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滨海湿地土壤种子库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潜在价值
1
作者 贾鹏 贾静 李德志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共4页
滨海湿地是海陆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对其群落更新机制的理解,有助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土壤种子库是群落潜在更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储藏效应”缓冲外界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维持... 滨海湿地是海陆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对其群落更新机制的理解,有助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土壤种子库是群落潜在更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储藏效应”缓冲外界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维持群落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阐明土壤种子库形成机制和功能特征的基础上,从土壤种子库的分布格局、与地上植被以及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湿地土壤种子库的研究现状,以及土壤种子库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存在意义;提出将入侵种影响下的野外自然群落研究和土壤种子库结构研究相结合,深入了解群落更新能力、预测群落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为全球变化背景下开展被入侵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教学及探究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入侵 群落更新 生态恢复
下载PDF
面向全球城市的生态城市评价体系构建及建设经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玉 徐岩 +3 位作者 邓鹏翔 李媛媛 徐正炀 韩骥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3-110,共8页
研究基于城市生态学研究范式理论,梳理了生态城市内涵的演化过程与发展趋势,并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提出了面向全球城市即对标全球城市水准的生态城市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遵循生态城市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整理总... 研究基于城市生态学研究范式理论,梳理了生态城市内涵的演化过程与发展趋势,并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提出了面向全球城市即对标全球城市水准的生态城市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遵循生态城市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整理总结国内外权威机构、学者发布的生态城市相关评价体系与文献的基础上,从城市系统的属性特征出发,构建了包含结构、功能、协调度、福祉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的面向全球城市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研究选取部分关键指标,通过可获得的统计数据,对我国超大型城市北京、上海与排名靠前的全球城市东京、纽约、伦敦进行生态之城建设的对标研究,发现国内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更重视生态要素规模和质量,但在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关系,以及人类福祉提高等方面与全球城市有较大差距,对此,在构建生态网络、倡导节能低碳生活、提高居民福祉、发展绿色经济等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城市 内涵 评价体系 建设经验 城市生态
下载PDF
上海地表热环境演变趋势城乡分异及其对城市更新的响应 被引量:2
3
作者 赵铖钰 张淑怡 +2 位作者 朱泓恺 谷璇 刘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23-1931,共9页
快速而广泛的城市化过程对城市热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全面了解城市化进程如何影响城市热环境演变及其趋势差异对于城市生态安全、环境质量及居民健康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MODIS Aqua卫星2002—2020年夏季逐日白天地表温度产品,结... 快速而广泛的城市化过程对城市热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全面了解城市化进程如何影响城市热环境演变及其趋势差异对于城市生态安全、环境质量及居民健康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MODIS Aqua卫星2002—2020年夏季逐日白天地表温度产品,结合遥感植被指数和不透水面覆盖信息,使用归一化地表温度和热岛比例系数作为地表热环境衡量指标,利用M⁃K趋势检验和解释度分析,探究上海市城市化进程中夏季地表热环境演变趋势的城乡差异及其对城市空间更新的响应。结果表明:2002—2020年,上海市地表温度线性增长率为0.09℃·a^(-1),热岛比例系数呈先上升(2002—2010年)后下降(2010—2020年)的变化趋势。上海市夏季平均地表温度总体呈现中心城区>新城区>农郊区的特征。2002—2020年,1.6%的区域表现出显著降温趋势,其中54.0%分布在中心城区;39.5%的区域表现为显著增温趋势,其中77.6%分布在新城区。上海高度城市化的中心城区出现集中的显著降温区域,而在其他区域尤其是新城区表现为显著增温趋势。上海从城市扩张向城市空间更新的转变是中心城区出现集中显著降温区域的主要原因,中心城区近20%的区域表现为植被覆盖显著增加,不透水面和植被对热环境的影响几乎一致,表明在高度城市化发展地区开展聚集植被或分散不透水面等城市空间更新项目,是有效改善城市人居热环境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环境 地表温度 城市更新 下垫面变化 城乡差异 上海
原文传递
崇明东滩滨海围垦湿地CO2通量贡献区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江涛 周剑虹 +2 位作者 欧强 仲启铖 王开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8-594,共7页
利用通量贡献区模型(FSAM)对崇明东滩滨海围垦湿地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CO2通量贡献区(Footprint)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35°~225°方向为生长季主风向,而315°~45°方向为非生长季主风向.(2)在生长季主风向... 利用通量贡献区模型(FSAM)对崇明东滩滨海围垦湿地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CO2通量贡献区(Footprint)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35°~225°方向为生长季主风向,而315°~45°方向为非生长季主风向.(2)在生长季主风向,大气稳定状态下的Footprint 函数取得最大值时的位置(Xm)为96. 84 m,90%的通量信息来源于迎风向41. 04~378. 20 m、垂直迎风向-79. 73~79. 73 m 范围内;而大气不稳定状态下的Xm 为75. 28 m,90%的通量信息来源于迎风向33. 83~257. 07 m、垂直迎风向-82. 29~82. 29 m 范围内.在非生长季主风向,大气稳定状态下的Xm 为82. 68m,90%的通量信息来源于迎风向36. 73~282. 49 m、垂直迎风向-120. 31~120. 31 m 范围内;而大气不稳定状态下的Xm为56. 49 m,90%的通量信息来源于迎风向25. 90~179. 90 m、垂直迎风向-76. 30~76. 30 m 范围内.(3) 非主风向贡献区分布与主风向有相似的规律.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大气稳定状态下的贡献区面积均要大于大气不稳定状态下的贡献区面积;而在相同的大气稳定状态下,生长季的贡献区面积要大于非生长季.(4)在非生长季,主风向观测的垂直迎风向范围要远大于其他风向,这可能和该条件下的横向风速脉动标准差与摩擦风速的比值(σv / u?)较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量贡献区模型 滨海围垦湿地 通量贡献区
下载PDF
围封对沙漠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固碳潜力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建鹏 李玉强 +4 位作者 赵学勇 张铜会 佘倩楠 刘敏 魏水莲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1-499,共9页
过度放牧是科尔沁沙地退化的主要原因,禁牧围封可以有效地控制牲畜对植被-土壤系统的破坏,促进退化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以过度放牧后的沙漠化草地为对象,调查了禁牧围封13年后沙漠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围封对土壤固... 过度放牧是科尔沁沙地退化的主要原因,禁牧围封可以有效地控制牲畜对植被-土壤系统的破坏,促进退化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以过度放牧后的沙漠化草地为对象,调查了禁牧围封13年后沙漠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围封对土壤固碳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漠化草地围封13年后,土壤砂粒含量减少、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加,且粉粒增加最为明显,平均含量增加123%;土壤容重在不同土壤深度均呈下降趋势。(2)围封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02%、97%、123%和24%,但土壤有效磷和缓效钾呈减少趋势;土壤pH显著升高,阳离子交换量呈现增加趋势。(3)除土壤有效铁外,其余有效微量元素包括有效铜、有效锰和有效锌平均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44%、30%和82%。(4)土壤有机质与pH值、阳离子交换量、全氮、速效氮、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锰、有效锌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5)沙漠化草地围封13年后,100cm深度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393.45 g·m^(-2),碳截存速率为30.27 g C·m^(-2)·a-1。对于因持续过度放牧所导致的严重退化草地,禁牧围封可有效促进土壤有机质、养分和微量元素的增加,影响土壤质地及固碳潜力等的变化,但严重退化沙漠化草地的恢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土壤有机碳储量要恢复到科尔沁非沙漠化草地水平至少需要百年的时间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禁牧围封 沙质草地 土壤理化性质 固碳潜力
原文传递
基于河段尺度的太湖流域城市河流生境评价 被引量:18
6
作者 曾鹏 汪昱昆 +3 位作者 刘垚燚 王话翔 陈氏权 车越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81-589,共9页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太湖流域城市河流水环境与生态功能退化问题日益突出,系统开展城市河流生境评价尤为重要。本研究参考和修正了英国城市河流调查评价体系,基于太湖流域城市河流特点,构建了太湖流域城市河段生境质量指数(SHQI)评价体系...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太湖流域城市河流水环境与生态功能退化问题日益突出,系统开展城市河流生境评价尤为重要。本研究参考和修正了英国城市河流调查评价体系,基于太湖流域城市河流特点,构建了太湖流域城市河段生境质量指数(SHQI)评价体系,分析太湖流域城市河流生境现状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50个河段的SHQI值介于8~21,3个河段的SHQI值为好,6个为较好,27个为一般,9个为较差,5个为差。太湖流域城市河流生境中植被指数情况较好,物理生境、材质指数情况较差。生境总体状况在空间上表现为镇江>湖州>杭州>嘉兴>苏州>无锡>常州,各城市的物理生境、材质指数与污染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干流河段与支流河段的SHQI值无显著差异,但干流河段与支流河段的材质指数和污染指数差异显著。本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较好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城市河流生境现状,可为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调查 河段尺度 生境质量指数 太湖流域
原文传递
海南岛海菖蒲种群克隆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被引量:8
7
作者 蒋凯 高辉 陈小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7-402,共6页
海草是生长在潮间带和潮下带的单子叶植物,由海草植物组成的海草床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近几十年人类活动干扰、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海草床衰退严重.海菖蒲是分布于热带、体型最大的雌雄异株海草,我国位于该... 海草是生长在潮间带和潮下带的单子叶植物,由海草植物组成的海草床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近几十年人类活动干扰、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海草床衰退严重.海菖蒲是分布于热带、体型最大的雌雄异株海草,我国位于该物种的分布北缘,本文对其克隆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以期为该海草的保护提供参考.采用4对多态微卫星标记对采自海南岛4个地点的现存海菖蒲种群的样品进行基因型分型.结果表明:海菖蒲种群克隆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与所研究种群处于分布区北缘有关;种群间遗传分化值范围较大(0.073~0.309),这可能是由于分布于不同港湾的种群间距离范围较大以及局域绝灭/再拓殖的遗传漂变效应所致;各种群未发现近期经历种群瓶颈的信号,很可能是由于种群内遗传多样性已经很低,种群减小未能导致遗传多样性明显降低.根据种群遗传特征,提出了重点保护种群的建议,鉴于目前我国海菖蒲等海草快速衰退的局面,应强化海草保护并实施海草床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菖蒲 微卫星 克隆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