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的语言观与创作及其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高玉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0-45,共16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 语言观 中国古代文学 创作 转型过程 文学理论 基本过程 梁启超 王国维 白话 胡适
下载PDF
饱含着真实生命体验的睿智之思--张执浩诗歌艺术论 被引量:5
2
作者 梁桂莲 刘川鄂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114,共5页
张执浩的诗歌写作凝聚着对生活的认识和发现。他对生活的态度经历了从最初的梦想"在远方"到"继续下潜"进入生活内部的转变。与此相应的是,他的写作也经历了从逃离生活——融入生活——深入生活的变化。张执浩从平... 张执浩的诗歌写作凝聚着对生活的认识和发现。他对生活的态度经历了从最初的梦想"在远方"到"继续下潜"进入生活内部的转变。与此相应的是,他的写作也经历了从逃离生活——融入生活——深入生活的变化。张执浩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同时也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美的理解和认识。他凭借着对生活的热情,将诗歌的触角伸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发现生活中的欢喜,也抚摸生活中的疼痛,温暖,饱含着生命的痛与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执浩 诗歌艺术 生命体验
下载PDF
毛泽东思想与西方哲学人文思想联系论 被引量:2
3
作者 高玉 《毛泽东思想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共4页
关键词 人文思想 思想文化 特殊地位 中国现代 区别 联系 西方 非马克思主义 约定 资产阶级思想
下载PDF
艺术起源“摹仿说”检讨 被引量:1
4
作者 高玉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73-76,共4页
按照吕新雨先生的观点,“摹仿说”最初是一个哲学范畴,它“产生于主、客观开始分离的理性智慧对世界的解释之中,它不是诗学之产物,而是哲学之产物.”但是,我们还必须作更进一步的概念区分,那就是,美学或诗学上的“摹仿说”是不同于艺术... 按照吕新雨先生的观点,“摹仿说”最初是一个哲学范畴,它“产生于主、客观开始分离的理性智慧对世界的解释之中,它不是诗学之产物,而是哲学之产物.”但是,我们还必须作更进一步的概念区分,那就是,美学或诗学上的“摹仿说”是不同于艺术起源学中的“摹仿说”的,前者是就艺术的本质而言的,意思是说,艺术最初是对现实的摹仿,现在仍然是对现实的摹仿;而后者则是就艺术的来源而言的,它仅仅只是强调艺术最初是对现实特别对自然的摹仿.二者之间当然有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艺术起源的“摹仿说”来源于艺术本质的“摹仿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摹仿说” 艺术起源 亚理斯多德 艺术本质 乔治·卢卡契 史前艺术 《诗学》 艺术的起源 艺术的本质 音调感
下载PDF
观世音名号与六朝志怪小说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3-127,共5页
佛教,主要是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因此,近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问题,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2006年11月25日-27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共同举办了一... 佛教,主要是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因此,近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问题,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2006年11月25日-27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共同举办了一次"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讨会,近40名来自海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的角度,就"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展开了多方面的深入讨论。我们这里编辑了一组相关的论文,希望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更广泛的关注,进一步推动"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志怪小说 音名 观世音 昆仑
下载PDF
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被引量:3
6
作者 刘茂华 《新闻前哨》 2009年第3期67-69,共3页
在信息时代,这些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如果信息传播有误,很容易引发群体性的非理性情绪与行为。因而,研究新闻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对于引导舆论、稳定民心,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媒体 危机报道 定位
下载PDF
被规训的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主题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斐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2-35,49,共5页
文学批评家对《不能走那一条路》主题的阐释,深刻地影响了《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到《艳阳天》的写作。在整体的社会政治文化机制的规训下,作家们都力图把合作化运动中的矛盾冲突纳入两条路线斗争的叙事规范中,十七年农... 文学批评家对《不能走那一条路》主题的阐释,深刻地影响了《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到《艳阳天》的写作。在整体的社会政治文化机制的规训下,作家们都力图把合作化运动中的矛盾冲突纳入两条路线斗争的叙事规范中,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也就在单一主题的表现中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规训 主题
下载PDF
黑格尔与20世纪中国“典型论”
8
作者 庄桂成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9-111,共3页
典型论是中国20世纪文论的核心范畴,它来自于西方,“五四”前后传入中国并引起三次大型争论。争论中所提出的一些主要观点,几乎都受到了黑格尔典型论的影响。20世纪末,典型论争才逐渐归于消解,才逐渐走出黑格尔的“光辉”。这告诉我们,... 典型论是中国20世纪文论的核心范畴,它来自于西方,“五四”前后传入中国并引起三次大型争论。争论中所提出的一些主要观点,几乎都受到了黑格尔典型论的影响。20世纪末,典型论争才逐渐归于消解,才逐渐走出黑格尔的“光辉”。这告诉我们,面对历史伟人要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会更加接近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典型 消解
下载PDF
闻一多与屈原
9
作者 岳凯华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83-86,共4页
本文详尽地评述了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对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及其作品的独到分析,具体指出了闻一多论说屈原及其作品的独特方式,认为闻一多丰硕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一个时代《楚辞》研究的新水平。
关键词 闻一多 屈原 《楚辞》
下载PDF
实践美学创新
10
作者 张玉能 张弓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6,共6页
全球化在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不可漠视的现实。简而言之,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不断交流、交融而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不可分割的世界性格局;全球化的进程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世界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而逐步开展... 全球化在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不可漠视的现实。简而言之,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不断交流、交融而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不可分割的世界性格局;全球化的进程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世界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而逐步开展的;然而,20世纪后半期以来,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地表现出同质化和异质化,冲突和融合,世界化和本土化的同时并存。在这样的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也必须适应这种同质化和异质化、世界化和本土化、冲突和融合同时并存的格局,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各种美学流派充分展现自己的风貌;在这种多元共存的形势下,实践美学的发展也要适应全球化的新格局,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宏阔视野和坚实基础,在同质化和异质化、冲突和融合、世界化和本土化的辩证运动之中发展壮大。蒋孔阳的“实践-创造美学”为此作出了光辉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同质化和异质化 世界化和本土化 冲突和融合 实践美学的发展
下载PDF
“诗性”的追问与探索——普丽华《诗歌文体论稿》序
11
作者 黄曼君 《写作》 2002年第11期5-6,共2页
当今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多取文化视野。文学成为阐释与研究各种社会、文化、心理问题的材料和工具。这固然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但也带来问题,就是人们对文学本身的忽视。文学何以成为文学?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文学性”何在?普丽... 当今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多取文化视野。文学成为阐释与研究各种社会、文化、心理问题的材料和工具。这固然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但也带来问题,就是人们对文学本身的忽视。文学何以成为文学?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文学性”何在?普丽华的新著《诗歌文体论稿》正是对文学之重要体裁之一诗歌的“诗性”所做的追问与探索。正如作者自己在“后记”中所说:“文体是诗歌的最为直接的表现,主题和题材都是诗外物,只有文体才是诗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 普丽华 《诗歌文体论稿》 主题 题材 本体意识 意象 书评 中国
下载PDF
全知视角与虚拟审判——评《玩具手铐》
12
作者 曾军 《写作(中)》 2000年第5期42-42,共1页
看惯了新潮派的小说技法,再来读《玩具手铐》这类整个写法都显得很传统的小说,刚开始并不十分在意。但是这篇小说中似乎总有某种东西在激动着我,这使得我不得不认真思考和品味了。
关键词 全知视角 小说 游戏理论 审判 虚拟 手铐 现实生活 限知视角 玩具 读者
下载PDF
拨开云雾见青天--《盘古国与盘古神话》在盘古神话研究中的学术价值
13
作者 岑学贵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7-131,共5页
关键词 盘古神话 学术价值 神话研究 云雾 民族出版社 研究成果 覃乃昌 开朗
下载PDF
不动声色的针砭——读微型小说《老人与狗》
14
作者 章辉 《写作(中)》 2000年第4期43-43,共1页
读罢《老人与狗》,感到一阵沉重和压抑扑面而来。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并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层层递进,跌宕多姿,不断地出人意外,不断地向读者的阅读视野提出挑战,让读者在不大不小的惊奇中慢慢领会作品的主旨。小说虽短,作者却用了几处... 读罢《老人与狗》,感到一阵沉重和压抑扑面而来。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并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层层递进,跌宕多姿,不断地出人意外,不断地向读者的阅读视野提出挑战,让读者在不大不小的惊奇中慢慢领会作品的主旨。小说虽短,作者却用了几处转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小说 老人 阅读视野 层层递进 作者 情节 人性 主旨 作品 读者
下载PDF
画法与“计法”——读微型小说《画“法”》
15
作者 章辉 《写作(中)》 2000年第8期44-45,共2页
微型小说《画“法”》的内涵十分丰富:我们可以为画家艺术良知的丧失而扼腕;为大众的盲从而叹息;
关键词 微型小说 艺术良知 艺术创作 商人 艺术家 作者 盲从 技法 老板 内涵
下载PDF
不动声色的针砭——读微型小说《老人与狗》
16
作者 章辉 《写作》 2000年第4期43-43,共1页
读罢《老人与狗》,感到一阵沉重和压抑扑面而来。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并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层层递进,跌宕多姿,不断地出人意外,不断地向读者的阅读视野提出挑战,让读者在不大不小的惊奇中慢慢领会作品的主旨。小说虽短,作者却用了几处... 读罢《老人与狗》,感到一阵沉重和压抑扑面而来。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并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层层递进,跌宕多姿,不断地出人意外,不断地向读者的阅读视野提出挑战,让读者在不大不小的惊奇中慢慢领会作品的主旨。小说虽短,作者却用了几处转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写作技巧 艺术手法 微型小说 《老人与狗》
全文增补中
文化研究与实践美学:应当达到的结合
17
作者 黄卫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3-19,共7页
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特点决定了文化研究和美学研究有结合的必要和可能,尤其是和实践美学的结合,将会极大地促进文化研究的发展。实践美学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把握,通过对实践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 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特点决定了文化研究和美学研究有结合的必要和可能,尤其是和实践美学的结合,将会极大地促进文化研究的发展。实践美学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把握,通过对实践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对"自由"的追求,来理解和阐释美学根本的命题。文化研究可以从实践美学中得到思想、观点和方法上的借鉴、吸收和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实践美学 结合
下载PDF
论1930年《骆驼草》周刊的文学观念
18
作者 焦敬华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7-92,共6页
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政治文化环境的荒漠化巨变使《骆驼草》周刊问世。作为当时北京唯一一份综合性文艺期刊,《骆驼草》周刊是一份富于自由主义气息的刊物。《骆驼草》以周作人为精神领袖,淡化《语丝》时期的凌厉,归隐书斋,专注于草木... 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政治文化环境的荒漠化巨变使《骆驼草》周刊问世。作为当时北京唯一一份综合性文艺期刊,《骆驼草》周刊是一份富于自由主义气息的刊物。《骆驼草》以周作人为精神领袖,淡化《语丝》时期的凌厉,归隐书斋,专注于草木虫鱼式的趣味闲谈,不仅实践了他们"自我性灵的自由抒写"的文学观念,还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转向提供了契机。《骆驼草》周刊远避当时文坛的政治化与商业化,以个人性情的抒写为艺术之根本,从中西文化传统中寻求新的人生价值取向,对国民大众进行常识启蒙,以实现他们的自由主义文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草》 文学观念 趣味闲谈 自我性灵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虚词与胡适的新诗体“尝试”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泽龙 钱韧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4-147,共14页
胡适《尝试集》开启了诗体的解放。这种解放与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有密切关系。《尝试集》大量地采用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改变了古代诗歌固有的语言组合规则,促成了汉语诗歌表意语法体系和思维模式的转变。现代汉语虚词入诗也是胡适"作... 胡适《尝试集》开启了诗体的解放。这种解放与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有密切关系。《尝试集》大量地采用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改变了古代诗歌固有的语言组合规则,促成了汉语诗歌表意语法体系和思维模式的转变。现代汉语虚词入诗也是胡适"作诗如作文"新诗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使过去整饬有序、节奏分明的句式松动变形,影响了新诗体式的形成;同时较大程度上改变了古诗的语音节奏、声调韵律,对现代诗歌的音节建构有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新诗诗体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尝试集》 虚词 新诗体 音节
原文传递
鲁迅与郁达夫的“颓废”比较论 被引量:4
20
作者 首作帝 张卫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9-111,共13页
颓废是中国现代新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之一。不同作家笔下的颓废面孔并非雷同,鲁迅和郁达夫就分别代表了两种颓废风格:远奥繁缛与显附轻靡。本文从作家营造的文体、人物、环境等方面比较颓废风格表现迥异的深层原因,并从中探... 颓废是中国现代新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之一。不同作家笔下的颓废面孔并非雷同,鲁迅和郁达夫就分别代表了两种颓废风格:远奥繁缛与显附轻靡。本文从作家营造的文体、人物、环境等方面比较颓废风格表现迥异的深层原因,并从中探究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丰富与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颓废 鲁迅 郁达夫 远奥繁缛 显附轻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