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研”相长的多维之路:从文学伦理学批评到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苏晖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2
1
作者 董旭 苏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3年第1期18-33,共16页
在本篇访谈之中,苏晖教授从切身研究与教学的经历入手,讲述了自己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喜剧美学、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比较文学研究诸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心得。首先,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苏晖教授特别答解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学术价值与... 在本篇访谈之中,苏晖教授从切身研究与教学的经历入手,讲述了自己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喜剧美学、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比较文学研究诸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心得。首先,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苏晖教授特别答解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文学伦理学批评未来可开拓的领域,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新术语“伦理智慧”并重点探讨了其与伦理选择的关联;其次,关于喜剧美学研究,苏晖教授答解了在喜剧美学理论建构中的重要心得,特别是以“喜剧意识”为美学喜剧性核心的理论构建,并就美国当代的黑色幽默小说对美国小说幽默传统的变异这一议题做了颇具启发性和建设性的释解;再次,关于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和教学,苏晖教授就外国作家作品研究、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外国文学教材编写等诸多问题做了独到的思考,并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未来发展可待开拓的空间做出颇有见地的展望。苏晖教授将研究与教学相融合,以“研”促“教”,以“教”补“研”,呈现出“教”“研”相长的多维学术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喜剧美学 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
下载PDF
学术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建构:文学伦理学批评十五年发展历程回顾 被引量:17
2
作者 苏晖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51,共18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创建的文学批评方法。自2004至2019年,文学伦理学批评走过了十五个春秋,从理论的提出及体系的建构,到理论的推广和丰富及批评实践运用,再到理论的拓展和深化及批评实...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创建的文学批评方法。自2004至2019年,文学伦理学批评走过了十五个春秋,从理论的提出及体系的建构,到理论的推广和丰富及批评实践运用,再到理论的拓展和深化及批评实践的系统化,文学伦理学批评日益发展成熟,已经建构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并拥有大量的批评实践成果,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团队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号召,致力于该理论的国际传播及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建构,在国际学术发表、成立国际学术组织、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成果斐然,吸引了众多外国学者加盟,也获得了众多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批评理论和方法,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必要在与其它理论的对话中整合新的理论资源;同时,继续拓展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践研究,尤其需要大力开展对于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东方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实践,并尝试建构针对小说、戏剧、诗歌等不同体裁的伦理批评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理论体系 话语体系 学术影响力 国际话语权
原文传递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第七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讯
3
作者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6-176,共1页
(2017年8月8-10日英国·伦敦)为进一步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的发展,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与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和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将联合主办“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 (2017年8月8-10日英国·伦敦)为进一步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的发展,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与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和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将联合主办“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第七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将于2017年8月8日至10日在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举行,热忱欢迎国内外学者与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国际学术研讨会 跨学科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 伦敦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编辑部 国内外
原文传递
“第六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讯(2016年10月1—7日爱沙尼亚·塔尔图)
4
作者 《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5-175,共1页
为进一步促进文学批评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IAELC)将联合爱沙尼亚比较文学学会(EACL)、塔尔图大学文学与戏剧研究系、EACL会刊Interlitteraria杂志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及国际文... 为进一步促进文学批评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IAELC)将联合爱沙尼亚比较文学学会(EACL)、塔尔图大学文学与戏剧研究系、EACL会刊Interlitteraria杂志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第六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将于2016年10月1—7日在爱沙尼亚塔尔图举行,热忱欢迎国内外学者与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国际学术研讨会 爱沙尼亚 《外国文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国际学术交流 文学批评 比较文学
原文传递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世界文学研究高端论坛
5
作者 《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 《世界文学研究论坛》编辑部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6-176,共1页
(2016年12月16—18日中国,广州)为进一步促进文学批评领域的学术交流,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IAELC)将联合广州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杂志(A&HCI收录)编辑部和《世界文学研究论坛》(ESCI收录)共... (2016年12月16—18日中国,广州)为进一步促进文学批评领域的学术交流,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IAELC)将联合广州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杂志(A&HCI收录)编辑部和《世界文学研究论坛》(ESCI收录)共同举办"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世界文学研究高端论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世界文学研究 论坛 《外国文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学术交流 文学批评
原文传递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世界文学研究高端论坛
6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6-176,共1页
(2016年12月16—18日中国,广州)为进一步促进文学批评领域的学术交流,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IAELC)将联合广州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杂志(A&HCI收录)编辑部和《世界文学研究论坛》(ESCI收录)共... (2016年12月16—18日中国,广州)为进一步促进文学批评领域的学术交流,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IAELC)将联合广州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杂志(A&HCI收录)编辑部和《世界文学研究论坛》(ESCI收录)共同举办"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世界文学研究高端论坛"。论坛将于2016年12月16—18日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热忱欢迎国内外学者积极与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世界文学研究 论坛 《外国文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学术交流
原文传递
中国的文学理论往何处去
7
作者 聂珍钊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4,共4页
一、西方理论一统天下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学界的积极影响毋庸置疑,其促进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繁荣,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对中国文学理论建设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大量西方学术著作的... 一、西方理论一统天下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学界的积极影响毋庸置疑,其促进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繁荣,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对中国文学理论建设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大量西方学术著作的翻译出版,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备受关注,历史与传记批评、新批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原型批评、新历史主义、读者反应批评、女性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以及后来出现的文化批评、生态批评等批评理论蜂拥而至,逐渐占据了中国的文学理论阵地,而我们对西方文学领域的各种主义、思潮、观念耳熟能详,几乎是全盘接受。人们对西方的理论趋之若鹜,把中国学术的繁荣寄托在西方学者尤其是那些声名遐迩的学者身上,把他们的理论奉为圭臬。西方的新术语、新概念逐渐被我们掌握,变成了理论思维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往何处去 文学批评理论 翻译出版 文艺实践 原型批评 生态文学 生态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 中国文艺理论
全文增补中
古尔纳《朝圣者之路》中的身份流变与创伤修复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兮颖 刘晨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3年第5期57-67,共11页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早期代表作《朝圣者之路》通过书写达乌德遭遇心理创伤的经历,指涉了殖民统治给东非遗留的种族冲突、难民流散等历史问题。达乌德从桑给巴尔流亡者到白人姑娘的恋人再到“移民-朝圣者...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早期代表作《朝圣者之路》通过书写达乌德遭遇心理创伤的经历,指涉了殖民统治给东非遗留的种族冲突、难民流散等历史问题。达乌德从桑给巴尔流亡者到白人姑娘的恋人再到“移民-朝圣者”的身份流变,基本对应其治疗创伤中逃避过往、创伤叙事、创伤复原的阶段。作品刻画英国非裔移民遭遇种族歧视的窘境,削弱了殖民教育将前殖民地人民移民英国视为“朝圣”的权威性;进而在后殖民语境中赋予朝圣叙事以新含义:个体层面上的移民修复创伤、重构身份,文化层面上的少数族裔文化与英国主流文化的交流融合。古尔纳对“移民-朝圣者”这一混杂性身份的建构为英国非裔移民寻求身份认同指明了方向;同时,他洞悉移民融入主流文化仍仰赖于东道主国家的接纳,因而提倡包容的政治环境,在此基础上展望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文化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圣者之路》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身份流变 创伤修复
下载PDF
古尔纳《多蒂》中的伦理身份重构与共同体想象 被引量:4
9
作者 黄晖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54,共9页
作为当代流散文学的代表人物,古尔纳在小说创作中重点关注流散群体的伦理身份重构议题。他的早期小说《多蒂》以多蒂姐弟三人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伦理身份错位与伦理困境为主线,揭示了流散者对主体地位的渴望和少数族裔群体共同的伦理身... 作为当代流散文学的代表人物,古尔纳在小说创作中重点关注流散群体的伦理身份重构议题。他的早期小说《多蒂》以多蒂姐弟三人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伦理身份错位与伦理困境为主线,揭示了流散者对主体地位的渴望和少数族裔群体共同的伦理身份诉求。同时,古尔纳通过考察英国战后严重的保守排外和种族歧视思想对流散群体造成的心理创伤与伦理困境,探讨了黑人女性在历史记忆与社会现实的双重挤压下进行伦理选择的心路历程,并对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伦理共同体进行了想象和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多蒂》 伦理身份 记忆 共同体
原文传递
后伦理选择时代的科学选择 被引量:7
10
作者 苏晖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51,共15页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人类文明三阶段论视域出发,目前人类正在经历的由伦理选择向科学选择过渡的时期可被称为“后伦理选择时代”。通过对《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神经漫游者》《羚羊与秧鸡》《别让我走》《克拉拉与太阳》等科幻文学...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人类文明三阶段论视域出发,目前人类正在经历的由伦理选择向科学选择过渡的时期可被称为“后伦理选择时代”。通过对《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神经漫游者》《羚羊与秧鸡》《别让我走》《克拉拉与太阳》等科幻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后伦理选择时代的科学选择究其实质仍是伦理选择,不仅由于科学选择的主体仍是伦理的人,基因编辑技术、克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仍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制约,而且科幻作品对科学选择的想象性描绘亦在伦理选择的视域中展开。同时,科学选择亦对伦理选择主体提出了诸多挑战,不仅违背了伦理选择主体的自然禀赋,可能侵犯其自主权、知情权和隐私权,而且也有可能构成对其生命和尊严的伤害,加剧伦理选择主体的分化与不平等,导致科学人与伦理人的关系发生异化并动摇人类的主体性地位。面对一系列科学选择带来的挑战,人类应坚持以真和善为伦理价值取向引领科学选择,以人类为主体建构一体多翼的后人类共同体,这既是人与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作为伦理选择主体的必然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选择 伦理选择 “后伦理选择时代” 人类文明三阶段论 文学伦理学批评
原文传递
同情的误导:论菲尔丁小说伦理的模糊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杜娟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8-85,共8页
当菲尔丁的小说以其结构的精妙、意识明确的说教赢得读者广泛认可的时候,他其实以一种更为复杂的潜结构包容了诸多矛盾、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异质成分。同情即是这样一种带有矛盾性的道德情感。一方面,同情从本质上是善的,可以催生助人善行... 当菲尔丁的小说以其结构的精妙、意识明确的说教赢得读者广泛认可的时候,他其实以一种更为复杂的潜结构包容了诸多矛盾、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异质成分。同情即是这样一种带有矛盾性的道德情感。一方面,同情从本质上是善的,可以催生助人善行,也是世俗意义上善良者区分于恶人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同情心又会遮蔽事物的本来面貌,让发生者产生不合理的推断,从而影响人物的伦理选择。菲尔丁笔下的男性主人公因同情导致的善行和道德瑕疵并存的状态显现出作者对于同情这一道德情感的矛盾态度,总体上仍反映出菲尔丁对于18世纪道德情感哲学思想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 误导性 菲尔丁 道德情感哲学
原文传递
观看之道与福楼拜的文学革新——从艾玛·包法利的瞳色说起
12
作者 杜娟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8-100,共13页
19世纪后期,随着照相机的发明与光学色彩学的发现,西方视觉艺术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受这些科学成就的影响,福楼拜笔下艾玛·包法利的瞳色变化体现了介质色彩学对人物视觉观感的影响;同时作为文学家,福楼拜也细致描写了心理感... 19世纪后期,随着照相机的发明与光学色彩学的发现,西方视觉艺术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受这些科学成就的影响,福楼拜笔下艾玛·包法利的瞳色变化体现了介质色彩学对人物视觉观感的影响;同时作为文学家,福楼拜也细致描写了心理感觉这一关键因素对客观真实的界定与重塑。与之相匹配的叙事方式的革新,不仅改变了文学建构世界的方式,而且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观念。简言之,福楼拜的观看之道与文学革新,实际上是作家在同时代科学成就感召下,对于人们认知方式的质询与反思——艾玛的瞳色之变,意味着在现代视觉艺术的“观看”下,人们已不能完全相信视觉形象的真实。人物观感相对于客观现实的视觉偏差,是福楼拜以文学审美所表达的一种现代性的认知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感知 艾玛·包法利的眼睛 观看之道 主观真实
原文传递
《郊区佛陀》的空间书写与伦理身份建构
13
作者 黄晖 《华中学术》 2019年第4期1-9,共9页
当代亚裔英国作家库雷西的代表作《郊区佛陀》是一部以空间书写来探讨伦理身份建构的长篇小说。空间的认同与身份的定位互为表征,在多重空间的交织中,主人公克里姆的伦理身份建构遭遇到各种伦理困境。踏上空间寻觅与伦理身份定位之旅的... 当代亚裔英国作家库雷西的代表作《郊区佛陀》是一部以空间书写来探讨伦理身份建构的长篇小说。空间的认同与身份的定位互为表征,在多重空间的交织中,主人公克里姆的伦理身份建构遭遇到各种伦理困境。踏上空间寻觅与伦理身份定位之旅的克里姆,通过自己身体空间的实践解构伦理困境,并在剧场舞台这一特殊空间之中最终完成了伦理选择与伦理身份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区佛陀》 空间书写 伦理身份 伦理选择
原文传递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人类主体:生态危机解困之路 被引量:20
14
作者 聂珍钊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33,共12页
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从人类中心主义到自然中心主义的转向,把当前导致生态危机的责任推给了人类中心主义,试图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清算来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在蕾切尔·卡逊创作的《寂静的春天》里,可以看出当今世界日趋严重... 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从人类中心主义到自然中心主义的转向,把当前导致生态危机的责任推给了人类中心主义,试图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清算来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在蕾切尔·卡逊创作的《寂静的春天》里,可以看出当今世界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依靠人类自己,人类需要明确自己的主体身份以及人类作为主体应负的责任。人类虽然不能成为大自然的中心,但是能够对大自然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从而作出正确的伦理选择,找到生态危机的解困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 《寂静的春天》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选择 伦理身份
原文传递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的记忆书写与身份重构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兮颖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0-113,共14页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克·辛格在其代表作《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展现了作为幸存者且彼此之间有着复杂伦理关系的四位人物的各种记忆及其身份重构的过程。赫尔曼的嗅觉记忆固化了他作为雅德维珈的丈夫及保护人的身份...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克·辛格在其代表作《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展现了作为幸存者且彼此之间有着复杂伦理关系的四位人物的各种记忆及其身份重构的过程。赫尔曼的嗅觉记忆固化了他作为雅德维珈的丈夫及保护人的身份,而与塔玛拉及子女同生共死记忆的缺失使得他规避了自己的父亲身份,历史记忆的融合则让他选择成为永远的受难者四处漂泊;塔玛拉的身体记忆使得她固化了自己的母亲身份,并最终作为书店老板完成了美国化的进程且成为犹太民族未来的守护者;雅德维珈作为嗅觉记忆的载体经历了女佣—妻子—单亲母亲的苦难生涯,由非犹太人转变成犹太教教徒;玛莎的创伤记忆令她受尽折磨,她经历了由难民到婚外情人再成为死者的身份转换过程。这些幸存者们在与他人共同建构伦理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家庭记忆,并将个体记忆、家庭记忆纳入漫长的历史记忆中,最终重新建构起他们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萨克·辛格 《冤家 一个爱情故事》 记忆书写 身份重构
原文传递
从弥赛亚到基督——《圣经》救世主神学观念的嬗变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建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3-141,共9页
本文梳理了《圣经》从弥赛亚形象向基督形象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并辨析了各个时期救世主神学观念的异同。救世主形象从现实人物演变为未来人物、乃至神话人物,从人间君王演变为属天角色,从以色列民族的复国救主演变为末日审判时的普世... 本文梳理了《圣经》从弥赛亚形象向基督形象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并辨析了各个时期救世主神学观念的异同。救世主形象从现实人物演变为未来人物、乃至神话人物,从人间君王演变为属天角色,从以色列民族的复国救主演变为末日审判时的普世救主。这是犹太教异端派别基督教最终从犹太教母体中脱离出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 弥赛亚 基督 救世主 神学 嬗变
原文传递
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舞台阐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树福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9年第3期4-13,共10页
整体而言,根据剧作类型和演剧内容的不同,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舞台阐释大致包含五个不同维度:其一为道德伦理剧的舞台阐释,其中道德伦理与人生意义是阐释重点;其二为社会历史剧的舞台阐释,其中历史叙述与社会问题是认知焦点;其三为... 整体而言,根据剧作类型和演剧内容的不同,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舞台阐释大致包含五个不同维度:其一为道德伦理剧的舞台阐释,其中道德伦理与人生意义是阐释重点;其二为社会历史剧的舞台阐释,其中历史叙述与社会问题是认知焦点;其三为“新浪潮”戏剧的舞台阐释,其中教育反思与人生哲理是分析中心;其四为经典电影剧本的舞台阐释,其中家庭伦理与爱情伦理剧是改编重点;其五为“新戏剧”的舞台阐释,其中社会现实与家庭伦理是分析焦点。在选择角度、阶段划分、演剧态势、接受期待、思想诉求、表演主体等方面,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舞台阐释别有特色,其中以现实主义戏剧为接受对象,以道德伦理剧为至要核心,体现出明显的现实诉求、伦理关切和舞台变异。本质而言,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舞台阐释与当代中国时社会转型、历史更迭、丈化特点以及民族个性密切相关,隐含着官方政治美学与大众消费美学、主流观念意识与多元思想意识等不同理念形态的融合与遁变,石显出官方意识形态与大众自我意识、外来文化因素与传统文化特点等不同权力场域的融汇与博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俄罗斯戏剧 舞台阐释 现实倾向 伦理关切 演剧变异
原文传递
马拉默德《修配工》中的记忆书写与共同体形塑
18
作者 刘兮颖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6-88,共13页
美国著名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其经典作《修配工》中书写了雅柯夫的个体记忆、历史记忆与不同维度的共同体之间形成的互为因果、相互表征的关系,存在着分离、解构、分裂、建构等各种关联。雅柯夫的苦难人生历经了不同的阶段:... 美国著名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其经典作《修配工》中书写了雅柯夫的个体记忆、历史记忆与不同维度的共同体之间形成的互为因果、相互表征的关系,存在着分离、解构、分裂、建构等各种关联。雅柯夫的苦难人生历经了不同的阶段:在基辅当监工时他力图通过遮蔽历史记忆获取虚假的身份认同而不得,最后导致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分裂;由于犹太族裔身份的被揭露雅柯夫成为替罪羊入狱后,被唤醒宗教创伤记忆的俄国官员与神父一起缔结了政治共同体,其共同目标是为死者伸张正义;雅柯夫经历了历史记忆的复苏,重构族裔身份的认同感,而这其中伴随着犹太族群命运共同体由分裂走向了聚合。该作出色地将记忆书写与不同维度的共同体相融合,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展现了记忆给予个体和族群的深刻影响和文化印记,历史记忆重新界定了个体身份,唤醒了族群的集体无意识,强化了民族认同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犹太族群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默德 《修配工》 记忆书写 共同体
原文传递
当代俄罗斯戏剧的英译接受
19
作者 王树福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4-80,共7页
根据戏剧现象与剧作内容的不同,当代俄罗斯戏剧的英译大致包含先锋戏剧、女性戏剧、“新戏剧”和后现代主义戏剧四个维度,关注重点是剧作反映的日常生活和道德伦理,接受核心是剧作蕴涵的启蒙理念与审美理性。当代俄罗斯戏剧英译在选择... 根据戏剧现象与剧作内容的不同,当代俄罗斯戏剧的英译大致包含先锋戏剧、女性戏剧、“新戏剧”和后现代主义戏剧四个维度,关注重点是剧作反映的日常生活和道德伦理,接受核心是剧作蕴涵的启蒙理念与审美理性。当代俄罗斯戏剧英译在选择角度、认知方式、评价标准、译介态势、传播方式等方面别有特色,其接受路径是立足西方中心主义文明价值观,淡化当代俄罗斯戏剧的意识形态和民族地域特色,扩展其符合审美理性的普遍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俄罗斯戏剧 译介 接受 日常生活 道德伦理 审美理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