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陈慕琳 胡娟 邱小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5-424,共10页
湖北省67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在空间上呈不均匀分布特征,究其成因,是各驱动力的综合影响结果,因此为了探明不同影响因素对湖北省非遗空间分布形成的作用,该文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2大方面,具体分为地形、河流、文化、经济4个子... 湖北省67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在空间上呈不均匀分布特征,究其成因,是各驱动力的综合影响结果,因此为了探明不同影响因素对湖北省非遗空间分布形成的作用,该文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2大方面,具体分为地形、河流、文化、经济4个子方面对其进行剖析.研究表明:1)地势对非遗的影响作用体现在平原一台地单元的促进作用和山地一丘陵单元的保护作用上,由此导致平原一台地型非遗分布范围广泛、传播距离远,而山地一丘陵型非遗则正好相反;2)湖北省非遗普遍具有亲水性.各类非遗到河流的平均距离均小于10km.河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人类定居地点和出行方式上,由此导致非遗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3)荆楚文化中的楚国历史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和江城武汉文化对湖北省非遗的产生与分布作用最显著;4)经济集聚效应是影响非遗产生、空间分布、流动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湖北省非遗的集聚中心随着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中心迁移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湖北省
下载PDF
湖北省县域迁入人口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2
作者 敖荣军 蒋亮 +1 位作者 张涛 刘巧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72-1678,共7页
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县资料,分析湖北省县际迁入人口的空间格局及变化,探讨迁入人口空间格局形成的内生机制。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迁入人口向地级市市辖区以及与其邻接的地区集中,县际分布差异扩大,但是空间集聚程度下降,以武... 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县资料,分析湖北省县际迁入人口的空间格局及变化,探讨迁入人口空间格局形成的内生机制。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迁入人口向地级市市辖区以及与其邻接的地区集中,县际分布差异扩大,但是空间集聚程度下降,以武汉市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日益明显。在地区名义工资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差异化工业制成品和服务业产品的可获得性是人口迁入的重要原因。而推进区域一体化可以提高本地对差异化产品的可获得性,吸引人口迁入,进而诱发人口与产业向本地同向集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际迁入人口 空间格局 产品可获得性 新经济地理学 湖北省
原文传递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胡娟 陈慕琳 +2 位作者 张艺琼 龚芋交 孔雅茹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6-214,共9页
基于地理学视角,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湖北省673项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及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总体呈现"四峰三谷"的变化特点,即在石器时期... 基于地理学视角,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湖北省673项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及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总体呈现"四峰三谷"的变化特点,即在石器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隋唐至宋朝时期、明清时期发展兴盛,而在商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元朝时期发展缓慢;湖北省非遗十大类型的数量结构表现为四级,整体空间分布为凝聚型,呈现出"四团两带"的"人"字型空间结构,鄂西南及鄂东南是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密集区,恩施、武汉、宜昌三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湖北省国家级非遗呈现以武汉及周边地区和宜昌为核心的"双核"结构,省级非遗则表现出以武汉及周边地区为中心的"单核"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传承 传统手工艺 戏剧与舞蹈 民俗 湖北省
原文传递
湖北省县区工业市场潜力及空间格局 被引量:4
4
作者 敖荣军 蒋亮 +1 位作者 梅琳 刘巧玉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2-129,共8页
运用真实市场潜力模型,分析2007—2012年湖北省县区工业市场潜力及其空间格局,并评估工业发展与市场潜力的空间匹配性。结果表明,市场进入性和市场规模决定了地区工业市场潜力。若仅考虑省内需求,湖北省工业市场潜力呈现以武汉、宜昌和... 运用真实市场潜力模型,分析2007—2012年湖北省县区工业市场潜力及其空间格局,并评估工业发展与市场潜力的空间匹配性。结果表明,市场进入性和市场规模决定了地区工业市场潜力。若仅考虑省内需求,湖北省工业市场潜力呈现以武汉、宜昌和襄阳为高值中心,以省域边缘地区为低值外围的空间结构特征。若同时考虑省内外需求,湖北省工业市场潜力则由东向西渐次下降。受生产供给能力和市场进入自由度等因素影响,湖北省工业发展与省内市场潜力县际分布虽显著正相关,但并不完全同步,与外省市场潜力的空间匹配性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区工业市场潜力 空间格局 市场进入性 空间匹配性 湖北省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时空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13
5
作者 廖岚钦 胡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4-814,共11页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主廊道之一,集聚着长江流域主要的文化特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主要载体,研究长江经济带内不同类型非遗的历史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探索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发展演变历程.利用核密度估计法以...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主廊道之一,集聚着长江流域主要的文化特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主要载体,研究长江经济带内不同类型非遗的历史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探索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发展演变历程.利用核密度估计法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858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非遗在各历史时期的数量高低不均,呈现出六起六伏的结构特征,总体表现出发源于远古,成熟于宋唐,鼎盛在明清的时代特征;2)长江经济带的非遗重心在两晋时期发生转向,由原来的向东北改为向西南方向移动;3)十大类非遗中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与曲艺类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其余各类型非遗发展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起伏不定;4)非遗内涵与结构大致经历了“早期依赖自然、崇尚神明—中期征服自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寻艺术美—晚期凭借先进技术工艺追求生活品质,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三个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江经济带 时空分布 历史时期
下载PDF
武汉市文化遗产的社会记忆演化特征——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胡娟 朱琳 +1 位作者 唐昭沛 甘依霖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25-232,共8页
从社会记忆的维度,对武汉市283处文物保护单位构建“士农工商兵”的分类体系,并梳理其时间演变和空间结构特征,发现:①时间上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类型表现出由单一走向丰富的基本特性,可基本分为“远古—六朝”、“隋唐至今”的两... 从社会记忆的维度,对武汉市283处文物保护单位构建“士农工商兵”的分类体系,并梳理其时间演变和空间结构特征,发现:①时间上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类型表现出由单一走向丰富的基本特性,可基本分为“远古—六朝”、“隋唐至今”的两大阶段,总体表现为“生存文化—手工文化—学士文化—本土商贸文化—机械文化—军事纪念文化”的过渡特征。②空间上呈现出从分散到集中,由外围城区向中心城区聚集的特征;总体形成“两轴—四斑—两圈层”的空间分布体系。这种社会记忆的演化特征体现了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特征的变化,以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这说明社会记忆的演化,受到社会群体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直接影响,主流生产力决定社会记忆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单位 社会记忆 文化圈层 社会劳动分工 楚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