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伦理现场演绎经典--从“长干行”到“河商妇的一封信”
被引量:
5
1
作者
陈晞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1-147,共7页
艾兹拉·庞德是美国诗坛的奇才,他创意英译的中国古诗,无论在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中,或是在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是庞德根据李白的"长干行"创意英译...
艾兹拉·庞德是美国诗坛的奇才,他创意英译的中国古诗,无论在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中,或是在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是庞德根据李白的"长干行"创意英译的一首诗,这首诗被中外学者看作是英译诗的经典。本文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出发,分析两首诗歌文本差异的深层原因——伦理现场的误读,以及这种差异带来的后果——作品伦理现场的缺失。庞德以西方伦理与思维方式对中国诗的解读和再创造,使他的译诗成为不为国界和时间所限制的英诗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李白
创意英译
伦理现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王尔德作品研究
2
作者
刘茂生
聂珍钊(指导教师)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第1期284-285,共2页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结合历史的、社会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内涵。尽管王尔德一贯坚持艺术与道德无关的唯美主义艺术观,但是我们在其作品中却发现王尔德塑造的所谓的唯美艺术形象其实一刻也没有失...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结合历史的、社会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内涵。尽管王尔德一贯坚持艺术与道德无关的唯美主义艺术观,但是我们在其作品中却发现王尔德塑造的所谓的唯美艺术形象其实一刻也没有失去其道德特征。他在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艺术形象如童话中的快乐王子、自私的巨人,小说中的道连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研究
道德内涵
王尔德
艺术观
冲突与融合
唯美主义
艺术形象
文学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原型视角中的《愤怒的葡萄》
3
作者
王琦
陈为为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年第5期96-96,100,共2页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中暗含"上帝"、"伟大的母亲"等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所体现了一种进步、和谐的思想,这些意象的不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意义,而且对当今社会的健康、持续地发展...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中暗含"上帝"、"伟大的母亲"等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所体现了一种进步、和谐的思想,这些意象的不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意义,而且对当今社会的健康、持续地发展也具有十分重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
伟大的母亲
意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建构英国小说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的伦理路径--评霍兰德的《小说伦理学:晚期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叙事好客》
4
作者
陈后亮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6-170,共5页
蕾切尔·霍兰德的《小说伦理学:晚期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叙事好客》以列维纳斯的好客伦理学为研究视角,重点分析了几部英国晚期维多利亚现实主义小说在主题和形式上所表现出的向现代主义过渡的特征,试图从伦理批评的角度对这种转变做...
蕾切尔·霍兰德的《小说伦理学:晚期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叙事好客》以列维纳斯的好客伦理学为研究视角,重点分析了几部英国晚期维多利亚现实主义小说在主题和形式上所表现出的向现代主义过渡的特征,试图从伦理批评的角度对这种转变做出解释。霍兰德认为,随着英国社会在19世纪末陷入重重危机,以同情为基础的现实主义小说伦理观逐渐解体,并被现代主义的好客伦理观所取代。后者承认知识的限度,并尊重现实的不确定性。不同的小说伦理观产生了不同的叙事主题和形式,折射出作家在小说如何发挥伦理功能这个问题上的思考。本书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的伦理取向、以及小说的伦理责任等问题均有很好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兰德
小说伦理学
好客伦理
同情伦理
晚期维多利亚小说
原文传递
杰拉德之死本质探
5
作者
张琼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7-124,共8页
在劳伦斯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杰拉德之死的象征意义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传统观点普遍将其置于两性关系的视阈和批判工业社会的视角下来理解,将其定位为现代文明的牺牲者角色,但立足于杰拉德形象本身的视角,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劳伦斯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杰拉德之死的象征意义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传统观点普遍将其置于两性关系的视阈和批判工业社会的视角下来理解,将其定位为现代文明的牺牲者角色,但立足于杰拉德形象本身的视角,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小说从宗教信仰之死和个人情感之死两个方面铺垫着杰拉德之死的结局,在杰拉德走向死亡与其生命机械性本质的瓦解过程的一致性中,着力强化其死亡中死与生的思辨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H·劳伦斯
《恋爱中的女人》
死亡
机械性
原文传递
题名
伦理现场演绎经典--从“长干行”到“河商妇的一封信”
被引量:
5
1
作者
陈晞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专业博士研究生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1-147,共7页
文摘
艾兹拉·庞德是美国诗坛的奇才,他创意英译的中国古诗,无论在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中,或是在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是庞德根据李白的"长干行"创意英译的一首诗,这首诗被中外学者看作是英译诗的经典。本文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出发,分析两首诗歌文本差异的深层原因——伦理现场的误读,以及这种差异带来的后果——作品伦理现场的缺失。庞德以西方伦理与思维方式对中国诗的解读和再创造,使他的译诗成为不为国界和时间所限制的英诗经典。
关键词
庞德
李白
创意英译
伦理现场
Keywords
Ezra Pound Li Po creative translation ethical locale
分类号
I712.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王尔德作品研究
2
作者
刘茂生
聂珍钊(指导教师)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专业
华中师范大学
出处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第1期284-285,共2页
文摘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结合历史的、社会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内涵。尽管王尔德一贯坚持艺术与道德无关的唯美主义艺术观,但是我们在其作品中却发现王尔德塑造的所谓的唯美艺术形象其实一刻也没有失去其道德特征。他在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艺术形象如童话中的快乐王子、自私的巨人,小说中的道连等,
关键词
作品研究
道德内涵
王尔德
艺术观
冲突与融合
唯美主义
艺术形象
文学伦理学
分类号
I561.073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原型视角中的《愤怒的葡萄》
3
作者
王琦
陈为为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出处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年第5期96-96,100,共2页
文摘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中暗含"上帝"、"伟大的母亲"等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所体现了一种进步、和谐的思想,这些意象的不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意义,而且对当今社会的健康、持续地发展也具有十分重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上帝
伟大的母亲
意象
分类号
I7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建构英国小说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的伦理路径--评霍兰德的《小说伦理学:晚期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叙事好客》
4
作者
陈后亮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山东财经
大学
外国语学院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6-170,共5页
文摘
蕾切尔·霍兰德的《小说伦理学:晚期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叙事好客》以列维纳斯的好客伦理学为研究视角,重点分析了几部英国晚期维多利亚现实主义小说在主题和形式上所表现出的向现代主义过渡的特征,试图从伦理批评的角度对这种转变做出解释。霍兰德认为,随着英国社会在19世纪末陷入重重危机,以同情为基础的现实主义小说伦理观逐渐解体,并被现代主义的好客伦理观所取代。后者承认知识的限度,并尊重现实的不确定性。不同的小说伦理观产生了不同的叙事主题和形式,折射出作家在小说如何发挥伦理功能这个问题上的思考。本书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的伦理取向、以及小说的伦理责任等问题均有很好的启发。
关键词
霍兰德
小说伦理学
好客伦理
同情伦理
晚期维多利亚小说
Keywords
Hollander novel ethics ethics of hospitality ethics of sympathy late Victorianfiction
分类号
I561.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杰拉德之死本质探
5
作者
张琼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大学
比较文学
与世界
文学
专业
湖北科技学院文传学院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7-124,共8页
文摘
在劳伦斯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杰拉德之死的象征意义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传统观点普遍将其置于两性关系的视阈和批判工业社会的视角下来理解,将其定位为现代文明的牺牲者角色,但立足于杰拉德形象本身的视角,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小说从宗教信仰之死和个人情感之死两个方面铺垫着杰拉德之死的结局,在杰拉德走向死亡与其生命机械性本质的瓦解过程的一致性中,着力强化其死亡中死与生的思辨张力。
关键词
D·H·劳伦斯
《恋爱中的女人》
死亡
机械性
Keywords
D. H. Lawrence Women in Love death mechanical properties
分类号
I561.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伦理现场演绎经典--从“长干行”到“河商妇的一封信”
陈晞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王尔德作品研究
刘茂生
聂珍钊(指导教师)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原型视角中的《愤怒的葡萄》
王琦
陈为为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建构英国小说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的伦理路径--评霍兰德的《小说伦理学:晚期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叙事好客》
陈后亮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0
原文传递
5
杰拉德之死本质探
张琼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