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寻找东方主义:当代中国美华文学研究的文化症结--以哈金研究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罗义华 邹建军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9-123,共5页
随着国内哈金研究的逐步开展,东方主义成为哈金批评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笔者认为:"东方主义"或者"新东方主义"作为一种话语,对于揭示西方文化中的殖民主义元素及其策略是有效的,但它们只有在跨文化语境中才可能... 随着国内哈金研究的逐步开展,东方主义成为哈金批评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笔者认为:"东方主义"或者"新东方主义"作为一种话语,对于揭示西方文化中的殖民主义元素及其策略是有效的,但它们只有在跨文化语境中才可能具有较为确定的意义,有关"东方主义"的批评话语不能成为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东方主义"的批判视野可能会构成一个真正的阅读障碍,并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文本自身所蕴含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主义 哈金 美华文学研究 文化反省
下载PDF
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海外汉学”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又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7-89,共3页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发展很快,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很赞同温儒敏先生的判断:“新的学术格局正在形成,学科整体在往前推进”;是否可以稍加修正的是.这个格局并不一定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同十年前相比...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发展很快,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很赞同温儒敏先生的判断:“新的学术格局正在形成,学科整体在往前推进”;是否可以稍加修正的是.这个格局并不一定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同十年前相比.有相当一批老学者因各种原因确实隐退了.但是即或在90年代中后期乃至于新世纪,还有为数不少的先生老当益壮,依然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其研究成果一点也不显“老”且昭示着后学者。如黄曼君先生关于文学经典的研究和论述,想必对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返经典是有启发的:又如洪子诚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思考,已经使文学体制和文学生产机制(期刊和出版等)研究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充实到“学科整体”之中。循80年代的“中青年”的说法,在今天已有相当人年届花甲甚或超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海外汉学 20世纪90年代 中青年学者 中国当代文学 学术格局 研究成果 文学经典
下载PDF
“语言规范化”对当代文学语言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卫中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4-57,共4页
从20世纪文学语言演变史的角度看,建国后开展的"语言规范化"运动意义重大。它改变了"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在大量吸收翻译语体、方言和文言以后造成的那种混杂局面,对创造统一的现代文学语言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文学语言 语言规范化 欧化与方言
下载PDF
论20世纪40、5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转型原因——兼论中国现代作家后期创作现象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泽龙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50,共7页
文章论析了从 2 0世纪 4 0年代到 5 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的复杂原因。认为从30年代到 4 0年代的文学就逐渐开始了文学形态的某些转变 ,并影响着后一时期的转型 ;从 4 0年代开始 ,现代文学整体上呈现出艺术上的滑坡趋势。这种转型与滑... 文章论析了从 2 0世纪 4 0年代到 5 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的复杂原因。认为从30年代到 4 0年代的文学就逐渐开始了文学形态的某些转变 ,并影响着后一时期的转型 ;从 4 0年代开始 ,现代文学整体上呈现出艺术上的滑坡趋势。这种转型与滑坡现象的原因 ,除了社会环境的外部制约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中国 现代文学 文学转型 现代作家 后期创作现象 文学形态 文学观念
下载PDF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华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2-115,共4页
佛教,主要是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因此,近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问题,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2006年11月25日-27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共同举办了一... 佛教,主要是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因此,近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问题,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2006年11月25日-27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共同举办了一次"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讨会,近40名来自海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的角度,就"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展开了多方面的深入讨论。我们这里编辑了一组相关的论文,希望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更广泛的关注,进一步推动"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佛教文献 华中师范大学 学术研讨会 近代以来 关系问题 专家学者 科研院所
下载PDF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下潜模式”的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邹建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4-129,共6页
近30年来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存在"平行"、"上升"与"下潜"三种运行模式,三种模式都推进了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但是,由于我们比较注重前两种模式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后一种模式,给... 近30年来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存在"平行"、"上升"与"下潜"三种运行模式,三种模式都推进了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但是,由于我们比较注重前两种模式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后一种模式,给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完整建立与走向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困境。探讨比较文学"下潜模式"观念建立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研究中西文学关系、除中国之外的国与国之间文学的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注重对其中的具体问题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学科建设 中国学派 “下潜模式”
下载PDF
论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张力结构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岩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2-106,共5页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起伏跌宕、变化多样,其中一些基本因素构成文学嬗递的张力结构,并因此形成文学思潮的矛盾运动。这些张力结构包括:从时空关系看,表现为文学演进中古与今、中与外之间的争锋角力;从文学的政治性质及文学与受众的关系看...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起伏跌宕、变化多样,其中一些基本因素构成文学嬗递的张力结构,并因此形成文学思潮的矛盾运动。这些张力结构包括:从时空关系看,表现为文学演进中古与今、中与外之间的争锋角力;从文学的政治性质及文学与受众的关系看,是左中右和雅俗之间不同文学形态的共存或消长;从文学处理对象的态度看,则为歌颂与暴露立场的长期非和谐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文学思潮 张力关系
下载PDF
文学流派研究与文学研究流派
8
作者 王齐洲 李晓晖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138-140,共3页
文学流派研究一般是对中国文学史上曾经发生并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文学流派进行历史的、文学的、文献的、文化的考察,以确定这一文学流派的形成过程、文学作用、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学者们所进行的文学流派研究,大体上... 文学流派研究一般是对中国文学史上曾经发生并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文学流派进行历史的、文学的、文献的、文化的考察,以确定这一文学流派的形成过程、文学作用、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学者们所进行的文学流派研究,大体上也是这样进行的。不过,他们研究得更深入、更细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流派 中国古代文学 创新精神 治学精神 丛书
下载PDF
在反思中重塑民族新文学品格——略论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思潮的反思特征
9
作者 黄曼君 王泽龙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8-71,共4页
文章认为20世纪40年代文学思潮总体上呈现为一种文学反思特征。具体表现为:以“大众化”为核心,体现现实关怀精神的政治反思;以“人性”为内容,体现道德关怀价值的文化反思;以“民族性”为宗旨,关注文学审美品格重构的艺术反思。文章还... 文章认为20世纪40年代文学思潮总体上呈现为一种文学反思特征。具体表现为:以“大众化”为核心,体现现实关怀精神的政治反思;以“人性”为内容,体现道德关怀价值的文化反思;以“民族性”为宗旨,关注文学审美品格重构的艺术反思。文章还分析了40年代文学反思倾向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反思 大众化 人性 民族性
下载PDF
国家精品课程“文学批评”网络建设探索
10
作者 胡亚敏 徐敏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46,共2页
针对精品课程网络论坛初期出现的问题,论文提出,在网络教学特别是在以交互为特点的BBS课程论坛上,教师须从问题的回答者的位置退出,转换为资源的提供者和话题的引导者;同时鉴于BBS论坛的非实时性特点,教师须采用多种方式营造情境... 针对精品课程网络论坛初期出现的问题,论文提出,在网络教学特别是在以交互为特点的BBS课程论坛上,教师须从问题的回答者的位置退出,转换为资源的提供者和话题的引导者;同时鉴于BBS论坛的非实时性特点,教师须采用多种方式营造情境,使非现场的交流和沟通具有互动和亲切感。论文还就今后如何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丰富网络资源库以及改善网络评价体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精品课程 网络建 BBS论坛 师生互动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问题研究
11
作者 周晓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83,共3页
“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学术讨论会2007年8月在湖北成宁九宫山举行,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性课题,我们选择了一组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推荐给大家。其中,周晓明提出要重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史学性,加强现代中国文学... “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学术讨论会2007年8月在湖北成宁九宫山举行,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性课题,我们选择了一组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推荐给大家。其中,周晓明提出要重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史学性,加强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现代中国文学文献学建设.要具体研究文学史的“杂”与“纯”、“史”与“论”、“源”与“流”、“时”与“势”、“题”与“体”的关系。王本朝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大量采用现代性的历史价值观去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范畴化、理论化的历史叙述替代了鲜活的、生动的文学感知.忽略了西方现代性理论的社会文化学术背景。观念化的文学史观掩盖了文学史的多面性与丰富性。王又平对海外汉学热的影响发表了看法:现当代文学研究经历了从“呼唤现代性”到“重估现代性”,从经验概括到“知识考古”,从结构性解读到解构性解读,从价值判断的优先到描述和阐释优先的变化。这种研究格局的变化.离不开海外汉学的积极影响。“海外汉学”拥有跨文化的特殊视角,一定程度上开创了学术研究的新空间。陈思广以《子夜》的接受史为观照对象,探讨了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的变迁过程。李蓉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一直有大叙事特征的倾向。提出在后现代语境下,小叙事的边缘性、零碎性和个人性特征形成了对大叙事的客观性的解构;小叙事的多元性、多视角性的追求给文学史写作提供了新的启发,主张在大叙事和小叙事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研究 现代中国文学 学科观念 史学传统 方法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现代性理论
下载PDF
当代文学史建构中的两个问题
12
作者 张卫中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1-205,共5页
内容提要中国当代文学从体制的建立到解体,走过了一条"之"字形道路,其中存在着很多的裂痕与差异。现在虽然整体上谈论当代文学的特点还为时尚早,但是许多问题已经初露端倪。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首先,因为涉及对政治历史事件... 内容提要中国当代文学从体制的建立到解体,走过了一条"之"字形道路,其中存在着很多的裂痕与差异。现在虽然整体上谈论当代文学的特点还为时尚早,但是许多问题已经初露端倪。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首先,因为涉及对政治历史事件与具有不同政治观点作品的评价,当代文学史评价标准很难做到自律与统一;其次,因为缺少经典作家,当代文学格局的定位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建构 评价标准 经典作家
下载PDF
人文风雨:文学流传与变异的几种动因
13
作者 邹建军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8-33,共6页
世界各民族文学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是由于文学流传形成的人文风雨所产生的动力。由人文风雨形成的气候与环境,则是世界文学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的前提条件。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体构成并不是板块式的,而是风雨季候式的。从世界文学史来看,... 世界各民族文学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是由于文学流传形成的人文风雨所产生的动力。由人文风雨形成的气候与环境,则是世界文学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的前提条件。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体构成并不是板块式的,而是风雨季候式的。从世界文学史来看,文学流传存在这样五种方式:夏天干涸的土地需要急风暴雨的浇灌式,冬天寒流来袭那样的凄风苦雨式,春天蓝天白云那样的和风细雨式,秋天天高云淡那样的秋风秋雨式,全球气流循环而形成的整体气候式。文学之所以实现自己的流传,也存在五种动因:一是由于接受者自己的文学与文化传统自行枯萎与自我消失的需要;二是由于强制性的文化输出与文化侵略;三是自由性的文化输出与文化交流;四是出于人的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五是出于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动因。文学流传是世界各民族文学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流传 人文风雨 文学板块:文化气候 文学环境
下载PDF
题材与通俗文学的文学品位
14
作者 刘安海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57-60,2,共5页
文学品位是通俗文学必须追求的,要提高通俗文学的文学品位就必须严格地选择并努力拓宽、深刻开掘创作题材。通俗文学的文学品住主要指作品中的文学因素、文学含量,它们是使通俗文学之所以为通俗文学的成分和材料。通俗文学的题材有其特... 文学品位是通俗文学必须追求的,要提高通俗文学的文学品位就必须严格地选择并努力拓宽、深刻开掘创作题材。通俗文学的文学品住主要指作品中的文学因素、文学含量,它们是使通俗文学之所以为通俗文学的成分和材料。通俗文学的题材有其特殊性,要选取那些生活中可能有的、也不一定有的,但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其本身又是非常奇特的人物、事件等作题材。那种毫无顾及、信马由缰地选择通俗文学的题材可能是有害的。对于选择来的题材在具体描写中要注意把握分寸,对于某些题材的表现要恰到好处,有所节制。要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开掘经济、科技、人性、域外生活等题材,以保证通俗文学的文学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材 通俗文学 文学品位
下载PDF
论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及作用
15
作者 刘安海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0年第4期55-59,共5页
本文从语言所具有的意义入手,论述了文学语言的意义及其生成,并论述了文学语言对于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多方面的作用,力图对文学语言的意义作出比较全面的阐释。
关键词 文学语言 多义性 审美意识 比喻义 语境
下载PDF
一本有趣的写作书——读晓苏的《文学写作系统论》
16
作者 黄曼君 《写作》 2007年第3期23-25,共3页
晓苏的小说我是经常看的,但像《文学写作系统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Q06年6月版)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著作却是第一次读到。令人惊讶的是,读他的著作几乎与读他的小说一样有趣。当然,作为一本教材,这本书有自己的逻辑体系,而且体例、... 晓苏的小说我是经常看的,但像《文学写作系统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Q06年6月版)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著作却是第一次读到。令人惊讶的是,读他的著作几乎与读他的小说一样有趣。当然,作为一本教材,这本书有自己的逻辑体系,而且体例、构思、见解都很独特。应该说,这不只是一部教材,而且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写作系统论》 书评 立意 创意 文学创作
下载PDF
解构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玉能 张弓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6-115,共10页
解构主义文论通过颠覆语言的单义性、确定性,来消解传统美学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形而上学所确定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从而认定审美和艺术是没有确定的所谓"本质",它们的语言符号形式——文本也是不可能有确定的意义的,因此... 解构主义文论通过颠覆语言的单义性、确定性,来消解传统美学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形而上学所确定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从而认定审美和艺术是没有确定的所谓"本质",它们的语言符号形式——文本也是不可能有确定的意义的,因此形成了意义异延论。解构美学的这种观点,彻底摧毁了旧形而上学传统美学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开放了审美和艺术的存在、构成和意义,从而形成了动态、开放的立体构架。但是,由于解构美学是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谈论语言、修辞本身,所以它必然割裂了实践中事物及其意义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从而走向了绝对不确定性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在建构中国当代文论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解构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动态和开放地建构文论体系,另一方面也应该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握文本意义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法,综合中国传统文论,建构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实践的文本意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文论 意义异延论 辩证法 话语实践 文本意义论
下载PDF
贺敬之“楼梯式”诗歌的艺术来源 被引量:3
18
作者 邹建军 李志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9-143,共5页
贺敬之虽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诗体形式,但只有楼梯式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这种艺术体式虽然有中国诗歌艺术传统的因素,但主要来自于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以及法国以阿波里奈尔为代表的绘画流派,三种艺术资源共同构成了贺敬之楼梯式诗歌的... 贺敬之虽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诗体形式,但只有楼梯式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这种艺术体式虽然有中国诗歌艺术传统的因素,但主要来自于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以及法国以阿波里奈尔为代表的绘画流派,三种艺术资源共同构成了贺敬之楼梯式诗歌的"观感的艺术"、"吟唱的艺术"和"力感的艺术"的特征,并以此成为其诗歌艺术的生命之源。本文主要从贺敬之楼梯式诗歌的艺术来源的角度讨论其构成要件,并对其艺术构成中的种种中外因素作出分辨与评价,以期对中国诗歌艺术的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敬之 马雅可夫斯基 观感的艺术 吟唱的艺术 力感的艺术
下载PDF
赞体的演变及其所受佛经影响探讨 被引量:8
19
作者 高华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3-121,共9页
对于赞体的文体演变及其特点,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述最详,但却不够准确。由现有文献看来,赞体应源于图赞,后来发展出脱离图画的述赞、与图赞并列的像赞或画赞、与序相结合的序赞,并以纯粹赞美的序赞最为大宗。中国古代赞体文体形式和... 对于赞体的文体演变及其特点,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述最详,但却不够准确。由现有文献看来,赞体应源于图赞,后来发展出脱离图画的述赞、与图赞并列的像赞或画赞、与序相结合的序赞,并以纯粹赞美的序赞最为大宗。中国古代赞体文体形式和功能上的演变,主要是受到佛经文体影响的结果。佛教赞呗在内容上专赞佛菩萨功德、在形式上韵散兼行的特点,随着佛经的传播影响到汉地,使中土文人在写作赞体作品时纷纷仿效,故而造成了古代赞体的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赞体 佛经 梵呗 图赞 述赞 画赞 序赞
下载PDF
《三国志演义》成书时间新探--兼论世代累积型作品成书时间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18
20
作者 王齐洲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3,共13页
《三国志演义》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通俗小说,百年来对它的成书时间有过许多讨论,至今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将文献学与传播学相结合,先确定讨论的文献基础,再讨论作品成书时间,可能是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明初不具备诞生《三国... 《三国志演义》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通俗小说,百年来对它的成书时间有过许多讨论,至今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将文献学与传播学相结合,先确定讨论的文献基础,再讨论作品成书时间,可能是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明初不具备诞生《三国志演义》的政治条件和文化环境。明中期社会走向腐败,统治者的控制力减弱,社会思想开始活跃,文化生活呈现出与前期不同的面貌。弘治五年(1492),朝廷大规模征集图书时关注"稗官小说",刺激了通俗小说的发展。弘治七年(1494),蒋大器作序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极有可能是这次活动的产物,编写者疑为蒋大器。此书嘉靖元年(1522)由张尚德整理作引并由司礼监刊行,成为《三国志演义》的最早刊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演义》 成书时间 研究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