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话语生态建设是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主持人按语 被引量:2
1
作者 胡范铸 《秘书》 2018年第2期3-3,共1页
"话语生态"是我们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论命题,也是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原创性学术命题,但它所指向的却是所有人都熟悉的现实问题。例如:——在"郭美美炫富"事件中,红十字会的失语何以重创中国慈善事业?——在政府信息发布中,铁道... "话语生态"是我们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论命题,也是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原创性学术命题,但它所指向的却是所有人都熟悉的现实问题。例如:——在"郭美美炫富"事件中,红十字会的失语何以重创中国慈善事业?——在政府信息发布中,铁道部发言人的"反正我信了"何以成为"雷人雷语"?——在国与国之间的突发安全危机中,如何有效运用语言加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建设 政治生态 国家话语 主持人 按语 组成 社会 语言学研究
下载PDF
概念、目标、问题、方法:“国家语言能力”研究的重新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胡范铸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170,共15页
在国外“关键语言”概念的启发和国内“讲好中国故事”热潮的推动下,“国家语言能力”已然成为近年国内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对于究竟何为国家语言能力、为何研究国家语言能力、国家语言能力研究何为……一系列基本问题,依然需要重... 在国外“关键语言”概念的启发和国内“讲好中国故事”热潮的推动下,“国家语言能力”已然成为近年国内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对于究竟何为国家语言能力、为何研究国家语言能力、国家语言能力研究何为……一系列基本问题,依然需要重新思考。语言能力是“人类主体为沟通和认知需要而创造和使用语言符号的能力”,现代语言能力的“主体”至少有三种存在方式:个体、种群、机构,国家的本质就是“依据某种原则人为建立”的“机构”。国家语言能力是国家借助语言保障自身发展的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对语言进行治理”的能力和“依据语言进行治理”的能力。目标设定决定问题发现,问题选择决定方法设计。“国家语言能力”研究的根本目标应该是以语言和语言学研究助力国家的内部治理,助力国家参与全球治理,从而推动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缺乏自觉的“推动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目标意识,“国家语言能力研究”就很可能走上歧途。由此需要发现:在国家的语言语种动员能力上、语言制度治理能力上、语言行为使用能力上、语言知识生产能力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进而需要认识:当前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第一要务就是建设一个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学习型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语言能力 语种动员能力 制度治理能力 行为使用能力 知识生产能力 学习型国家
下载PDF
话语生态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被引量:1
3
作者 叶治安 胡范铸 《上海城市管理》 2018年第2期9-11,共3页
"话语生态"概念与"生态语言学"并不一致。按照"话语生态"的概念,一个国家中,社会用语的种类并非越多越好。如果一个国家使用着一百种官方语言,那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肯定非常之低下,因为全体国民之间沟通... "话语生态"概念与"生态语言学"并不一致。按照"话语生态"的概念,一个国家中,社会用语的种类并非越多越好。如果一个国家使用着一百种官方语言,那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肯定非常之低下,因为全体国民之间沟通成本太高,而难以沟通肯定有碍社会发展。良好的话语生态一定是建立在一个能容纳社会各阶层声音的体系中,这是一种社会共识。"话语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不同社群之间的和谐对话。在当前的话语生态中,任何人都不能演自娱自乐的独角戏,更不能唱一脸我行我素的霸王腔,这两者都有违倡导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生态 普通话 传播手段 和谐社会 社会文明
下载PDF
从情感投射到数码情感:数字景观中人机交往的情感嬗变 被引量:2
4
作者 甘莅豪 王豪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8,共12页
伴随数字交往的革命浪潮,人机间的生存联结正在逐渐趋向日常化。其中,情感作为重要的黏合剂,在推动人机交往,构建紧密交织的社会形态过程中扮演必要角色。通过对人机交往中情感生成模式及其历史演变的深入考察,在传统的情感投射之上,我... 伴随数字交往的革命浪潮,人机间的生存联结正在逐渐趋向日常化。其中,情感作为重要的黏合剂,在推动人机交往,构建紧密交织的社会形态过程中扮演必要角色。通过对人机交往中情感生成模式及其历史演变的深入考察,在传统的情感投射之上,我们提出建立在复杂技术系统基础上与多元数字交往者间的数码情感机制。后者标志着人机情感交往在元宇宙背景下的深化与演进,亦揭示了对数字时代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思考的未来朝向。当前,数字社会的各类符号在相互关联指涉与重复循环中进一步演化迭奏,激发情感的内爆。这一内爆加剧了数字社会情感的复杂性,模糊了情感的人类本源,使情感经验的生成与接受更为异化但也更加多元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人机交往 数码情感 数字景观
下载PDF
药品标签信息无障碍化的分析框架与问题发现
5
作者 张虹倩 胡范铸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33,共11页
202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标志着中国的“无障碍改造”由面向残疾人和老年人向全人群“需要者”延伸,其中药品标签无障碍改造的规定即关涉全人群的用药安全。随机抽样选取100种日常家用药品,从药品标签的信息结... 202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标志着中国的“无障碍改造”由面向残疾人和老年人向全人群“需要者”延伸,其中药品标签无障碍改造的规定即关涉全人群的用药安全。随机抽样选取100种日常家用药品,从药品标签的信息结构、语篇形式、符号模态3个角度考察、分析,发现在国家有关法规的不断推动下,中国药品标签的信息无障碍已普遍达到一定的水准,不过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改进:在信息结构上,需进一步突显“警示语”;在语篇结构上,应贯彻“消费者视角”的“重要性领先”原则,将适应症/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最终消费者认为的最重要信息置于显著位置;在符号模态上,应进一步强化盲文意识和英文意识,更需要改善涉时间信息的无色钢印形式,以免给多数消费者造成识别障碍。由此,本文为语言学介入社会语言生活探索出一个基于言语行为的分析框架,即“信息结构的要素分布+语篇结构的排列方式+符号模态的形貌修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无障碍 药品标签 信息结构 语篇形式 符号模态
下载PDF
数字景观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吗(学术对谈) 被引量:7
6
作者 王豪 胡范铸 +2 位作者 刘涛 甘莅豪 刘弢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56-67,114,共13页
“数字景观”是伴随数字技术的出现而诞生的一种新的形象性形态,是人类通过数字技术发展出的一个数字化社会的总体图景,是人类对于数字化生活的空间认知。它不但包括了地图景观、短视频景观、游戏景观、增强现实景观乃至数字“世界模拟... “数字景观”是伴随数字技术的出现而诞生的一种新的形象性形态,是人类通过数字技术发展出的一个数字化社会的总体图景,是人类对于数字化生活的空间认知。它不但包括了地图景观、短视频景观、游戏景观、增强现实景观乃至数字“世界模拟器”,更包括了数字的观看者、数字化的观看过程、数字技术支持的观看语境。由此造就“数字化奇观”“数字化重组”“数字化控制”的不同景观,也带来了“数字景观契约”“数字景观的共情”“数字景观的主体性”等一系列问题。数字景观的探讨不仅引领着生活的未来可能性,同时也暗示着数字化可能使我们失去自己的本质,进而引发一种人类的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景观 数字化奇观 数字化重组 数字化控制 数字景观契约 数字景观的共情
下载PDF
从社会景观考察语言 从语言考察社会景观——“第六届国家话语生态研究高峰论坛”述评
7
作者 张虹倩 郭晔丹 《当代修辞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4-95,共2页
2022年12月18日,中国修辞学会、上海市语文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教育部“语言与国家认同关系研究”重大攻关项目课题组等多家单位,以“从社会景观考察语言,从语言考察社会景观”为主题,联合召开了“第六届国家话语... 2022年12月18日,中国修辞学会、上海市语文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教育部“语言与国家认同关系研究”重大攻关项目课题组等多家单位,以“从社会景观考察语言,从语言考察社会景观”为主题,联合召开了“第六届国家话语生态研究高峰论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修辞学 重大攻关项目 话语生态 高峰论坛 语文学 华东师范大学 景观 认同关系
原文传递
“数字孤独”:数字景观中空间认同的断裂及主体的异化 被引量:1
8
作者 胡范铸 胡亦名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8,15,共11页
孤独通常被认为是缺乏满意的人际关系的结果,其实,孤独更深层次的根源在于主体的空间认同与被认同的断裂。空间不仅是人类存在的基础,还是主体认知与认同持续发展的条件,涵盖了自然、社会和观念三个层面。在这个过程中,主体需要与自然... 孤独通常被认为是缺乏满意的人际关系的结果,其实,孤独更深层次的根源在于主体的空间认同与被认同的断裂。空间不仅是人类存在的基础,还是主体认知与认同持续发展的条件,涵盖了自然、社会和观念三个层面。在这个过程中,主体需要与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观念空间建立认同,并感知到被认同,以构建生态、情感和价值共同体。一旦主体的认同与其感知到的被认同发生断裂,便产生了孤独感。随着数字化生存的不断演进,数字景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数字亲密”缓解了传统的孤独感,但同时也导致了主体从“数字观众”到“数字演员”再到“数字工具”的异化过程,由此造成了新的孤独--“数字孤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景观 数字亲密 “数字孤独” 主体 空间认知 SORA
下载PDF
“民主国家峰会”与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基于布鲁金斯政策报告话语的框架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虹倩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2-34,共13页
拜登政府的"民主国家峰会"构想,既是美国民主党基于"价值观外交"的重要政治设计,也是"西方阵营"概念失灵后新的话语策略。这一构想以"捍卫民主价值观"为核心,意图重塑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国... 拜登政府的"民主国家峰会"构想,既是美国民主党基于"价值观外交"的重要政治设计,也是"西方阵营"概念失灵后新的话语策略。这一构想以"捍卫民主价值观"为核心,意图重塑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国家身份。布鲁金斯学会作为美国国家安全问题和中国问题的顶级智库之一,积极参与了这一构想的谋划。基于框架理论对布鲁金斯学会的政策报告开展话语分析,逐层考察其框架背后的目标设定、议程设置、组织机制、成员资格、标准制定、时机选择、预期成果等,从中可以探知美国政府的相关决策动向。所谓"民主国家峰会"的构想不但牵涉中美关系,更可能对全球的中国形象建构产生重大影响。为应对可能的严峻挑战,需要未雨绸缪,多渠道、多路径地以"民主形式的多样性""民主实践的发展性"的话语,构建"民主国家"议题上的反向认知,有效实现"民主"概念的再框架化,维护中国全球形象,推进中国形象的国际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国家峰会” 中美关系 话语建构 国家形象 框架分析
下载PDF
汉语教科书话语实践的功能维度与中国形象的传播 被引量:9
10
作者 樊小玲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2-76,共5页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汉语教科书是构建和实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场域,也是实现中外社会良性互动的场域.若从话语实践角度对汉语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传播进行再思考,可对汉语教科书的话语实践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在不同维度中探...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汉语教科书是构建和实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场域,也是实现中外社会良性互动的场域.若从话语实践角度对汉语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传播进行再思考,可对汉语教科书的话语实践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在不同维度中探究汉语教科书中“中国”自我身份确立的话语模式、“中国”社会关系定位的话语路径、“中国”在全球语境中再现自我价值观念的话语结构以及对“自我”与“他者”价值体系关系进行重构的话语方式,进而探讨在形塑语境、构筑新的地缘文化过程中构建“‘世界中的中国’形象”的可能性路径.如此,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研究便有了在研究视角、方法与路径上突破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教科书 话语实践 中国形象 国际传播
下载PDF
概念、关系及视角:人工智能需要灵魂吗?——传播学五人谈
11
作者 王豪 葛岩 +2 位作者 姜华 王峰 甘莅豪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ChatGPT、Sora等生成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激起了人们对新技术与未来人机协同社会的多重想象和忧虑,由此生发的关于人工智能会否拥有灵魂、是否需要有灵魂等问题也引发了激烈论辩。通过与四位传播学领域的人工智能研究学者进行对谈,在重... ChatGPT、Sora等生成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激起了人们对新技术与未来人机协同社会的多重想象和忧虑,由此生发的关于人工智能会否拥有灵魂、是否需要有灵魂等问题也引发了激烈论辩。通过与四位传播学领域的人工智能研究学者进行对谈,在重回人工智能与灵魂的概念丛后,针对人工智能能否被视为一种智能形式、其是否可能拥有灵魂或其要件、没有肉身的智能体灵魂以何为锚点、如何构建未来社会中的人机关系等问题,逐层展开对话,寻找“人工智能需要灵魂吗”这一问题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灵魂 人机交往
下载PDF
想象到知识:公共空间话语进路与知识图谱中的“中国” 被引量:4
12
作者 樊小玲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8-159,共12页
作为"想象—知识"连续统中最重要的凸显,文学公共空间、传媒公共空间和教育公共空间构成的宏大话语网络结构共同形塑着国外公众对于中国的认知。通过对各公共空间的发展进行批判性省察发现:作为想象符号的"中国",... 作为"想象—知识"连续统中最重要的凸显,文学公共空间、传媒公共空间和教育公共空间构成的宏大话语网络结构共同形塑着国外公众对于中国的认知。通过对各公共空间的发展进行批判性省察发现:作为想象符号的"中国",随着文学公共空间由公共领域向文化消费空间的转向,对国外公众认知的影响力呈现出分散、多元化的状态;教育公共空间的"中国",以知识化的符号通过权威话语体系强力塑造了国外公众对于中国的认知;在传媒公共空间中,由于政治权威和大众意愿之间传统关系的颠覆,受操控的大众传媒公共话语被国外公众之间新的话语关系网络与知识体系所消解。教育公共空间的发展与科技革新从根本上影响着其他两个公共空间中的"中国"。公众的教育水平、知识的反思能力与新时代传媒公共空间的话语表达关系,以及其对另外两个公共空间中的"中国"认知的影响则是未来学术公共空间中国形象研究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想象 权力 符号 知识化
下载PDF
近十年修辞构式研究概观及再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金志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60,共10页
近十年修辞构式的研究主要在语法构式框架中展开,修辞构式在本质上基本被认为是"语法构式"的补充,或者说"修辞构式"和"语法构式"存在互补关系。主流研究着眼于修辞与语法可能的因果联结,寻找构式框架中... 近十年修辞构式的研究主要在语法构式框架中展开,修辞构式在本质上基本被认为是"语法构式"的补充,或者说"修辞构式"和"语法构式"存在互补关系。主流研究着眼于修辞与语法可能的因果联结,寻找构式框架中修辞的表现、修辞与语法的触碰点、修辞在构式框架中的心理认知特点以及构式框架中修辞与语法的错位等。本文认为"修辞"研究应该有其本体论基础,对"修辞"的探究也应该从发现其概念本质的角度去切入和展开,不应简单地将"修辞"归入"句法"或"语用"概念域里探讨。从狭义的语句修辞看,不对称性如动词题元结构或数目的不对称、题元结构和句法结构的不对称、词汇义与世界知识的不对称、词性与句法功能的不对称等是"修辞"产生的源动力。要形成有效的"修辞",语句必须要在"修辞功能"的促动下,使"未修辞体"和"修辞体"在"修辞界面"经过"修辞义"的"相似性"检验才能成功。"修辞构式"是上述"修辞"理论基础上的"修辞义"和"修辞形式"的结合体。"语法构式"是形成"修辞"的必要因素,"修辞构式"则是"修辞"形成后的形式意义有效联结的体现。推而广之,从广义修辞上看,不对称性和相似性之间的张力作用,是包括语言修辞在内的所有修辞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 修辞构式 语法构式 相似性
下载PDF
众声喧哗中全球智库的疫情话语——基于布鲁金斯报告的框架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虹倩 冷知霖 赵诗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9-129,177,共12页
西方舆论场是各种意见纷争的场域,既有某些政客制造出的种种极端性话语,但也不乏比较理性的声音。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被视为全球“卓越智库”,其研究报告追求独立分析,不仅深刻影响美国政府和社会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的中国形... 西方舆论场是各种意见纷争的场域,既有某些政客制造出的种种极端性话语,但也不乏比较理性的声音。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被视为全球“卓越智库”,其研究报告追求独立分析,不仅深刻影响美国政府和社会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的中国形象知识生产。以2019年12月以来布鲁金斯学会官网发布的一千多篇新冠议题报告为语料,借助话语的“框架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布鲁金斯专家群主流看来:“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固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但“信息流行病”对于全球发展的危害同样不可小觑;美国的疫情失控在于美国政府自身的应对,不应推诿他人;“对抗”不符合中美的利益,更不符合全球的利益。对于西方这些较为理性的声音,我们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以全面把握全球思想市场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库话语 框架分析 知识生产与传播 新冠疫情 信息流行病
下载PDF
中国称谓语研究综述及前瞻 被引量:4
15
作者 金志军 《语文学刊》 2021年第2期18-24,共7页
为了对当前国内称谓语("称呼语")的研究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推进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更新,我们选择了中国知网下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在宏观角度上回顾了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的分类研究,在微观角度上... 为了对当前国内称谓语("称呼语")的研究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推进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更新,我们选择了中国知网下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在宏观角度上回顾了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的分类研究,在微观角度上回顾了其泛化、简化、缺环、文化释源角度的研究。我们认为如果从可持续性和社会切合度角度去考虑,让后续的研究在语料上做到在时间维度上的及时更新,用来自社会生活的鲜活的语料做到对当下中国民众的语言生活的关注,并及时反映社会民众的语言生活和社会问题,做到在宏观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与社会的真正关联,那么我们的研究应该可以获得更为新颖、宽广和深刻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谓语 综述 前瞻
下载PDF
国外称谓语理论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6
作者 金志军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83-93,共11页
国外称谓语①研究沿袭了西方学术研究的哲学路径,在理论建设和研究方法创新上着力甚重。他们的称谓语研究的关键方向之一为:理论框架下的称谓语表达和称谓语系统下的理论开发。学者们从观察称谓语系统中的语言与社会互动角度出发,发现... 国外称谓语①研究沿袭了西方学术研究的哲学路径,在理论建设和研究方法创新上着力甚重。他们的称谓语研究的关键方向之一为:理论框架下的称谓语表达和称谓语系统下的理论开发。学者们从观察称谓语系统中的语言与社会互动角度出发,发现并建立称谓语的系统性运作理论。语用学、语义学、文化学、社会学理论被引入称谓语的研究,发挥了解释称谓语使用的作用。围绕称谓语理论的开发、讨论、质疑和验证而展开的研究、寻找称谓语系统自身的表达性理论、以开放的态度多样性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是国外称谓语研究突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谓语 国外研究 理论建设 理论借鉴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语言实践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炯梅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21年第1期73-80,共8页
语言实践是可观察的语言行为和语言选择,是人们在语言方面所表现出的实际行为,它反映了人们选择的语言特点和人们使用的语言变体。2020年是《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结合《规划》中"到2020年在... 语言实践是可观察的语言行为和语言选择,是人们在语言方面所表现出的实际行为,它反映了人们选择的语言特点和人们使用的语言变体。2020年是《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结合《规划》中"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发展目标,本研究对新疆喀什市、阿克苏市、哈密市、伊宁市、昌吉市、库尔勒市、博乐市及阿图什市8个城市的850名少数民族的语言实践进行全面调研,并以个人、家庭、社会交际场合的语言实践为切入点分析新疆少数民族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少数民族 语言实践 调查
下载PDF
国外称谓语应用研究述评
18
作者 金志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12-125,共14页
国外称谓语研究沿袭了西方学术研究的哲学路径,在理论建设和研究方法创新上着力甚重,他们的称谓语研究的关键方向之一为多样性语境下的称谓语个体的应用分析及语用理论表达。国外称谓语应用研究中的称谓语选用和使用研究分别联结着语用... 国外称谓语研究沿袭了西方学术研究的哲学路径,在理论建设和研究方法创新上着力甚重,他们的称谓语研究的关键方向之一为多样性语境下的称谓语个体的应用分析及语用理论表达。国外称谓语应用研究中的称谓语选用和使用研究分别联结着语用理论表达和称谓语的实验应用分析,开发称谓语系统的多路径应用研究、拓展称谓语个体的运用研究、称谓语选料视野的开阔性、所获语料题材的丰富度、实验分析和理论性探讨的深入性、实验论证过程的严谨性、实验数据的详实度、实验手段的多样化以及称谓语研究视角的宽泛性等是国外称谓语应用研究突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谓语 国外研究 选用理论 使用者 使用目的
下载PDF
目标、问题、方法: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重大转向——《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理论、方法、案例》述评
19
作者 陈佳璇 武宁 仁亚 《秘书》 2019年第2期3-7,共5页
胡范铸的《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理论、方法、案例》是中国修辞学界第一部"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的专著。这部著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言语行为分析"的模型,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的命题... 胡范铸的《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理论、方法、案例》是中国修辞学界第一部"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的专著。这部著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言语行为分析"的模型,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的命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实验修辞学""案例库修辞学"等方法,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可以说在研究的目标设定、问题发现、方法设计上,全面标志着中国百年修辞学研究的重大转向,更标志着中国修辞学人社会责任意识的重新觉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 新言语行为分析 实验修辞学 案例库修辞学 话语生态
下载PDF
以景观为方法 被引量:15
20
作者 胡范铸 《文化艺术研究》 2023年第1期1-12,111,共13页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景观社会。何为景观,景观何为,为何景观?景观是一个典型范畴,是主体在表演性的游戏活动中生产出并被询唤出生命积极性情感和情动意义的、由特征与框架构成的形象性形态。在这里,“景观”不仅仅意味着“图景”,而是由“...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景观社会。何为景观,景观何为,为何景观?景观是一个典型范畴,是主体在表演性的游戏活动中生产出并被询唤出生命积极性情感和情动意义的、由特征与框架构成的形象性形态。在这里,“景观”不仅仅意味着“图景”,而是由“图景”、“观看者”、“观看”过程和观看“语境”等彼此作用成就的整体性效应。以“景观”为理论方法,考察眼前、社会、历史、全球治理乃至我们自身,不但可以认识到建筑可阅读的街区景观、观看即创作的影视景观、符号即社会的语言景观、运动即叙事的体育景观,更可认识到这是一个“全媒介”的时代、一个“全景观”的世界,由此需要构建一个“脚下”与“远方”、“当下”与“未来”、“场景—风景—愿景”统一的分析模型。进而方之,可居宜居的“场景”是当下社会治理的核心,普遍认同的“风景”是国家治理的关键,诗意栖居的“愿景”则是全球治理和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战略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景观 建筑可阅读 影视景观 语言景观 体育景观 景观特征 框架 场景—风景—愿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