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治理现代化:内涵、愿景与路径 被引量:6
1
作者 申国昌 申慧宁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23年第10期5-13,共9页
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治理的深度融合,高校治理的智能化发展成为高校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表征。基于此,文章在人工智能与高校治理双向赋能的背景下,首先从治理理念、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三方面剖析了智能时代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然后... 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治理的深度融合,高校治理的智能化发展成为高校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表征。基于此,文章在人工智能与高校治理双向赋能的背景下,首先从治理理念、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三方面剖析了智能时代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然后,文章重点阐述了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愿景,论述了人工智能对高校治理内核、治理格局、治理决策、治理模式、治理边界产生的影响;最后,文章针对智能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兼顾技术效能与人文关怀、明晰主体权力与责任边界、促进科技创新与应用适配、构建人才培养与实践体系、落实风险防范与监管机制等方面出发,探索了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以期为智能技术与高校治理的深度融合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校治理 路径探析
下载PDF
虚拟实验何以用于教授思想实验——基于科学思想史与认知具身观点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郑旭东 张金胜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8,共10页
物质实验在现实世界中展开,思想实验则在头脑中展开,二者共同构成了科学实验的两种基本类型,其历史分野背后展现的是经验论和唯理论这两种不同的认识论立场,以及由此导致的两者之间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基于认知的具身观点,思想实验... 物质实验在现实世界中展开,思想实验则在头脑中展开,二者共同构成了科学实验的两种基本类型,其历史分野背后展现的是经验论和唯理论这两种不同的认识论立场,以及由此导致的两者之间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基于认知的具身观点,思想实验可分为描述或想象意象世界、模拟操作意象、根据想象的现象形成结论三个相互联系的认知过程,它是具身直觉系统中感性与知性的统一。以计算建模和虚拟仿真技术为基础的虚拟实验的快速崛起,有助于构建一种“人—机”融合的具身系统,并将其中的意象、心理模拟和想象结果外化为感知觉信号,其最大优势不是模拟物质实验,而是教授思想实验。作为一种具身直觉工具,虚拟实验被用于教授思想实验时,应采取实验场景生活化、实验材料意象化、参数控制自主化、操作体验具身化、实验结果直观化等策略,以提升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实验 思想实验 具身认知 认知机制 设计原则
下载PDF
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时代内涵、伦理困境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吴龙凯 程浩 +1 位作者 张珊 宋琰玉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25,共7页
教育评价处于衡量与引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枢纽环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全面赋能教育评价改革,支撑教育系统全方位、全要素、全流程转型。然而,目前有关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所引发的潜在伦理风险及其应对措施的研究尚不... 教育评价处于衡量与引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枢纽环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全面赋能教育评价改革,支撑教育系统全方位、全要素、全流程转型。然而,目前有关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所引发的潜在伦理风险及其应对措施的研究尚不明确。基于此,文章系统回顾与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阐释了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时代内涵,探析了智能技术赋能新时代教育评价的伦理困境:技术至上僭越教育主体底线、算法偏见触碰人本伦理防线、数据过度挖掘违背信息安全红线、唯机器评价偏移教育公平普惠基准线、智能评价围囿制约主体思维创新“高线”。提出了消解伦理困境的具体对策:明确评价主体地位,建立多级联动保障新机制;审视智能算法偏差,驱动绿色评价技术新引擎;筑牢数据安全护栏,探索“弹性+柔性”共治新模式;兼容内外评价范式,破解教育质量公平伦理新难题;培养人工智能素养,推动主体伦理道德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 时代内涵 伦理困境 对策研究 算法偏见
下载PDF
教育评价数据大脑的内涵、模型与路径 被引量:1
4
作者 吴龙凯 张珊 +1 位作者 刘姚慧卓 程浩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6期87-97,共11页
数据赋能下的教育评价存在算法、机制、价值等难题,亟需专用工具破局,化数据最大变量为育人最大增量,以数据为核心要素和关键驱动的教育评价数据大脑则为此提供新路径。教育评价数据大脑模型的构建应以“人脑”基本结构和“类脑”功能... 数据赋能下的教育评价存在算法、机制、价值等难题,亟需专用工具破局,化数据最大变量为育人最大增量,以数据为核心要素和关键驱动的教育评价数据大脑则为此提供新路径。教育评价数据大脑模型的构建应以“人脑”基本结构和“类脑”功能体系等研究为基础,依托数据、算法、算力三个核心要素,实现数据挖掘、传输、集成、分析、呈现、应用全过程闭环。未来教育评价数据大脑的落地应用,需纳入多级联动,筑牢底座支撑,规约数据安全,审视算法异化,拓展评价应用,培育试点示范,以充分发挥数据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大数据 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数据大脑 技术赋能
下载PDF
教师技术采纳研究中的UTAUT再认识--基于一阶段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的定量综合分析
5
作者 赵笃庆 余亮 +1 位作者 车紫妍 吴龙凯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24年第9期48-58,共11页
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是探究教师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的主流理论模型之一,但其应用于解释教师技术采纳差异的相关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分歧,直接影响了UTAUT的解释力。对此,文章设计了... 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是探究教师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的主流理论模型之一,但其应用于解释教师技术采纳差异的相关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分歧,直接影响了UTAUT的解释力。对此,文章设计了拓展版UTAUT,并使用一阶段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定量综合分析了56篇文献和61个独立相关矩阵,结果发现:原始UTAUT中核心变量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均成立;便利条件正向影响行为意愿,但行为意愿并非是便利条件和使用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增加“便利条件→行为意愿”后,UTAUT能够解释42.6%的行为意愿差异和45.6%的使用行为差异;地区对“社会影响→行为意愿”有显著调节效用,学段对“绩效期望→行为意愿”有显著调节效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改进后的UTAUT,并围绕核心变量关系、差异解释能力、调节变量拓展三方面形成了对UTAUT的再认识。文章的研究可为后续教师技术采纳研究提供借鉴,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技术采纳 UTAUT 元分析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网络化心理干预及起效机制
6
作者 杜夏雨 赛力古·亚力坤 +1 位作者 袁洁莹 任志洪 《心理科学进展》 2025年第1期123-135,共13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高度痛苦且致残的心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重大的健康负担。网络化心理干预因其易得性和匿名性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领域。本研究综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网络化心理干预方法及...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高度痛苦且致残的心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重大的健康负担。网络化心理干预因其易得性和匿名性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领域。本研究综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网络化心理干预方法及其效果,发现大部分干预措施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良好的效果。为了深入探究干预起效的心理机制,本研究构建了网络化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双重机制模型,即基于认知重构的认知行为疗法模型和基于认知歪曲的认知偏向矫正模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网络化干预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未来研究中,可以引入聊天机器人和虚拟仿真工具等技术,为用户提供即时支持和个性化干预,实现更全面的数字化干预流程,提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网络化干预效果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网络化 心理干预 效果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