南港下段。九段沙形成以来具有趋势性和非趋势性两种冲淤变化。前者表现为扩大、淤高和位置向下游移动,后者反映在南北两侧的频繁冲淤。九段沙和南北槽在冲淤上存在相互制约关系。目前,南北槽河势已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 南槽 北槽 冲淤演变 长江口
下载PDF
天目山泥炭类脂物记录的微生物特征和植被演替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桂芳 谢树成 +1 位作者 黄俊华 陈中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0-177,共8页
为进一步了解泥炭中微生物特征和植被的变化,对采自浙江天目山的样品进行了类脂生物标志物与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的测定。有机碳δ^13Corg值整体偏负,显示C3植物占优势的特点。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表明,大多数样品来源于陆生高... 为进一步了解泥炭中微生物特征和植被的变化,对采自浙江天目山的样品进行了类脂生物标志物与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的测定。有机碳δ^13Corg值整体偏负,显示C3植物占优势的特点。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表明,大多数样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和低等菌藻类生物,其中高碳数正构烷烃主要以C29为主峰,显示植被类型以木本植物为主,但草本植物的相对比例也发生了多次变化,且这种变化与有机质的相对贡献量密切相关。在深度100-68cm,不同来源的有机质,特别是低等菌藻类的相对贡献量都相对较少;在深度68~30cm,低等茵藻类生物的贡献逐渐变大;而表层泥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被,菌藻类的输入较少。泥炭有机碳同位素与类脂生物标志物的综合特征表明,该区植被经历了几次明显变化,并据此可将研究区中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化分为早(4100-3200aRP.)、中(3200~700a13.P.)、晚(700aB.P.以来)三个环境演化阶段,其结论与前人的环境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脂生物标志物 泥炭 微生物特征 植被演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