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游不同玉稻种植模式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李淑娅 田少阳 +8 位作者 袁国印 葛均筑 徐莹 王梦影 曹凑贵 翟中兵 凌霄霞 展茗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37-1547,共11页
发展长江中游玉米生产是解决本区域玉米产需矛盾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随着长江中游玉米的快速发展,该地区出现了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等新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为探明其适应性和实用性,2013—2014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设... 发展长江中游玉米生产是解决本区域玉米产需矛盾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随着长江中游玉米的快速发展,该地区出现了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等新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为探明其适应性和实用性,2013—2014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设置了传统种植的双季稻(对照)、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共4种两熟制种植模式,分析比较其周年产量及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周年产量显著高于早稻–秋玉米和双季稻。与双季稻相比,春玉米–晚稻周年产量、光能生产效率、光能利用率、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8.3%、14.1%、23.4%、16.4%、37.2%和44.3%,双季玉米分别提高了13.5%、8.1%、26.1%、11.4%、88.8%和37.8%。春玉米其产量、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两年平均比早稻分别高出30.6%、29.5%、57.2%和96.1%,而秋玉米和晚稻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不同玉稻模式周年产量差异主要源于第一季春玉米和早稻产量的差异。可见,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是适宜在长江中游推广的两熟制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稻种植模式 产量 资源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长江流域直播油菜密植效应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2
作者 蒯婕 王积军 +5 位作者 左青松 陈红琳 高建芹 汪波 周广生 傅廷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4625-4632,共8页
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主产区,面积与总产均约占我国油菜总面积与总产的90%左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长江流域直播油菜长期存在着"密度低、单产低、机械化程度低、肥料用量高、人工成本高"的问题。"三低两高"的现状... 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主产区,面积与总产均约占我国油菜总面积与总产的90%左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长江流域直播油菜长期存在着"密度低、单产低、机械化程度低、肥料用量高、人工成本高"的问题。"三低两高"的现状,导致油菜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农户种植油菜积极性不高,面积与总产长期徘徊,阻碍了该产区油菜生产的发展。近年来,各地生产实践均表明,合理密植是提高我国长江流域直播油菜生产效益,提高农户种植油菜积极性,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一项核心技术。本文根据相关研究,综述了长江流域直播油菜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后,油菜的籽粒产量、籽粒品质、茎秆抗倒性、角果抗裂角性、肥料利用效率、光能利用率以及菌核病、杂草发生的变化规律及其机理,提出了直播油菜"以密增产、以密补迟、以密省肥、以密控草、以密适机"的"五密"栽培技术,为建立适宜油菜机械化生产的高产抗倒油菜群体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油菜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油菜 密度 效应 机理
下载PDF
根系互作强度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作物根系分布及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平 杜青 +8 位作者 庞婷 付智丹 杨燕竹 刘佳 帅鹏 孙丽霞 张瑞娣 杨文钰 雍太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37,59,共11页
【目的】为探究玉米/大豆套作地下根系互作强度对作物根系分布及地上部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根箱土培试验研究了5种玉米大豆根系互作强度(玉玉间距60 cm:MM60;豆豆间距60 cm:SS60;玉豆间距75 cm:MS75;玉豆间距60 cm:MS60;玉豆间距45... 【目的】为探究玉米/大豆套作地下根系互作强度对作物根系分布及地上部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根箱土培试验研究了5种玉米大豆根系互作强度(玉玉间距60 cm:MM60;豆豆间距60 cm:SS60;玉豆间距75 cm:MS75;玉豆间距60 cm:MS60;玉豆间距45 cm:MS45)下作物根系分布、叶片光合特征参数、地上部生物量积累和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共生期间MS玉米根系干重低于MM60,随着根系互作强度的增加,套作玉米根系在主茎基部纵向20~100 cm土层和横向邻近大豆侧土壤中的分布量逐渐增加;玉米伤流液重量及其磷含量MS75和MS60较MM60分别低28.92%和17.09%、12.00%和11.97%,而MS45较MM60低1.23%和高25.62%,玉米叶片SPAD值和光合速率并无显著差异。玉豆共生期间的大豆根系在横向邻近玉米侧的分布量随玉豆根系互作强度的增加而降低,SS60的大豆伤流液重量及其可溶性糖、无机磷含量显著高于套作,而MS45较MS60和MS75分别降低47.89%、12.78%、18.36%和54.88%、25.11%、20.18%,且互作强度的增加降低了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R2期,随着玉米竞争抑制作用的解除,套作大豆根系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量增加,但地上部生物量仍显著低于SS60,且生物量SS60>MS75>MS60>MS45。R5期,SS60伤流液重量及组分含量高于套作,与MS75相比,MS45的大豆伤流重量及其氮、磷含量和叶片SPAD值增加,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收获期MS75、MS60及MS45的玉米产量和百粒重较MM60分别高出17.25%和6.74%、21.66%和9.43%、21.61%和11.58%;适宜的根系互作可提高套作大豆产量,MS75、MS60产量较SS60高出13.61%和3.71%,而MS45则降低3.92%,大豆产量降低主要是因为共生期间较强的种间根系互作不利于大豆后期恢复生长,造成收获期分枝数、分枝荚数减少。【结论】玉米/大豆套作种间根系互作强度的增加有利于玉米的根系分布和地上部植株的生长,但不利于共生期大豆根系的水平分布,影响后期大豆的恢复性生长,降低成熟期大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套作 根系互作 根系分布 产量 光合特征
下载PDF
不同结瘤品种和行间距对套作大豆根瘤生长及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庞婷 帅鹏 +4 位作者 陈平 杜青 付智丹 杨文钰 雍太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1-461,共11页
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玉米/大豆间距(45、60、75 cm,依次记为IS45、IS60、IS75)和不同结瘤特性的大豆品种(弱结瘤:贡选1号;强结瘤:南豆25号)对大豆根瘤生长、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三节... 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玉米/大豆间距(45、60、75 cm,依次记为IS45、IS60、IS75)和不同结瘤特性的大豆品种(弱结瘤:贡选1号;强结瘤:南豆25号)对大豆根瘤生长、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三节期到盛花期,随着玉米/大豆间距的增大,大豆受玉米的荫蔽影响减小,根瘤数目和干质量增加;在始粒期大豆的根瘤数目和干质量达到最大值,表现为IS60>IS75>IS45;相较于弱结瘤品种,强结瘤品种的根瘤数目较少,根瘤干质量较大。从三节期到盛花期,大豆干物质积累总量随玉米/大豆间距的缩小而减少,主要分配在茎秆和叶片;强结瘤品种茎秆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积累总量小于弱结瘤品种。从始粒期到成熟期,大豆干物质积累总量迅速增加,茎秆和叶片的分配率降低,荚果的分配率增大,强结瘤品种在成熟期玉米/大豆间距为60 cm时达到最大值。强结瘤品种各营养器官的输出率和贡献率较高,其平均产量比弱结瘤品种高2.94%,IS60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比IS45和IS75高9.77%和2.67%。相对于弱结瘤品种,强结瘤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提高单荚粒数和百粒质量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套作 行间距 根瘤 干物质 产量
下载PDF
近35年湖北省低丘平原区玉米需水量及旱涝时空变化 被引量:13
5
作者 何俊欧 凌霄霞 +6 位作者 张建设 张萌 马迪 孙梦 刘永忠 展茗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36-1547,共12页
利用湖北省低丘平原区8个长期基准气象台站35年(1980—2014)气象资料,对湖北省不同区域春玉米、夏玉米及秋玉米的需水量、旱涝发生频率及其年际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区域间差异较小,而不同种植季玉米间差... 利用湖北省低丘平原区8个长期基准气象台站35年(1980—2014)气象资料,对湖北省不同区域春玉米、夏玉米及秋玉米的需水量、旱涝发生频率及其年际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区域间差异较小,而不同种植季玉米间差异较大。秋玉米需水量显著低于春玉米和夏玉米,春玉米需水量与夏玉米相近,且三季玉米的需水量随年份呈显著下降趋势,尤其是以鄂中地区需水量下降最多,平均达-18.62 mm(10a)^(–1)。鄂北、鄂中及鄂东南区域三季玉米播种-拔节阶段均以发生涝灾为主,其中重涝发生频率较高;鄂北及鄂中地区三季玉米拔节-完熟期主要以发生轻度干旱为主,尤其是灌浆期间旱灾发生频率较高;在鄂东南春玉米与夏玉米拔节-吐丝期间涝灾发生频率要高于旱灾,灌浆期间三季玉米均以旱灾较多,尤其是夏玉米与秋玉米旱灾要重于春玉米。各地区三季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旱涝年际变化趋势不显著。从降低旱涝胁迫风险考虑,建议鄂北地区主要发展夏玉米、鄂中及鄂东南地区主要发展春玉米,适当控制秋玉米面积;三季玉米拔节前均要注意防涝,拔节后注意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需水量 水分盈亏指数 旱涝频率 年际变化趋势
下载PDF
氮钾运筹模式对高花青素特种稻产量及糙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石洪芳 易志杰 +4 位作者 杨特武 赵思明 周强 周欣 杨罗浩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3-49,共7页
以新培育的高产棕红色稻米品种冈特优37为材料,在本田习惯施肥水平(N 159kg/hm^2、P_2O_5 67.5kg/hm^2和K_2O 67.5kg/hm^2)下研究了氮、钾运筹模式对其产量和糙米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新品种的扩大栽培提供施肥技术指导。结果表明:在... 以新培育的高产棕红色稻米品种冈特优37为材料,在本田习惯施肥水平(N 159kg/hm^2、P_2O_5 67.5kg/hm^2和K_2O 67.5kg/hm^2)下研究了氮、钾运筹模式对其产量和糙米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新品种的扩大栽培提供施肥技术指导。结果表明:在钾肥全部基施,氮肥60%作基肥、10%作分蘖肥、30%作保花肥时稻谷产量最高;合理施肥主要通过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而增产;施肥模式对糙米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花青素含量影响不显著,但适当施用氮肥作保花肥可提高糙米可溶性糖含量;在相同施氮模式中增加后期钾素供应可提高糙米粗脂肪含量;在相同施钾模式下施用氮肥作保花肥有提高糙米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趋势;在钾肥全部基施的条件下,糙米游离氨基酸含量随保花肥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呈先升后降趋势;在钾肥60%作基肥、40%作保花肥时,游离氨基酸含量则随保花肥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施氮可显著提高糙米粗蛋白含量,但在不同施钾条件下施氮模式的影响规律不一致。在本试验条件下,钾肥全部作基肥,氮肥60%作基肥、10%作分蘖肥、30%作保花肥的施肥模式可作为冈特优37的适宜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青素 氮钾运筹 产量 稻米品质 Γ-氨基丁酸 有色稻米
下载PDF
前季施肥对玉-稻轮作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袁国印 何俊欧 +5 位作者 陈文 王丹 葛均筑 李萍 展茗 赵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7期1-7,共7页
玉米-晚稻水旱轮作是近年长江中游发展的新型种植模式,研究前季玉米施肥后养分周年动态及对后季晚稻的影响,对该模式周年合理施肥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以玉米免耕复种晚稻为对象,设置了3个施肥处理,包括两季作物均不施肥(MR0)、玉米施... 玉米-晚稻水旱轮作是近年长江中游发展的新型种植模式,研究前季玉米施肥后养分周年动态及对后季晚稻的影响,对该模式周年合理施肥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以玉米免耕复种晚稻为对象,设置了3个施肥处理,包括两季作物均不施肥(MR0)、玉米施肥晚稻不施肥(MR1)、两季作物均常规施肥(MR2)。与MR0处理相比,玉米收获时MR1、MR2土壤速效氮显著降低,速效磷含量显著升高,而速效钾含量没有显著变化。3个处理中氮、钾均表现为显著亏损;土壤磷素表现为MR2处理表观盈余,MR1处理表观平衡,MR0处理则明显亏缺。由于土壤氮、钾供应的限制,使得MR1晚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与MR0差异不显著,且显著低于MR2处理。可见,玉米-晚稻水旱轮作下氮、钾肥要在作物当季施用,磷肥可考虑在玉米季多施,晚稻季则减少或不施用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晚稻 水旱轮作 产量 养分吸收 土壤养分表观平衡
下载PDF
增密与减氮对秋玉米产量形成与氮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萌 潘高峰 +4 位作者 黄益勤 何俊欧 方雪东 刘志辉 展茗 《湖南农业科学》 2019年第9期17-23,共7页
随着长江中游种植制度的变化,秋玉米的种植面积在逐渐增加,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有待优化,而通过提高种植密度配合氮肥减施,以协同实现秋玉米增产与氮素高效利用的效应还有待探讨。为此,以半紧凑型秋玉米品种勤玉5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 随着长江中游种植制度的变化,秋玉米的种植面积在逐渐增加,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有待优化,而通过提高种植密度配合氮肥减施,以协同实现秋玉米增产与氮素高效利用的效应还有待探讨。为此,以半紧凑型秋玉米品种勤玉5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施氮量为主区,设置常规施氮量处理(N300,300 kg/hm2)、减氮30%处理(N210,210 kg/hm2)及不施氮处理(N0);种植密度为副区,设置常规种植密度(D60,60 000株/hm2)、中密度(D78,78 000株/hm2)与高密度处理(D93,93 000株/hm2),探讨氮肥、密度及其互作对秋玉米冠层结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秋玉米产量形成有明显的互作效应。与常规种植相比(N300D60),减氮30%(N210)后,增加种植密度均能明显提高冠层光截获率、LAI及干物质积累量,粒重下降不明显,产量显著提高;但由中密度(D78)提高到高密度(D93)种植时,冠层光截获率、LAI、干物质积累量、粒重及产量均没有显著性变化。与常规种植相比(N300D60),减氮30%(N210)与中密度(D78)处理秋玉米的氮素转运效率及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没有明显变化,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及氮肥回收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当提高到高密度(D93)种植时,氮素转运效率与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因此统筹考虑提高秋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时,湖北省秋玉米品种勤玉58较适宜的种植密度为78 000株/hm2,施氮量为210 kg/hm2,可实现增密增产减氮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玉米 种植密度 施氮量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水稻灌浆期剑叶碳酸酐酶活性与基因表达分析
9
作者 乔醒 唐红玲 +3 位作者 张凯岳 李鑫 曾汉来 何莹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1-25,共5页
为探讨水稻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EC 4.2.1.1)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选取不同光合特性的4个水稻品种,测定灌浆期不同时段(开花后5、15和25d)剑叶OsC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CA的活性和叶片净光合速率,分析CA活性及相关基因转录与光合... 为探讨水稻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EC 4.2.1.1)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选取不同光合特性的4个水稻品种,测定灌浆期不同时段(开花后5、15和25d)剑叶OsC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CA的活性和叶片净光合速率,分析CA活性及相关基因转录与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剑叶的OsCA基因表达量、CA活性与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相关,其相关程度在不同类型品种间存在差异,高光合特性品种R49在测定期各指标均处于最高水平。各品种的CA活性随着灌浆进程的推进呈现先升后降的动态趋势,并于灌浆中期(开花后15d)达到最大值;剑叶净光合速率在灌浆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下降幅度存在品种差异性。基于以上结果,认为OsCA基因表达和CA酶活性水平及其变化可作为评估水稻叶片光合功能稳定性和品种间生理差异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碳酸酐酶 净光合速率 OsCA表达水平
下载PDF
Effects of Increased Planting Density with ReducedNitrogen Application on Yield Formation and NitrogenUtilization of Autumn Maize 被引量:3
10
作者 ZHANG Meng PAN Gao-feng +4 位作者 HUANG Yi-qin HE Jun-ou FANG Xue-dong LIU Zhi-hui ZHAN M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9年第6期1-13,共13页
With the change of cropping system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the planting area of autumn maize is gradually increasing.However,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re still under improvement for higher yield a... With the change of cropping system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the planting area of autumn maize is gradually increasing.However,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re still under improvement for higher yield and nitrogen efficiency of autumn maize.Increase in planting density with reduced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ths to achieve high yield and high 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Meanwhile,the effect needs to be verified for autumn maize.The semi-compact autumn maize variety Qinyu 58 was planted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amounts with the split plot design.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 were arranged in the main plots,including the conventional nitrogen application(N300,300 kg/hm^2),30%reduction from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N210,210 kg/hm^2)and no nitrogen application(N0).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were arranged in the sub-split plots,including the conventional planting density(D60,60000 plants/hm2),medium density(D78,78000 plants/hm^2)and high density(D93,93000 plants/hm2).The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planting density and their interaction effects on canopy structure,dry matter accumulation,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autumn maize were studied.The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had obvious interaction effects on the yield formation of autumn maize.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N300D60),increasing the planting density with 30%reduction in nitrogen application(N210)can obviously increase the canopy light interception rate,LAI,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yield.Howeve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canopy light interception rate,LAI,dry matter accumulation,grain weight and yield between D93 and D78.Compared with N300D60,nitrogen translocation efficiency and nitrogen contribution proportion to grain nitrogen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in autumn maize grown under N210 and D78 treatments,whereas nitrogen partial productivity,nitrogen agronomic efficiency and recovery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nitrogen fertilize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Moreover,high density(D93)planting at N210 plot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nitrogen transport efficiency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autumn maize.Therefore,the suitable planting density of the autumn maize variety Qinyu 58 in Hubei Province is recommended a value of 78000 plants/hm^2,with the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of 210 kg/hm2,which can achieve the target of higher yield by increasing density and reducing nitrog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umn maize Planting density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YIELD Nitrogen fertilizer utilization efficiency
下载PDF
不同水稻种质中渗透胁迫抗性基因DREB2A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谭景发 贺文闯 +6 位作者 董西龙 党腾飞 谢怿 席锟 孙勇胜 胡亚林 靳德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35期1-13,共13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转录因子DREB2A基因在不同水稻种质中的遗传多样性,以期为水稻耐渗透胁迫遗传改良提供分子工具。利用单倍型分析、系统进化树、遗传距离和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对85份不同类型水稻种质中DREB2A基因的功能性核苷酸序列变异及... 本研究旨在分析转录因子DREB2A基因在不同水稻种质中的遗传多样性,以期为水稻耐渗透胁迫遗传改良提供分子工具。利用单倍型分析、系统进化树、遗传距离和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对85份不同类型水稻种质中DREB2A基因的功能性核苷酸序列变异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5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其中12个位于编码区,43个位于非编码区;鉴定出12个DREB2A等位基因型,其中来自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的3个等位基因型表现大片段变异;根据DREB2A基因的序列变异鉴定出39个单倍型,其中33个为新单倍型;将所有单倍型分为三组(Group Ⅰ、Ⅱ和Ⅲ),其中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中的10个单倍型单独分为一组(Group Ⅲ);系统进化树、遗传距离和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均表明Group Ⅲ与其他两组具有较大差异。对85份不同类型水稻种质中DREB2A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中的DREB2A等位基因在序列变异、系统进化关系和密码子偏好性方面均明显不同于其他种质材料中的等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渗透胁迫 转录因子 DREB2A 遗传多样性 密码子偏好性
下载PDF
冬季低温胁迫对油菜抗寒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12
作者 张晓红 冯梁杰 +2 位作者 杨特武 徐正华 胡立勇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7-746,共10页
以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冬季自然低温对油菜功能叶脯氨酸、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均温降至... 以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冬季自然低温对油菜功能叶脯氨酸、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均温降至5℃以下,多数生理指标出现升高或降低现象,至3℃以下开始表现一定的生理性伤害,0℃以下则伤害加重。不同生理指标对低温的反应有不同,随着日均温降低至5℃以下,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上升,二者均在日均温降至0℃以下时达到最大值;而CAT活性在日均温降至5℃左右时明显升高并出现最大值,SOD活性则在3℃左右达到最高;SP、MDA含量在日均温降至10、5和0℃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不同生理指标比较,以功能叶可溶性糖含量随环境温度下降而迅速升高的反应最明显;脯氨酸含量、SOD和CAT酶活性等指标能相对稳定地反应不同品种的抗寒性差异。根据不同品种在低温下的农艺性状表现及田间冻害指数,结合生理指标变化差异,认为4个品种中抗寒性相对较强的为‘华双5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低温胁迫 冻害指数 渗透调节物质 抗氧化酶
原文传递
植物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真梅 李海霞 +1 位作者 何莹 曾汉来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49-957,共9页
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是C4植物和景天科酸代谢(CAM)植物光合作用的关键酶,催化形成固定CO2的初始分子受体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本文重点比较了植物的PPDK基因结构及分子进化关系,综述了PPDK在C4植物和C3植物中的功能、PPDK的调控... 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是C4植物和景天科酸代谢(CAM)植物光合作用的关键酶,催化形成固定CO2的初始分子受体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本文重点比较了植物的PPDK基因结构及分子进化关系,综述了PPDK在C4植物和C3植物中的功能、PPDK的调控机理、PPDK在胁迫条件下的功能以及转PPDK基因等在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酸磷酸双激酶 活性调控 胁迫 基因工程
原文传递
增密对湖北省春玉米与夏玉米产量与机收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仁能 孙璐 +3 位作者 张槐林 梁修仁 杨博文 展茗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9-96,共8页
本研究选用不同品种,设置高、低两个种植密度,分析增密后春播与夏播玉米产量及机收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增密后春玉米和夏玉米的穗粒数与粒重均呈下降趋势,但穗数显著增加,进而均显著增产,产量平均分别提高10.5%、14.4%。增密均显著降... 本研究选用不同品种,设置高、低两个种植密度,分析增密后春播与夏播玉米产量及机收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增密后春玉米和夏玉米的穗粒数与粒重均呈下降趋势,但穗数显著增加,进而均显著增产,产量平均分别提高10.5%、14.4%。增密均显著降低了春播与夏播玉米子粒破碎率与损失率,子粒破碎率分别下降了0.9%、1.1%,损失率分别下降了1.5%、1.2%;增密对含杂率影响不显著。子粒含水量、子粒压缩破碎力与子粒破碎率间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降低子粒含水量、提高子粒压缩破碎力可明显降低子粒破碎率;增密显著降低收获时子粒含水量、提高了子粒压缩破碎力。因此,建议湖北省春玉米与夏玉米均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夏玉米 种植密度 产量 机收质量
原文传递
水稻蔗糖转运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国辉 崔克辉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5-740,共6页
蔗糖是植物体内主要的光合产物和运输形式,在叶片中合成并经过维管组织向库器官转运,在库组织中水解并用于合成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等有机物。水稻蔗糖转运对调控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特别是在逆境条件下的产量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 蔗糖是植物体内主要的光合产物和运输形式,在叶片中合成并经过维管组织向库器官转运,在库组织中水解并用于合成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等有机物。水稻蔗糖转运对调控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特别是在逆境条件下的产量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综述了水稻蔗糖韧皮部装载、运输和卸载机制以及关键酶的活性和基因表达调控,并讨论了其与水稻产量形成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蔗糖转运 韧皮部装载-卸载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叶肉导度的组成、大小及其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李勇 彭少兵 +2 位作者 黄见良 熊栋梁 刘茜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43-1154,共12页
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大气中的CO2需要克服气孔和叶肉细胞等阻力传输到羧化位点。CO2从气孔下腔传输到羧化位点的阻力称为叶肉阻力,其倒数即为叶肉导度。近十年内,叶肉导度已经成为光合作用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首先系统地阐述... 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大气中的CO2需要克服气孔和叶肉细胞等阻力传输到羧化位点。CO2从气孔下腔传输到羧化位点的阻力称为叶肉阻力,其倒数即为叶肉导度。近十年内,叶肉导度已经成为光合作用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叶肉导度的组成及各部分所占的比重;然后通过与气孔导度的比较,分析叶肉导度的大小及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最后阐述了叶肉导度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并分析了其中可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作用 叶肉导度 细胞壁厚度 水通道蛋白 叶绿体
原文传递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调控基因及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镇 马雪丽 曾汉来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15年第1期97-104,共8页
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进入大规模生产应用实践阶段。本文综述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类型、育性转换特性,以及近五年来对其不育基因的定位克隆和育性调控机理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 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进入大规模生产应用实践阶段。本文综述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类型、育性转换特性,以及近五年来对其不育基因的定位克隆和育性调控机理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性 育性转换 基因定位与克隆 育性调控机理
原文传递
周年磷肥旱季集中底施对玉-稻轮作磷肥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袁国印 韩玉玲 +5 位作者 陈文 方雪东 王丹 李萍 展茗 赵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137-2145,共9页
春玉米-晚稻水旱轮作是近年来南方稻区种植制度变化下出现的新型两熟制模式。明确两季作物间磷肥的合理分配对玉-稻轮作作物产量与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对玉-稻轮作养分高效与高产协同实现,及丰富对水旱轮作前后季作物养分利用关系的认... 春玉米-晚稻水旱轮作是近年来南方稻区种植制度变化下出现的新型两熟制模式。明确两季作物间磷肥的合理分配对玉-稻轮作作物产量与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对玉-稻轮作养分高效与高产协同实现,及丰富对水旱轮作前后季作物养分利用关系的认识具有理论意义。采用春玉米-水稻周年轮作田间试验,根据晚稻季磷肥前移至玉米季做底肥施用的比例及周年施磷量,设置7个磷肥施用处理,分别为两季作物均不施磷(P_0)、两季作物均按常规方法施磷(P_1)、1/3晚稻季磷肥前移(P_2)、2/3晚稻季磷肥前移(P_3)、全部晚稻季磷肥前移(P_4)、全部晚稻季磷肥前移且周年总施磷量减少15%(P_5)、全部晚稻季磷肥前移且周年总施磷量减少30%(P_6),分析了不同施磷处理作物产量、磷素吸收量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变化。与P_1相比,P_3与P_4处理显著提高了晚稻花后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及晚稻产量,且其周年产量分别提高了4.87%和6.74%;P_5处理晚稻产量与P_1处理差异不显著,但P_6显著降低了晚稻产量。晚稻季磷肥前移施用明显促进了玉米及晚稻对磷素的吸收,显著降低了磷素的表观盈余量。与P_1处理相比,P_2、P_3、P_4处理两季作物周年土壤磷素依存率分别减少了11.63%、26.47%与22.08%。从磷肥利用效率看,P_4处理的磷肥周年累积回收效率、农学利用效率、偏生产力及磷肥产量贡献率均显著高于P_1处理,分别提高了102.46%、194.83%、6.73%与176.16%。与P_1处理相比,P_5处理周年磷肥产量贡献率及农学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但分别提高了其磷肥回收效率与偏生产力32.56%和58.05%。玉米季施用的磷肥对晚稻有明显的后效作用,且比晚稻季施用磷肥具有更高的磷肥利用效率。所以在春玉米免耕复种晚稻时,可将晚稻季的磷肥全部前移至玉米季施用,并可减少15%周年施磷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稻轮作 产量 磷素吸收 磷肥利用率
原文传递
双季稻系统周年内早稻光合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雪东 秦明广 +3 位作者 展茗 刘志辉 韩玉玲 唐岚岚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686-3693,共8页
研究周年尺度的早稻光合碳对双季稻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于理解农田碳循环及土壤固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盆栽试验,利用13C脉冲标记方法分别在孕穗期与灌浆期进行了2次标记处理,研究了年周期内不同时期早稻光合碳在双季稻系统中... 研究周年尺度的早稻光合碳对双季稻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于理解农田碳循环及土壤固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盆栽试验,利用13C脉冲标记方法分别在孕穗期与灌浆期进行了2次标记处理,研究了年周期内不同时期早稻光合碳在双季稻系统中的分配和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的差异。研究发现,早稻植株标记1 d后,光合13C已向地上与地下部分转移分配。至早稻成熟期,孕穗期标记光合13C在"作物-土壤"系统中的回收率为74%,而灌浆期标记处理光合13C回收率仅为59%,且孕穗期标记碳在地下部分的分配比例要高于灌浆期标记碳。在当季及后续晚稻季,早稻孕穗期光合碳对可溶性土壤有机碳(DOC)的贡献率均显著高于早稻灌浆期光合碳,至晚稻成熟期,来自于早稻孕穗期标记碳、灌浆期标记碳在DOC中的贡献率分别为9.4%和2.6%。早稻孕穗期光合碳对土壤总有机碳(TOC)的贡献率在两季水稻收获时均显著高于灌浆期光合碳,至晚稻成熟期,早稻孕穗期光合碳对TOC的贡献率可达22%,是灌浆期光合碳贡献率的20.7倍。总体而言,相对于早稻灌浆期,早稻孕穗期光合碳在土壤中的积累相对稳定,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脉冲标记 双季稻 光合碳 土壤有机碳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