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世界博览会园区内及周边地区鸟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骁俊 葛振鸣 +3 位作者 裴恩乐 施文彧 王正寰 王天厚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954-1958,共5页
2006年3-9月,对上海世博园区及周边地区鸟类资源进行普查,并对鸟类数量、种类和环境因子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内现有鸟类10目27科67种,其群落多样性指数为3.46。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分析了鸟类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并将鸟类群落... 2006年3-9月,对上海世博园区及周边地区鸟类资源进行普查,并对鸟类数量、种类和环境因子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内现有鸟类10目27科67种,其群落多样性指数为3.46。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分析了鸟类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并将鸟类群落指数与园林绿地的8项环境指标进行分析,表明鸟类的种数、数量以及多样性指数与公园的面积、水域面积、形状指数、生境种类呈极显著相关;鸟类多样性、均匀性指数与树种总数呈显著相关;鸟类种数与环境中的位置条件有关。同时,就世博园区绿地建设中的引鸟工程,提出了5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世博园 鸟类群落 多样性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九段沙湿地植被群落演替与格局变化趋势 被引量:22
2
作者 施文彧 葛振鸣 +2 位作者 王天厚 周晓 周立晨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5-170,共6页
长江口新生湿地九段沙由上沙、中沙和下沙三部分组成。2004年对湿地植被群落的演替与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九段沙湿地植被群落由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海三棱蔗草(Scirpusmariq... 长江口新生湿地九段沙由上沙、中沙和下沙三部分组成。2004年对湿地植被群落的演替与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九段沙湿地植被群落由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海三棱蔗草(Scirpusmariqueter)和蔗草(S.triqueter)构成。芦苇和互花米草生长于潮滩高程,海三棱蔗草和蔗草生长于低潮位。1998--2004年,上沙植被覆盖面积年平均约增长17%,中沙22%,下沙38%~39%,植被群落处于快速增长演替状态,这可能与沙洲发育速度有关。由于在中沙、下沙人为种植过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其增长速度最快,覆盖面积占九段沙植被总面积的比例从1998年不足1%上升到2004年的22%,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9.79%,互花米草对蔗草.海三棱蔗草的竞争压力较大。鉴于互花米草对九段沙的影响尚无定论,本文提出了初步的植被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湿地 植被分布 生物量 演替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地区阔叶林植物的谱系地理历史 被引量:18
3
作者 叶俊伟 张阳 王晓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5894-5904,共11页
中国亚热带地区因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备受生物地理学研究关注,丰富的多样性与中新世以来的地质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谱系地理学已成为探讨植物分布模式和遗传格局受地质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手段。总结了该地区阔叶林植物对中新世以来地... 中国亚热带地区因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备受生物地理学研究关注,丰富的多样性与中新世以来的地质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谱系地理学已成为探讨植物分布模式和遗传格局受地质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手段。总结了该地区阔叶林植物对中新世以来地质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和种群分化的历史成因。在中新世和上新世时,由于全球变冷、青藏高原抬升和亚洲内陆干旱,阔叶林植物被迫向南退缩,形成不同的谱系。同时,亚洲季风的增强为遗传多样性的增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时,大部分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植物在多个避难所间存在长期隔离,不同的避难所种群各自经历局部地区的收缩和扩张。长期的隔离使不同谱系间进一步分化,形成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少部分植物在冰期时向南退缩,并在间冰期时明显向北扩张。最后,就分化时间的准确估计和探究遗传格局背后的机制两方面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 中国亚热带 谱系分化 遗传多样性 种群历史
下载PDF
密度对三种莎草科植物克隆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钟青龙 戴文龙 +2 位作者 项世亮 王天厚 汪承焕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以三种莎草科克隆植物藨草(Scirpus triqueter),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糙叶苔草(Carex scabrifolia)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受控实验,探讨三种初始种植密度处理(1株/盆、4株/盆和16株/盆)对个体表现与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三种莎草科克隆植物藨草(Scirpus triqueter),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糙叶苔草(Carex scabrifolia)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受控实验,探讨三种初始种植密度处理(1株/盆、4株/盆和16株/盆)对个体表现与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植物种群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适应后均开始加速增长,生长季后期增长率逐渐降低,而海三棱藨草种群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生长季中前期藨草在中低密度处理下密度增长率高于高密度和整簇种植处理,而海三棱蔗草、糙叶苔草种群的整体密度增长与初始种植密度成反比。最终收获时,藨草和海三棱蔗草不同处理下的密度、冠层高度、最高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没有显著差异,糙叶苔草在低种植密度下的密度最低,中等种植密度下冠层高度最高。薦草、海三棱藨草的单株平均生物量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而藨草、糙叶苔草的总生物量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三种莎草科植物的根冠比都没有随密度发生显著变化。三种莎草科植物在高密度下的种内竞争效应均强于中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增长 密度效应 藨草 海三棱藨草 糙叶苔草
下载PDF
中国-日本植物区系中的谱系地理间断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9
5
作者 叶俊伟 张阳 王晓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03-1019,共17页
中国-日本植物区系极高的物种多样性是由多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的地质气候历史和海平面变化共同作用形成的。在揭示物种多样性形成和分化的驱动力时,谱系地理学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以往的谱系地理研究表明谱系地理间断,即不同基因... 中国-日本植物区系极高的物种多样性是由多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的地质气候历史和海平面变化共同作用形成的。在揭示物种多样性形成和分化的驱动力时,谱系地理学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以往的谱系地理研究表明谱系地理间断,即不同基因谱系间的间断普遍存在。由西向东,7个普遍存在的谱系地理间断位置位于湄公河-怒江分水岭、田中-楷永线、四川盆地、105°E附近、第二三阶梯分界线、华北地区以及东海和朝鲜海峡。这些谱系地理间断的形成可归因于历史因素和生态因素,往往由地理隔离和环境隔离共同起作用。历史因素是地质事件和气候变化,主要包括青藏高原隆起,亚洲季风和内陆干旱的形成与增强,干旱带的重新增强以及第四纪的气候波动和海平面变化。生态因素是适应性分化,即不同环境中不同选择压力下形成的分化,适应性分化可阻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流,形成谱系地理间断。不过,同一谱系地理间断并不是在所有植物中共享,因为不同植物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主要是扩散能力不同。最后,该文从分化时间的准确估计、地理隔离和环境隔离的相对贡献率以及比较谱系地理学的应用3个方面对未来谱系地理间断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日本植物区系 谱系地理间断 地质气候变化 适应性分化 扩散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