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农业利用条件对黄土胶结物质组成与团聚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黄传琴 周琴 谭文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49,共7页
以陕西安塞自然植被土壤和农田土壤(包括施有机肥、施无机肥、不施肥对照)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粒级团粒中有机质和碳酸钙的分布特征及去除胶结物质前后的粒度组成,探讨不同农业利用条件对黄土团聚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 以陕西安塞自然植被土壤和农田土壤(包括施有机肥、施无机肥、不施肥对照)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粒级团粒中有机质和碳酸钙的分布特征及去除胶结物质前后的粒度组成,探讨不同农业利用条件对黄土团聚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均以粒径>0.05 mm(45%~65%)和粒径0.002~0.05 mm(30%~45%)的团粒为主;相对于自然土壤,农业活动对粗粒级团粒中碳酸钙的溶解再沉淀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增加粒径<0.002mm次生碳酸钙含量;不施肥和施用无机肥显著降低粒径<0.002 mm团粒的有机质含量,而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粒径>0.05mm和粒径<0.002mm团粒的有机质含量,有利于大团聚体(250~1 000μm)的形成;逐步去除胶结物质过程中,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团粒逐渐破碎,粒度分布曲线和累计曲线均向左不同程度推移。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中碳酸钙和有机质均对土壤颗粒产生胶结作用,且施用有机肥的土壤中碳酸盐和有机质的胶结团聚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土壤团聚体 碳酸钙 有机质 农业利用
下载PDF
降雨侵蚀过程中红壤坡耕地地表微地貌演变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利超 葛佩琳 +2 位作者 李朝霞 刘窑军 喻荣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21,共7页
以第四纪红黏土母质红壤和泥质页岩母质红壤等典型南方红壤为例,选取典型红壤坡耕地的野外原位试验小区,控制土表相同初始条件,分别在两种雨强下进行连续三场降雨,同时采用毫米级高精度激光扫描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以第四纪红黏土母质红壤和泥质页岩母质红壤等典型南方红壤为例,选取典型红壤坡耕地的野外原位试验小区,控制土表相同初始条件,分别在两种雨强下进行连续三场降雨,同时采用毫米级高精度激光扫描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降雨侵蚀过程中红壤坡耕地地表微地貌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地表糙度、洼地蓄积量相关规律。结果表明:(1)连续降雨的进行,雨滴打击和径流搬运的联合作用导致地表糙度降低。第一场降雨带来糙度的迅速下降,第二、三场降雨对糙度的影响较小。在2mm/min雨强下,第二、三场降雨过程中,3种红壤糙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少量提高,结皮倾向于降低糙度,细沟倾向于提高糙度,地表糙度的变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平衡。糙度下降幅度表现为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团聚体水稳性低的土壤>团聚体水稳性高的土壤;(2)洼地蓄积量在连续降雨过程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在1mm/min雨强下,红壤团聚体和结皮越稳定,洼地蓄积量下降幅度越小。在2mm/min雨强下,雨强是影响洼地蓄积量变化的主导因素,不同红壤的差异不明显;(3)洼地蓄积量与地表糙度之间呈线性关系,所有处理的R2均达到了0.9以上。1mm/min雨强下洼地蓄积量对地表糙度的敏感性比2mm/min雨强大。对南方红壤区坡耕地坡面水蚀过程地表微地貌研究、红壤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与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微地貌 激光扫描 糙度 红壤
下载PDF
降雨侵蚀过程中红壤坡耕地地表汇流网络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利超 刘窑军 +2 位作者 李朝霞 葛佩琳 杨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60,共8页
为研究降雨侵蚀过程中南方红壤区坡耕地地表汇流网络特征,应用亚毫米级高精度激光扫描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在野外原位研究了南方几个典型母质发育的红壤模拟降雨条件下坡面汇流网络特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在降雨侵蚀... 为研究降雨侵蚀过程中南方红壤区坡耕地地表汇流网络特征,应用亚毫米级高精度激光扫描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在野外原位研究了南方几个典型母质发育的红壤模拟降雨条件下坡面汇流网络特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在降雨侵蚀过程中,汇流密度和径流频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尤其是在第一场降雨过程中最为明显;(2)在第二、三场降雨侵蚀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因土壤性质和雨强的不同而出现差异;(3)在坡面侵蚀研究中,分形维数Ds可以较好的区别降雨前后整体汇流网络特征的变化。研究结果对南方红壤区坡耕地降雨侵蚀过程模拟与预测模型的研究、水土流失防治与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貌 激光扫描 汇流网络 坡面水蚀 分形维数
下载PDF
不同基础地力土壤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02
4
作者 曾祥明 韩宝吉 +3 位作者 徐芳森 黄见良 蔡红梅 石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886-2894,共9页
【目的】研究江汉平原地区不同基础地力土壤和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江汉平原水稻主推品种丰两优香一号为试验材料,通过3年田间小区试验,考察分析土壤基础地力不同的稻田优化施肥、农民习惯施肥和不施肥处... 【目的】研究江汉平原地区不同基础地力土壤和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江汉平原水稻主推品种丰两优香一号为试验材料,通过3年田间小区试验,考察分析土壤基础地力不同的稻田优化施肥、农民习惯施肥和不施肥处理的产量、氮肥贡献率、土壤氮素依存率和氮肥利用率等的差异。【结果】土壤基础地力不同的稻田均是优化施肥处理的产量最高,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比较,高地力和低地力稻田优化施肥处理的产量分别平均提高6.9%和5.0%;与不施肥处理比较,产量分别平均提高17.3%和30.3%。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比较,优化施肥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大幅度提高。高地力稻田土壤氮素依存率高、氮肥贡献率小、施肥增产的潜力小;低地力稻田土壤氮素依存率低、氮肥贡献率大、施肥增产的潜力大。【结论】优化施肥可以降低水稻产量对土壤基础地力的依赖,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地力 氮肥 优化施肥 中稻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氮肥与移栽密度互作对低产田水稻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5
5
作者 陈海飞 冯洋 +5 位作者 蔡红梅 徐芳森 周卫 刘芳 庞再明 李登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9-1328,共10页
【目的】适宜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影响着水稻的群体结构和产量,也影响着氮素的利用率。因此,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以确定低产水稻田最佳的适宜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组合。【方法】本研究选择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产量水平较低的低产田为对象,以水... 【目的】适宜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影响着水稻的群体结构和产量,也影响着氮素的利用率。因此,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以确定低产水稻田最佳的适宜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组合。【方法】本研究选择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产量水平较低的低产田为对象,以水稻品种两优培九为供试品种,设置四个施氮水平(0、135、180、225 kg/hm2)与三个移栽密度(12×104、16.5×104、21×104holes/hm2)的田间小区互作试验。在水稻各个生育期分别调查茎蘖动态、成穗率、灌浆期剑叶叶面积、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地上部干重及收获指数,采用SPSS 17.0软件对不同处理的产量与相应群体指标间进行回归分析,获得产量与各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同时测定地上部籽粒与秸秆氮含量,计算氮利用效率。【结果】施氮量与移栽密度对低产田水稻产量和相关指标有显著影响,且存在交互作用。1)产量与地上部干物重均随着施氮水平与移栽密度的提高而增加,但是在施氮量最高(225 kg/hm2)时,收获指数略有下降;收获指数随着移栽密度提高而降低。2)产量与每平米穗数、灌浆期剑叶叶面积、地上部干重关系密切,用二次方程拟合的曲线相关系数最高,经回归方程计算,理论上当灌浆期剑叶叶面积指数达到1.36,成熟期地上部干重达到24371 kg/hm2,每平米穗数达到338个,平均每穗粒数达到195粒时产量最高。3)随着施氮水平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NAE)、偏生产力(PFPN)、氮肥吸收利用率(NRE)和氮肥生理利用率(NPE)均降低,尤其是NAE和PFPN降低程度较大;提高移栽密度显著增加NAE、PFPN、NRE,但是NPE无变化。【结论】在施氮较少的情况下,提高移栽密度增产效果明显。移栽密度为21×104holes/hm2和施氮量为180 kg/hm2的组合产量最高,达到8220 kg/hm2,其群体结构指标与利用拟合模型估计的最优指数最为接近,并且有较高的NAE、PFPN、NRE和NPE。综合考虑,本研究的供试低产水稻田施氮量为180 kg/hm2结合移栽密度为21×104holes/hm2为本试验的最优处理,可以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和较高的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密度 产量 群体结构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高、中、低产田水稻适宜施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被引量:69
6
作者 冯洋 陈海飞 +2 位作者 胡孝明 蔡红梅 徐芳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6,共10页
为探明不同施氮水平对湖北省高、 中、 低产田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选用水稻品种两优培九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探索不同地力水平(高、 中、 低)下稻田的最佳施氮量,考察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地力水平水稻产量及产量... 为探明不同施氮水平对湖北省高、 中、 低产田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选用水稻品种两优培九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探索不同地力水平(高、 中、 低)下稻田的最佳施氮量,考察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地力水平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氮肥贡献率、 土壤氮素依存率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在2011年大田试验中,高产田和中产田都在施氮量为N 180 kg/hm2 的处理中获得最高产量,分别比CK增产10为探明不同施氮水平对湖北省高、 中、 低产田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选用水稻品种两优培九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探索不同地力水平(高、 中、 低)下稻田的最佳施氮量,考察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地力水平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氮肥贡献率、 土壤氮素依存率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在2011年大田试验中,高产田和中产田都在施氮量为N 180 kg/hm^2 的处理中获得最高产量,分别比CK增产10.70%、 27.23%;而低产田则是在施氮为N 240 kg/hm^2处理中产量达到最大,比CK增产44.70%。在2012年大田试验中,高产田、 低产田均在施氮为N 180 kg/hm^2 时达到最高产量,分别比CK增产12.43%、 74.19%;而中产田在施氮处理为N 240 kg/hm^2 时达到最大,比CK增产28.80%。在一定范围内,施氮量越高,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越高,偏生产力越低。综合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以及氮肥利用率得出高产田与中产田适宜施氮量为N 120~180 kg/hm^2,低产田适宜施氮量为N 180~240 kg/hm^2。适宜施氮量上低产田〉中产田〉高产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产田 水稻产量 氮肥施用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2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7
7
作者 刘威 张国英 +4 位作者 张静 刘璐 黄丽 鲁剑巍 李小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7-122,共6页
在2种保护性耕作措施(秸秆还田和免耕)的长期定位试验(湖北省武穴市和荆州市)基础上,通过湿筛法测定不同土层(0 20 cm和20 40 cm)的不同粒径(>5 mm,2~5 mm,1~2 mm,0.5~1 mm,0.25~0.5 mm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并... 在2种保护性耕作措施(秸秆还田和免耕)的长期定位试验(湖北省武穴市和荆州市)基础上,通过湿筛法测定不同土层(0 20 cm和20 40 cm)的不同粒径(>5 mm,2~5 mm,1~2 mm,0.5~1 mm,0.25~0.5 mm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并对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和分形维数(PSD)等进行分析,研究2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免耕处理均会影响土壤各级团聚体的分布状况,同时其也会增加农田表层(0-20 cm)土壤粒径>0.25 mm团聚体的百分含量、MWD和GMD值,但是会降低PSD值.其中PSD与粒径>0.25mm团聚体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武穴处理相关系数为-0.997,荆州处理相关系数为-0.993),但是MWD和GMD与粒径>0.25 mm团聚体的含量有显著正相关性.表明秸秆还田和免耕均会增强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但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粒径>0.25 mm团聚体百分含量、MWD和GMD值均高于免耕处理,说明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的效果要优于免耕的.秸秆还田和免耕措施相结合,土壤结构改良效果最佳.武穴和荆州两地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于粒径>0.25 mm团聚体百分含量、MWD、GMD和PSD的影响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平均几何直径 分形维数
下载PDF
连续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9
8
作者 薛斌 黄丽 +4 位作者 鲁剑巍 李小坤 殷志遥 刘智杰 陈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2-189,共8页
选取湖北省武穴市8年田间定位试验中的传统耕作(CT)、秸秆还田配合传统耕作(CTS)、免耕(NT)和秸秆还田配合免耕(NTS)4种处理,研究连续秸秆还田和免耕措施对表层(0—20cm)和亚表层(20—40c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SOC)的影响。结果表... 选取湖北省武穴市8年田间定位试验中的传统耕作(CT)、秸秆还田配合传统耕作(CTS)、免耕(NT)和秸秆还田配合免耕(NTS)4种处理,研究连续秸秆还田和免耕措施对表层(0—20cm)和亚表层(20—40c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SOC)的影响。结果表明:CTS、NT和NTS均显著增加了表层>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亚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MWD。与CT比较,CTS、NT、NTS处理的SOC含量分别增加20.83%,21.98%,32.76%。CTS和NTS处理显著提高了表层>5,5~2,<0.25mm团聚体中SOC含量,NT则显著提高了>5,5~2mm团聚体中SOC含量;CTS显著增加了亚表层>0.25 mm团聚体中SOC的含量。秸秆还田增加了表层土壤的碳(C)、氢(H)、氮(N)和氧(O)的含量,免耕降低了H的含量,增加了其他3种元素的含量,但是免耕处理增加了亚表层土壤中H的含量。NT和NTS处理较CT和CTS处理降低了土壤的H/C值,表明土壤的脂肪族成分在不断增加。秸秆还田主要增加了土壤中醇、酚类,芳香类,脂肪族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而免耕主要增加脂肪族化合物的含量。这些有机组分的增加有助于团聚体稳定性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免耕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化学结构
下载PDF
激光微地貌扫描仪测定侵蚀过程中地表糙度 被引量:20
9
作者 张利超 杨伟 +2 位作者 李朝霞 蔡崇法 王天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155-162,共8页
为研究激光微地貌扫描仪用于测定南方红壤地区地表微地貌的演变特征和规律的可行性,该研究应用亚毫米级高精度激光扫描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在野外原位研究了鄂南3个典型红壤(泥质页岩发育红壤、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红壤1和... 为研究激光微地貌扫描仪用于测定南方红壤地区地表微地貌的演变特征和规律的可行性,该研究应用亚毫米级高精度激光扫描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在野外原位研究了鄂南3个典型红壤(泥质页岩发育红壤、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红壤1和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红壤2)模拟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过程中的地表糙度变化过程,初步探讨了降雨和径流对红壤坡面微地貌形态演变作用。结果表明:1)随着降雨进行,雨滴打击和径流搬运的联合作用导致地表糙度降低,间歇式降雨后,供试土壤泥质页岩发育红壤、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红壤1和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红壤2的地表糙度分别降低了18.2%、18.4%和11.8%;2)地表糙度变化主要发生在降雨初期,第1场降雨前后,泥质页岩发育红壤、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红壤1和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红壤2的地表糙度降低幅度分别为16.1%、19.7%和9.6%,均达到显著水平。采用亚毫米级高精度激光扫描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能很好地定量化研究坡面水蚀过程中地表糙度的演变特征和规律。研究为南方红壤区坡面水蚀过程中地表微地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对土壤侵蚀过程模拟与预测模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激光 糙度 微地貌 数字高程模型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氮肥管理对中低产田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陈海飞 冯洋 +5 位作者 徐芳森 蔡红梅 周卫 刘芳 庞再明 李登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7-524,共8页
探究氮肥运筹管理对湖北中低产田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中低产田水稻生产提供合理的施肥技术措施。本研究在秸秆还田和总氮(180 kg/hm2)控制的条件下,以水稻两优培九为材料,研究不同基、蘖、穗氮肥配比对中低产田水稻产量及其... 探究氮肥运筹管理对湖北中低产田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中低产田水稻生产提供合理的施肥技术措施。本研究在秸秆还田和总氮(180 kg/hm2)控制的条件下,以水稻两优培九为材料,研究不同基、蘖、穗氮肥配比对中低产田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不同时期叶片SPAD值、氮含量、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及其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11年和2012年两年大田试验的4个基、蘖、穗氮肥配比处理中,各试验点水稻产量均以40-30-30的处理最高,其中在田块A与田块C中比80-0-20处理增产15.9%和8.6%,在田块B与田块D中比60-20-20处理增产6.7%和5.5%。同时40-30-30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NHI)和氮肥偏生产力(PFPN)也最高,优化基、蘖、穗肥比可以提高氮素收获指数(NHI)和氮肥偏生产力(PFPN)。综上研究结果,各中低产田中不同基、蘖、穗氮肥配比处理的水稻产量依次为40-30-30>50-20-30>60-20-20>80-0-20,结合产量构成因子、SPAD值、氮肥利用率等因素综合考虑,40-30-30是湖北中低产水稻田氮肥配比的合理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产水稻田 氮肥管理 氮肥利用率 产量 水稻
下载PDF
侵蚀程度对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养分含量和红壤有机质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董雪 王春燕 +2 位作者 黄丽 谭文峰 胡红青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25-533,共9页
以三种侵蚀程度的红壤(轻度、中度、严重)为供试材料,研究其>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养分(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和不同形态有机碳(易氧化态和难氧化态)的含量状况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随着红壤由轻度、中度到严重侵蚀的变化,&... 以三种侵蚀程度的红壤(轻度、中度、严重)为供试材料,研究其>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养分(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和不同形态有机碳(易氧化态和难氧化态)的含量状况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随着红壤由轻度、中度到严重侵蚀的变化,>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逐渐降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养分对土壤养分的贡献率为[>4 mm]>[0.5~1 mm]>[1~2 mm]>[2~4 mm]>[0.25~0.5 mm];侵蚀红壤的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均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和难氧化碳的含量随着红壤侵蚀程度的增强逐渐降低,并且均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全氮、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系数与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红壤 养分 水稳性团聚体 易氧化碳 难氧化碳 有机质氧化稳定性
下载PDF
侵蚀红壤腐殖酸组分特点及其对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董雪 王春燕 +2 位作者 黄丽 谭文峰 胡红青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4-125,共12页
在华中地区采集不同侵蚀程度(轻度、中度、严重)的红壤,利用干湿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0.25 mm)。通过测定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0.25 mm)的腐殖酸组分(胡敏酸和富里酸)碳量,以及向不同侵蚀程度的各粒径团聚体... 在华中地区采集不同侵蚀程度(轻度、中度、严重)的红壤,利用干湿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0.25 mm)。通过测定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0.25 mm)的腐殖酸组分(胡敏酸和富里酸)碳量,以及向不同侵蚀程度的各粒径团聚体(〉0.25 mm)中添加不同浓度(0.06、0.6 g L^-1)的胡敏酸,分析侵蚀红壤腐殖酸组分特点及其对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侵蚀程度的增加,供试红壤和水稳性团聚体(〉0.25 mm)的腐殖酸组分含量减少;轻度和中度侵蚀红壤中,大粒径(〉4和2~4 mm)水稳性团聚体的胡敏酸碳量较小粒径(1~2、0.5~1和0.25~0.5 mm)的高;同种侵蚀程度下,除严重侵蚀红壤中2~4 mm团聚体的富里酸碳量与1~2 mm团聚体中的有显著差异外,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富里酸碳量差别不大。3种侵蚀程度红壤的胡富比总体上小于1,其中中度侵蚀红壤和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的胡富比均大于其他两种侵蚀程度的。腐殖酸组分与水稳性团聚体(〉0.25 mm)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胡敏酸碳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0.85^** ,n=19)。添加不同浓度(0.06和0.6 g L^-1)胡敏酸后,3种侵蚀程度红壤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0.25 mm)的含量均增加,且小粒径团聚体(1~2、0.5~1和0.25~0.5 mm )的增加量要高于大团聚体(2~4、〉4 mm)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红壤 水稳性团聚体 腐殖酸组分 胡敏酸 富里酸
下载PDF
我国南方主推水稻品种氮效率筛选及评价 被引量:44
13
作者 冯洋 陈海飞 +3 位作者 胡孝明 周卫 徐芳森 蔡红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51-1062,共12页
【目的】评价我国南方地区主推水稻品种氮效率,筛选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并探索其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及其生理机制。【方法】选用34份我国南方主推水稻品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和盆栽试验,进行正常氮和低氮处理,利用产量法并结合产量构成因... 【目的】评价我国南方地区主推水稻品种氮效率,筛选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并探索其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及其生理机制。【方法】选用34份我国南方主推水稻品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和盆栽试验,进行正常氮和低氮处理,利用产量法并结合产量构成因子、叶片SPAD值以及水稻地上部氮素累积量,筛选出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结果】1)在2011年大田试验中,34个品种正常氮处理产量大多高于低氮处理的产量。通过对氮效率的分析发现,徽两优6号、广两优35和天优华占3个品种具有较高的氮效率,分别达到1.11、1.02和1.00,而秀水134、富稻2号和五丰优7025的氮效率较低,分别为0.55、0.61和0.61。通过对各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发现,正常氮处理下,各品种产量构成因子大多高于低氮处理。在低氮条件下,氮高效品种的穗数和穗粒数以及千粒重均较高。通过筛选发现徽两优6号、广两优35和天优华占3个水稻品种表现为氮高效;秀水134、富稻2号和五丰优7025 3个品种表现为氮低效。2)通过2012年大田和盆栽试验的复筛,发现大田与盆栽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均表现出徽两优6号和广两优35的产量和氮效率较高,秀水134、五丰优7025和富稻2号的氮效率较低。通过对各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发现,2012年大田试验中,在正常氮条件下,高效品种广两优35的穗数、千粒重均显著高于低效品种。在对SPAD值的分析中发现,2012年大田试验中,低氮处理下氮高效品种在同一生育时期其SPAD值普遍高于或者显著高于低效品种。2012年盆栽试验中,正常氮处理下,高效品种叶片SPAD值略高于低效品种。在对水稻地上部氮累积量的研究中发现,在正常氮处理下,不同生育期高效品种与低效品种间普遍没有显著性差异,仅低效品种秀水134显著低于其它几个品种;而在低氮处理下,在分蘖期高效品种与低效品种并无显著性差异,甚至高效品种徽两优6号氮素累积量还要低于低效品种;但在灌浆期和成熟期,两个高效品种的氮素累积量高于或显著高于低效品种。【结论】确定广两优35为高效品种,秀水134为低效品种。氮高效品种在低氮胁迫下,能够获得较高的穗数和穗粒数,从而获得较高产量。特别在生育后期,高效品种地上部能够积累更多的氮素,从而可促进光合作用,提高碳、氮同化效率,并获得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氮效率 品种筛选
下载PDF
氮肥用量对襄阳地区马铃薯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4
14
作者 张炜 杨德桦 +4 位作者 黄小箐 姜丽虹 林亚蒙 鲁明星 赵竹青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2-76,共5页
为明确湖北襄阳马铃薯适宜的氮肥用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用量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N180处理的产量最高,达24 030.7 kg/hm2,施氮量超过180 kg/hm2时显著下降;马铃薯产量与氮肥用量符合一元二次方程y=... 为明确湖北襄阳马铃薯适宜的氮肥用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用量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N180处理的产量最高,达24 030.7 kg/hm2,施氮量超过180 kg/hm2时显著下降;马铃薯产量与氮肥用量符合一元二次方程y=-0.083 5N2+45.88N+17 333.9(F=38.40**,R2=0.865**),马铃薯最佳施氮量为261.7 kg/hm2。施氮量为180~360 kg/hm2时可显著促进地上部生长,提高商品薯率;且其淀粉、Vc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其他处理,而施氮量为540 kg/hm2时显著下降,达最小值;N360处理时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块茎的硝酸盐含量与氮肥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69**)。N90与N180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较高,但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N180处理的纯增收入最高,为13 143.8元/hm2。建议襄阳地区马铃薯较适宜的氮肥用量为180~261.7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氮水平 生长发育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土壤颗粒粘粒矿物组成及其演变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智杰 黄丽 +4 位作者 李峰 Ndzana Georges Martial 周方亮 李小坤 鲁剑巍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63-571,共9页
在湖北省武穴市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取不同施肥处理(施氮磷钾处理/NPK,氮磷钾-秸秆配施处理/NPKS)和荒地(HD)的土样,分离其耕层土壤(0~20 cm)不同粒级(<2000 nm与450~2000、100~450和25~100 nm三个粒级)的土壤颗粒,并... 在湖北省武穴市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取不同施肥处理(施氮磷钾处理/NPK,氮磷钾-秸秆配施处理/NPKS)和荒地(HD)的土样,分离其耕层土壤(0~20 cm)不同粒级(<2000 nm与450~2000、100~450和25~100 nm三个粒级)的土壤颗粒,并分析各粒级颗粒中粘粒矿物组合和氧化物的差异,揭示不同施肥措施下农田土壤颗粒中粘粒矿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粘粒矿物的组成一致,均以高岭石为主,并都含有蛭石、HIV(1.4 nm过渡矿物)和伊利石,且随颗粒粒径减小矿物从2:1型向1:1型过渡;与荒地土壤相比,施氮磷钾处理中伊利石和蛭石减少,HIV增加,而氮磷钾-秸秆配施处理中则是伊利石减少,蛭石和HIV增加。随粒径减小,3种土壤颗粒中SiO2和Fe2O3含量逐渐降低,Al2O3含量逐渐增加,其中各粒级颗粒的硅铝率和硅铁铝率也逐渐降低;与荒地土壤比,施氮磷钾和氮磷钾-秸秆配施处理各粒级颗粒的元素组成无明显变化,而硅铝率和硅铁铝率却有明显提高。3种土壤颗粒中游离态铁、铝含量的顺序为HD>NPKS>NPK,与铁游离度的变化规律一致,但非晶形铁、铝含量和铁的活化度变化不明显。各形态铁、铝氧化物的含量均随粒径减小而逐渐增大,与铁的游离度和活化度的变化规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颗粒 粘粒矿物 氧化物组成
下载PDF
2种母岩发育的地带性土壤中粘土矿物的组成特点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志毅 黄丽 +1 位作者 卢胜 付庆灵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58,共8页
采取中国从北到南由花岗岩和片麻岩发育的几种地带性土壤(棕壤、黄棕壤、红壤和砖红壤),分析其<2μm粘粒的化学组成和粘土矿物组成特点,探明气候条件对土壤粘土矿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棕壤中以2∶1型粘土矿物为主,主要为伊利石... 采取中国从北到南由花岗岩和片麻岩发育的几种地带性土壤(棕壤、黄棕壤、红壤和砖红壤),分析其<2μm粘粒的化学组成和粘土矿物组成特点,探明气候条件对土壤粘土矿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棕壤中以2∶1型粘土矿物为主,主要为伊利石,其次为蛭石和高岭石,并含有少量蒙脱石;黄棕壤中高岭石和蛭石占主要部分,其次为伊利石和蒙脱石;红壤中蛭石和蒙脱石消失,主要粘土矿物类型为高岭石,其次为伊利石和1.4nm过渡矿物。在热带砖红壤中1.4nm过渡矿物和蛭石消失,高岭石含量超过90%,其次为伊利石及少量三水铝石。粘土矿物的地带性差异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由北到南,随着温度和降雨量增加,土壤中的高岭石和蒙脱石含量增加,蛭石的含量降低;其中年均温和年均降雨量与高岭石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与蛭石和蒙脱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花岗岩 片麻岩 粘土矿物 地带性土壤
下载PDF
不同侵蚀程度下地带性土壤的结构及渗透性能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芳 王硕 +1 位作者 吴新亮 蔡崇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137-146,共10页
为探讨侵蚀退化过程中地带性土壤结构的变化规律,选取湖北省不同侵蚀程度(微度、轻度、强度、剧烈)的3种典型地带性土壤(黄褐土、黄棕壤、红壤),比较分析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土壤渗透特性差异。结果表明:随侵蚀程度增加,3种地带性土壤团... 为探讨侵蚀退化过程中地带性土壤结构的变化规律,选取湖北省不同侵蚀程度(微度、轻度、强度、剧烈)的3种典型地带性土壤(黄褐土、黄棕壤、红壤),比较分析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土壤渗透特性差异。结果表明:随侵蚀程度增加,3种地带性土壤团聚体水稳性逐渐降低,容重增加,饱和导水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机械稳定性变化存在差异;在侵蚀程度相同时,3种地带性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水稳性和饱和土壤导水率的高低顺序均为红壤>黄棕壤>黄褐土。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与游离氧化铝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7和0.81,P<0.01),与游离氧化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3和0.76,P<0.05),说明游离态铁铝氧化物是影响土壤结构稳定性并形成地带性差异的关键因素,饱和导水率与团聚体水稳性指标和非毛管孔隙度、容重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其中与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0.76,P<0.01),表明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可以作为预测和表征饱和导水率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结构 侵蚀 饱和导水率 地带性土壤
下载PDF
两种亚热带土壤中铁锰的淋溶淀积及其对Pb和Cd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汤帆 尹兰果 +2 位作者 王瑞 刘凡 黄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79-586,共8页
以亚热带的棕红壤和黄棕壤为装柱材料,用铁锰混合溶液(0~0.04mol·L-1)淋溶土柱,研究铁锰在土壤中的淀积特征,并用等温吸附法研究其对Pb2+、Cd2+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土柱淋溶后,各处理中棕红壤淀积的锰含量比黄棕壤的低0.24~1.1... 以亚热带的棕红壤和黄棕壤为装柱材料,用铁锰混合溶液(0~0.04mol·L-1)淋溶土柱,研究铁锰在土壤中的淀积特征,并用等温吸附法研究其对Pb2+、Cd2+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土柱淋溶后,各处理中棕红壤淀积的锰含量比黄棕壤的低0.24~1.17mg·g-1,各处理土壤表面淀积的游离铁和非晶质铁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锰氧化物。经铁锰溶液淋溶而形成的土壤样品对Pb2+、Cd2+的最大吸附量比未淋溶的土壤高,最大增加量可达33.07mmol·kg-1,可见铁锰淀积能显著提高土壤对Pb2+、Cd2+的吸附能力。土柱上层(装柱5cm处)土壤样品对Pb2+、Cd2+的最大吸附量大于土柱下层(装柱25cm处)样品,最大差值可达到16.22mmol·kg-1。两种土壤对Pb2+的吸附量是对Cd2+的8~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红壤 黄棕壤 铁锰氧化物 淀积 Pb2+ Cd2+ 等温吸附
下载PDF
花岗岩红壤坡面工程措施初期的水土保持效果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陶禹 向风雅 +2 位作者 任文海 林丽蓉 陈家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4-39,共6页
在福建长汀花岗岩红壤的1个18°坡面,设置反坡台地、鱼鳞坑、水平沟和对照小区,通过实地观测和取样分析,研究比较了这3种坡面工程措施实施第2a的水土保持效果。3种坡面工程措施都有较好的坡面减流作用,水平沟效果最好,减流38.74%。... 在福建长汀花岗岩红壤的1个18°坡面,设置反坡台地、鱼鳞坑、水平沟和对照小区,通过实地观测和取样分析,研究比较了这3种坡面工程措施实施第2a的水土保持效果。3种坡面工程措施都有较好的坡面减流作用,水平沟效果最好,减流38.74%。3种措施减沙效果不稳定,反坡台地甚至增加了坡面产沙量,水平沟减沙效果最好,减沙16.32%。3种措施均改善了土壤机械组成,其中水平沟措施效果最为显著,反坡台地其次,鱼鳞坑效果不明显。3种措施均促进了坡面降水入渗,增加了0—8cm表土含水量,水平沟小区的8—15cm土层含水量最高,空间分布最均匀,反坡台地和鱼鳞坑改善水分入渗和涵蓄水分效果弱于水平沟措施。结果表明对花岗岩中陡坡面红壤,水平沟工程措施效果优于反坡台地和鱼鳞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坡台地 鱼鳞坑 水平沟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低分子量有机酸培养下几种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变化 被引量:10
20
作者 孔明明 郑世学 +1 位作者 黄丽 刘凡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5-290,共6页
以两种低分子量有机酸(草酸、柠檬酸),三种层状硅酸盐矿物(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为材料,研究加入不同浓度有机酸(0~0.500mol/L)恒温振荡培养3、7、15天后,各矿物的释硅(Si)量以及矿物结构的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培养... 以两种低分子量有机酸(草酸、柠檬酸),三种层状硅酸盐矿物(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为材料,研究加入不同浓度有机酸(0~0.500mol/L)恒温振荡培养3、7、15天后,各矿物的释硅(Si)量以及矿物结构的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各浓度有机酸培养下高岭石和伊利石的释Si量在15天达到最大;在矿物相同的情况下,草酸培养体系大部分较相同浓度柠檬酸体系释放出的Si量高,Si的释放量在0.48~244.30pg/ml(以Si02计)之间;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升高,各矿物Si的释放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在有机酸种类和浓度相同的情况下,蒙脱石释放出的Si量最高;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升高,蒙脱石x射线衍射(xnD)图谱中特征峰的强度依次减弱,且草酸较柠檬酸作用效果显著,高岭石和伊利石的则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量有机酸 层状硅酸盐矿物 培养 Si的释放量 XRD图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